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立志说新论
来源腾讯动漫世界风专题
导言
近来,日本的discoveryjapan于2014年6月号做了一期专题,主题为“漫画的力量”。专题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各界的知名或非知名人士进行采访,请他们列举出对自己人生影响较大的日本漫画,并略作评述。无独有偶,美国geyourlife)”。一时间,动漫影响人生的“立志论”似乎又重归大众视野。那么,就让笔者借此机会,将日本漫画以年代递进为轴做一个梳理,看看这些跃然于纸上的二次元图像是如何在一代代读者的精神世界中留下深刻烙印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讨论范畴仅限于漫画,敬请知悉。
漫画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联
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漫画也和小说、电影以及其他文艺类作品一样,并非孤立于社会而独立存在。一般会认为,漫画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神交”的平台。但这种思想本身其实同时也是社会思潮、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等多方面因素的一种投射,作者正是因为受到了外界方方面面的影响,才会在自然与不自然之间将这种他界的要素倾射在了作品之中,然后又通过作品辐射进入读者群体内。个体构成了时代精神的特征,时代精神又影响了作品,作品再进一步对读者的心灵构成冲击和暗示……
归根结底,漫画对于读者的影响——换言之,即“漫画立志论”,其实本质上便是一种时代背景和思潮在转化成线条与图案文字组合的形式之后,对于读者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故而,当我们讨论漫画和读者之间关联的时候,不妨将其带入所属的具体时代,这样能够更为从根源上看清该“影响”的本质。
关于日本漫画的起源和定型
日本业界有这么一种看法,即日本的现代漫画追根溯源,最早的雏形起自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前期(公元12至13世纪)的《鸟兽戏画》,而定型者,则是江户时代的着名画家葛饰北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找日本青幻社出版的《北斋漫画》,共三册),但就好像蹴鞠虽然起源自中国,现代足球的诞生地却终归还是大不列颠一样,真正确立日本现当代漫画基石和发展方向的,还是那位“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大师。所以我们的回顾,也就会从手冢老师开始活跃的上世纪五十年**始。毕竟,当今日本漫画界流行、显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能够从这个尚不算久远的时代找到些许早期的踪影。
五六十年代,昭和浪漫的肇兴和反思
之所以要把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并论,一方面是因为该时间段具代表性的作品数量尚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拥有较强的相似性。五六十年代对于日本来说,是段值得深刻玩味的浪漫回忆。当时的日本,刚刚从战争的伤彻和阴霾中走出,整个国家处于百废待兴但又朝气蓬勃的状态。大灾之后必有大建,同时会导致各类新思潮的纷涌而现,就好像国内在八十年代所经历的思潮大爆发一样,被军国主义的幽灵压迫已久的日本,在这个时代总算能够多少松开些脖颈上的枷锁,各类文艺类作品也迎来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
或许还有一点必须提及,那就是在这个时代,日本还迎来了漫画之父——手冢治虫的创作黄金期。
以五十年代来说,手冢治虫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最为背负着时代烙印的作品无疑是那部经典的《火鸟》(黎明篇)。这部以永生不死、一百年为一轮回得以涅盘的“火鸟“为主线的作品,在当时来看,应该说有两点重要意义:
其一,它反映出了日本社会在历经战争摧残和磨难,从一片瓦砾之上重建时所经历的那种思想冲击。火鸟百年的轮回,正是民众对于历史流转恍如隔世的心理映射,具有长生不死药奇效的火鸟之血,便是民众潜意识里对于自身族群能够得以重建的一种希冀。哲学上的终极关怀始终以人为本位,而人又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要素。在那个独特的时间段构建出一个具有历难重生能力的形象,并且为之衍生出波澜壮阔、穿越时空的宏大物语,用今天的话说,其中的励志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其二,《火鸟》跨越时光空间的故事格局,扩充了日本漫画乃至整个文艺界的世界观,为今后作品超越国界时代的浪漫情怀奠定了基石。虽然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在一定规模上走出闭关锁国的阴霾,但真正从整个社会范畴上开眼看世界,恐怕还是战后才真正得以实现。手冢治虫无疑是这方面的引领者,称其为“第一人“亦不为过。《火鸟》一作卷帙浩繁,其情节亦是跨越古今,从上古埃及到文明极盛的古希腊,从开化方兴的古邪马台(倭国)到凄美幽婉的平安时代,甚至连未来的太空探索时代亦有涉及,后世称之为“昭和浪漫“的时代精神,可以说在手冢的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也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创作者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强烈影响。
相对于《火鸟》中所承载的太多有关生命本质、人类原罪乃至世代轮回这类过于沉重的思考,手冢在五六十年代的其他两部重量级作品:《铁臂阿童木》和《蓝宝石王子》看起来就要轻松许多。看似相对低龄化和单纯化的情节设定似乎使得作品本身变得简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铁臂阿童木》的剧情:阿童木本是天马博士按照“军人式样”制造出来的少年士兵机器人,在被抛弃之后,为茶水博士收养。经历了茶水博士和胡子老爹的共同教育之后,他才逐渐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地球市民”。套用思想家内田树的看法,天马博士的机器人制造理念代表的是为日本恶名昭着的国家军事主义,而茶水博士和胡子老爹则分别代表了战后新兴的科学主义和学校民主主义。
