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200部分阅读
拳轻轻捶到了他的肩上,殷勤地道:“相公做事辛苦,人家给你捶捶肩吧”
夏浔放下手中的札子,回首笑道:“怎么把娘子冷落一边,有些不开心啦要不要相公陪你做点有趣的事呀”
茗儿吓了一跳,她只是喜欢缠着相公腻着相公与他说话而已,至于床第之事,在她这种年纪,实在不甚饥渴,以夏浔的需索无度,她根本消受不起,要不然上一回也不会主动想要自己的贴身丫头服侍相公了,此时一听夏浔这么说,骇得她转身就逃:“不要不要,相公做事好了,人家乖乖的,人家找姐姐聊天去”
夏浔摇头失笑:“这妮子”
殿堂上已做了充分准备的夏浔侃侃而谈:“北方鞑虏,自汉唐至今,千余年来,一直是我中原腹心之患。然则草原茫茫如海,部落逐水草而徙,居无定所,不管是歼灭还是彻底征服,都难如登天。以汉武之威,穷尽倾国之力,破家无数,也不过稍挫其威风,未用多久,死灰复燃”
夏浔这番话,众文武深以为然。草原上的这些恶邻不请自来,你骂吧,人家没皮没脸,根本不在乎。你打吧,兵派少了那是送羊入虎口,兵派多了他们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领着你在草原上遛,把你的兵拖疲了国拖瘦了,你就得主动撤兵,要不然能把你活活拖死。
对于这样的敌人,朝廷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抗日战争中日寇对于游击区同样头疼得要命,逼急了,日寇好歹还可以采用三光政策,而中央政权对付北方游牧部落时却连三光政策也用不上,游牧民族全部家当都能驮上马背,说跑就跑,撒丫子就没影了,你想三光,都没有可以三光的东西。
夏浔道:“而燕山就是屏蔽北方草原野蛮民族策马南下,侵扰中原乱我大明的北大门,辽东呢,就是建在北大门右翼外的一处坚固卫城,与我大明的北大门互为犄角守望相助。
只要有辽东在,退可阻止鞑子勾连女真朝鲜,进可直击鞑靼腹肋,使它不敢全力南向,辽东之经营,关乎我大明江山社稷之根本。”
行部侍郎刘超蹙眉道:“国公所言极是,辽东与我大明北疆之重要,诸位大臣亦知之深矣。然则,国公所言,与国公所倡导的军屯军户之制改革,可有甚么必然联系么”
“当然有”
夏浔很满意地看了他一眼,这老家伙很配合啊,这一问正问到点子上,夏浔精神大振,马上接着他的话题道:“辽东对我大明如此重要,对鞑虏来说便也有着同样的重要则鞑虏欲图中原,必先谋辽东,请问侍郎大人,我大明欲保辽东,归根结底,要依靠什么力量”
“军队”
刘超虽是文人,这么浅显的问题却也无需考虑,便能答得上来。
夏浔道:“不错,军队守辽东,需要军队军队要守辽东,又需要什么呢”
不待刘超回答,夏浔便道:“一是战力;二是给养我所说的,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
夏浔转向众臣,说道:“先说给养,军之给养,有甲胄军衣羽箭雕翎刀枪战马其中最重要的一样,便是军粮而军粮不能自给,乃是辽东驻军最大的软肋,自关内运粮,一则耗损之重不可胜数,二则一旦被鞑子掐断粮道,辽东纵有百万精兵,也将不战自溃”
丘福冷冷地道:“辅国公如今不是已经开辟了海上航道么”
夏浔笑吟吟地应道:“淇国公说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海上航道,不虞被鞑子截断。然则,海上航道还有三个问题,一是海上航道解决不了南粮北运一路的消耗,和对南方百姓的沉重压力;二是,气候无常,尤其是冬季,封航期是无法输运粮草的,海运只能作为陆运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唯一手段;三来,仍是与气候有关,纵然是不在封冻期,如果海上暴雨狂风,船运就得暂时停止,若把孤悬辽东的数十万将士前程,全部寄托在海运这条路上,岂不危险”
丘福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夏浔又道:“自太祖屯兵于辽东时起,便注意屯田种粮,希冀辽东粮草自足。起初,效果还是不错的,可是现在渐渐已不适应辽东的发展。军屯,土地及产出,皆为国有,军屯之中,战兵十之七八,屯夫十之一二,屯夫虽在军籍,实则与农无异。
而这些屯夫干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的事情,每日里荷戈执锄,辛勤劳作,所得收获,除去交纳子粒之外,所剩无几,较之地主家的佃户还要不如,犹如一无所有的家奴一般,因此,必然是得过且过。荒地开垦越多,他们受累越重,谁还肯去垦荒
庄稼种得再差,他们也饿不死,因为他们吃的是军粮;庄稼种得再好,他们也富不了,同样因为他们吃的是军粮;屯夫自然不思长进,一有机会,或逃亡或反抗,如今甚至有生于辽不如走于胡之语,以致田地荒芜,屯田尽废,饷源枯竭,辽东军备日渐废弛,此为谁之过
所以,臣才向陛下谏议,以如今辽东驻军,十之七八操备武事,十之一二屯种盐铁的比例,进一步减戍卒而增屯夫,军卒专事武备,虽少而精,足以拱卫辽东。所增屯夫,化军籍为民籍,专事农作,土地自有。
白古道,民不食者寇,士不仕者怨,商不利者仇,官不权者离。他们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耕种田地,必然竭尽所能,所纳粮赋,可用于辽东驻军,农民所产余粮,就地采买,较之从并内购买运输,也要廉价多多。汉民多了,我大明官府控制辽东便更加得力,最重要的是,不虞鞑虏谋夺辽东时,断我粮道。”
夏浔说得有理有据,众人一时找不出可以反驳的道理,雒佥见场面有些冷下来,便咳嗽一声,又道:“那这屯田之制,与军户改革,又有什么关联”
夏浔若有深意地瞟他一眼,说道:“雒尚书,我方才已经说过了,要做到这一点,军屯得改成民屯,部分身在军籍者,就得划归民籍,这就必然要提到军户制度的变动了。何况,军户制度,也不是通行百世达于边疆,万试万灵的办法。”
夏浔知道触及军队改制,那就是和丘福这班武将叫板了,眼下立国未久,军户制还没有出现重大的弊端,如果把它说得一无是处,或者想一口吃个胖子,在全国改变旧制,阻力太大,恐怕就算能行,也得扯上几年的皮,所以他很明智地把范围固定在辽东。
因为辽东特殊,才需要变革只要能获得通过,就是一个成例。等它在实际操作中较之传统政策彰显出更大活力的时候,朝中并不乏有识之士,皇帝也并非昏匮之君,自然会想到在其它地方施行这个办法。
夏浔甚至给自己拟好了退路,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军户制和征募兵制掺着来,一地两制,和平演变,不然一下子对全国数百万军队来个大变动,光是裁撤下来改为民户的那些人家的安置就是一个大问题。
夏浔道:“军户制的优点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军户世袭,可以保证兵源,不虞军卒短缺,所以能保持较大规模的军队。同时,若养一支上百万的专业军队,朝廷负担也太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军费开支比较轻,这些都是它的优势。
而缺点则是,一世为兵,世世为兵,兵家子弟,再无其他出头之路,久而必生怨诽。再则,军户地位过低,尤其是太祖时候所分田地,随着军户家庭子嗣繁衍,渐渐增多,已养不起他们的家人,囿于军籍,他们又无法去做别的营生。”
夏浔扫了众大臣一眼,沉声道:“这一点,无需本人多说,就拿朝廷的统计数字来说事儿,洪武三年的时候,逃亡的军士就达到”
夏浔扫了眼手中记事的笏板,说道:“四万七千九百八十六人,这是朝廷统计并宣布的数字,诸位大人当无异议吧”
