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身为司徒,他当然没那么多精力去持续亲自督导航海造船技术和地理探索、物种交换这些方面的工作。
建安十四年秋天时,他只是大致下达了一下任务,明确了一下要求,
然后就把这块活儿交给徐、扬两州的地方官员,和相关对口领域的专业人才,去具体操心了。
执掌徐州一州内政的陈登,刚刚调任扬州布政使的顾雍,对于司徒的指示都不敢怠慢。遇到相关项目要钱要物资要人力,他们统统都全力配合、调度。
徐、扬二州在刘备治下承平日久,经济发展也都很不错,这点事儿带来的负担其实并不重。
而更具体的工作,诸葛瑾点名了让陈群来统筹抓总。
陈群前些年在广陵、东海等地,也历任过几个大郡的太守了。当初刘备刚在广陵站稳脚跟时,最初任命的广陵太守是陈登,后来地盘渐渐扩大,陈登执掌徐州一州的内政,广陵太守的位置空了出来,就由陈群接任。
陈群在刘备阵营内的资历也就比陈登、糜竺等几人略浅。如今陈登、糜竺都爬到了州级,陈群也就差一步之遥。
这次一边领着大郡太守,一边再负责一个大型的“专项工程”,等立功之后,估计主公刘备也要北伐了。
到时候北伐打下新的占领区,需要派出心腹去担任布政使,陈群也正好能接住这波富贵。
所以对于司徒交办的大事,陈群也非常上心。
接到任务后,就认真操持。
这种长期投入的工作,都不是马上能看到成果和正反馈的。
陈群就这么默默努力了大半年,直到建安十五年夏天,他才算拿出了几个阶段性成果,然后就迎来了司徒亲自拨冗视察。
……
建安十五年五月的一天,诸葛瑾终于回了一趟广陵郡。
到这块他已经十年没来的热土,故地重游。
这一次,他是来视察工作的。
从长江边的大船上,摇着折扇缓步走下码头时,诸葛瑾的内心,也不免泛起一股怀旧。
当初自己刚穿越过来,就是从这广陵郡开始,帮刘备阵营逆天改命的。
可以说,那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诸葛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挽救了大汉,挽救了汉人统治、逆转了五胡乱华的深渊。
故地重游,多少还是有点感慨的。
诸葛瑾抵达前,陈群自然早就带着当地一众官员,还有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在码头上列队迎候了。
诸葛瑾还没完全站稳,陈群就并步上前,亲自轻轻扶了一下诸葛瑾的手臂,随后自然而然地以手势为诸葛瑾引路指示。
双方一番寒暄,诸葛瑾就示意陈群不必讲究那些繁文缛节,先谈正事儿。毕竟船厂就在码头旁边,诸葛瑾下船的地方直接就能视察工作。
陈群也就不再坚持,直接带着诸葛瑾前往旁边的船厂,领到一座轩敞的大厅内,随后拿出一些卷宗,在一张宽阔的长案上铺开,
请司徒先纸面检阅一下广陵、东海等郡这两年搞出来的相关成果。
诸葛瑾对这个安排也并不觉得意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嘛。要检阅航海事业的发展成果,只看新式海船这种大家伙,是看不出门道的。
很多关键性的突破,反而往往是存在于那些细微之处,在于经验和规律的总结。
比如,此时此刻,诸葛瑾落座之后,他一眼就注意到了面前一个被陈登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小东西。
那是一个由打磨过的透明水晶作面盖、下面有表盘和磁针的玩意。
诸葛瑾凭直觉估计,就认为这东西应该是改良后的新式罗盘。
他也懒得猜,就直接问了。
陈群听后也连忙捧哏:“司徒真是好眼力,此物正是我们广陵这边,能工巧匠去年刚琢磨改良的,测量南北方向角度,也比原先的更为精准。
磁针不仅用更为滑润轻浮的油脂包裹、漂浮起来后转向更灵敏。而且顶住磁针中间小孔的柱子,也更加灵活,这些油脂也更不容易导致磁针腐蚀。
总而言之,有了此物之后,我们的海船在海上定向远航时,能够更加精准地锁定一个方向一直走,更不容易偏航。
配合这两年海船队对近海海图的测绘,如今我们已经能做到上千里的远航、中途不用贴着海岸。”
陈群先解说了一堆新指南针的大致技术优势,这里面有些东西他自己其实也不算太懂,是诸葛瑾来视察之前,他特地恶补了一下,以便汇报的时候现学现卖。