再对照手冢治虫的个人经历——经历过大阪大空袭的惨烈,以16岁的青春年华体验了日本战败所带来的沉重,不难看出,阿童木这部作品从创作伊始就表现出了他对于战争的摒弃,以及对于科学主义、民主主义的揄扬。这一点上,《铁臂阿童木》可谓奠定了之后日本不少以“战”为主题的作品的基调:再精良的武器,也应该为和平服务,即以战斗为形式,行反战之事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积极的基调对于略显混乱的战后思潮无疑具有相当正面的影响。
相对于略显沉重的反战主题,少女漫画的成型同样是五六十年代漫画界的一件大事。作为后世形形色色少女漫画的鼻祖,《蓝宝石王子》的问世不仅仅拓宽了漫画的创作领域,也将更多的女性读者引入到了漫画的殿堂中来。
有趣的是,和之后的情况不同,早期的少女漫画创作者多为男性,除手冢治虫外,还有千叶彻弥、松本零土等大家从事着该领域的创作。他们将高桥真琴的少女画以及宝冢歌剧的华丽风格融汇到漫画线条的笔触当中,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往昔的华丽风格。这种流行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另一个侧面,即伴随经济的复苏,人们对于精致化审美的需求同样得以提升,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有所进步,从而更为符合她们审美趣旨的文化产物也应运而生。这也是文化产出与需求相辅相成的必然体现。
五六十年代漫画界的另一个特征是个人英雄主义雏形的出现。正如前文所说,战后社会思潮的重构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国家集体主义,加之对于国外思维方式的汲取——例如欧美较为流行的人本主义,类似于美漫中(诸如漫威、dc)个人主义色彩强烈的英雄形象开始渐渐在日漫中生根发芽。这类英雄较之传统的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完人型英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战斗的目的和奋斗的目标开始从拯救世界之类的高上大理由转变得更为实际、单纯,甚至有些渺小——例如之后的动漫作品中主人公经常喊出的“我不是为了任何人,只是为了自己而战”等。
这种放诸今日看来略显中二台词在当时的日本其实很具代表性,事实上,六十年代正是日本**如火如荼的时节,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彰显的呼声强烈,对于集团权力的抗拒意识也此起彼伏,热闹得紧。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西学东渐也是理所当然,以石之森章太郎为代表性的许多漫画家开始塑造拥有强烈自我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主人公,例如《人造人999》里那些各具强烈特性的主角群,便带有明显的美漫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
虽然这种“为自我而战”的人本主义(或者说中二主义)风潮到了下个十年才发展得更为完备,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后世作品中的主角们或高呼或在心中默念“为自我而战”口号的时候,他们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老前辈们已经为这种思潮奠定了基调。虽然不好断言那个激荡年代的年轻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此类作品思想的影响,不过一种趋势业已成型了。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思潮动荡的岁月固然能涌现大量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真正要稳固、做实并且做大,则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井喷式发展之后,日本漫画接下来才将迎来他们真正的黄金时代。
七十年代,科技带来思维拓展与反传统
近来,日本的discovery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经济发展成果的显着积累,日本社会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同样,日本漫画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勃发之后,也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型。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国民自信心得以大幅提升,整个日本社会开始得以“发达”来进行自我审视,并且能够以较为放松与平和的心态来享受进步所带来的种种裨益。这段时期的日本漫画,比之其草创伊始,少了几分激昂和紊乱,多了几分沉稳和余裕,漫画的娱乐性表露得更为明显,较为沉重的思想背景负担渐渐淡化。
七十年代诞生的漫画系列中,不少长寿篇章直到现如今依旧活跃在大众的视野范围之内。例如1970年开始连载的《哆啦a梦》,1976年开始连载的《乌龙派出所》,都是历经三四十年岁月洗礼依旧坚持着定期与读者见面的超长系列,此外,同时期诸如《银河铁道999》《宇宙战舰大和号》等作品虽然未必像某几部超长寿作品那样数十年来持续连载,但时至今日,依旧间或可以看到这些系列旧瓶酿新酒的新作品出现。可以说,如果六十年代是日本漫画的奠基时代,那么七十年代就是其承前启后,稳固地确立日本漫画难以撼动地位的时代。
审视七十年代诞生的诸多漫画作品,不难发现其拥有一些比较显着的共同特征。正如前文所说,进入七十年代的日本终于真正摆脱了战争的阴霾,突飞猛进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使得对于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欲得以增强。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人类首次对于外太空的征服使得这种探索**达到了顶峰——反映到漫画范围内,这种“思维拓展”带来的两种明显改变就是:1.渴望探知未知领域(尤其是宇宙)的浪漫;2.对于自身文明的重新审视。
