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飞艇测试及海上平台制造
    “飞起来了,建昆,起飞很平稳啊,我还以为这么大的飞艇会摇摇晃晃呢!”小舅在看到飞艇快速离开地面时说道。
    “那当然,飞艇上的四台升力风扇都是用的超导电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飞艇的状态实时调整它们加大或者减小功率,跟燃气轮机相比,调节精度高了好几个数量级。”
    内燃机的功率调节在当前的物理发展状态下是巨大的难题,一般来说其设计时都是按照最优情况进行的,也就是功率在一个范围内,燃烧是最充分的。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功率肯定是从低到高都要用到,但是燃烧室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只能用额外的办法来控制输出功率。
    这些控制方法没办法做到像调节电流一样精确到毫安级别。
    对于低速飞行器,采用电驱动是最好的,后续的海上动力,王建昆也打算试下采用电驱动,这将大大减轻对油料的依赖。
    飞艇在王建昆的操纵下快速的垂直往上飞,地面上的人和建筑在视线里快速的变小直到消失。
    当离地上5百米后,王建昆跟地面的雷达站不断的沟通联系。
    “朗道雷达站观察到目标,方位东经**度,北纬**度。”设置在朗道的远程警戒雷达率先发现目标。
    “加高加雷达站发现目标,方位东经**度,北纬**度。”
    “马高雷达站发现目标,方位东经**度,北纬**度。”
    陆续的几个远程雷达站开始反馈飞艇的方位信息。
    “保持跟踪,每隔1分钟汇报一次观测数据,如果有异常情况比如目标消失立即报告。”
    “明白。”
    王建昆在升空时也在做这款飞艇的隐身性测试。
    因为只有主体框架和底下的吊舱用到了金属,其他都是涂覆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按道理雷达反射面积应该是跟一架战斗机差不多大小的。
    而一般的远程雷达对空搜索高度一般在3万米左右,超过这个高度后,雷达波散逸太多,就很难发现目标了。
    当然也有那种超远程雷达,功率特别大,一开机甚至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电磁场的,这种雷达就是专门用来防战略武器比如洲际导弹的。
    目前有这种雷达的也只有美苏两国,其他国家都没那个技术和财力建造,因为给这种雷达供电就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发电站。
    随着飞艇高度逐渐升高,来到了对流层顶部后,王建昆开始测试子气囊了。
    “建昆,高度12公里了,要先下去吗?”
    “先不下去,我把子气囊打开看看测试下。”
    因为只是做测试,所以王建昆没有全部打开,而是按照保持平衡的原则打开一部分子气囊。
    氦气提供管道进入压缩起来的气囊内,表面的半硬壳式防护罩收起,气囊逐渐膨胀变大。
    “建昆,怎么只有一部分子气囊在充气变大啊?”
    “小舅,现在就是测试下。”
    一个个气囊在王建昆的操作下打开又收缩起来,结果当然是非常完美,所有子气囊都能安全的工作。
    接着他又打开飞艇尾部的两台推力风扇,打算测试下飞艇在12公里高空时能达到什么速度。
    同时四台升力风扇的叶片角度也开始偏转了一点,这样既可以提供一部分升力,也可以提供一部分推动力。
    当然完全关闭并把风扇遮罩起来也是可以的,这样飞艇在前进时就能够更稳定。
    随着电流的加大,风扇速度越来越快,飞艇也开始往北方山脉上空飞去。
    这么大的飞艇,加速度其实是比较慢的,大概了10分钟,飞艇应该是达到了最大速度320公里每小时了,速度不再增加。
    “建昆,这速度挺快啊,比直升机都快一点了,能不能造一批用于内陆运输啊?”