诸葛瑾其实也不关心那些转述得似是而非的细节,他只抓个大概,很快就理解了这东西的好处。
按东汉时的航海技术,当时大部分航行都是要贴着海岸线开的,离海岸线百里以上,就容易找不着自己的位置。
当然,在诸葛兄弟的蝴蝶效应下,这方面的问题之前就有所改善。
比如诸葛瑾前些年让陆议去搞林邑稻,需要远航到林邑国。当时陆议就尝试过从朱涯洲直接远航去中南半岛中部,这样就不用贴着后世的北部湾沿岸绕个圈子了。
这么做,省时省力还在其次,关键是可以绕开当时还处在交趾郡士家控制下的地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意外和麻烦。
不过北部湾毕竟是个海湾,怎么偏航都不至于回不到岸边。就好比汉朝时,在渤海湾内部开船,也都可以很放肆,最多从山东开到辽东。
但是在东海这边,如果要不靠岸远航,难度就大不少。因为一旦偏航偏多了,偏到日本海或者太平洋上,一路埋头开是真有可能饿死渴死在大洋上的。
这对于军官、海商和船员来说,首先就有一层心理层面的压力必须先克服。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是恐惧的,哪怕诸葛瑾可以明明白白告诉他们——往东北方向一路开,总能找到陆地。下面的人也依然会感觉到恐惧。
这事儿没法急,只能是一点点来,慢慢积累经验,顺便证明新技术新操作的可靠性。
更详尽的海图、确保图纸上的距离方位尺寸也都对得上,再加上更好的罗盘,还有其他测绘仪器,凑在一起,才能日拱一卒,让综合航海技术慢慢提升。
诸葛瑾在吩咐下任务后,陈群花了大半年,就先把罗盘改良了,又进一步测绘优化了海图。
去年年底的时候,他率先实现了一个小阶段突破——让船队从东海郡直接往东北偏北航行,验证是否能直接到东莱郡半岛尖端的黄县。
当时,负责探险的船队,上上下下都有些恐惧,但陈群跟他们分析了情况:那次的船队不需要携带任何货物,纯粹就是为了探险验证技术和经验,多出来的吨位都用来装水食。
所以,哪怕在海上漂三个月,这些船员也不会渴死饿死,就算错过了山东半岛,大不了一直开到辽东、开到乐浪嘛!
在府君的安抚下,加上陈群定下了赏格,参与新航海技术验证的官员和水手都有重赏,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得以推进。
然后船员们真就靠着新装备、依照新的航海操作指示,精准远海航行找到了山东半岛的尖端。
这么做,虽然没有什么实际利益,但也算是证明了新测绘海图的精确度,确认了黄海沿岸各地的相对位置,是准确的。
然后陈群就能慢慢增加难度,继续开出赏格让人尝试。
到了今年春天,也就是诸葛瑾来视察之前,陈群又取得了一个突破。那就是终于有己方的船队,能够从长江口直接朝着远海特定方向、盯准了远航,然后居然抵达了耽罗岛,甚至抵达了釜山盆地。
换言之,这次大汉的船队,是直接跨海瞄准了朝鲜半岛的尖端航行,中间不用贴着岸。
这事儿,在徐、扬不少外行官员看来,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诸葛瑾听了陈群汇报的这个最新成果后,却是颇感欣慰。
他作为现代人当然知道这里面的重大意义。
原本历史上,一直到唐朝的时候,扶桑人派来遣唐使,走的还是贴岸航行的路线。只有从北九州经对马岛到釜山这段路,是非跨海不可。再往后,都是贴着朝鲜半岛和黄海海岸航行的。
如今诸葛瑾终于让大汉掌握了从东海岸边直航朝鲜半岛尖端的航路,一方面可以扩大商贸,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当然这些都还是远期利益,眼下并没有什么需要从江南直运三韩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则在于有了越海直航后,东海上的尖底远洋海船,也可以便利地参加将来日本海海域的远航了。
如前所述,在华夏近海,自古以来,长江口以南和长江口以北用的海船是不一样的。
黄海水浅泥沙多,自古都用平底沙船,不适合远航,但能扛暗涌。东汉之前海上航行的大船,也多是沙船型的,因为这个时代南方的航海需求太少了。