第一点相信不难理解,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会随之增强,这一点在少儿和青年人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但同时,这种浪漫情怀同样也会影响到文艺工作者的创作。
七十年代,海量的科幻类漫画作品涌现绝非偶然,在受到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深刻影响后,大批的青年漫画家(当时)在这个时代成长了起来,藤子不二雄(f与a两人)、横山光辉、松本零土,这些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大都从七十年**始进入读者的视野之中。前文提到的《银河铁道999》《宇宙战舰大和号》便是科幻探索类作品中的翘楚。
一部《999》,如同一曲凄婉绵长的宇宙奥德赛,列车、宇宙、殖民行星、星际旅行,这些后世称为科幻类动漫作品经典的元素在本作中得以刻画成熟,《镜缘》一般的小故事自成篇章的形式既是人生哲理的寓言,同时也是人类对于自身家园之外生命形式的瑰丽幻想,甚至连女主角梅德尔那身着黑天鹅绒长袍,披散着一头金发的倩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少年憧憬的对象和美的标杆(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女神)。discoveryjapan“漫画的力量”专题中,不少稍微有点年纪的受访者都提到了这部作品对于自己人生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世界观,还是求知欲,甚至是美意识,毫无疑问的是,《银河铁道999》《宇宙战舰大和号》这类将昭和的浪漫融入冰冷机械和浩瀚宇宙中的作品,作为那个独特年代时代精神的一种彰显,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其影响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至于第二点,则比之科技引发的探索求知欲少了几分博大,多了几分现实意味。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资源积累使得民族自信得以提升,战败后弥漫在日本社会之中的那种带有自虐倾向的文化自卑感也渐渐淡化了许多。回顾七十年代之前的漫画作品不难看出,这些作品对于日本文化尤其是近代日本文化大都采取了有意无意避开的态度,其中的和风元素比较淡漠,但到了七十年代,不少描写近、现代日本社会的作品开始涌现,日本读者可以在漫画中看到自己耳熟能详的场景、物件,本来平淡如水、毫无亮点的林林总总也渐渐得以步入漫画的殿堂,成为这个庞大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超长寿作品《乌龙派出所》就是一例,这部作品从一开始描述的就是日本小市民(片儿警也算小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还紧跟时代步伐,三十多年如一日地用漫画笔触记录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小变化。
而另一部神话级别的作品《哆啦a梦》则可谓是集二者之长,妙想天开的各类道具代表了科技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于思维发散的刺激,而种种紧密贴合日本中下层民众现实生活的场景则又让本作的绝大多数读者亲切不已。如果列举近半个世纪日本漫画界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作品,这只蓝色狸猫(才不是狸猫!)和他的小伙伴的日常生活绝对可以位居三甲,而且跨越年龄和性别的壁垒。
“漫画的力量”专题中,谈及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作品时,列举《哆啦a梦》的既有年齿尚幼的书法界新星,亦有年过半百的思想界泰斗,甚至还有处于“微妙年龄”的女性糕点师……而在中国国内,同样可以在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各类人群中找到成千上万的青狸簇拥。可以说,七十年代的浪漫,不分国籍,不分身份,它只是属于那个时代而已,不带任何门槛。
除去较为“伟光正”的浪漫情怀以外,七十年代的漫画作品同时又具有反传统的叛逆一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鬼才永井豪的数部作品。1972年的《恶魔人》凭借阴霾晦暗的世界观、暴力血腥的画面表现以及处处与传统主旋律作对的善恶思辨蔚为话题,一举成为反传统的先锋,在当时看来相当前卫。对于七十年代沐浴在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之下成长起来的年轻读者,过于刻板的说教和积极向上的浪漫情怀难免也会有腻味的时候,正因为如此,诸如《恶魔人》这类看似简单粗暴却有别有一番内涵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能应对他们内心对于打破传统枷锁的渴望。
《恶魔人》以外,永井豪另一部被多人提及,表示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巨大的作品却是《破廉耻学园》。这部严格来说创作于六十年代末期的作品(1969年推出,走红于七十年代)开创了**要素融入漫画创作的先河,这同样是对传统的一个挑战。日本漫画创立伊始,对于**要素的态度还有些如履薄冰,露个小裤裤什么的基本已经就是极限,可到了永井豪这里,各种**啊掀裙子啊偷窥啊全开,作品中的角色如同发了疯一般释放着荷尔蒙,全然不顾万一年少无知的读者受到过大刺激狂喷鼻血而亡可该怎么办。不管是好是坏,永井豪创下的这先河对于后世日本动漫界工口物厚积薄发都是影响巨大的。而对于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读者来说,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某种教育”的作用。
八十年代,多元化与商业化
八十年代对于日本来说是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一方面,昭和年代迎来了它的终焉,一段激昂而又复杂的岁月即将过去,而且从此往后可能再也不会重现其时的辉煌;另一方面,泡沫经济问题的显现使得业已习惯高生活品质的日本人怡然自得的生活出现了些许阴影。
