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河政督导
“治理黄河的确是大事。”
盯着叩首作揖的杨涟,半蹲的朱由校面色平静,打开其中一个袋子,“别人怎样想的朕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不过在朕的心里,治理黄河关乎到社稷根本,因为黄河不宁,则危害大明北疆诸省!”
在讲到这里时,朱由校抓起一把沙土,其中的含沙量不低,治理黄河难就难在一地治好意义不大,因为别处要是不能治住根症,特别是在上游地带,每年裹挟的泥沙不断冲击与堆积,必会导致下游的河床抬升,甚至严重的话,就会导致河道变更。
一旦出现河道变更,那可就是泽国千里,不知有多少人命将搭进去!
“陛下圣明!!”
杨涟情绪有些激动,顺着天子之意讲道:“一场秋汛,一场夏汛,在别处的怎样,臣不敢妄言什么,但是黄河两岸的百姓,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啊,更别提无法预料的水患,这更是让众多的人战战兢兢。”
“陛下!河南的百姓难啊!!”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又有黄河流经,按理来讲应是鱼米之乡,治下百姓生活无忧,可河南遭灾的年景太频繁了,不是水灾,就是旱灾,靠天吃饭的河南,经受不起这种折磨了,陛下,您知道河南的百姓,每年有多少人被迫背井离乡吗?您知道河南的百姓,每年有多少人……”
杨涟说着,说着,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泪顺着眼角流下。
此刻在杨涟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他终身难忘的场景,骨瘦如柴的河工,佝偻黝黑的脊背,哭着喊娘的幼童,掉到地上的粮食被视作珍宝般捡拾起来……
越是想到这些,杨涟就越是止不住泪。
这些是他先前从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在杨涟过去的认知下,煌煌大明何曾会有此等凄惨,大明是遇到一些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天子不临朝理政,倚重厂卫奸佞,不懂得听取良臣谏言……
只是当杨涟被近乎算作发配到河南去,真正见到地方的人间疾苦,特别是想要为百姓做些什么,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明明有解决的办法,但是就是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种种感受之下,一次次冲击着杨涟的骄傲,一次次击溃了杨涟的内心!!
原来这个世道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是在中枢朝堂怎样都不可能知晓的。
“朕如何能不知啊。”
朱由校轻叹一声,看着嚎啕大哭的杨涟,心生唏嘘道:“河南之难,持续的年景太长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眼下卿家知晓的种种,对于河南的万民而言,才不过是刚刚开始罢了。”
“倘若今后朝廷不能做出些改变,切实站到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去解决,那朕可以告诉卿家,今后只河南一地,就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惨死多少人。”
朱由校清楚小冰河时期下,仅河南一地将遭受多少灾情,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要么蝗灾,甚至还会有地震,甚至在较长的时间内,河南将会经历史无前例的长旱灾周期,那真将成为人间炼狱!
“陛下!!那您要设法解决啊!”
杨涟猛然抬起头来,那双泪目盯着朱由校,“河南的百姓,是您的子民啊!”
“朕知道。”
朱由校出言安抚道,但在讲完此言后,朱由校却说道:“但朕没银子,也就是说在今后的数载内,至少在天启五年前,大规模治理黄河之事,是无法从朝廷层面发起的。”
为什么!?
杨涟愣住了,怔怔的跪在地上,他怎样都没有想到天子会讲出这番话,这跟他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明明他讲的都是实情,为何天子会无动于衷!?
明明这些都真实发生,为何天子会这般冷血?!
“是不是觉得朕特无情?”
朱由校缓缓起身,俯瞰着杨涟,“朕又是也觉得朕很无情,但是朕却不得不无情,原因很简单,朕不能折腾底层的百姓,对眼下的官场,朕已经彻底失望了,朕不相信这些人能体恤百姓。”
“像治理黄河这种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么干脆就别做,要做就必须做好,因为失望多了,那就真的绝望了。”
“少府下辖的治河清吏司,眼下就在整饬海河体系,知道朕为何这样做吗?朕就是想多培养些精通河务的治河官,而非就会纯靠嘴去将的庸官贪官!!”
“那北直隶的百姓,能享受朝廷的福泽,为何河南的百姓就不能!?”杨涟梗着脖子,迎着朱由校的注视问道。
“那山东的百姓呢?那两淮的百姓呢?”
朱由校反问道:“甚至山西的百姓,陕西的百姓呢?知道朕为何要在北直隶兴起诸多大工吗?就是因为北直隶朕能顾到,朕能看到,朕能盯到,谁要是敢在这个地方,做出任何坑害百姓,盘剥百姓的事情,朕就要他们的脑袋!!”