历史上要再过好几百年,南方渐渐发达了,福船之类的远洋尖底船型才渐渐完善、普及。而这一世,诸葛瑾之前让陆议等人去林邑国找双季稻,也特地开发过相关的船。
理论上来说,这些船不如沙船更适合黄海,但绝对比沙船更适合日本海。
只可惜之前,南方的海船很难经过黄海调到朝鲜半岛南端,尖底船在中间那片海域适航性很不好。
而现在有了直航,不但积累了更多不贴岸远航的经验和技术,也让江南的大海船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互相调度变得容易了很多。
陈群拿着这支新练出来的航海队伍,再配合上广陵郡、东海郡这边新造、改造的海船,软硬件一结合,就能立刻拿去探索大汉更东北边的远方海岸线了。
……
诸葛瑾花了一天的视察时间,确认陈群已经取得了这些“软件”方面的成果,自然是颇为欣慰。
此后数日,他便要继续视察其他配套工作的进展,尤其是海船硬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而陈群在这方面显然也没让诸葛瑾失望。
最初几艘由此前东海用龙骨大海船改造而来的新船,已经于这年夏天刚刚竣工了。
还有一批完全新造的同款,也已经开工,如今正趴在船台上,预计明年也都能下水投入使用。
如前所述,因为东海和黄海海况、地理的不同,黄海海域的大海船都是平底沙船,不能使用龙骨结构,船只的长宽比看起来更粗短。
而东海地区使用的海船,都可以用龙骨结构,船身修长,远洋航速也明显更快一截。
如今把这些船进一步改造,加装更抗风浪的稳定鳍,再辅之以其他额外的“提升适航稳定性和抗浪性,牺牲转向灵活性”技术手段,将来用于日本海也就很容易适应了。
尤其有了新的航海测量技术、更精准的绘图定位,船只可以笔直地更长距离直航,不用频繁转向,牺牲一些转向灵活性也就无所谓了。
原本贴岸航行的船,需要转向的次数才会更频繁。转向灵活性从来都是对近海船更重要,对远洋船没那么重要。
这些改良,也算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很多设计都没有技术难度,只是通过取舍,把有限的性能堆砌到最需要的方向。
这就好比在玩一款海军造船游戏,按照游戏设置的规则,技术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载重/航速/灵活性/抗风性/抗浪性”这些指标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一个拉高了另一个就会降。
要在技术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造出更适应新环境的好船,那就必须精打细算取舍。
而陈群监督的这项研发工作,有相当一部分考量,就是在按诸葛瑾要求的核心指标,适当牺牲其余,只求尽快点亮科技树。
这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先拿出一个可用的版本,进行实打实的地理探险。
诸葛瑾视察确认了船只的情况,也挑了个天气好的日子,亲自出海体验了一下新船的适航性,对陈群的工作很满意,
然后便正式下令,让陆议带领这支由新船构成的探险船队,先从广陵郡直航三韩,经耽罗岛到釜山盆地,休整适应后,再往东北探险,重点考察沿岸各地风土人情、是否有新鲜没见过的物产,尤其是要寻找能耐寒的作物。
诸葛瑾也隐约记得,往东北亚沿海一路搜索,历史上也是有不少有价值的物种发现的。
因为当地土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多多少少会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粮食品种。
诸葛瑾也不用去管陆议底能弄回什么物种,反正只要发现耐寒能活的,都弄回来慢慢培育繁殖,由司徒亲自定夺哪些要专门发展。
发布命令之后,诸葛瑾还专门向陆议面授机宜,强调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陆议其实对此已经很清楚了,都不用诸葛瑾强调,他便主动表态一定拿出全力、仔细探索。
毕竟当年就是步骘和他去的林邑国、找回了双季稻。这些年双季稻为大汉增加了多少粮食产量?对天下有多大的贡献?