这是都是事实,实际上这些年来,军户士兵逃亡事件愈演愈烈,朝廷越来越重视户籍制度,远行要发路引,未尝不是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才需要加强对百姓的流动控制,旁人如何反驳
夏浔道:“故此,臣以为,完全施行军户制,不够妥当。尤其是在辽东,军户多来自于内地,远离故乡,从此却要扎根于彼,生生世世不得再离,军心民心,更加难定。而归附的辽东诸部,不在我大明军籍,永远也不能充为我大明官兵,这也不利于他们为我所用彻底融合的政策。因此在辽东,军户制度应当做些改变”
丘福又问道:“那么,以辅国公之见,辽东军制,该当如何变革”
夏浔口口声声把军制改革限制在辽东,丘福的抵触情绪果然轻了许多,只要夏浔没骑到他的头上指手划脚,只在辽东那一亩三分地上折腾,丘福眼下还是不愿同气势正炽,在皇上跟前愈加受宠的夏浔正面对抗的。
夏浔脸上微微露出了笑容,亢声说道:“考究自先秦两汉,直至如今的建军之策,大致有征兵制府兵制募兵制”
夏浔做足了准备功夫,这一番言谈,从先秦到现在,各种兵制的优缺点都说得一清二楚。
似府兵制那种养兵方法,起源于北魏,本就是少数民族政权闲时牧战时兵的一种养兵之法,唐初以均田制养府兵,将这种制度发扬了光大,可是均田制一破坏,府兵也就烟消云散了,如今根本没有推行的条件。
说来说去,最可用的政策只有募兵和征兵这两种,募兵主要是从东汉开始的,中间被府兵制所取代,到了宋朝再度发扬光大,事实证明也是不成功的。那年头,好男不当兵,东汉和宋朝的募兵制,最终使得兵员素质持续下降,军纪败坏,根本不堪一战。
而征兵制呢在阶级分明的年代,行政实施能力是个大问题,夏浔的解决办法是,主体采用募兵制,部分乘用征兵制的特点,建立精锐常备兵团,同时部分保留军户制,建制上形同于宋朝的禁军和厢军,却又不尽相同。
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兵员短缺,曾经施行过募兵制,广募北平保定永平三府青壮从军,百姓未必愿意当兵,尤其是那种情况下,实际上就是强制性的征兵,这种兵制在他登基之后才停止。
在实际的历史上,明帝国对于军队建设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土木堡之变,大军丧失殆尽,明景帝就曾招募天下义兵。再往后,如戚继光募兵所建之戚家军,俞大猷募兵所建之俞家军,都堪称劲旅。征募士兵组成的军团战斗力普遍较军户制军团要高得多,这一点不止朱棣清楚,在场武将心里都清楚。
因此,夏浔一说,朱棣就马上了解了这项兵制改革的优劣,不觉大为意动。实际上他现在的主要心理障碍,倒不是对夏浔所倡议的兵制改革有想法,而是担心两点,一是这样做是改变祖制,而眼下,还没有什么影响军队军力的严重情况,需要朝廷做出重大变革,另一点就是军费开支势必要比军户制大得多。
所以,尽管夏浔已将其优点充分阐述,众文武一时也提不出强有力的反对理由,朱棣还是有些犹豫,不能马上下此决定。等夏浔说完,其余大臣也没有什么意见表达,朱棣便道:“杨卿所言自有道理,但是军队之制,国之大事,不可不予慎重,此事不急于决断,众爱卿回去之后好生思量思量,权衡利弊,三日之后,再作决议”
朱棣做出这番结语的时候,朝鲜户曹判书刘宋耕刚刚跨过鸭绿江。
而开原城里,在呼和鲁等人有意的挑唆和煽动下,一场暴乱也开始了。
在阿木儿等人的策划下,分居各堡塞的族人分别以传播谣言有意煽动直接和间接参与的方式,已经挑拨得各族势力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了。
左丹所领的秘探只是直接隶属于夏浔的一班特务,他们虽然在盯着了阿木儿等人的行动,但是事发前并没有意识到“桦古纳”部落族人所参与的一些口角斗殴事件,就是他们正在策划的阴谋,因为各部间的口角冲突,以前就有,“桦古纳部落”的人打些短工,他们参与的群体和其他群体发生矛盾,这种行为太隐蔽了,不宜察觉其中更深层次的目的。而且左丹他们也不可能直接去见张俊或司汉超,叫他们晓得夏浔身边还有这样一支秘密力量。
于是,不断的磨擦造成日益紧张的气氛,帮汉商打工的伙计呼和鲁又有意刺激,激怒从哈达城来的商贾出口伤人,汉商本来就自觉高人一等,如何能忍,立即反唇相讥,争吵迅速演变成为一场斗殴。
混杂其间的“桦古纳”族人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从哈达城赶来的商贩们头脑发热积怨暴发,斗殴再度升级,变成了对汉商的打砸抢,当鲜血和财帛晃花了人们的双眼时,暴乱已不可控制了
第613章 铁血长史
当街头暴乱从打砸抢再度升级,变成杀人泄愤的时候,消息才传到张俊耳中,而此时作为辽东行政巨头的万世域也刚刚得到消息,正气极败坏地赶回开原。
倒不是张俊和万世域怠于职守,恰恰相反,两人作为现在辽东军政两大首脑,对夏浔的交待十分重视。张俊有沈永前车之鉴,此番又是立下战功的,眼看着升官在望前途似锦,后面有刀悬着,前面有富贵荣华,做事岂能不卖力气
只不过,辽东的繁荣和兴旺,削弱了他的警觉,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外部防御上,这些天他风尘仆仆,一直奔波在八虎道等西线主要防御阵地,确保鞑子兵不会趁总督不在偷袭辽东,同时还派出探马,西出辽东数百里,窥伺鞑靼人动静,防其南下,耀武燕山。
而万世域则忙于下乡,走访四方堡塞,探察民情,解决百姓的生活困难。由于新近归附和俘掠来安置的居民很多,他们的房舍不够坚固不能御寒的,万世域都要亲自关注,督促地方予以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是要出大问题的,一旦严冬来临,简陋的房屋会被大雪压垮,而御寒措施不足的人家,难免就要冻死人口。
兵备道楚涛楚大人惊闻街头发生暴乱,立即派人去找张俊和万世域,自己也马上带了兵上街弹压。
不过楚潇的态度是非常克制的,沈永在的时候,对部落间的冲突一向是持放任自流的态度的,除非侵犯到了他,一般都是由着他们自生自灭,根本不予理会,哪怕冲突的一方是开原城的汉人,对这些大多是由低贱军户和流放犯人组成的汉民,他也不放在心上。
如今换了夏浔主持辽东事务,风格与沈永大不相同,楚大人也不敢坐不视事,再说,如今发生冲突的汉商一方,大多是将官子弟和辽东大族子弟,这些人如果伤亡惨重,还真不好交待。
在楚大人的控制下,情势稍稍得到了一些控制,他刚刚松了口气,那些参与打砸抢的部落商人的族人便蜂拥而来。有些部落住得不太远,骑着快马,瞬息可至。这边动乱一生,就有“桦古纳”的族人跑去报信,说他们的族人在开原城里受人欺负吃了大亏,那些族中青壮闻讯岂能不来援手
那些官家和大族子弟,因为辽东地方民风剽悍,所以少有不习武艺的,他们许多人不是随着父兄练武就是延请名师在家学艺,如果只是较量骑射,他们或者要逊色于那些少数民族的汉子,可是在街头巷尾这般拳脚兵刃地对战,他们并不吃亏,甚至还要占些上风,再加上官兵们故意拉偏架,所以一个个杀得十分凶悍。
这样的情形落在刚刚赶来的部族青壮们眼中,便只有一种感觉:传言不假,汉人果然在欺压他们于是不由分说,他们便呼啸着加入战团,这些生力军一加入,立即掀起了第二波暴乱。以楚大人所能调动的有限的兵力,已经控制不了事态了。
这时候,张俊才匆匆赶回开原,他立即请兵符调卫所兵进驻开原城。三万卫铁岭卫近在咫尺,可那两卫的兵多为少数民族,只怕来了会越帮越乱,张俊不但没敢调动,反而还派人去下令,喝令他们坚守营寨,不得擅离营地一步。同时急调辽海中卫的汉人官兵进城平乱。
接着,他一面向人了解着事发缘由,一面派人去延请各方部落首领们立即赶来开原,一同化解局势,方方面面忙得他焦头烂额,等到辽海中卫的兵奉调进城后,张俊立即下令,叫他们分散全城,驱逐尚在互相仇杀的人群,又再三叮嘱道:“驱散就好,驱散就好,尽量不伤人命”
“张大人此言差矣”
话落人到,万世域骑着快马到了,他翻身下马,走到张俊面前,脸色铁青地道:“应令卫所官兵,立即弹压暴乱,拒不听命者,杀无赦参与暴乱者,尽数都抓了,待事情审明,再与处置”