“河政想要彻底整饬好,那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调拨钱粮,需要以五年计,以十年计,甚至是更久的时间,在大明各地聚起大批的人,勠力同心的去做同一件事,才能够真正办到的。”
“以上,朕想问问你杨涟,要是现在就去做,谁能想朕保证调拨的钱粮,是真用到治理河政上?”
杨涟沉默了。
尽管他很想说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却不知讲些什么。
因为他知道是什么情况。
“时间,不止是朕需要这个,包括大明各地都需要。”
朱由校轻叹一声:“就说河政这一领域,单有时间还不够,最最重要的是大批精通治河的人才,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朝廷站在最高层次规划的全国性整饬河务,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去,这就是眼下北直隶海河体系在干的事情,这不是只福泽北直隶百姓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以真正治理为出发点,多多的培养些人才。”
杨涟说了一句:“那在陛下所言的时间内,河南…山东,两淮,山陕等地的百姓该怎样活?难道就眼睁睁的等死吗?”
“朕一直谋划的河政督导,要开始向地方推行了。”
朱由校负手而立道:“在北直隶做这些期间,朕要那些委派的巡河御史,接管各地的河政职权,从那时起,各地的督抚布政使等,将无权插手河政诸事。”
“亡羊补牢的事情要先缝补着,与此同时,各地要养一批河工,不说能发家致富,至少要叫这些河工能填饱肚子,有家室的人能养活住全家,这笔开支朕还是能拿出来的。”
“至于这些河工,今后要做的事情,一个是巡察各处河堤,一个是要植树造林,一个是监察各地水情,一个是统计各地泥沙情况,先将这些缝补的事情做好,最大程度去避免大规模水患的再发生,即便是无法靠人力避免,至少在第一时间内,朝廷要知晓这些,而非被地方捂着压着。”
“……”
杨涟不知该说些什么。
“事情难做,但即便再难,该做的事也要做。”朱由校撩撩袍袖,“这是朕权衡利弊之下,能够兼顾到大明各地的最好办法,只要能让朕腾出时间来,那朕敢向天下保证,今后就河政这一块,谁要是敢阿谀奉承,敢阳奉阴违,敢徇私舞弊,敢偷奸耍滑,那朕就杀他们九族!!!”
(本章完)
“治理黄河的确是大事。”
盯着叩首作揖的杨涟,半蹲的朱由校面色平静,打开其中一个袋子,“别人怎样想的朕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不过在朕的心里,治理黄河关乎到社稷根本,因为黄河不宁,则危害大明北疆诸省!”
在讲到这里时,朱由校抓起一把沙土,其中的含沙量不低,治理黄河难就难在一地治好意义不大,因为别处要是不能治住根症,特别是在上游地带,每年裹挟的泥沙不断冲击与堆积,必会导致下游的河床抬升,甚至严重的话,就会导致河道变更。
一旦出现河道变更,那可就是泽国千里,不知有多少人命将搭进去!
“陛下圣明!!”
杨涟情绪有些激动,顺着天子之意讲道:“一场秋汛,一场夏汛,在别处的怎样,臣不敢妄言什么,但是黄河两岸的百姓,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啊,更别提无法预料的水患,这更是让众多的人战战兢兢。”
“陛下!河南的百姓难啊!!”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又有黄河流经,按理来讲应是鱼米之乡,治下百姓生活无忧,可河南遭灾的年景太频繁了,不是水灾,就是旱灾,靠天吃饭的河南,经受不起这种折磨了,陛下,您知道河南的百姓,每年有多少人被迫背井离乡吗?您知道河南的百姓,每年有多少人……”
杨涟说着,说着,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泪顺着眼角流下。
此刻在杨涟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他终身难忘的场景,骨瘦如柴的河工,佝偻黝黑的脊背,哭着喊娘的幼童,掉到地上的粮食被视作珍宝般捡拾起来……
越是想到这些,杨涟就越是止不住泪。
这些是他先前从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在杨涟过去的认知下,煌煌大明何曾会有此等凄惨,大明是遇到一些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天子不临朝理政,倚重厂卫奸佞,不懂得听取良臣谏言……
只是当杨涟被近乎算作发配到河南去,真正见到地方的人间疾苦,特别是想要为百姓做些什么,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明明有解决的办法,但是就是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种种感受之下,一次次冲击着杨涟的骄傲,一次次击溃了杨涟的内心!!