作为亲自体会到红利的当事人,陆议对此都形成路径依赖了,热情极度高涨。
诸葛瑾在勉励他们一番后,就给探险船队准备了最充足的给养,还配了大量瓷坛子装载酸菜,确保在海上有新鲜蔬果维生素补充。另外还配备了大量的乳酪和肉干,让远航探险不至于有后顾之忧。
陆议做完准备后,就趁着这个夏天出海远航了。
诸葛瑾选在仲夏时分启动这个项目,也是因为夏天南风大,往北航行顺畅,海船不用转向抢风。
等航行探索上三五个月,等到秋冬时分,北风大盛,到时候陆议就可以返航了,那样也不会在极北之地挨冬季的严寒冻伤。
虽然汉朝时的海船航速还很慢,但是走走停停往东北方向开四个月,也足够探险非常远的距离了。
要知道如今以陈群造出来的这些新船,在海上漂半个月左右,就能从广陵郡开到釜山了。而且都不用风向特别顺,只要是平常的侧风就行。
启航之日,陆议带着麾下军官、技术人员、水兵、水手,在广陵码头上列阵,等待诸葛瑾最后的检阅。
诸葛瑾也给将士们最后准备了一批额外的物资,那是几百箱毛皮裘服,专门为了冬季保暖。
诸葛瑾还亲手拿出其中最好的一件,当众给陆议披上。那皮裘的主体部分是熊皮的,但是翻边出风和襟、袖等处,还缀了火狐皮和貂皮。
如今还是五月份,天气炎热,陆议被当众作秀披上大冬天的貂,也是有些别扭,很快就冒汗了。
不过他当然知道,直到上船之前这都是不能脱的,要注意影响,这是司徒在鼓励大家,也是提醒大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司徒这是在提醒我们,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我们要竭尽所能探索、不避险远,要拖到冬天转北风了才能回来。”
陆议心中暗忖,一边也下定决心,这次肯定能为赵将军找到耐寒作物,让赵将军将来打下扶余国、灭掉公孙家余孽工孙康后,能在东北腹地推广屯田,彻底掌控当地,把那些渔猎的蛮夷充分汉化。
建安十四年秋天时,他只是大致下达了一下任务,明确了一下要求,
然后就把这块活儿交给徐、扬两州的地方官员,和相关对口领域的专业人才,去具体操心了。
执掌徐州一州内政的陈登,刚刚调任扬州布政使的顾雍,对于司徒的指示都不敢怠慢。遇到相关项目要钱要物资要人力,他们统统都全力配合、调度。
徐、扬二州在刘备治下承平日久,经济发展也都很不错,这点事儿带来的负担其实并不重。
而更具体的工作,诸葛瑾点名了让陈群来统筹抓总。
陈群前些年在广陵、东海等地,也历任过几个大郡的太守了。当初刘备刚在广陵站稳脚跟时,最初任命的广陵太守是陈登,后来地盘渐渐扩大,陈登执掌徐州一州的内政,广陵太守的位置空了出来,就由陈群接任。
陈群在刘备阵营内的资历也就比陈登、糜竺等几人略浅。如今陈登、糜竺都爬到了州级,陈群也就差一步之遥。
这次一边领着大郡太守,一边再负责一个大型的“专项工程”,等立功之后,估计主公刘备也要北伐了。
到时候北伐打下新的占领区,需要派出心腹去担任布政使,陈群也正好能接住这波富贵。
所以对于司徒交办的大事,陈群也非常上心。
接到任务后,就认真操持。
这种长期投入的工作,都不是马上能看到成果和正反馈的。
陈群就这么默默努力了大半年,直到建安十五年夏天,他才算拿出了几个阶段性成果,然后就迎来了司徒亲自拨冗视察。
……
建安十五年五月的一天,诸葛瑾终于回了一趟广陵郡。
到这块他已经十年没来的热土,故地重游。
这一次,他是来视察工作的。
从长江边的大船上,摇着折扇缓步走下码头时,诸葛瑾的内心,也不免泛起一股怀旧。
当初自己刚穿越过来,就是从这广陵郡开始,帮刘备阵营逆天改命的。
可以说,那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诸葛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挽救了大汉,挽救了汉人统治、逆转了五胡乱华的深渊。
故地重游,多少还是有点感慨的。
诸葛瑾抵达前,陈群自然早就带着当地一众官员,还有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在码头上列队迎候了。