张俊一把拉起万世域,走到一边小声道:“万大人,部堂极力促进诸族融合,对诸部多行以怀柔手段,眼下开原城中一团混战,孰是孰非尚不了然,如果贸然加以兵威,杀戮过重,不免坏了部堂的大计,你我承担不起呀”
万世域昂然道:“张大人,此番他们已经在开原城里公开打杀哄抢起来了,若你我再行忍让,他们的气焰必然愈加嚣张,到那时候,部堂的一腔心血岂非尽付东流楚兵图已弹压了一道,他们放肆如故。如今你我二人俱在,军令政令,颁行下去,还有不肯从命者岂非暴徒岂可以民待之”
张俊犹豫道:“这个”
万世域嗔目大喝:“城中暴乱,我等纵容,官家威严荡然无存,从此谁还听你号令大人若再优柔寡断,不但开原城中形势一时控制不得,接着闻讯赶来的诸族部众,还不把开原城掀个底朝天若如此处置有何不当,部堂怪罪下来,万某一肩承担还请佥事大人当机立断,再有迟疑,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了”
张俊咬了咬牙,转身喝道:“都听清楚了各卫所将士立即出动,晓谕全城,所有人等一概放下兵器,聚拢听候处置不听命令者,格杀勿论”
拥兵入城的各卫将士听了张俊吩咐,轰喏一声,悍然杀将开去,高声宣布着张佥事和万长史的命令,有不从令者,立即一拥而上,断然处置,以铁血手段,迅速平息着街头暴乱。
等那些有的确实还不知情有的故意装聋作哑的诸部落头领在张俊的促请下赶到开原城时,只看到断臂残肢,鲜血处处,比较空旷的街道和广场上,参与暴乱的人群已被刀枪锃亮的官兵团团围住,控制起来
万世域比张俊更加强硬,书生意气激起来时,那股子执拗劲儿,比老兵油子还要暴烈。
他本来就不是个怕事的人,新来辽东不久,骨子里又有些鄙视北方野蛮,同时,此番部堂到京城去,很有可能就促请皇上把辽东幕府专署升格为朝廷认可的官衙了,突然闹出这么一档子事来,万一皇上震怒,这事没准就泡汤了。
公义私情,都让他对此怒不可遏,因此一直态度强硬,主张严厉处断。
张俊在沈永手下待得时间太久了,与诸族打交道的时间也长,锐气有点缺失,本来还想和和稀泥的,可这次被攻击的一方不是普通的辽东百姓,那些汉商不是辽东将官子弟,就是出自辽东氏族豪门,眼下他们家里也得到了消息,纷纷派人赶到开原,向张俊施压,张俊也有些吃不住劲了。
反正万世域说过他会一力担待的,张俊干脆放手,只管掌着兵符,全力配合万世域的行动,诸般大事,俱由万世域做主,一时间,万世域倒是扬眉吐气,大大地威风了一把,尽管不少人暗暗诽议,不晓得这位铁血长史,还能干上多久。
不过,万世域这么做却也不是全无好处,他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强硬手段,让那些习惯了朝廷大员一有事就出来和稀泥的部落首领们感到陌生之余,也不由生起敬畏之意,尽管他们还是像往常一样,软硬兼施地向官府施压,争取官府放人,把犯案的族人交由他们自行发落,却已经不那么确定官府会顺从他们的“民意”了。
同时,万世域此举,也让辽东官府这个存在,真正地深入了汉胡各族百姓的心里,这个权威意识一旦竖立起来,大明在辽东的施政基础,才算是真正建立了起来。
有关这场暴乱始末,张俊和万世域从官方角度,匆匆了解了一些详情之后,立即行文呈报正在北京见驾的夏浔,与此同时,左丹的秘谍组织也从他们的角度,从民间了解了尽可能多的事情始末,同时,他们已经隐约觉察到,这场冲突,很可能同那些“桦古纳”族人有些关系,这方面的线索和分析资料,也由秘使携着,一并带往京城。
而镇守太监亦失哈也紧急修书,把这桩事件呈报于皇上,唐杰的夫人可云知道丈夫正在揪杨旭的小辫子,这件事怎可放过,也使家人立即赶赴京师,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开原一场暴乱刚刚弹压下去,风雨又往北京移去
夏浔几乎同时收到了张俊和万世域的行文呈报和潜龙秘谍的汇报,刚一听到这个噩耗,他的菊花便是一紧,奶奶个熊怎么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头,闹出这么一桩子事来
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消息来源相辅相承,两下对照之下,事情的来龙去脉马上就掌握了七八分。夏浔脸色阴晴不定地沉吟了半晌,来人阴恻恻地道:“国公,要不要把那个小樱和她的族人都秘密抓起来审问一番民心似铁,官法如炉,严刑之下,不怕她不招”
夏浔狠狠瞪了他一眼,训斥道:“你们现在才想到发觉他们异动频频时,就该果断出手,现在动手晚了”
夏浔道:“这个时候你还敢秘密抓人只要凭空消失两个人,就会在归附诸部间引起莫大恐慌,说不定马上就要有不甘坐以待毙的部落揭竿而起或者投奔鞑靼去了”
夏浔冷笑一声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倒不急于抓他们了,这件事就交给万世域去做吧那些参与暴乱者若是顺民若是心中有官府,什么事不可让官家出面解决又岂会因此如此低劣的挑唆之计,便闹成这般模样就让万世域堂堂正正地以官府名义,以刑律之刀,狠狠煞一煞他们的嚣张气焰”
“辅国公,皇上宣召”
门外忽地传来一个小内侍的声音,夏浔长吸一口气,挥手摒退那个亲信秘谍,昂然走了出去,走到廊下,万世域派来的人还站在那儿等着回信呢,夏浔站住脚步,对他说道:“你马上,告诉万世域:做得好,好好做”
第614章 蛋疼的歪理
朱棣召集群臣署理公务的地方是正殿,也就是以前他做藩王时的银安殿。
夏浔到了殿前,稍稍敛了敛心神,突然伸手一撩袍裾,脚下便加快了速度。
朱棣坐在御座上,脸色有些阴沉,文武官员早已毕集左右,丘福的神色十分沉稳,雒佥的眉心却微微地蹙着,似乎想着难以解决的心事,看在别人眼里,就像是正为辽东局势之棘手而烦忧。唐杰的眼中却闪烁着幸灾乐祸的神情。
虽然辽东这桩突发事件不致于把夏浔搞死,但是现在只要逮着一点能够打击夏浔的事情,他都会不遗余力的。曾经,在面对鞑虏的时候,唐杰也是骁勇善战保家卫国的一员大将,否则也不会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但是丧子之痛,已让他满心都是仇恨,除了报仇,别无他想了。
“皇上辽东出事了,辽东出了大事”
夏浔撩着袍裾,一溜小跑地冲上大殿,急匆匆地叫道。
他这一叫,立刻把朱棣给叫愣了。本来嘛,他此番北巡,辽东两场大捷让他很有面子,刚刚举办过献俘礼又大肆封赏群臣,接来归附部落觐见,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却突然出了这么一桩丑闻,实在是很丢脸。
而夏浔身为辽东总督,对此是有责任的,可他怎么还生怕事不够大似的居然比谁都大声儿
朱棣眉头一皱,原本准备的诘难之语便抛到了一边,他睨了夏浔一眼,问道:“辽东出了什么大事”
夏浔义愤填膺地道:“皇上,我辽东汉商与哈达城的胡商发生口角,继而发生殴斗,因为双方久有积怨,最后竟然一发不可收拾,演变成了一场祸延全城的大马蚤乱,打砸抢,杀人放火,如同造反啊,皇上”
夏浔激动得脸都红了,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开原城外不足一里处,就是三万卫的营地,相去不足三十里,就是铁岭卫的营地,可惜,三万卫的兵卒十之八九,都是女真人,而铁岭卫的兵卒则多为蒙古人,都督佥事张俊怕调他们来弹压,反会激起更大事端,不得已将更远处戍营的辽海中卫紧急调来,方才平息了暴乱。因为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已对开原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辅国公疯了吧”
丘福也懵了,看着夏浔兴致勃勃,拼命在那儿落井下石的模样,他甚至有种错觉:莫非我才是辽东总督杨旭终于逮着机会向皇上进谗言了,这才拼命整我