日本战后婴儿潮(即团块世代)中出生的人群已经成长起来并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而这批人之后的世代,在八十年代正值青春期,这批当时的年轻人较之他们的前辈,成长的环境要优渥许多,会更加看重娱乐、享受,对于奋斗的**则淡漠了不少。
这种逐渐转变的社会风气对于文艺界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漫画界来说,各类漫画的形式更趋完善,而且比之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作品更为贴近当前漫画读者的审美趣旨,很多现今流行的漫画元素在八十年代也日趋定型,并且同样涌现了一批大师级的漫画作者,其中不少人活跃至今。
进入八十年代后,日本的国际收支达到世界最高,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职业选择的多样化,这一点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日本的女性地位得以进一步提高,更多的人从家庭主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至少在婚前,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虽然少女漫画的真正定型源自池田理代子七十年代的名作《凡尔赛的玫瑰》,但到了八十年代,经过一批新涌现的漫画家(如访木卓、吉田秋生)的努力,使得少女漫画真正作为一个大的漫画类别“活”了起来。
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样会带来思想的解放,这个阶段的少女漫画中开始逐渐出现了对于**、职场生活等元素的描绘,这在早期的女性向漫画中是比较难得一见的,进而,后世大行其道的bl要素也在该时期的少女漫画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并且促成了bl同人志的广博发展(例如1986年夏天举行的ike中,《足球小将》的bl同人志就占了半数以上)。
以主打bl闻名的女性向杂志june更是从八十年**始刊载了由竹宫惠子和中岛梓创作的漫画小说知道专栏,有意无意中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作者——例如尾崎南,她在被《足球小将》中若岛津健x日向小次郎的cp萌了一脸于是在同人志团体“怒恶流”大肆创作bl同人闯出名头后,进一步踏入商业领域推出了《绝爱》,而《绝爱》又成为了很多后辈腐女的入萌之作……历史的轮回始终十分有趣,必须承认,八十年代娱乐文化的抬头和宽松的社会环境确实给了少女漫画极好的发展土壤。
与之相对,少年漫画也在二十世纪倒数第二个十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期间的少年漫画不仅仅对如今日本的中青年人的童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辐射到了海外的各个角落。以中国国内来说,伴随着九十年代盗版漫画大潮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就是这个年代的各种知名漫画作品。而今耳熟能详的大家例如安达充、高桥留美子、鸟山明、高桥阳一、荒木飞吕彦、车田正美等,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代推出了自己的出道作乃至成名作,少年漫画的殿堂从未如此热闹非凡过,这也使得漫画特别是少年漫画进一步地向着国民级别的产品形式前进,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于后世极端商业化的宅向作品,八十年代的少年漫画对应的群体十分广泛,主题亦较为多样化,且对应昭和末期的时代精神,比较重视娱乐性的同时也十分侧重青春期读者的关注点。热血和爱情基本上是很难缺席的主题,一部无视物理法则的《足球小将》虽然会让物理老师气得七窍生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让成千上万那时候的孩子们爱上了足球这么个玩意儿,日本足球能在八十年代以后突飞猛进,这部超级系的足球漫画功不可没。
日本足球宿将中田英寿曾经和《足球小将》的作者高桥阳一有过一次对谈,中田在对谈中就曾提到,在他看来,“《足球小将》乃是日本足球文化的原点。”“漫画中大空翼的励志表现激励着自己毫无保留地投身足球事业当中。”而日本足坛的另外两名宿将中村俊辅和名波浩则表示,《足球小将》中的岬太郎是他们一生的偶像。因为一部漫画作品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某项运动,漫画的力量当真是不能小觑呢。
相对于《足球小将》《圣斗士星矢》中那热血无比的时代精神,侧重于表现青少年爱情、日常生活的作品同样在八十年**始走向成熟。和少女漫画一样,当时的很多少年漫画开始渐渐跳脱出传统的热血打斗或嬉闹搞笑的老路,渐渐变得细腻而平实,侧重人物内心的刻画。
八十年代的时代精神中,享受生活也是一种不可无视的旋律,对于青春的向往和对于爱情的憧憬使得即便是男性读者也开始乐于关注此类作品,其中安达充和高桥留美子的成功,更是将少女漫画中一些特有的纤细风情移植到了本应粗线条的少年漫画中,对于角色特别是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开始跳脱了传统上那种单薄的瓶形象,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一般所谓的“日本动漫界三女神”中的橙路(《橙路》)和拉姆(《福星小子》)以及贝露丹迪(《我的女神》)全都诞生于这个时代,或许也并非偶然。这种对于女性角色刻画的进步同样也对后世“萌”要素的大行其道埋下了伏笔,成千上万的男性读者终于可以卸下社会性的包袱,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以女性角色为主要卖点的“少年”漫画,这或许可以算是在泡沫经济来临之前的昭和末期给予的最大福利(笑)。
除去读者年龄层相对较低的少年少女漫画以外,青年漫画同样在八十年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事实上,伴随着题材的扩展,高年龄层的女性漫画已经在这个时**始涌现,与少女漫画的发展乃是并行。而以二、三十岁的男性为主要读者的青年漫画,则伴随着八十年代《周刊youngmagazine》《周刊youngjump》的创刊得以进一步做大。
