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无所顾忌
当晚,北宫,书房内。
“董公来了?快坐!”
见董昭走进书房内,曹睿连忙指了指一旁的席位示意董昭坐下。
“谢陛下。”董昭倒也不客套,径直入座后看向皇帝。
曹睿起身,又从自己桌案上端起了一碗还冒着热气的粥,放到董昭身侧的小几上。
董昭拱手:“谢陛下赐粥,可是臣年龄大了、此时吃了东西不好消化,怕是一整晚都睡不好了。”
“非也、非也。”曹睿笑着摇头:“朕的这个粥和一般的粥可不一样。”
董昭看着皇帝的脸庞,是比去年之时要更瘦一些、棱角也更凸显出来了。
“这粥有何不同?”董昭知趣的接话问道。
曹睿笑着看向董昭说道:“董公见过吕布吗?”
董昭有些诧异,一时搞不清楚皇帝的意思,但还是答道:“禀陛下,臣没见过吕布。臣入仕之时就在冀州,离开冀州归武帝统属之后,吕布那时就已经败亡了。”
“温侯吕布对吧?”曹睿指向这碗粥:“此粥乃是薯蓣(山药)粥,薯蓣食用颇为滋补,即使长者在晚上食用也是无妨。”
“此薯蓣的产地,就在吕布曾经的封地温县。”
“河内郡的温县?”董昭眯眼想了片刻后说道:“臣记得司空就是温县人吧?”
曹睿点头:“是啊。河内温县,还真是个好地方。”
董昭也露出了一丝笑意:“既然陛下赏赐,臣也尝尝这温县的薯蓣粥。”
吃了几勺之后,董昭说道:“的确与寻常的粥不同,更为粘稠一些,看来可以滋补津液。”
董昭将碗放下:“陛下可是有要事要与臣说?自陛下即位,臣这还是第一次晚上进宫。”
曹睿微笑着点了点头:“是有事情的。召董公晚上过来,也是要看看董公的身体还硬朗否。”
董昭的双眼似乎亮了一下,随即回应道:“臣的身体还算硬朗,还能让陛下驱使几年。”
“哈哈哈,”曹睿笑着摆了摆手:“朕就是喜欢和董公说话,董公的确是当世智者。”
曹睿不紧不慢,缓缓说道:“朕在现在这间书房的外面,东西两面各选了一间屋子,让大将军和司空在宫内办公。”
“大将军在西阁,司空在东阁。董公觉得如何啊?”
董昭随即问道:“大将军和司空入了宫,大将军府又将如何?”
曹睿说道:“大将军府还是维持原样,统领国家军务一如既往。”
董昭接着问道:“日后政令军令都是出于宫中了?”
曹睿点了点头。
董昭拱手行礼:“陛下此番设计的确精妙!”
曹睿抬头看了一眼董昭,很显然董昭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曹睿倒也不废话:“若只大将军和司空二人入宫,则事务或许还有偏废。朕点了卫臻卫公振来为司空副手,而大将军的副手尚且空缺。”
“董公来为大将军副手,替朕监理军务吧!”
董昭毫不犹豫的起身,向皇帝躬身行了一礼:“陛下付臣重任,臣万死莫辞。”
曹睿赶忙说道:“什么死不死的,董公七十多岁的人了,难道不忌讳么?”
“忌讳如何、不忌讳又如何?人终究是会死的。”董昭说道:“陛下想要让臣怎么做?”
曹睿看向董昭的眼睛:“董公想怎么做?”
董昭摇了摇头:“臣虽也粗通军务,但毕竟不是以军务见长,还是请陛下示下吧。”
曹睿说道:“此番朕南征之时,发现中军、外军以及州郡兵中,实际上旧习颇多,更主要的都在人事上。”
“人事?”董昭抬眼看了过来,烛光之下,却显得眼袋愈发厚重了。
“正是人事。”曹睿点了点头:“朕不是将原本的豫州刺史贾逵,调到皖口作为主将了吗?董公知道贾逵此番在南征中都做了什么吗?”
董昭摇了摇头:“臣只是知晓陛下大胜,具体哪个将领做了哪些事情,臣实在不知道。”
“那朕就告诉董公吧。”曹睿说道:“贾逵到了寿春后,先是即刻被大司马派到无强口,去修了二十几日、修了八万人的营寨。”
“修了营寨之后又修路、修完道路之后又修营寨。”曹睿摇了摇头:“贾逵一部自始至终,几乎都没打过什么仗。”
“董公觉得荒唐吗?”