夏浔忧心忡忡地道:“开原城受到毁坏,不算什么大事,损坏了东西,可以修复。而人心产生了裂痕,想要化解怨恨,那就难了。臣担必这只是一个开端,随着诸族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更大的动荡,则戍守辽东扎根边陲,便将成为一句空话”
朱棣终于忍不住了,问道:“现在情形如何”
夏浔道:“臣刚刚收到消息,正要禀报皇上,幸亏幕府长史万世域和都督佥事张俊处置果断,现在已以强硬手段,将马蚤乱震压下去,相关人等,皆收押入牢,查明事实真相之后,依法处治,如今开原城已恢复平静,经此一举,幕府专署的威信也树立了起来,为升格府衙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夏浔说到这里,语气微微一顿,又道:“然则,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皇上,我大明要经略辽东,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儿出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这一次的马蚤乱,仅在开原一地,没有蔓延至整个辽东,我们还可以迅速弹压下去。
如果辽东处处火起,按下葫芦起来瓢,那时朝廷顾此失彼,区区一个辽东都无法平靖,又如何以辽扼胡,靖我边疆呢这次的事件,暴露了许多问题,一个就是,不同部族抱团而居,彼此融合不够,故而就易生矛盾,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势必要生问题。
另一个就是为了方便管理,胡汉隔离,女真元蒙诸族以其部落为根本,自主屯牧军民,以致辽东内部出了问题的时候,白白放着那些朝廷供养多年的将士,却无法如臂使指。据此,臣以为,臣前日所献经略辽东的胡汉杂居军屯分割军户改募三大政策已是刻不容缓了,应该尽快予以施行才是”
丘福听得眼都直了:“他奶奶的,世上竟有这样的道理怪不得人家说,这些读过书本的人,还真他娘的能说,黑的能说成白的,方的能吹成圆的,辽东出了事,他不自请处分,居然还振振有辞地把这说成变革辽东的必须之策了。”
丘福刚要说话,一直站在那儿故作沉稳的雒佥终于沉不住气了,忍不住开口道:“辅国公,开原胡蛮暴乱一事,难道不正说明辅国所施行的辽东方略存在着诸多弊端么祖宗成法太祖遗策,用以治理辽东,足矣。以雒佥看来,在辽东少些折腾,也就少了这些是非”
夏浔瞟了他一眼,吃惊地道:“雒大人怎会有如此想法”
他转向朱棣道:“皇上,在关内,两位商贾若是起了冲突,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来么绝对不会他们会立即想到的头一件事,就是打官司,由官府公判,而不是诉诸武力。这说明甚么说明就因为我大明朝廷在辽东不设官府,由着他们逍遥自在,这才目无王法,目无王法之由,在于辽东没有王法
建府开衙,错了么
皇上,在关内,两伙商贾发生龊龉,至于呼朋唤友,大打出手,直至打砸抢烧,如同暴匪,巡检捕快全不管用,非得出动大军,以强大武力来镇压么绝对不会原因何在岂不正是因为他们聚族而居,与其他部族壁垒分明,根本没有同为国人之念么
以此观之,尽力促其融合,轻族群之念,而重国人之念,错了么
皇上,在关内,城中发生暴乱,动用官兵弹压,会出现眼跟前儿就摆着两支吃朝廷俸禄受朝廷供养的军队而不敢动用,反得舍近求远,另调一路官兵来么绝对不会原因何在岂不正是对归附诸部放任自流,即便成为朝廷兵马,真正掌控他们的也是部族首领而非朝廷么
以此观之,改变辽东屯牧之法,征募诸部青壮勇士入我卫所,融之含之,浑然一体,错了么”
夏浔这一番理直气壮的质问,把皇帝问得哑口无言。陈寿忍不住跳出来,又与夏浔理论起来。
唐杰在一旁听着,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不是该趁着这个机会,向夏浔兴师问罪的么怎么话题转移到在辽东施行变革是当务之急,还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上去了”
辽东发生的这桩事情,不但没有被他当成自己施政失败的一个案例,反而被他当成了辽东急需变革的重要依据,这种思路实在有些出乎众人的想象,以至于更多的人渐渐回过味儿来,觉得今天的朝议似乎跑了题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把这个话题拉回来了,只能被夏浔牵着,就辽东要不要变革,面红耳赤地争论起来。
两下里理论来去,夏浔舌战群儒。要说起对辽东的了解,在场诸人少有人比他了解的详细全面,而且他的“歪理”似乎还真能成为他的理论依据的佐证,再加上夏浔的好口才,以至于一番理论,众人纷纷败下阵来。
夏浔睥睨四顾,好像一只斗胜了的公鸡,转向朱棣,作总结述性发言:“皇上,不管一个政略是多么的周密智慧是多么的高超,总会有些事先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这时怎么办完善它就是了。可有些人不是这样,对新的方略,他们只会挑剔只会审视,只会以刚刚出炉就得尽善尽美,出不得半点岔子来要求它。
太祖雄才大略,对辽东的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太祖甫立天下时,尚无力北顾辽东,那时节就迁民关内,屯兵辽东,以定北疆。及至经国二十余载,国力有所恢复,便开始着手再迁关内之民,以充边疆,可惜太祖驾崩之后,此略便中断了。
一些小问题,能解决的以前都解决了,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这些弊端,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它再硬,也得把它啃掉,若是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只有缝缝补补的机巧,皇上派一个裁缝去,就足以保证辽东暂时无忧了,又何必托负大臣
然则,这些问题久拖成疾,将来必成我大明腹心之患,到那时候,皇上,您的子孙纵然如您一般天纵神武,也须付出百倍努力,付出更多心血,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如今的大明,已非鼎定之初的大明,国力昌盛,武力雄浑,足以支撑辽东变革,何不就在皇上您的手里,为子孙后代为我大明,打造一个铜墙铁壁的一统江山呢”
朱棣听到这里,浓黑如剑的双眉不由倏然一挑
此时,朝鲜户曹判书刘宋耕,怀揣辽金时代流传下来的地理志,寻摸了一肚子叫人蛋痛的歪理,已然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地赶到了蓟州,距北京城只一步之遥了
第615章 巧辩索土
北京城头,茗儿俏生生地站在那儿,眺望着远方。
郎君的身影已经远去,地平线上已经看不到他的身影,可茗儿依旧伫立在那儿。
站在这儿,哪怕看不到人,只看到他行去的方向,自己的情感也有个寄托,思绪也能绵延得更长更远
这几日卿卿我我,他在身边时,只恨他太也黏人,简直叫人有些吃不消,可是郎君一旦远去,那颗心儿却空荡荡的好没着落。
夏浔离开北京,赶回辽东去了。
辽东事态虽然已经得到了控制,可是具体的进展等着人快马送到北京来,总有几天的延迟,不亲自去善后,夏浔放心不下,皇帝也放心不下。
夏浔的辽东三大策,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皇帝的允许,他是带着新政回来的,此番回去,正好以此为契机,大施拳脚,进行改革。
要说得获通过是个意外,其实也不然。
首先,夏浔所倡议的一切,其原有政策的弊端,朱棣并不是