    小舅在一旁看着仪表台上的速度计后说道。
    “内陆运输?没必要吧,咱们地盘上不是有很多能通航的河流吗?用船运更经济一点,这种飞艇用的氦气还挺贵的,而且有很多保密技术。”
    “现在老根据地到马高这边的交通很差,北部只有几条山间小道,南部从密支那转道又太远了,如果有飞艇运输就更方便了。”
    “嗯,还是不要了,等机场建好,我再造几架美军的直升机和灰狗运输机出来,应该可以满足小件物资和重要人员行动了。”
    “这样啊,也行,你记得这事哈,现在我每次回朗道都要骑摩托车通过那一段险峻的山路,有时候下雨或者起雾了,还是很危险的。”
    “记得,下去我就先造几个飞行模拟器,你选可靠的经过初级培训的飞行员来用模拟器练习,然后机场跑道修好我就造出来。”
    答应小舅赶制一批飞机后,王建昆调转飞艇往回飞。
    基础测试都完成了,到达基地上空后,王建昆降低升力风扇的功率,同时也将气囊里的氦气抽走一部分,让飞艇快速的下降。
    “建昆,我就先出基地去安排其他事情了,接下来的实验你自己安排,人员我都带你看过,放心,都是可靠的。”
    “行,你去忙吧!”
    小舅离开后,王建昆开始给试验飞艇上加装各种装备。
    有远程雷达,激光武器dxn-1型,也有一款用于中转通信的设备。
    加装完成后,他又马不停蹄的驾驶飞艇升空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测试。
    到达12公里的高空后,他把子气囊都进行充气,充气完成后,升力变得很大,飞艇快速的往更高的高度飞去。
    离开地面33公里后,地面雷达开始陆续汇报目标丢失了,到了40公里高度后,地面雷达全部丢失目标。
    此时王建昆在驾驶舱往前看,已经可以看到地球的弧度了,弧度交界处泛着蓝色光芒。
    驾驶舱王建昆是按照战斗机的标准建造的,里面有维生系统,可以确保王建昆在平流层顶部也能安全舒适。
    高度到达40公里后,上升的速度就快速的下降了,因为外部的空气已经越来越稀薄。
    为了测试飞艇最高能飞到多高,王建昆就让飞艇一直往上飞,高度计上的数字在几米几米的跳动着。
    上升的过程王建昆也在收集高空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今后的高超音速导弹和航天都是很有用处的。
    大概过了20多分钟,飞艇上的高度计数值几乎不动了,维持在了52336米左右。
    这个高度也算是在设计范围内,误差不是很大。
    接着他开始测试飞艇在这最大高度时的飞行速度。
    随着尾部的超导电动机打开,稀薄的空气在风扇的推动下往后飞,飞艇则在反作用力下往前飞。因为空气实在太稀薄,所以加速度比较低,每秒大概在2米左右。
    过了差不多3分钟,飞艇速度达到306公里每小时就提升不上去了,这个速度应该就是最大的飞行速度了。
    完成速度测试后,为了留足电力,王建昆将尾部推进电机的功率降低,然后放飞了一个火箭助推飞机模型。
    接着打开雷达瞄准渐渐飞远的飞机,然后打开dxn-1型激光炮。
    这激光炮在高空的效能就是比在低空好用,才2秒不到,就把10公里外的飞机烧穿了,在低空至少要3秒半,距离还得在8公里内才行。
    看来在高空和外太空,激光武器的效果还是挺好的,只要解决了电力来源问题,几乎就有无限的防御能力。
    王建昆决定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激光武器,今后这将是外太空的标准武器装备。
    激光武器测试告一段落后,接着他又进行了电磁风暴的测试。
    这款电磁风暴就是6个小型电磁炮管组合起来的样式,发射口径30毫米的炮弹。
    对于电磁炮,目前他只是进行一些前期的摸索研究,只打算给飞艇装上用于防御可能来袭的高空导弹。
    地面上使用的电磁炮目前来说不适合准备,因为武器一旦在战场上使用,肯定就会有丢失的风险,到时候被外部的人知道这种超导材料和石墨烯材料,肯定会引来几个大国的关注。
    电磁风暴的测试非常简单快速,之前在地面就进行过,在这么高的空中,空气阻力减小对于这种超高速武器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
    3公里外的坚固靶机在遇到电磁风暴发出的弹幕时瞬间解体了。
    不过这种武器在实用性上来说并不怎么好,只发射了10秒钟,2千发炮弹就发射出去了,这种炮弹如果是用常规方法制造,价格会高得惊人。
    武器测试完成后,王建昆接着开始进行通信试验。
    “马高通信台,收到请回答。”
    “收到。”
    “朗道通信台,收到请回答。”
    “收到。”
    “通信测试开始,按照预定程序发射信号。”
    “明白。”
    “明白。”
    马高和朗道两个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开始进行伪卫星转发实验。
    “马高收到信息,内容正确。”
    “朗道收到信息,内容正确。”
    随着两地陆续的回复成功收到试验飞艇上的通信设备转发的信息后,王建昆让飞艇在50公里高度上进行盘旋,然后让两地按照预定方案持续进行信息的收发测试。
    王建昆让飞艇在固定高度上巡航,然后在高空度过了一个夜晚。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通信测试,结果非常理想,丢包数量在可容错范围内,这代表着通信飞艇将可以开始部署了。
    目前第二代基站已经在南解阵几个主要城镇开始建设,非洲基地,南美基地还有香港,东南亚几个国家也即将开始秘密建设。
    相关的专利已经在申请,这些专利也同时分散到欧美几个影子公司持有,等到时机合适,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将先于欧美的几大通信巨头投入使用。
    “建昆,飞艇测试完成了?”