“这……”董昭想了片刻:“军中素来主将说一不二,这种事情恐怕很难制止的了。”
曹睿点头:“这就是了。朕自己在寿春,都能遇到大司马动用公权、打压下属的情况出现。若朕不在寿春呢?真不知道这个仗会打成什么样。”“朕之前还不知道,为何武帝、先帝每逢大战都要亲自出征。”
“武帝军略过人,这个世人皆知,朕也是清楚的。但先帝并不以军略著称,却仍然随军出征。”
“原来是为了盯着臣子们不出乱子!”曹睿叹气道:“若不亲自盯着,任用私人、打压同僚、坐任友军送死,这种事信不信都不稀奇?”
董昭反倒面露笑意:“臣倒是要恭贺陛下了。陛下能有如此见识,想必军中各将也逃不出陛下掌控了。”
“不至于。”曹睿轻轻摇头:“朕虽为皇帝、虽然也打了一场胜仗,但还没自信到军中所有人都与朕一条心的程度。”
“慢慢来,慢慢来。”董昭劝道:“陛下春秋鼎盛,又有什么可急的呢?半年不行就一年,三年不行就五年。”
曹睿微微颔首:“是这个道理。”
“董公说的对啊!名实之间,只有军队才是这个实。因此,朕这回就让董公帮朕盯着军队,盯着大魏这十一州、这三十万大军。”
董昭面容也渐渐严肃起来:“臣义不容辞!臣明白了,陛下是用臣来盯住诸将之间不合理之事。”
“是啊,”曹睿说道:“人事、调度、军令……只要是和军队有关,都要从董公这里过一遍。”
“朕实在不希望大司马和贾逵的这般事情,再重演一遍。朕回程时每每在想,若是朕不在的话,是不是大司马会让贾逵去送死呢?”
“若如此这般,三番五次的几场大战下来,即使军队名义上还是大魏的,那么也会如主将私人的军队一般了。”
董昭行礼道:“臣明白了。陛下用臣,就是用臣的年老、用臣的洞察,臣也定然无所顾忌、在宫中为陛下把关。”
曹睿说道:“朕明白董公的心意了。朕记得董公只有一子是吧?现在在任何职?”
董昭答道:“臣的儿子董胄,现年四十有二,现在在青州做屯田校尉。”
“低了,这个职位低了。”曹睿问道:“董公想让儿子从军还是牧民?”
董昭心里如明镜一般,知道皇帝是在给自己好处。
但自己去年在武库中向皇帝自荐,如今等到了陛下的重托,为的不正是荫及子孙吗?
董昭缓缓答道:“臣的儿子臣清楚,实在没有领兵打仗的本领。”
曹睿说道:“这样吧,朕过些时日将颍川太守召入朝中,就让董胄去颍川做一任太守吧!”
董昭听闻皇帝此话之后,直接跪在地上行了个大礼。
两千石和两千石差别也有很多,太守与太守也不一样。
天下最顶级的太守,就是南阳、河内、魏郡、平原这种大郡的太守。
至于雍凉、幽并那些小的穷的郡,与这些大郡的美职根本没有办法比较。
颍川就在河南尹的边上,几乎是天子脚下最好的几个郡之一了。皇帝拿颍川太守的位子给自己儿子,还是值得拜上一拜的。
曹睿见状,几步走到了董昭身前将这位老人扶起:“董公请起,朕自认为与董公之间还是有几分默契的,就不必如此客套了。”
“谢陛下恩典。”董昭说道:“臣何时入宫履任?”
“明日歇息一天以做安排,就后天吧!这个西阁和东阁具体怎么弄,朕也只是有个大概的雏形而已。”
“反正都在朕的边上,至于工作流程之类的琐事,朕日后与你们慢慢调整就是了。”
“臣,遵旨。”
……
两日后,司空府中。
司马懿从宫中下值,回到家后站在院中,看着蒋济带过来的一车酒,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子通,你这是做什么?”司马懿问道。
“过来孝敬孝敬你这个司空。”蒋济笑着说道,见司马懿皱起眉头,方才解释道:“我这一去扬州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这些酒我又带不走、家中妻儿又不喝,就先送到你这。”
“送到我这?”司马懿看向这些密封严实的酒坛子,随口回应道:“那我自己饮了或者送给别人,这可就由不得你了。”
蒋济笑着摇了摇头:“一车酒而已,都已经送到你府上了,自然是随你处置。”
两人朝着书房走去。
司马懿缓缓说道:“明日便走了?”
蒋济点头:“是啊,明天一早就要动身出发了。”
“黄初年间,官员上任还有十几天的时间可以准备。到了太和,得了任命后竟只能在京中停留三天了。”
(本章完)
当晚,北宫,书房内。
“董公来了?快坐!”