锦衣夜行第200部分阅读
-
锦衣夜行第200部分阅读
拳轻轻捶到了他的肩上,殷勤地道:“相公做事辛苦,人家给你捶捶肩吧”
夏浔放下手中的札子,回首笑道:“怎么把娘子冷落一边,有些不开心啦要不要相公陪你做点有趣的事呀”
茗儿吓了一跳,她只是喜欢缠着相公腻着相公与他说话而已,至于床第之事,在她这种年纪,实在不甚饥渴,以夏浔的需索无度,她根本消受不起,要不然上一回也不会主动想要自己的贴身丫头服侍相公了,此时一听夏浔这么说,骇得她转身就逃:“不要不要,相公做事好了,人家乖乖的,人家找姐姐聊天去”
夏浔摇头失笑:“这妮子”
殿堂上已做了充分准备的夏浔侃侃而谈:“北方鞑虏,自汉唐至今,千余年来,一直是我中原腹心之患。然则草原茫茫如海,部落逐水草而徙,居无定所,不管是歼灭还是彻底征服,都难如登天。以汉武之威,穷尽倾国之力,破家无数,也不过稍挫其威风,未用多久,死灰复燃”
夏浔这番话,众文武深以为然。草原上的这些恶邻不请自来,你骂吧,人家没皮没脸,根本不在乎。你打吧,兵派少了那是送羊入虎口,兵派多了他们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领着你在草原上遛,把你的兵拖疲了国拖瘦了,你就得主动撤兵,要不然能把你活活拖死。
对于这样的敌人,朝廷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抗日战争中日寇对于游击区同样头疼得要命,逼急了,日寇好歹还可以采用三光政策,而中央政权对付北方游牧部落时却连三光政策也用不上,游牧民族全部家当都能驮上马背,说跑就跑,撒丫子就没影了,你想三光,都没有可以三光的东西。
夏浔道:“而燕山就是屏蔽北方草原野蛮民族策马南下,侵扰中原乱我大明的北大门,辽东呢,就是建在北大门右翼外的一处坚固卫城,与我大明的北大门互为犄角守望相助。
只要有辽东在,退可阻止鞑子勾连女真朝鲜,进可直击鞑靼腹肋,使它不敢全力南向,辽东之经营,关乎我大明江山社稷之根本。”
行部侍郎刘超蹙眉道:“国公所言极是,辽东与我大明北疆之重要,诸位大臣亦知之深矣。然则,国公所言,与国公所倡导的军屯军户之制改革,可有甚么必然联系么”
“当然有”
夏浔很满意地看了他一眼,这老家伙很配合啊,这一问正问到点子上,夏浔精神大振,马上接着他的话题道:“辽东对我大明如此重要,对鞑虏来说便也有着同样的重要则鞑虏欲图中原,必先谋辽东,请问侍郎大人,我大明欲保辽东,归根结底,要依靠什么力量”
“军队”
刘超虽是文人,这么浅显的问题却也无需考虑,便能答得上来。
夏浔道:“不错,军队守辽东,需要军队军队要守辽东,又需要什么呢”
不待刘超回答,夏浔便道:“一是战力;二是给养我所说的,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
夏浔转向众臣,说道:“先说给养,军之给养,有甲胄军衣羽箭雕翎刀枪战马其中最重要的一样,便是军粮而军粮不能自给,乃是辽东驻军最大的软肋,自关内运粮,一则耗损之重不可胜数,二则一旦被鞑子掐断粮道,辽东纵有百万精兵,也将不战自溃”
丘福冷冷地道:“辅国公如今不是已经开辟了海上航道么”
夏浔笑吟吟地应道:“淇国公说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海上航道,不虞被鞑子截断。然则,海上航道还有三个问题,一是海上航道解决不了南粮北运一路的消耗,和对南方百姓的沉重压力;二是,气候无常,尤其是冬季,封航期是无法输运粮草的,海运只能作为陆运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唯一手段;三来,仍是与气候有关,纵然是不在封冻期,如果海上暴雨狂风,船运就得暂时停止,若把孤悬辽东的数十万将士前程,全部寄托在海运这条路上,岂不危险”
丘福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夏浔又道:“自太祖屯兵于辽东时起,便注意屯田种粮,希冀辽东粮草自足。起初,效果还是不错的,可是现在渐渐已不适应辽东的发展。军屯,土地及产出,皆为国有,军屯之中,战兵十之七八,屯夫十之一二,屯夫虽在军籍,实则与农无异。
而这些屯夫干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的事情,每日里荷戈执锄,辛勤劳作,所得收获,除去交纳子粒之外,所剩无几,较之地主家的佃户还要不如,犹如一无所有的家奴一般,因此,必然是得过且过。荒地开垦越多,他们受累越重,谁还肯去垦荒
庄稼种得再差,他们也饿不死,因为他们吃的是军粮;庄稼种得再好,他们也富不了,同样因为他们吃的是军粮;屯夫自然不思长进,一有机会,或逃亡或反抗,如今甚至有生于辽不如走于胡之语,以致田地荒芜,屯田尽废,饷源枯竭,辽东军备日渐废弛,此为谁之过
所以,臣才向陛下谏议,以如今辽东驻军,十之七八操备武事,十之一二屯种盐铁的比例,进一步减戍卒而增屯夫,军卒专事武备,虽少而精,足以拱卫辽东。所增屯夫,化军籍为民籍,专事农作,土地自有。
白古道,民不食者寇,士不仕者怨,商不利者仇,官不权者离。他们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耕种田地,必然竭尽所能,所纳粮赋,可用于辽东驻军,农民所产余粮,就地采买,较之从并内购买运输,也要廉价多多。汉民多了,我大明官府控制辽东便更加得力,最重要的是,不虞鞑虏谋夺辽东时,断我粮道。”
夏浔说得有理有据,众人一时找不出可以反驳的道理,雒佥见场面有些冷下来,便咳嗽一声,又道:“那这屯田之制,与军户改革,又有什么关联”
夏浔若有深意地瞟他一眼,说道:“雒尚书,我方才已经说过了,要做到这一点,军屯得改成民屯,部分身在军籍者,就得划归民籍,这就必然要提到军户制度的变动了。何况,军户制度,也不是通行百世达于边疆,万试万灵的办法。”
夏浔知道触及军队改制,那就是和丘福这班武将叫板了,眼下立国未久,军户制还没有出现重大的弊端,如果把它说得一无是处,或者想一口吃个胖子,在全国改变旧制,阻力太大,恐怕就算能行,也得扯上几年的皮,所以他很明智地把范围固定在辽东。
因为辽东特殊,才需要变革只要能获得通过,就是一个成例。等它在实际操作中较之传统政策彰显出更大活力的时候,朝中并不乏有识之士,皇帝也并非昏匮之君,自然会想到在其它地方施行这个办法。
夏浔甚至给自己拟好了退路,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军户制和征募兵制掺着来,一地两制,和平演变,不然一下子对全国数百万军队来个大变动,光是裁撤下来改为民户的那些人家的安置就是一个大问题。
夏浔道:“军户制的优点大家都是很清楚的,军户世袭,可以保证兵源,不虞军卒短缺,所以能保持较大规模的军队。同时,若养一支上百万的专业军队,朝廷负担也太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军费开支比较轻,这些都是它的优势。
而缺点则是,一世为兵,世世为兵,兵家子弟,再无其他出头之路,久而必生怨诽。再则,军户地位过低,尤其是太祖时候所分田地,随着军户家庭子嗣繁衍,渐渐增多,已养不起他们的家人,囿于军籍,他们又无法去做别的营生。”
夏浔扫了众大臣一眼,沉声道:“这一点,无需本人多说,就拿朝廷的统计数字来说事儿,洪武三年的时候,逃亡的军士就达到”
夏浔扫了眼手中记事的笏板,说道:“四万七千九百八十六人,这是朝廷统计并宣布的数字,诸位大人当无异议吧”
这是都是事实,实际上这些年来,军户士兵逃亡事件愈演愈烈,朝廷越来越重视户籍制度,远行要发路引,未尝不是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才需要加强对百姓的流动控制,旁人如何反驳