    3天过后,王建昆向小舅汇报说要往孟加拉湾去建设海上平台。
    “是的,测试结果都符合预期,你得赶紧将材料准备好,等海上平台搭建完成后,就要开始建好几艘了。”
    “钛矿石已经在斯里兰卡买了一船3千吨的了,应该够你前期使用了,后续的也将陆续采购回来,其他的金属也不是问题,你目前还在小批量制造,完全跟得上。”
    “那就好,我这就出发了,这款飞艇的飞行手册我放飞艇基地了,先让人去学习,完了我回来时带一批飞艇驾驶员出来。”
    “好,人员筛选已经完成了,我这就带他们进去。”
    交代完小舅一些事情后,王建昆驾驶y-1飞机从基地起飞往孟加拉湾飞去。
    在此之前7天,王建昆已经让远在香港的潘华让人驾驶8千吨级货轮带着一船的物资往孟加拉湾开去了。
    开船的人都是小舅派去的忠诚可靠的人,虽然对目的地有些疑惑,但是还是按照命令去做了。
    在离货轮10公里左右时,王建昆驾驶飞机降落到海面上,然后将飞机改造成快艇再往货轮开去。
    “首长好,货轮已到达目的地,请指示。”
    “带上船员都去快艇上,然后先开回仰光码头,等待我后续的命令。”
    “收到。”
    让6个船员都上了快艇并去往仰光码头后,王建昆开始了海上平台的搭建。
    按照设计图纸,他首先制造出来底部的浮力壳体。
    然后就从内到外,从下到上一层层搭建。
    因为体积实在太大,超过了他一天所能调动元素的极限,为了保持精神,他也不敢极限操作。
    最后总共是费了3天的时间,一个长680米,宽64米的椭圆形海上平台搭建完成了。
    平台上有8台大型的集装箱吊运机,4台中型的可吊运20吨重量的长臂吊机。
    中间是8个能各自容纳120个大型集装箱的内凹式仓库,上面的甲板可以移动覆盖住仓库。
    两头是坚固的甲板,王建昆按照美军小鹰级航母甲板的标准建造的,平时可以堆放集装箱或者一些散货,后续等需要了可以改装成飞机起降平台。
    当然附属设施也不少,比如大型集装箱搬运车,消防车,洒水车等码头常用的都有,生活娱乐区域王建昆也修建了,确保在此工作的人能够有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
    不过动力装置王建昆就没修得那么好,只有2台6兆瓦级电动机机带动螺旋桨,能够给满载状态下的平台提供5节左右的航速,空载状态下大概能够让平台跑到8节左右的航速。
    不过续航比较拉跨,大概就是能跑个100海里左右。
    这个平台王建昆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相对掩蔽的海上岛屿,作为组织货物中转所用,一旦有别国海军来,小国的会用导弹干掉,大国的看情况,打不过会让平台自沉,人员会乘坐逃生潜艇离开平台。
    征集海上平台的草图,书友们有好想法吗?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黑夜码字大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黑夜码字大师并收藏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