见董昭走进书房内,曹睿连忙指了指一旁的席位示意董昭坐下。
“谢陛下。”董昭倒也不客套,径直入座后看向皇帝。
曹睿起身,又从自己桌案上端起了一碗还冒着热气的粥,放到董昭身侧的小几上。
董昭拱手:“谢陛下赐粥,可是臣年龄大了、此时吃了东西不好消化,怕是一整晚都睡不好了。”
“非也、非也。”曹睿笑着摇头:“朕的这个粥和一般的粥可不一样。”
董昭看着皇帝的脸庞,是比去年之时要更瘦一些、棱角也更凸显出来了。
“这粥有何不同?”董昭知趣的接话问道。
曹睿笑着看向董昭说道:“董公见过吕布吗?”
董昭有些诧异,一时搞不清楚皇帝的意思,但还是答道:“禀陛下,臣没见过吕布。臣入仕之时就在冀州,离开冀州归武帝统属之后,吕布那时就已经败亡了。”
“温侯吕布对吧?”曹睿指向这碗粥:“此粥乃是薯蓣(山药)粥,薯蓣食用颇为滋补,即使长者在晚上食用也是无妨。”
“此薯蓣的产地,就在吕布曾经的封地温县。”
“河内郡的温县?”董昭眯眼想了片刻后说道:“臣记得司空就是温县人吧?”
曹睿点头:“是啊。河内温县,还真是个好地方。”
董昭也露出了一丝笑意:“既然陛下赏赐,臣也尝尝这温县的薯蓣粥。”
吃了几勺之后,董昭说道:“的确与寻常的粥不同,更为粘稠一些,看来可以滋补津液。”
董昭将碗放下:“陛下可是有要事要与臣说?自陛下即位,臣这还是第一次晚上进宫。”
曹睿微笑着点了点头:“是有事情的。召董公晚上过来,也是要看看董公的身体还硬朗否。”
董昭的双眼似乎亮了一下,随即回应道:“臣的身体还算硬朗,还能让陛下驱使几年。”
“哈哈哈,”曹睿笑着摆了摆手:“朕就是喜欢和董公说话,董公的确是当世智者。”
曹睿不紧不慢,缓缓说道:“朕在现在这间书房的外面,东西两面各选了一间屋子,让大将军和司空在宫内办公。”
“大将军在西阁,司空在东阁。董公觉得如何啊?”
董昭随即问道:“大将军和司空入了宫,大将军府又将如何?”
曹睿说道:“大将军府还是维持原样,统领国家军务一如既往。”
董昭接着问道:“日后政令军令都是出于宫中了?”
曹睿点了点头。
董昭拱手行礼:“陛下此番设计的确精妙!”
曹睿抬头看了一眼董昭,很显然董昭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曹睿倒也不废话:“若只大将军和司空二人入宫,则事务或许还有偏废。朕点了卫臻卫公振来为司空副手,而大将军的副手尚且空缺。”
“董公来为大将军副手,替朕监理军务吧!”
董昭毫不犹豫的起身,向皇帝躬身行了一礼:“陛下付臣重任,臣万死莫辞。”
曹睿赶忙说道:“什么死不死的,董公七十多岁的人了,难道不忌讳么?”
“忌讳如何、不忌讳又如何?人终究是会死的。”董昭说道:“陛下想要让臣怎么做?”
曹睿看向董昭的眼睛:“董公想怎么做?”
董昭摇了摇头:“臣虽也粗通军务,但毕竟不是以军务见长,还是请陛下示下吧。”
曹睿说道:“此番朕南征之时,发现中军、外军以及州郡兵中,实际上旧习颇多,更主要的都在人事上。”
“人事?”董昭抬眼看了过来,烛光之下,却显得眼袋愈发厚重了。
“正是人事。”曹睿点了点头:“朕不是将原本的豫州刺史贾逵,调到皖口作为主将了吗?董公知道贾逵此番在南征中都做了什么吗?”
董昭摇了摇头:“臣只是知晓陛下大胜,具体哪个将领做了哪些事情,臣实在不知道。”
“那朕就告诉董公吧。”曹睿说道:“贾逵到了寿春后,先是即刻被大司马派到无强口,去修了二十几日、修了八万人的营寨。”
“修了营寨之后又修路、修完道路之后又修营寨。”曹睿摇了摇头:“贾逵一部自始至终,几乎都没打过什么仗。”
“董公觉得荒唐吗?”