原来这个世道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是在中枢朝堂怎样都不可能知晓的。
“朕如何能不知啊。”
朱由校轻叹一声,看着嚎啕大哭的杨涟,心生唏嘘道:“河南之难,持续的年景太长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眼下卿家知晓的种种,对于河南的万民而言,才不过是刚刚开始罢了。”
“倘若今后朝廷不能做出些改变,切实站到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去解决,那朕可以告诉卿家,今后只河南一地,就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惨死多少人。”
朱由校清楚小冰河时期下,仅河南一地将遭受多少灾情,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要么蝗灾,甚至还会有地震,甚至在较长的时间内,河南将会经历史无前例的长旱灾周期,那真将成为人间炼狱!
“陛下!!那您要设法解决啊!”
杨涟猛然抬起头来,那双泪目盯着朱由校,“河南的百姓,是您的子民啊!”
“朕知道。”
朱由校出言安抚道,但在讲完此言后,朱由校却说道:“但朕没银子,也就是说在今后的数载内,至少在天启五年前,大规模治理黄河之事,是无法从朝廷层面发起的。”
为什么!?
杨涟愣住了,怔怔的跪在地上,他怎样都没有想到天子会讲出这番话,这跟他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明明他讲的都是实情,为何天子会无动于衷!?
明明这些都真实发生,为何天子会这般冷血?!
“是不是觉得朕特无情?”
朱由校缓缓起身,俯瞰着杨涟,“朕又是也觉得朕很无情,但是朕却不得不无情,原因很简单,朕不能折腾底层的百姓,对眼下的官场,朕已经彻底失望了,朕不相信这些人能体恤百姓。”
“像治理黄河这种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么干脆就别做,要做就必须做好,因为失望多了,那就真的绝望了。”
“少府下辖的治河清吏司,眼下就在整饬海河体系,知道朕为何这样做吗?朕就是想多培养些精通河务的治河官,而非就会纯靠嘴去将的庸官贪官!!”
“那北直隶的百姓,能享受朝廷的福泽,为何河南的百姓就不能!?”杨涟梗着脖子,迎着朱由校的注视问道。
“那山东的百姓呢?那两淮的百姓呢?”
朱由校反问道:“甚至山西的百姓,陕西的百姓呢?知道朕为何要在北直隶兴起诸多大工吗?就是因为北直隶朕能顾到,朕能看到,朕能盯到,谁要是敢在这个地方,做出任何坑害百姓,盘剥百姓的事情,朕就要他们的脑袋!!”
“河政想要彻底整饬好,那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调拨钱粮,需要以五年计,以十年计,甚至是更久的时间,在大明各地聚起大批的人,勠力同心的去做同一件事,才能够真正办到的。”
“以上,朕想问问你杨涟,要是现在就去做,谁能想朕保证调拨的钱粮,是真用到治理河政上?”
杨涟沉默了。
尽管他很想说些什么,可话到了嘴边却不知讲些什么。
因为他知道是什么情况。
“时间,不止是朕需要这个,包括大明各地都需要。”
朱由校轻叹一声:“就说河政这一领域,单有时间还不够,最最重要的是大批精通治河的人才,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朝廷站在最高层次规划的全国性整饬河务,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去,这就是眼下北直隶海河体系在干的事情,这不是只福泽北直隶百姓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以真正治理为出发点,多多的培养些人才。”
杨涟说了一句:“那在陛下所言的时间内,河南…山东,两淮,山陕等地的百姓该怎样活?难道就眼睁睁的等死吗?”
“朕一直谋划的河政督导,要开始向地方推行了。”
朱由校负手而立道:“在北直隶做这些期间,朕要那些委派的巡河御史,接管各地的河政职权,从那时起,各地的督抚布政使等,将无权插手河政诸事。”
“亡羊补牢的事情要先缝补着,与此同时,各地要养一批河工,不说能发家致富,至少要叫这些河工能填饱肚子,有家室的人能养活住全家,这笔开支朕还是能拿出来的。”
“至于这些河工,今后要做的事情,一个是巡察各处河堤,一个是要植树造林,一个是监察各地水情,一个是统计各地泥沙情况,先将这些缝补的事情做好,最大程度去避免大规模水患的再发生,即便是无法靠人力避免,至少在第一时间内,朝廷要知晓这些,而非被地方捂着压着。”
“……”
杨涟不知该说些什么。
“事情难做,但即便再难,该做的事也要做。”朱由校撩撩袍袖,“这是朕权衡利弊之下,能够兼顾到大明各地的最好办法,只要能让朕腾出时间来,那朕敢向天下保证,今后就河政这一块,谁要是敢阿谀奉承,敢阳奉阴违,敢徇私舞弊,敢偷奸耍滑,那朕就杀他们九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