诸葛瑾还没完全站稳,陈群就并步上前,亲自轻轻扶了一下诸葛瑾的手臂,随后自然而然地以手势为诸葛瑾引路指示。
双方一番寒暄,诸葛瑾就示意陈群不必讲究那些繁文缛节,先谈正事儿。毕竟船厂就在码头旁边,诸葛瑾下船的地方直接就能视察工作。
陈群也就不再坚持,直接带着诸葛瑾前往旁边的船厂,领到一座轩敞的大厅内,随后拿出一些卷宗,在一张宽阔的长案上铺开,
请司徒先纸面检阅一下广陵、东海等郡这两年搞出来的相关成果。
诸葛瑾对这个安排也并不觉得意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嘛。要检阅航海事业的发展成果,只看新式海船这种大家伙,是看不出门道的。
很多关键性的突破,反而往往是存在于那些细微之处,在于经验和规律的总结。
比如,此时此刻,诸葛瑾落座之后,他一眼就注意到了面前一个被陈登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小东西。
那是一个由打磨过的透明水晶作面盖、下面有表盘和磁针的玩意。
诸葛瑾凭直觉估计,就认为这东西应该是改良后的新式罗盘。
他也懒得猜,就直接问了。
陈群听后也连忙捧哏:“司徒真是好眼力,此物正是我们广陵这边,能工巧匠去年刚琢磨改良的,测量南北方向角度,也比原先的更为精准。
磁针不仅用更为滑润轻浮的油脂包裹、漂浮起来后转向更灵敏。而且顶住磁针中间小孔的柱子,也更加灵活,这些油脂也更不容易导致磁针腐蚀。
总而言之,有了此物之后,我们的海船在海上定向远航时,能够更加精准地锁定一个方向一直走,更不容易偏航。
配合这两年海船队对近海海图的测绘,如今我们已经能做到上千里的远航、中途不用贴着海岸。”
陈群先解说了一堆新指南针的大致技术优势,这里面有些东西他自己其实也不算太懂,是诸葛瑾来视察之前,他特地恶补了一下,以便汇报的时候现学现卖。
诸葛瑾其实也不关心那些转述得似是而非的细节,他只抓个大概,很快就理解了这东西的好处。
按东汉时的航海技术,当时大部分航行都是要贴着海岸线开的,离海岸线百里以上,就容易找不着自己的位置。
当然,在诸葛兄弟的蝴蝶效应下,这方面的问题之前就有所改善。
比如诸葛瑾前些年让陆议去搞林邑稻,需要远航到林邑国。当时陆议就尝试过从朱涯洲直接远航去中南半岛中部,这样就不用贴着后世的北部湾沿岸绕个圈子了。
这么做,省时省力还在其次,关键是可以绕开当时还处在交趾郡士家控制下的地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意外和麻烦。
不过北部湾毕竟是个海湾,怎么偏航都不至于回不到岸边。就好比汉朝时,在渤海湾内部开船,也都可以很放肆,最多从山东开到辽东。
但是在东海这边,如果要不靠岸远航,难度就大不少。因为一旦偏航偏多了,偏到日本海或者太平洋上,一路埋头开是真有可能饿死渴死在大洋上的。
这对于军官、海商和船员来说,首先就有一层心理层面的压力必须先克服。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是恐惧的,哪怕诸葛瑾可以明明白白告诉他们——往东北方向一路开,总能找到陆地。下面的人也依然会感觉到恐惧。
这事儿没法急,只能是一点点来,慢慢积累经验,顺便证明新技术新操作的可靠性。
更详尽的海图、确保图纸上的距离方位尺寸也都对得上,再加上更好的罗盘,还有其他测绘仪器,凑在一起,才能日拱一卒,让综合航海技术慢慢提升。
诸葛瑾在吩咐下任务后,陈群花了大半年,就先把罗盘改良了,又进一步测绘优化了海图。
去年年底的时候,他率先实现了一个小阶段突破——让船队从东海郡直接往东北偏北航行,验证是否能直接到东莱郡半岛尖端的黄县。
当时,负责探险的船队,上上下下都有些恐惧,但陈群跟他们分析了情况:那次的船队不需要携带任何货物,纯粹就是为了探险验证技术和经验,多出来的吨位都用来装水食。
所以,哪怕在海上漂三个月,这些船员也不会渴死饿死,就算错过了山东半岛,大不了一直开到辽东、开到乐浪嘛!