“这……”董昭想了片刻:“军中素来主将说一不二,这种事情恐怕很难制止的了。”
曹睿点头:“这就是了。朕自己在寿春,都能遇到大司马动用公权、打压下属的情况出现。若朕不在寿春呢?真不知道这个仗会打成什么样。”“朕之前还不知道,为何武帝、先帝每逢大战都要亲自出征。”
“武帝军略过人,这个世人皆知,朕也是清楚的。但先帝并不以军略著称,却仍然随军出征。”
“原来是为了盯着臣子们不出乱子!”曹睿叹气道:“若不亲自盯着,任用私人、打压同僚、坐任友军送死,这种事信不信都不稀奇?”
董昭反倒面露笑意:“臣倒是要恭贺陛下了。陛下能有如此见识,想必军中各将也逃不出陛下掌控了。”
“不至于。”曹睿轻轻摇头:“朕虽为皇帝、虽然也打了一场胜仗,但还没自信到军中所有人都与朕一条心的程度。”
“慢慢来,慢慢来。”董昭劝道:“陛下春秋鼎盛,又有什么可急的呢?半年不行就一年,三年不行就五年。”
曹睿微微颔首:“是这个道理。”
“董公说的对啊!名实之间,只有军队才是这个实。因此,朕这回就让董公帮朕盯着军队,盯着大魏这十一州、这三十万大军。”
董昭面容也渐渐严肃起来:“臣义不容辞!臣明白了,陛下是用臣来盯住诸将之间不合理之事。”
“是啊,”曹睿说道:“人事、调度、军令……只要是和军队有关,都要从董公这里过一遍。”
“朕实在不希望大司马和贾逵的这般事情,再重演一遍。朕回程时每每在想,若是朕不在的话,是不是大司马会让贾逵去送死呢?”
“若如此这般,三番五次的几场大战下来,即使军队名义上还是大魏的,那么也会如主将私人的军队一般了。”
董昭行礼道:“臣明白了。陛下用臣,就是用臣的年老、用臣的洞察,臣也定然无所顾忌、在宫中为陛下把关。”
曹睿说道:“朕明白董公的心意了。朕记得董公只有一子是吧?现在在任何职?”
董昭答道:“臣的儿子董胄,现年四十有二,现在在青州做屯田校尉。”
“低了,这个职位低了。”曹睿问道:“董公想让儿子从军还是牧民?”
董昭心里如明镜一般,知道皇帝是在给自己好处。
但自己去年在武库中向皇帝自荐,如今等到了陛下的重托,为的不正是荫及子孙吗?
董昭缓缓答道:“臣的儿子臣清楚,实在没有领兵打仗的本领。”
曹睿说道:“这样吧,朕过些时日将颍川太守召入朝中,就让董胄去颍川做一任太守吧!”
董昭听闻皇帝此话之后,直接跪在地上行了个大礼。
两千石和两千石差别也有很多,太守与太守也不一样。
天下最顶级的太守,就是南阳、河内、魏郡、平原这种大郡的太守。
至于雍凉、幽并那些小的穷的郡,与这些大郡的美职根本没有办法比较。
颍川就在河南尹的边上,几乎是天子脚下最好的几个郡之一了。皇帝拿颍川太守的位子给自己儿子,还是值得拜上一拜的。
曹睿见状,几步走到了董昭身前将这位老人扶起:“董公请起,朕自认为与董公之间还是有几分默契的,就不必如此客套了。”
“谢陛下恩典。”董昭说道:“臣何时入宫履任?”
“明日歇息一天以做安排,就后天吧!这个西阁和东阁具体怎么弄,朕也只是有个大概的雏形而已。”
“反正都在朕的边上,至于工作流程之类的琐事,朕日后与你们慢慢调整就是了。”
“臣,遵旨。”
……
两日后,司空府中。
司马懿从宫中下值,回到家后站在院中,看着蒋济带过来的一车酒,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子通,你这是做什么?”司马懿问道。
“过来孝敬孝敬你这个司空。”蒋济笑着说道,见司马懿皱起眉头,方才解释道:“我这一去扬州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这些酒我又带不走、家中妻儿又不喝,就先送到你这。”
“送到我这?”司马懿看向这些密封严实的酒坛子,随口回应道:“那我自己饮了或者送给别人,这可就由不得你了。”
蒋济笑着摇了摇头:“一车酒而已,都已经送到你府上了,自然是随你处置。”
两人朝着书房走去。
司马懿缓缓说道:“明日便走了?”
蒋济点头:“是啊,明天一早就要动身出发了。”
“黄初年间,官员上任还有十几天的时间可以准备。到了太和,得了任命后竟只能在京中停留三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