夏浔道:“故此,臣以为,完全施行军户制,不够妥当。尤其是在辽东,军户多来自于内地,远离故乡,从此却要扎根于彼,生生世世不得再离,军心民心,更加难定。而归附的辽东诸部,不在我大明军籍,永远也不能充为我大明官兵,这也不利于他们为我所用彻底融合的政策。因此在辽东,军户制度应当做些改变”
丘福又问道:“那么,以辅国公之见,辽东军制,该当如何变革”
夏浔口口声声把军制改革限制在辽东,丘福的抵触情绪果然轻了许多,只要夏浔没骑到他的头上指手划脚,只在辽东那一亩三分地上折腾,丘福眼下还是不愿同气势正炽,在皇上跟前愈加受宠的夏浔正面对抗的。
夏浔脸上微微露出了笑容,亢声说道:“考究自先秦两汉,直至如今的建军之策,大致有征兵制府兵制募兵制”
夏浔做足了准备功夫,这一番言谈,从先秦到现在,各种兵制的优缺点都说得一清二楚。
似府兵制那种养兵方法,起源于北魏,本就是少数民族政权闲时牧战时兵的一种养兵之法,唐初以均田制养府兵,将这种制度发扬了光大,可是均田制一破坏,府兵也就烟消云散了,如今根本没有推行的条件。
说来说去,最可用的政策只有募兵和征兵这两种,募兵主要是从东汉开始的,中间被府兵制所取代,到了宋朝再度发扬光大,事实证明也是不成功的。那年头,好男不当兵,东汉和宋朝的募兵制,最终使得兵员素质持续下降,军纪败坏,根本不堪一战。
而征兵制呢在阶级分明的年代,行政实施能力是个大问题,夏浔的解决办法是,主体采用募兵制,部分乘用征兵制的特点,建立精锐常备兵团,同时部分保留军户制,建制上形同于宋朝的禁军和厢军,却又不尽相同。
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兵员短缺,曾经施行过募兵制,广募北平保定永平三府青壮从军,百姓未必愿意当兵,尤其是那种情况下,实际上就是强制性的征兵,这种兵制在他登基之后才停止。
在实际的历史上,明帝国对于军队建设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后来土木堡之变,大军丧失殆尽,明景帝就曾招募天下义兵。再往后,如戚继光募兵所建之戚家军,俞大猷募兵所建之俞家军,都堪称劲旅。征募士兵组成的军团战斗力普遍较军户制军团要高得多,这一点不止朱棣清楚,在场武将心里都清楚。
因此,夏浔一说,朱棣就马上了解了这项兵制改革的优劣,不觉大为意动。实际上他现在的主要心理障碍,倒不是对夏浔所倡议的兵制改革有想法,而是担心两点,一是这样做是改变祖制,而眼下,还没有什么影响军队军力的严重情况,需要朝廷做出重大变革,另一点就是军费开支势必要比军户制大得多。
所以,尽管夏浔已将其优点充分阐述,众文武一时也提不出强有力的反对理由,朱棣还是有些犹豫,不能马上下此决定。等夏浔说完,其余大臣也没有什么意见表达,朱棣便道:“杨卿所言自有道理,但是军队之制,国之大事,不可不予慎重,此事不急于决断,众爱卿回去之后好生思量思量,权衡利弊,三日之后,再作决议”
朱棣做出这番结语的时候,朝鲜户曹判书刘宋耕刚刚跨过鸭绿江。
而开原城里,在呼和鲁等人有意的挑唆和煽动下,一场暴乱也开始了。
在阿木儿等人的策划下,分居各堡塞的族人分别以传播谣言有意煽动直接和间接参与的方式,已经挑拨得各族势力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了。
左丹所领的秘探只是直接隶属于夏浔的一班特务,他们虽然在盯着了阿木儿等人的行动,但是事发前并没有意识到“桦古纳”部落族人所参与的一些口角斗殴事件,就是他们正在策划的阴谋,因为各部间的口角冲突,以前就有,“桦古纳部落”的人打些短工,他们参与的群体和其他群体发生矛盾,这种行为太隐蔽了,不宜察觉其中更深层次的目的。而且左丹他们也不可能直接去见张俊或司汉超,叫他们晓得夏浔身边还有这样一支秘密力量。
于是,不断的磨擦造成日益紧张的气氛,帮汉商打工的伙计呼和鲁又有意刺激,激怒从哈达城来的商贾出口伤人,汉商本来就自觉高人一等,如何能忍,立即反唇相讥,争吵迅速演变成为一场斗殴。
混杂其间的“桦古纳”族人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从哈达城赶来的商贩们头脑发热积怨暴发,斗殴再度升级,变成了对汉商的打砸抢,当鲜血和财帛晃花了人们的双眼时,暴乱已不可控制了
第613章 铁血长史
当街头暴乱从打砸抢再度升级,变成杀人泄愤的时候,消息才传到张俊耳中,而此时作为辽东行政巨头的万世域也刚刚得到消息,正气极败坏地赶回开原。
倒不是张俊和万世域怠于职守,恰恰相反,两人作为现在辽东军政两大首脑,对夏浔的交待十分重视。张俊有沈永前车之鉴,此番又是立下战功的,眼看着升官在望前途似锦,后面有刀悬着,前面有富贵荣华,做事岂能不卖力气
只不过,辽东的繁荣和兴旺,削弱了他的警觉,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外部防御上,这些天他风尘仆仆,一直奔波在八虎道等西线主要防御阵地,确保鞑子兵不会趁总督不在偷袭辽东,同时还派出探马,西出辽东数百里,窥伺鞑靼人动静,防其南下,耀武燕山。
而万世域则忙于下乡,走访四方堡塞,探察民情,解决百姓的生活困难。由于新近归附和俘掠来安置的居民很多,他们的房舍不够坚固不能御寒的,万世域都要亲自关注,督促地方予以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是要出大问题的,一旦严冬来临,简陋的房屋会被大雪压垮,而御寒措施不足的人家,难免就要冻死人口。
兵备道楚涛楚大人惊闻街头发生暴乱,立即派人去找张俊和万世域,自己也马上带了兵上街弹压。
不过楚潇的态度是非常克制的,沈永在的时候,对部落间的冲突一向是持放任自流的态度的,除非侵犯到了他,一般都是由着他们自生自灭,根本不予理会,哪怕冲突的一方是开原城的汉人,对这些大多是由低贱军户和流放犯人组成的汉民,他也不放在心上。
如今换了夏浔主持辽东事务,风格与沈永大不相同,楚大人也不敢坐不视事,再说,如今发生冲突的汉商一方,大多是将官子弟和辽东大族子弟,这些人如果伤亡惨重,还真不好交待。
在楚大人的控制下,情势稍稍得到了一些控制,他刚刚松了口气,那些参与打砸抢的部落商人的族人便蜂拥而来。有些部落住得不太远,骑着快马,瞬息可至。这边动乱一生,就有“桦古纳”的族人跑去报信,说他们的族人在开原城里受人欺负吃了大亏,那些族中青壮闻讯岂能不来援手
那些官家和大族子弟,因为辽东地方民风剽悍,所以少有不习武艺的,他们许多人不是随着父兄练武就是延请名师在家学艺,如果只是较量骑射,他们或者要逊色于那些少数民族的汉子,可是在街头巷尾这般拳脚兵刃地对战,他们并不吃亏,甚至还要占些上风,再加上官兵们故意拉偏架,所以一个个杀得十分凶悍。
这样的情形落在刚刚赶来的部族青壮们眼中,便只有一种感觉:传言不假,汉人果然在欺压他们于是不由分说,他们便呼啸着加入战团,这些生力军一加入,立即掀起了第二波暴乱。以楚大人所能调动的有限的兵力,已经控制不了事态了。
这时候,张俊才匆匆赶回开原,他立即请兵符调卫所兵进驻开原城。三万卫铁岭卫近在咫尺,可那两卫的兵多为少数民族,只怕来了会越帮越乱,张俊不但没敢调动,反而还派人去下令,喝令他们坚守营寨,不得擅离营地一步。同时急调辽海中卫的汉人官兵进城平乱。
接着,他一面向人了解着事发缘由,一面派人去延请各方部落首领们立即赶来开原,一同化解局势,方方面面忙得他焦头烂额,等到辽海中卫的兵奉调进城后,张俊立即下令,叫他们分散全城,驱逐尚在互相仇杀的人群,又再三叮嘱道:“驱散就好,驱散就好,尽量不伤人命”
“张大人此言差矣”
话落人到,万世域骑着快马到了,他翻身下马,走到张俊面前,脸色铁青地道:“应令卫所官兵,立即弹压暴乱,拒不听命者,杀无赦参与暴乱者,尽数都抓了,待事情审明,再与处置”
张俊一把拉起万世域,走到一边小声道:“万大人,部堂极力促进诸族融合,对诸部多行以怀柔手段,眼下开原城中一团混战,孰是孰非尚不了然,如果贸然加以兵威,杀戮过重,不免坏了部堂的大计,你我承担不起呀”