在府君的安抚下,加上陈群定下了赏格,参与新航海技术验证的官员和水手都有重赏,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得以推进。
然后船员们真就靠着新装备、依照新的航海操作指示,精准远海航行找到了山东半岛的尖端。
这么做,虽然没有什么实际利益,但也算是证明了新测绘海图的精确度,确认了黄海沿岸各地的相对位置,是准确的。
然后陈群就能慢慢增加难度,继续开出赏格让人尝试。
到了今年春天,也就是诸葛瑾来视察之前,陈群又取得了一个突破。那就是终于有己方的船队,能够从长江口直接朝着远海特定方向、盯准了远航,然后居然抵达了耽罗岛,甚至抵达了釜山盆地。
换言之,这次大汉的船队,是直接跨海瞄准了朝鲜半岛的尖端航行,中间不用贴着岸。
这事儿,在徐、扬不少外行官员看来,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诸葛瑾听了陈群汇报的这个最新成果后,却是颇感欣慰。
他作为现代人当然知道这里面的重大意义。
原本历史上,一直到唐朝的时候,扶桑人派来遣唐使,走的还是贴岸航行的路线。只有从北九州经对马岛到釜山这段路,是非跨海不可。再往后,都是贴着朝鲜半岛和黄海海岸航行的。
如今诸葛瑾终于让大汉掌握了从东海岸边直航朝鲜半岛尖端的航路,一方面可以扩大商贸,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当然这些都还是远期利益,眼下并没有什么需要从江南直运三韩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则在于有了越海直航后,东海上的尖底远洋海船,也可以便利地参加将来日本海海域的远航了。
如前所述,在华夏近海,自古以来,长江口以南和长江口以北用的海船是不一样的。
黄海水浅泥沙多,自古都用平底沙船,不适合远航,但能扛暗涌。东汉之前海上航行的大船,也多是沙船型的,因为这个时代南方的航海需求太少了。
历史上要再过好几百年,南方渐渐发达了,福船之类的远洋尖底船型才渐渐完善、普及。而这一世,诸葛瑾之前让陆议等人去林邑国找双季稻,也特地开发过相关的船。
理论上来说,这些船不如沙船更适合黄海,但绝对比沙船更适合日本海。
只可惜之前,南方的海船很难经过黄海调到朝鲜半岛南端,尖底船在中间那片海域适航性很不好。
而现在有了直航,不但积累了更多不贴岸远航的经验和技术,也让江南的大海船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互相调度变得容易了很多。
陈群拿着这支新练出来的航海队伍,再配合上广陵郡、东海郡这边新造、改造的海船,软硬件一结合,就能立刻拿去探索大汉更东北边的远方海岸线了。
……
诸葛瑾花了一天的视察时间,确认陈群已经取得了这些“软件”方面的成果,自然是颇为欣慰。
此后数日,他便要继续视察其他配套工作的进展,尤其是海船硬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而陈群在这方面显然也没让诸葛瑾失望。
最初几艘由此前东海用龙骨大海船改造而来的新船,已经于这年夏天刚刚竣工了。
还有一批完全新造的同款,也已经开工,如今正趴在船台上,预计明年也都能下水投入使用。
如前所述,因为东海和黄海海况、地理的不同,黄海海域的大海船都是平底沙船,不能使用龙骨结构,船只的长宽比看起来更粗短。
而东海地区使用的海船,都可以用龙骨结构,船身修长,远洋航速也明显更快一截。
如今把这些船进一步改造,加装更抗风浪的稳定鳍,再辅之以其他额外的“提升适航稳定性和抗浪性,牺牲转向灵活性”技术手段,将来用于日本海也就很容易适应了。
尤其有了新的航海测量技术、更精准的绘图定位,船只可以笔直地更长距离直航,不用频繁转向,牺牲一些转向灵活性也就无所谓了。
原本贴岸航行的船,需要转向的次数才会更频繁。转向灵活性从来都是对近海船更重要,对远洋船没那么重要。
这些改良,也算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很多设计都没有技术难度,只是通过取舍,把有限的性能堆砌到最需要的方向。
