廉颇一生征战数十年,败齐破燕,武功赫赫,威震中原。
    在长平之战前期,廉颇坚强防守,硬刚二十万秦军。
    后赵孝成王中秦国反间计,廉颇被赵括取代,致使四十万赵国士兵被秦军坑杀。
    作为一名杰出军事将领,他与蔺相如演绎的将相和事迹,成为后世用以传颂团结和睦的重要题材。
    然而这样一位忠君梗直的爱国将领却在生涯后期卷入权力斗争,被迫离开赵国,最终辗转各国,客死异乡。
    “赵惠文王十五年,齐国灭宋,取得淮北地区原宋、楚土地。”
    “形成对三晋和楚的直接威胁,秦也感到不安。”
    “燕昭王任命乐毅为统帅,率领燕、秦、韩、赵、魏等五国联军。”
    “以燕军为主力,进攻齐国,史称五国伐齐。”
    “赵惠文王十六年,为借机扩大战果,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
    “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率军向东攻打齐国,并且摧毁其中一军。”
    “在与齐国接续作战过程中,廉颇的勇将威名逐步建立。”
    “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
    “由于秦国强大,赵惠文王心生畏惧,不敢前往。”
    “廉颇与蔺相如均认为,如果不去赴会,则表明赵国孱弱。”
    “于是,赵惠文王带着蔺相如前往渑池。”
    “廉颇则率领赵军送到边境,与赵惠文王分别时表明。”
    “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返回,则立太子为新王,断绝秦国的奢望。”
    “由于廉颇陈兵边境,和蔺相如形成一武一文的态势,从而保障渑池之会的顺利开展。”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廉颇攻占魏国的畿城。”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颇攻克魏国的防陵、安阳。”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赵爆发阏与之战,赵惠文王召廉颇询问是否可以援救阏与。”
    “廉颇和乐乘皆称难以援救,赵惠文王遂派遣赵奢领兵救援,大破秦军。”
    “秦国在阏与之战失利后,返回进攻魏国几地,廉颇救援,亦是大败秦军。”
    “赵孝成王四年秦国以左庶长王龁为将,进攻上党,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向赵国投降。”
    “赵孝成王六年,由于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
    “于是赵国派廉颇率军驰援,秦赵两军对战于长平。”
    “廉颇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
    “赵兵坚守不出,赵孝成王多次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
    辛弃疾: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出生于赵国贵族家庭。
    廉颇年轻时恰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赵国军队在这位一代雄主的带领下,成为唯一能和秦国一较高下的硬核部队。
    廉颇身为王室成员,受到尚武文化熏陶,对领兵治军几乎无师自通,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赵惠文王亲政,廉颇继续受到重用。
    燕国大将乐毅率燕、赵、楚、韩、魏等五国联军伐齐,赵国派出廉颇领军配合乐毅。
    此战虽然是廉颇第一次独立对外大规模作战,但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和军事才能。
    他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国境内,攻取阳晋。
    廉颇凭此战功被拜为上卿,跻身赵国军事决策层。
    就在廉颇春风得意时,突然杀出了一个蔺相如。
    蔺相如原本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机缘巧合被推举到赵国权力核心。
    起初,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派人写信。
    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宝玉,赵惠文王不忍割舍,但又需要向秦国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被缪贤推荐为使者出使秦国。
    而蔺相如也不负所望,出色完成任务,上演了一出完璧归赵的好戏。
    秦昭襄王又要与赵惠文王在渑池议和会盟,但昭襄王是个有犯罪前科的人物。
    早在二十年前,秦昭襄王与楚怀王面谈,就曾把后者扣留不放,当做人质,狮子大开口进行勒索,要求割地赎人。
    而楚怀王本人却始终未能回国,最后落得个客死异乡的结局。