万世域昂然道:“张大人,此番他们已经在开原城里公开打杀哄抢起来了,若你我再行忍让,他们的气焰必然愈加嚣张,到那时候,部堂的一腔心血岂非尽付东流楚兵图已弹压了一道,他们放肆如故。如今你我二人俱在,军令政令,颁行下去,还有不肯从命者岂非暴徒岂可以民待之”
张俊犹豫道:“这个”
万世域嗔目大喝:“城中暴乱,我等纵容,官家威严荡然无存,从此谁还听你号令大人若再优柔寡断,不但开原城中形势一时控制不得,接着闻讯赶来的诸族部众,还不把开原城掀个底朝天若如此处置有何不当,部堂怪罪下来,万某一肩承担还请佥事大人当机立断,再有迟疑,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了”
张俊咬了咬牙,转身喝道:“都听清楚了各卫所将士立即出动,晓谕全城,所有人等一概放下兵器,聚拢听候处置不听命令者,格杀勿论”
拥兵入城的各卫将士听了张俊吩咐,轰喏一声,悍然杀将开去,高声宣布着张佥事和万长史的命令,有不从令者,立即一拥而上,断然处置,以铁血手段,迅速平息着街头暴乱。
等那些有的确实还不知情有的故意装聋作哑的诸部落头领在张俊的促请下赶到开原城时,只看到断臂残肢,鲜血处处,比较空旷的街道和广场上,参与暴乱的人群已被刀枪锃亮的官兵团团围住,控制起来
万世域比张俊更加强硬,书生意气激起来时,那股子执拗劲儿,比老兵油子还要暴烈。
他本来就不是个怕事的人,新来辽东不久,骨子里又有些鄙视北方野蛮,同时,此番部堂到京城去,很有可能就促请皇上把辽东幕府专署升格为朝廷认可的官衙了,突然闹出这么一档子事来,万一皇上震怒,这事没准就泡汤了。
公义私情,都让他对此怒不可遏,因此一直态度强硬,主张严厉处断。
张俊在沈永手下待得时间太久了,与诸族打交道的时间也长,锐气有点缺失,本来还想和和稀泥的,可这次被攻击的一方不是普通的辽东百姓,那些汉商不是辽东将官子弟,就是出自辽东氏族豪门,眼下他们家里也得到了消息,纷纷派人赶到开原,向张俊施压,张俊也有些吃不住劲了。
反正万世域说过他会一力担待的,张俊干脆放手,只管掌着兵符,全力配合万世域的行动,诸般大事,俱由万世域做主,一时间,万世域倒是扬眉吐气,大大地威风了一把,尽管不少人暗暗诽议,不晓得这位铁血长史,还能干上多久。
不过,万世域这么做却也不是全无好处,他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强硬手段,让那些习惯了朝廷大员一有事就出来和稀泥的部落首领们感到陌生之余,也不由生起敬畏之意,尽管他们还是像往常一样,软硬兼施地向官府施压,争取官府放人,把犯案的族人交由他们自行发落,却已经不那么确定官府会顺从他们的“民意”了。
同时,万世域此举,也让辽东官府这个存在,真正地深入了汉胡各族百姓的心里,这个权威意识一旦竖立起来,大明在辽东的施政基础,才算是真正建立了起来。
有关这场暴乱始末,张俊和万世域从官方角度,匆匆了解了一些详情之后,立即行文呈报正在北京见驾的夏浔,与此同时,左丹的秘谍组织也从他们的角度,从民间了解了尽可能多的事情始末,同时,他们已经隐约觉察到,这场冲突,很可能同那些“桦古纳”族人有些关系,这方面的线索和分析资料,也由秘使携着,一并带往京城。
而镇守太监亦失哈也紧急修书,把这桩事件呈报于皇上,唐杰的夫人可云知道丈夫正在揪杨旭的小辫子,这件事怎可放过,也使家人立即赶赴京师,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开原一场暴乱刚刚弹压下去,风雨又往北京移去
夏浔几乎同时收到了张俊和万世域的行文呈报和潜龙秘谍的汇报,刚一听到这个噩耗,他的菊花便是一紧,奶奶个熊怎么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头,闹出这么一桩子事来
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消息来源相辅相承,两下对照之下,事情的来龙去脉马上就掌握了七八分。夏浔脸色阴晴不定地沉吟了半晌,来人阴恻恻地道:“国公,要不要把那个小樱和她的族人都秘密抓起来审问一番民心似铁,官法如炉,严刑之下,不怕她不招”
夏浔狠狠瞪了他一眼,训斥道:“你们现在才想到发觉他们异动频频时,就该果断出手,现在动手晚了”
夏浔道:“这个时候你还敢秘密抓人只要凭空消失两个人,就会在归附诸部间引起莫大恐慌,说不定马上就要有不甘坐以待毙的部落揭竿而起或者投奔鞑靼去了”
夏浔冷笑一声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倒不急于抓他们了,这件事就交给万世域去做吧那些参与暴乱者若是顺民若是心中有官府,什么事不可让官家出面解决又岂会因此如此低劣的挑唆之计,便闹成这般模样就让万世域堂堂正正地以官府名义,以刑律之刀,狠狠煞一煞他们的嚣张气焰”
“辅国公,皇上宣召”
门外忽地传来一个小内侍的声音,夏浔长吸一口气,挥手摒退那个亲信秘谍,昂然走了出去,走到廊下,万世域派来的人还站在那儿等着回信呢,夏浔站住脚步,对他说道:“你马上,告诉万世域:做得好,好好做”
第614章 蛋疼的歪理
朱棣召集群臣署理公务的地方是正殿,也就是以前他做藩王时的银安殿。
夏浔到了殿前,稍稍敛了敛心神,突然伸手一撩袍裾,脚下便加快了速度。
朱棣坐在御座上,脸色有些阴沉,文武官员早已毕集左右,丘福的神色十分沉稳,雒佥的眉心却微微地蹙着,似乎想着难以解决的心事,看在别人眼里,就像是正为辽东局势之棘手而烦忧。唐杰的眼中却闪烁着幸灾乐祸的神情。
虽然辽东这桩突发事件不致于把夏浔搞死,但是现在只要逮着一点能够打击夏浔的事情,他都会不遗余力的。曾经,在面对鞑虏的时候,唐杰也是骁勇善战保家卫国的一员大将,否则也不会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但是丧子之痛,已让他满心都是仇恨,除了报仇,别无他想了。
“皇上辽东出事了,辽东出了大事”
夏浔撩着袍裾,一溜小跑地冲上大殿,急匆匆地叫道。
他这一叫,立刻把朱棣给叫愣了。本来嘛,他此番北巡,辽东两场大捷让他很有面子,刚刚举办过献俘礼又大肆封赏群臣,接来归附部落觐见,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却突然出了这么一桩丑闻,实在是很丢脸。
而夏浔身为辽东总督,对此是有责任的,可他怎么还生怕事不够大似的居然比谁都大声儿
朱棣眉头一皱,原本准备的诘难之语便抛到了一边,他睨了夏浔一眼,问道:“辽东出了什么大事”
夏浔义愤填膺地道:“皇上,我辽东汉商与哈达城的胡商发生口角,继而发生殴斗,因为双方久有积怨,最后竟然一发不可收拾,演变成了一场祸延全城的大马蚤乱,打砸抢,杀人放火,如同造反啊,皇上”
夏浔激动得脸都红了,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开原城外不足一里处,就是三万卫的营地,相去不足三十里,就是铁岭卫的营地,可惜,三万卫的兵卒十之八九,都是女真人,而铁岭卫的兵卒则多为蒙古人,都督佥事张俊怕调他们来弹压,反会激起更大事端,不得已将更远处戍营的辽海中卫紧急调来,方才平息了暴乱。因为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已对开原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辅国公疯了吧”
丘福也懵了,看着夏浔兴致勃勃,拼命在那儿落井下石的模样,他甚至有种错觉:莫非我才是辽东总督杨旭终于逮着机会向皇上进谗言了,这才拼命整我