这就好比在玩一款海军造船游戏,按照游戏设置的规则,技术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载重/航速/灵活性/抗风性/抗浪性”这些指标都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一个拉高了另一个就会降。
要在技术没有明显突破的情况下,造出更适应新环境的好船,那就必须精打细算取舍。
而陈群监督的这项研发工作,有相当一部分考量,就是在按诸葛瑾要求的核心指标,适当牺牲其余,只求尽快点亮科技树。
这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先拿出一个可用的版本,进行实打实的地理探险。
诸葛瑾视察确认了船只的情况,也挑了个天气好的日子,亲自出海体验了一下新船的适航性,对陈群的工作很满意,
然后便正式下令,让陆议带领这支由新船构成的探险船队,先从广陵郡直航三韩,经耽罗岛到釜山盆地,休整适应后,再往东北探险,重点考察沿岸各地风土人情、是否有新鲜没见过的物产,尤其是要寻找能耐寒的作物。
诸葛瑾也隐约记得,往东北亚沿海一路搜索,历史上也是有不少有价值的物种发现的。
因为当地土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多多少少会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粮食品种。
诸葛瑾也不用去管陆议底能弄回什么物种,反正只要发现耐寒能活的,都弄回来慢慢培育繁殖,由司徒亲自定夺哪些要专门发展。
发布命令之后,诸葛瑾还专门向陆议面授机宜,强调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陆议其实对此已经很清楚了,都不用诸葛瑾强调,他便主动表态一定拿出全力、仔细探索。
毕竟当年就是步骘和他去的林邑国、找回了双季稻。这些年双季稻为大汉增加了多少粮食产量?对天下有多大的贡献?
作为亲自体会到红利的当事人,陆议对此都形成路径依赖了,热情极度高涨。
诸葛瑾在勉励他们一番后,就给探险船队准备了最充足的给养,还配了大量瓷坛子装载酸菜,确保在海上有新鲜蔬果维生素补充。另外还配备了大量的乳酪和肉干,让远航探险不至于有后顾之忧。
陆议做完准备后,就趁着这个夏天出海远航了。
诸葛瑾选在仲夏时分启动这个项目,也是因为夏天南风大,往北航行顺畅,海船不用转向抢风。
等航行探索上三五个月,等到秋冬时分,北风大盛,到时候陆议就可以返航了,那样也不会在极北之地挨冬季的严寒冻伤。
虽然汉朝时的海船航速还很慢,但是走走停停往东北方向开四个月,也足够探险非常远的距离了。
要知道如今以陈群造出来的这些新船,在海上漂半个月左右,就能从广陵郡开到釜山了。而且都不用风向特别顺,只要是平常的侧风就行。
启航之日,陆议带着麾下军官、技术人员、水兵、水手,在广陵码头上列阵,等待诸葛瑾最后的检阅。
诸葛瑾也给将士们最后准备了一批额外的物资,那是几百箱毛皮裘服,专门为了冬季保暖。
诸葛瑾还亲手拿出其中最好的一件,当众给陆议披上。那皮裘的主体部分是熊皮的,但是翻边出风和襟、袖等处,还缀了火狐皮和貂皮。
如今还是五月份,天气炎热,陆议被当众作秀披上大冬天的貂,也是有些别扭,很快就冒汗了。
不过他当然知道,直到上船之前这都是不能脱的,要注意影响,这是司徒在鼓励大家,也是提醒大家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司徒这是在提醒我们,虽然现在是夏天,但我们要竭尽所能探索、不避险远,要拖到冬天转北风了才能回来。”
陆议心中暗忖,一边也下定决心,这次肯定能为赵将军找到耐寒作物,让赵将军将来打下扶余国、灭掉公孙家余孽工孙康后,能在东北腹地推广屯田,彻底掌控当地,把那些渔猎的蛮夷充分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