    所以赵惠文王害怕重蹈覆辙,不敢会盟,最后经过大臣劝谏。
    赵惠文王勉强同意,并由蔺相如陪同前往,廉颇领兵送至秦赵边境。
    渑池会上,蔺相如不卑不亢的与昭襄王周旋,强硬回击昭襄王施展的种种手段。
    不仅使赵惠文王全身而退,还极大震慑秦国这些王公大臣。
    渑池外交风波结束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对于蔺相如坐火箭式的上升,廉颇显然是不服的,经常在旁人面前口出不逊。
    从背景上,蔺相如只是平民,而廉颇出身贵族。
    从资历方面,廉颇战功卓著,手握重兵。
    而蔺相如不过逞一时口舌之快,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就忝居相位。
    而蔺相如对廉颇的非议却表现出豁达的一面,他不仅不怨恨,还很包容。
    最后廉颇愧疚之下,主动负荆请罪,上演一出将相和的好戏,两人从此成为刎颈之交。
    廉颇和蔺相如的根本矛盾是赵国外交战略之争,廉颇是贵族出身,嬴姓,秦赵本就是同门同种,赵国王族内部也分为联秦派和抗秦派。
    毫无疑问,廉颇是坚定的联秦派,他主张连横以实现东扩。
    从早年率军伐齐到后来攻打燕国,足以验证廉颇的斗争立场。
    相比之下,蔺相如却是坚定的合纵抗秦派。
    他早年曾在缪贤门下做舍人,而缪贤恰恰与燕王交好,蔺相如又是他举荐的。
    再加上蔺相如后期在秦王面前宁死都要拼命的架势,足可以看出蔺相如代表国内很多抗秦势力的心声,政治外交路线的不同让廉颇和蔺相如势同水火。
    最终让两人冰释前嫌的还是幕后操盘手赵惠文王,并非出于所谓的脸面和愧疚。
    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武力强大,涌现出廉颇、赵奢、平原君等很多杰出人才。
    在当时,赵国是唯一能在军事上和秦国媲美的诸侯国,所以赵惠文王并非庸才。
    渑池之会后,秦国向南发展,攻下魏国、楚国等很多领土。
    而赵惠文王则指挥廉颇、赵奢等向东,攻克齐国济西地区,此后廉颇又攻下魏国北部重镇安阳。
    几年下来赵国将周边能打的都打了,再打下去就是灭国之战了。
    在强溱的虎视眈眈之下,赵惠文王显然不愿拿所有兵力与齐国拼命,而秦赵互为东西战略扩张的地缘阻碍。他很清楚秦赵之间必有一战,所以他在割还一部分领土后与齐国修好。
    他提拔蔺相如的目的,并非表面上他在外交上的出彩表现,而是出于抗秦的需要。
    “就在秦赵两军相持之际,秦国丞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前往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秦国畏惧赵括,不怕廉颇的言论。”
    “赵孝成王听信谣言,于是就派赵括取代廉颇率兵攻击秦军。”
    “赵括善于纸上谈兵,而不善守,改变廉颇坚壁固守的作战计划,下令出击。”
    “白起采取诱敌出击、包围歼灭的方针,前后斩首擒杀赵兵四十五万人,列国震动。”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送五百斤黄金为赵孝成王祝酒。”
    “栗腹回国后认为,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长大,可以进攻。”
    “燕王为此召见昌国君乐闲,乐闲则认为,赵国是四面受敌的国家,赵国百姓都受过军事训练,不能进攻赵国。”
    “燕王和群臣都认为可以攻赵,最终出动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
    “一路由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另一路则由卿秦率军进攻代地。”
    “赵孝成王派廉颇与乐乘领兵反击,其中廉颇出兵二十万在鄗城大败燕军。”
    “并杀死栗腹,乐乘出兵五万攻代也取得了胜利,俘虏了卿秦。”
    “赵孝成王十六年,廉颇与此时已封为武襄君的乐乘一齐攻燕,并包围燕国都城。”
    “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孝成王才答应停战。”
    “赵孝成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颇攻克魏国繁阳。”
    “不久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
    “廉颇大怒,率军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也逃奔魏国。”
    “后因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孝成王想重新用廉颇为将。”
    “但所派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贿赂,使其以为廉颇衰老,遂不召其回国。”
    “楚王闻听廉颇在魏国,于是派人将其迎归楚国为大将。”
    “廉颇虽为将军,由于没有显赫战功,而且经常对门客表达对赵国的思念。”
    “最终郁郁而终,逝于寿春。”
    白居易:赵惠文王通过重用蔺相如向国内政局宣布自己的抗秦主张,与此同时秦国也采取相同战略。