由于对应的读者年轻层较高,青年漫画比之少年漫画少了很多束缚,一些过激、过于现实亦或是对于少年读者来说枯燥乏味的内容在青年漫画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达,题材的类型选取更是限制极少,这与八十年代的时代精神一拍即合,使得作品在自由度和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大量暗含时代精神经典作品诞生,影响到一批批世界观已经较为成熟的读者,这批读者进而又在潜移默化下将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之中,从而形成新的时代精神……例如那部如同初冬阳光般和煦温馨,治愈了多少x丝青年,让他们相信女神终有一天会来到自己身边的《相聚一刻》,又比如那部让人纠结得欲生欲死,虐心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下某些作品的《东京爱情故事》,这是种属于昭和余晖的最后浪漫,也是多元化和商业化互通有无的别样成就。
九十年代,世纪末的绝响和展开
时光终于来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科技和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配合着medimix的喧嚣尘上,日本漫画可谓进入了“烂熟”期,这个时代的漫画无论是绘画技法还是故事架构,都伴随着之前数个世代的积累而发展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
虽然漫画改编成动画在日本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改编还是从九十年代才成就规模,遥想当初政策对日本动漫束缚尚不严格的时期,国内观众能够在电视上观看到的日本动画十之**产生于这个年代,而作为动画的原作,九十年代的漫画作品在形式日臻完善的同时,尚还未步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局和雕琢过剩的怪圈,在精美的包装之下,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大量包含作者自身风格的作品。
《七龙珠》《幽游白书》《美少女战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这些基本上就是当前国内八零后、九零后阿宅们的入门教科书,而在日本国内,如今三十岁上下的中青年人士同样是伴随着这些作品成长起来的。和他们的前辈不同的是,在阅读白纸黑字的漫画的同时,九十年代的漫画读者还能够通过更多具有动感的画面和配音来感受作者的魅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声音和影像的刺激往往比图像来的更为深刻,正因为如此,对于九十年代这一批经典作品的记忆,也会更加清晰而具体。
商业化的成熟固然会使漫画作品变成更加精纯,但同时也会限制作品的活性。九十年代的少年漫画,分类上基本延续着上个时代的模式,其中又以战斗类为最多,《七龙珠》影响了几代人,并且成为了无比强大的动漫顶级ip,但最后依然陷入了商业战的泥潭之中,不得不和《乱马》展开了一场马拉松般的连载竞赛,最后各自草草收场。尽管后期的拖沓多少算是个污点,但毋庸置疑的是,《七龙珠》作为战斗类少年漫画的一块里程碑,奠定了漫画在当代娱乐文化中的显赫地位。
与略微进入形式僵局的少年漫画不同,九十年代的青年漫画依旧有着百齐放的味道。伴随着泡沫经济影响的延续,日本社会的思潮也展开了新一轮的反思,对于当前社会的质疑和迷茫使得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进而诞生了大量独特的作品类型。以安彦良和为例,他的《大国主》和《神武》就是一种对于日本(记纪年代)上古史的再解读,在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重新审视前史文明,一方面可以看做安彦对于本国文化流传从源头上进行的再度思考,另一方面也算是他对于当时死灰复燃的“皇国史观”的强烈弹劾。
这之后,他还创作了自己的“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尼禄》《贞德》《耶稣》。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展示了自己对于基督教的认知,但另一方面,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安彦良和创作这些以民族史和宗教为主题的作品,其目的显然也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青年读者产生些许思考,带有几分励志和教化的意味了。尽管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略嫌晦暗的题材恐怕还不如安彦作品中人物精细的肢体语言以及**美感留下的印象深刻。
毫无疑问,相较于尚处于发展完善期的前几个世代,进入九十年代后,日本漫画发展的势头已经很难用只言片语来完整归纳了。上文中列举的作品亦不过是冰山一角,在这个思想空前开放活跃的时代,漫画早已跳脱了传统以来既有的范畴,类型横跨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画不到的,当真是稊稗瓦砾皆可为所用。以日本人耳熟能详的各类文化遗产为例,《棋魂》(围棋)、《浪客行》(剑道&禅意),大量诸如此类的佳作也在九十年代涌现。作为平成年代的第一个十年,同时也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九十年代的漫画世界便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组成与变化之中,完成了世纪之交的承前启后。
二十一世纪,andgoon
进入二十一世纪,百舸争流,漫画的创作也愈发商业化和成熟化,极端规整的行业模式早已定型,而伴随网络的发达,读者能够阅读的作品的数量也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尽管对于版权者来说这未必是件好事)。但在本文中,笔者并不打算就这个时代做详尽论述。尽管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然过去,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之于这个全新的时代,都还只是懵懂的体验者。