夏浔忧心忡忡地道:“开原城受到毁坏,不算什么大事,损坏了东西,可以修复。而人心产生了裂痕,想要化解怨恨,那就难了。臣担必这只是一个开端,随着诸族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更大的动荡,则戍守辽东扎根边陲,便将成为一句空话”
朱棣终于忍不住了,问道:“现在情形如何”
夏浔道:“臣刚刚收到消息,正要禀报皇上,幸亏幕府长史万世域和都督佥事张俊处置果断,现在已以强硬手段,将马蚤乱震压下去,相关人等,皆收押入牢,查明事实真相之后,依法处治,如今开原城已恢复平静,经此一举,幕府专署的威信也树立了起来,为升格府衙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夏浔说到这里,语气微微一顿,又道:“然则,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皇上,我大明要经略辽东,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儿出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这一次的马蚤乱,仅在开原一地,没有蔓延至整个辽东,我们还可以迅速弹压下去。
如果辽东处处火起,按下葫芦起来瓢,那时朝廷顾此失彼,区区一个辽东都无法平靖,又如何以辽扼胡,靖我边疆呢这次的事件,暴露了许多问题,一个就是,不同部族抱团而居,彼此融合不够,故而就易生矛盾,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势必要生问题。
另一个就是为了方便管理,胡汉隔离,女真元蒙诸族以其部落为根本,自主屯牧军民,以致辽东内部出了问题的时候,白白放着那些朝廷供养多年的将士,却无法如臂使指。据此,臣以为,臣前日所献经略辽东的胡汉杂居军屯分割军户改募三大政策已是刻不容缓了,应该尽快予以施行才是”
丘福听得眼都直了:“他奶奶的,世上竟有这样的道理怪不得人家说,这些读过书本的人,还真他娘的能说,黑的能说成白的,方的能吹成圆的,辽东出了事,他不自请处分,居然还振振有辞地把这说成变革辽东的必须之策了。”
丘福刚要说话,一直站在那儿故作沉稳的雒佥终于沉不住气了,忍不住开口道:“辅国公,开原胡蛮暴乱一事,难道不正说明辅国所施行的辽东方略存在着诸多弊端么祖宗成法太祖遗策,用以治理辽东,足矣。以雒佥看来,在辽东少些折腾,也就少了这些是非”
夏浔瞟了他一眼,吃惊地道:“雒大人怎会有如此想法”
他转向朱棣道:“皇上,在关内,两位商贾若是起了冲突,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来么绝对不会他们会立即想到的头一件事,就是打官司,由官府公判,而不是诉诸武力。这说明甚么说明就因为我大明朝廷在辽东不设官府,由着他们逍遥自在,这才目无王法,目无王法之由,在于辽东没有王法
建府开衙,错了么
皇上,在关内,两伙商贾发生龊龉,至于呼朋唤友,大打出手,直至打砸抢烧,如同暴匪,巡检捕快全不管用,非得出动大军,以强大武力来镇压么绝对不会原因何在岂不正是因为他们聚族而居,与其他部族壁垒分明,根本没有同为国人之念么
以此观之,尽力促其融合,轻族群之念,而重国人之念,错了么
皇上,在关内,城中发生暴乱,动用官兵弹压,会出现眼跟前儿就摆着两支吃朝廷俸禄受朝廷供养的军队而不敢动用,反得舍近求远,另调一路官兵来么绝对不会原因何在岂不正是对归附诸部放任自流,即便成为朝廷兵马,真正掌控他们的也是部族首领而非朝廷么
以此观之,改变辽东屯牧之法,征募诸部青壮勇士入我卫所,融之含之,浑然一体,错了么”
夏浔这一番理直气壮的质问,把皇帝问得哑口无言。陈寿忍不住跳出来,又与夏浔理论起来。
唐杰在一旁听着,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不是该趁着这个机会,向夏浔兴师问罪的么怎么话题转移到在辽东施行变革是当务之急,还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上去了”
辽东发生的这桩事情,不但没有被他当成自己施政失败的一个案例,反而被他当成了辽东急需变革的重要依据,这种思路实在有些出乎众人的想象,以至于更多的人渐渐回过味儿来,觉得今天的朝议似乎跑了题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把这个话题拉回来了,只能被夏浔牵着,就辽东要不要变革,面红耳赤地争论起来。
两下里理论来去,夏浔舌战群儒。要说起对辽东的了解,在场诸人少有人比他了解的详细全面,而且他的“歪理”似乎还真能成为他的理论依据的佐证,再加上夏浔的好口才,以至于一番理论,众人纷纷败下阵来。
夏浔睥睨四顾,好像一只斗胜了的公鸡,转向朱棣,作总结述性发言:“皇上,不管一个政略是多么的周密智慧是多么的高超,总会有些事先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这时怎么办完善它就是了。可有些人不是这样,对新的方略,他们只会挑剔只会审视,只会以刚刚出炉就得尽善尽美,出不得半点岔子来要求它。
太祖雄才大略,对辽东的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太祖甫立天下时,尚无力北顾辽东,那时节就迁民关内,屯兵辽东,以定北疆。及至经国二十余载,国力有所恢复,便开始着手再迁关内之民,以充边疆,可惜太祖驾崩之后,此略便中断了。
一些小问题,能解决的以前都解决了,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这些弊端,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它再硬,也得把它啃掉,若是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只有缝缝补补的机巧,皇上派一个裁缝去,就足以保证辽东暂时无忧了,又何必托负大臣
然则,这些问题久拖成疾,将来必成我大明腹心之患,到那时候,皇上,您的子孙纵然如您一般天纵神武,也须付出百倍努力,付出更多心血,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如今的大明,已非鼎定之初的大明,国力昌盛,武力雄浑,足以支撑辽东变革,何不就在皇上您的手里,为子孙后代为我大明,打造一个铜墙铁壁的一统江山呢”
朱棣听到这里,浓黑如剑的双眉不由倏然一挑
此时,朝鲜户曹判书刘宋耕,怀揣辽金时代流传下来的地理志,寻摸了一肚子叫人蛋痛的歪理,已然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地赶到了蓟州,距北京城只一步之遥了
第615章 巧辩索土
北京城头,茗儿俏生生地站在那儿,眺望着远方。
郎君的身影已经远去,地平线上已经看不到他的身影,可茗儿依旧伫立在那儿。
站在这儿,哪怕看不到人,只看到他行去的方向,自己的情感也有个寄托,思绪也能绵延得更长更远
这几日卿卿我我,他在身边时,只恨他太也黏人,简直叫人有些吃不消,可是郎君一旦远去,那颗心儿却空荡荡的好没着落。
夏浔离开北京,赶回辽东去了。
辽东事态虽然已经得到了控制,可是具体的进展等着人快马送到北京来,总有几天的延迟,不亲自去善后,夏浔放心不下,皇帝也放心不下。
夏浔的辽东三大策,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皇帝的允许,他是带着新政回来的,此番回去,正好以此为契机,大施拳脚,进行改革。
要说得获通过是个意外,其实也不然。
首先,夏浔所倡议的一切,其原有政策的弊端,朱棣并不是
锦衣夜行第200部分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