    攻打楚国后又舍弃部分利益,重新与楚国结盟,以全力对付赵国。
    就在赵惠文王摩拳擦掌,准备与秦国争夺最后赢家时才发现,自己身边竟有一个巨大隐患——将相不和。
    为此赵惠文王介入二人之间的矛盾,努力调和。
    蔺相如也很知趣的服软,给足了武人出身的廉颇的面子。
    廉颇虽然是行伍出身,但并非不识抬举。
    他发现赵惠文王在为蔺相如撑腰,蔺相如又很服软,这才上演了一出负荆请罪的戏码。
    这既是做给朝堂看,以显示自己的胸襟,更是做给赵惠文王看。
    表明自己忠于国君的态度,最终的目的就是稳固自己的地位权势。
    在渑池之会的近十年后,秦赵两国终于再次兵戎相见。
    秦昭襄王以赵惠文王违背盟约为由,派兵进攻赵国重镇阏与,赵奢领兵救援大破秦军。
    不甘兵败的秦军转而发兵魏国攻几,这次由廉颇领军救几,结果再破秦军。
    一连两次击败强秦,这是商鞅变法以来少有的情况,各国诸侯为之侧目。
    赵国上下信心大增,他们与秦国准备正式摊牌。
    战国即将进入最璀璨、最惨烈的赵秦终极大对决!
    赵惠文王病逝,其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
    四年后,秦国与赵国为争夺韩国上党郡爆发战争。
    秦国先声夺人,利用先发优势占领上党,挥师东进,逼迫赵国。
    此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只有廉颇独撑大局。
    廉颇统率二十万大军进驻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经过勘察,在此布置三道防线。
    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
    三道防线星罗棋布的横贯于长平整个地区,秦军在大将王龁的带领下,向第一道防线发起冲击,斩杀赵国前锋。
    而赵军仓促应战,准备不足,接连败退,很快空仓岭防线陷落。
    廉颇重新评估战场局势,决定改变策略,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
    利用秦军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等问题,采取避其锋芒,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的作战方针。
    此后秦军如何挑战,赵军坚守不出。
    在廉颇的指挥下,击退秦军无数次进攻,双方在丹河一线形成拉锯之势。
    时间一晃二年过去,秦军始终无法突破赵军第二道防线。
    于是秦军使反间计,散布谣言,诬陷廉颇贪生怕死,让孝成王相信秦国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
    与此同时,赵国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其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
    赵孝成王求胜心切,强行换掉廉颇,用赵括为将,带领二十万大军进驻长平。
    赵括上位后完全改变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部署,率领全军出击,而秦国则秘密启用白起为将。
    最终白起在长平之战围歼赵军,赵括本人被乱箭射死。
    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至此秦赵大对决以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长平一战,赵国多年来发展的军事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
    赵国也几乎亡国,幸有楚国、魏国合力援救才得以保全。
    而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更是让列国诸侯震惊。
    身处北境的燕国蠢蠢欲动,燕王喜听信丞相栗腹之言,亲率战车两千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
    赵孝成王令廉颇统兵前往抗击,廉颇利用燕军轻敌冒进的特点,集中兵力对两路燕军予以迎头痛击。
    先于鄗大败燕军,斩杀栗腹,随后再攻围困代地的燕军,再度取胜,创造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廉颇凭功被赐号信平君,授官假相国,个人威望达到巅峰。
    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忌惮廉颇功高震主,提拔燕国降将乐乘,罢免廉颇军职。
    此时的廉颇年逾八十,作为三朝元老,军功卓著。
    尚在外领兵接到这一罢官命令,怒火冲天,调头攻打乐乘,乐乘出逃,廉颇也离开赵国。
    此后廉颇先后辗转魏国、楚国,但都没有得到重用,再无所作为。
    一无所有的廉颇靠接济勉强度日,不久在寿春抑郁而终。(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