自这个时**始席卷而来的各种动漫亚文化,其势头之强烈庞大是往昔所不能比拟的,一扫往日动漫文化的相对低调和核心向,如同辐射般将触角伸向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动漫立志论”在这个时代的表现形式会更加立体,也更加难以用简单的语音归纳总结。这种突飞猛进的转变是好是坏,尚难下断言。事实上,现如今要得出个定论也为时尚早,相信每位读者心中都自有一杆明称,就姑且这么一边享受一边体验新世纪漫画那重量级不同于往昔的影响力。
结语
“漫画立志论”或者说“漫画对人生的影响”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对于作为动漫大国的日本来说尤其如此,绝大多数战后出生的人都会在自己早期的人生中或多或少体会到漫画的影响力,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对某件小事的看法,可以说,从他们能够读书识字开始,漫画就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中国的读者尽管大规模接触到日漫的年代相对较晚,但拜井喷式的漫画“引入”所赐,受到的感染同样巨大,且更为集中。discoveryjapan的“漫画的力量”专题,其目的无非也就是试图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重回原点,再度审视几十年如一日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人成长的漫画,到底具有那些撼动人心的力量。经过各界人士的多番推荐以及解说,经过对于业已逝去的各个时代漫画与时代关联特征的一番梳理,如果能让诸位看官有所“新”得,那便是无上的幸事了。
导言
近来,日本的discoveryjapan于2014年6月号做了一期专题,主题为“漫画的力量”。专题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各界的知名或非知名人士进行采访,请他们列举出对自己人生影响较大的日本漫画,并略作评述。无独有偶,美国geyourlife)”。一时间,动漫影响人生的“立志论”似乎又重归大众视野。那么,就让笔者借此机会,将日本漫画以年代递进为轴做一个梳理,看看这些跃然于纸上的二次元图像是如何在一代代读者的精神世界中留下深刻烙印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讨论范畴仅限于漫画,敬请知悉。
漫画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联
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漫画也和小说、电影以及其他文艺类作品一样,并非孤立于社会而独立存在。一般会认为,漫画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神交”的平台。但这种思想本身其实同时也是社会思潮、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等多方面因素的一种投射,作者正是因为受到了外界方方面面的影响,才会在自然与不自然之间将这种他界的要素倾射在了作品之中,然后又通过作品辐射进入读者群体内。个体构成了时代精神的特征,时代精神又影响了作品,作品再进一步对读者的心灵构成冲击和暗示……
归根结底,漫画对于读者的影响——换言之,即“漫画立志论”,其实本质上便是一种时代背景和思潮在转化成线条与图案文字组合的形式之后,对于读者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故而,当我们讨论漫画和读者之间关联的时候,不妨将其带入所属的具体时代,这样能够更为从根源上看清该“影响”的本质。
关于日本漫画的起源和定型
日本业界有这么一种看法,即日本的现代漫画追根溯源,最早的雏形起自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前期(公元12至13世纪)的《鸟兽戏画》,而定型者,则是江户时代的着名画家葛饰北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找日本青幻社出版的《北斋漫画》,共三册),但就好像蹴鞠虽然起源自中国,现代足球的诞生地却终归还是大不列颠一样,真正确立日本现当代漫画基石和发展方向的,还是那位“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大师。所以我们的回顾,也就会从手冢老师开始活跃的上世纪五十年**始。毕竟,当今日本漫画界流行、显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能够从这个尚不算久远的时代找到些许早期的踪影。
五六十年代,昭和浪漫的肇兴和反思
之所以要把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并论,一方面是因为该时间段具代表性的作品数量尚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拥有较强的相似性。五六十年代对于日本来说,是段值得深刻玩味的浪漫回忆。当时的日本,刚刚从战争的伤彻和阴霾中走出,整个国家处于百废待兴但又朝气蓬勃的状态。大灾之后必有大建,同时会导致各类新思潮的纷涌而现,就好像国内在八十年代所经历的思潮大爆发一样,被军国主义的幽灵压迫已久的日本,在这个时代总算能够多少松开些脖颈上的枷锁,各类文艺类作品也迎来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
或许还有一点必须提及,那就是在这个时代,日本还迎来了漫画之父——手冢治虫的创作黄金期。
以五十年代来说,手冢治虫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最为背负着时代烙印的作品无疑是那部经典的《火鸟》(黎明篇)。这部以永生不死、一百年为一轮回得以涅盘的“火鸟“为主线的作品,在当时来看,应该说有两点重要意义:
其一,它反映出了日本社会在历经战争摧残和磨难,从一片瓦砾之上重建时所经历的那种思想冲击。火鸟百年的轮回,正是民众对于历史流转恍如隔世的心理映射,具有长生不死药奇效的火鸟之血,便是民众潜意识里对于自身族群能够得以重建的一种希冀。哲学上的终极关怀始终以人为本位,而人又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要素。在那个独特的时间段构建出一个具有历难重生能力的形象,并且为之衍生出波澜壮阔、穿越时空的宏大物语,用今天的话说,其中的励志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其二,《火鸟》跨越时光空间的故事格局,扩充了日本漫画乃至整个文艺界的世界观,为今后作品超越国界时代的浪漫情怀奠定了基石。虽然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在一定规模上走出闭关锁国的阴霾,但真正从整个社会范畴上开眼看世界,恐怕还是战后才真正得以实现。手冢治虫无疑是这方面的引领者,称其为“第一人“亦不为过。《火鸟》一作卷帙浩繁,其情节亦是跨越古今,从上古埃及到文明极盛的古希腊,从开化方兴的古邪马台(倭国)到凄美幽婉的平安时代,甚至连未来的太空探索时代亦有涉及,后世称之为“昭和浪漫“的时代精神,可以说在手冢的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也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创作者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强烈影响。
相对于《火鸟》中所承载的太多有关生命本质、人类原罪乃至世代轮回这类过于沉重的思考,手冢在五六十年代的其他两部重量级作品:《铁臂阿童木》和《蓝宝石王子》看起来就要轻松许多。看似相对低龄化和单纯化的情节设定似乎使得作品本身变得简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铁臂阿童木》的剧情:阿童木本是天马博士按照“军人式样”制造出来的少年士兵机器人,在被抛弃之后,为茶水博士收养。经历了茶水博士和胡子老爹的共同教育之后,他才逐渐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地球市民”。套用思想家内田树的看法,天马博士的机器人制造理念代表的是为日本恶名昭着的国家军事主义,而茶水博士和胡子老爹则分别代表了战后新兴的科学主义和学校民主主义。
再对照手冢治虫的个人经历——经历过大阪大空袭的惨烈,以16岁的青春年华体验了日本战败所带来的沉重,不难看出,阿童木这部作品从创作伊始就表现出了他对于战争的摒弃,以及对于科学主义、民主主义的揄扬。这一点上,《铁臂阿童木》可谓奠定了之后日本不少以“战”为主题的作品的基调:再精良的武器,也应该为和平服务,即以战斗为形式,行反战之事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积极的基调对于略显混乱的战后思潮无疑具有相当正面的影响。
相对于略显沉重的反战主题,少女漫画的成型同样是五六十年代漫画界的一件大事。作为后世形形色色少女漫画的鼻祖,《蓝宝石王子》的问世不仅仅拓宽了漫画的创作领域,也将更多的女性读者引入到了漫画的殿堂中来。
有趣的是,和之后的情况不同,早期的少女漫画创作者多为男性,除手冢治虫外,还有千叶彻弥、松本零土等大家从事着该领域的创作。他们将高桥真琴的少女画以及宝冢歌剧的华丽风格融汇到漫画线条的笔触当中,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往昔的华丽风格。这种流行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另一个侧面,即伴随经济的复苏,人们对于精致化审美的需求同样得以提升,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有所进步,从而更为符合她们审美趣旨的文化产物也应运而生。这也是文化产出与需求相辅相成的必然体现。
五六十年代漫画界的另一个特征是个人英雄主义雏形的出现。正如前文所说,战后社会思潮的重构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国家集体主义,加之对于国外思维方式的汲取——例如欧美较为流行的人本主义,类似于美漫中(诸如漫威、dc)个人主义色彩强烈的英雄形象开始渐渐在日漫中生根发芽。这类英雄较之传统的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完人型英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战斗的目的和奋斗的目标开始从拯救世界之类的高上大理由转变得更为实际、单纯,甚至有些渺小——例如之后的动漫作品中主人公经常喊出的“我不是为了任何人,只是为了自己而战”等。
这种放诸今日看来略显中二台词在当时的日本其实很具代表性,事实上,六十年代正是日本**如火如荼的时节,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彰显的呼声强烈,对于集团权力的抗拒意识也此起彼伏,热闹得紧。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西学东渐也是理所当然,以石之森章太郎为代表性的许多漫画家开始塑造拥有强烈自我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主人公,例如《人造人999》里那些各具强烈特性的主角群,便带有明显的美漫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
虽然这种“为自我而战”的人本主义(或者说中二主义)风潮到了下个十年才发展得更为完备,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后世作品中的主角们或高呼或在心中默念“为自我而战”口号的时候,他们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老前辈们已经为这种思潮奠定了基调。虽然不好断言那个激荡年代的年轻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此类作品思想的影响,不过一种趋势业已成型了。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思潮动荡的岁月固然能涌现大量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真正要稳固、做实并且做大,则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井喷式发展之后,日本漫画接下来才将迎来他们真正的黄金时代。
七十年代,科技带来思维拓展与反传统
近来,日本的discovery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经济发展成果的显着积累,日本社会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同样,日本漫画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勃发之后,也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型。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国民自信心得以大幅提升,整个日本社会开始得以“发达”来进行自我审视,并且能够以较为放松与平和的心态来享受进步所带来的种种裨益。这段时期的日本漫画,比之其草创伊始,少了几分激昂和紊乱,多了几分沉稳和余裕,漫画的娱乐性表露得更为明显,较为沉重的思想背景负担渐渐淡化。
七十年代诞生的漫画系列中,不少长寿篇章直到现如今依旧活跃在大众的视野范围之内。例如1970年开始连载的《哆啦a梦》,1976年开始连载的《乌龙派出所》,都是历经三四十年岁月洗礼依旧坚持着定期与读者见面的超长系列,此外,同时期诸如《银河铁道999》《宇宙战舰大和号》等作品虽然未必像某几部超长寿作品那样数十年来持续连载,但时至今日,依旧间或可以看到这些系列旧瓶酿新酒的新作品出现。可以说,如果六十年代是日本漫画的奠基时代,那么七十年代就是其承前启后,稳固地确立日本漫画难以撼动地位的时代。
审视七十年代诞生的诸多漫画作品,不难发现其拥有一些比较显着的共同特征。正如前文所说,进入七十年代的日本终于真正摆脱了战争的阴霾,突飞猛进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使得对于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欲得以增强。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人类首次对于外太空的征服使得这种探索**达到了顶峰——反映到漫画范围内,这种“思维拓展”带来的两种明显改变就是:1.渴望探知未知领域(尤其是宇宙)的浪漫;2.对于自身文明的重新审视。
第一点相信不难理解,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人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会随之增强,这一点在少儿和青年人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但同时,这种浪漫情怀同样也会影响到文艺工作者的创作。
七十年代,海量的科幻类漫画作品涌现绝非偶然,在受到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深刻影响后,大批的青年漫画家(当时)在这个时代成长了起来,藤子不二雄(f与a两人)、横山光辉、松本零土,这些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大都从七十年**始进入读者的视野之中。前文提到的《银河铁道999》《宇宙战舰大和号》便是科幻探索类作品中的翘楚。
一部《999》,如同一曲凄婉绵长的宇宙奥德赛,列车、宇宙、殖民行星、星际旅行,这些后世称为科幻类动漫作品经典的元素在本作中得以刻画成熟,《镜缘》一般的小故事自成篇章的形式既是人生哲理的寓言,同时也是人类对于自身家园之外生命形式的瑰丽幻想,甚至连女主角梅德尔那身着黑天鹅绒长袍,披散着一头金发的倩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少年憧憬的对象和美的标杆(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女神)。discoveryjapan“漫画的力量”专题中,不少稍微有点年纪的受访者都提到了这部作品对于自己人生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世界观,还是求知欲,甚至是美意识,毫无疑问的是,《银河铁道999》《宇宙战舰大和号》这类将昭和的浪漫融入冰冷机械和浩瀚宇宙中的作品,作为那个独特年代时代精神的一种彰显,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其影响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至于第二点,则比之科技引发的探索求知欲少了几分博大,多了几分现实意味。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资源积累使得民族自信得以提升,战败后弥漫在日本社会之中的那种带有自虐倾向的文化自卑感也渐渐淡化了许多。回顾七十年代之前的漫画作品不难看出,这些作品对于日本文化尤其是近代日本文化大都采取了有意无意避开的态度,其中的和风元素比较淡漠,但到了七十年代,不少描写近、现代日本社会的作品开始涌现,日本读者可以在漫画中看到自己耳熟能详的场景、物件,本来平淡如水、毫无亮点的林林总总也渐渐得以步入漫画的殿堂,成为这个庞大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超长寿作品《乌龙派出所》就是一例,这部作品从一开始描述的就是日本小市民(片儿警也算小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还紧跟时代步伐,三十多年如一日地用漫画笔触记录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小变化。
而另一部神话级别的作品《哆啦a梦》则可谓是集二者之长,妙想天开的各类道具代表了科技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于思维发散的刺激,而种种紧密贴合日本中下层民众现实生活的场景则又让本作的绝大多数读者亲切不已。如果列举近半个世纪日本漫画界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作品,这只蓝色狸猫(才不是狸猫!)和他的小伙伴的日常生活绝对可以位居三甲,而且跨越年龄和性别的壁垒。
“漫画的力量”专题中,谈及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作品时,列举《哆啦a梦》的既有年齿尚幼的书法界新星,亦有年过半百的思想界泰斗,甚至还有处于“微妙年龄”的女性糕点师……而在中国国内,同样可以在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各类人群中找到成千上万的青狸簇拥。可以说,七十年代的浪漫,不分国籍,不分身份,它只是属于那个时代而已,不带任何门槛。
除去较为“伟光正”的浪漫情怀以外,七十年代的漫画作品同时又具有反传统的叛逆一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鬼才永井豪的数部作品。1972年的《恶魔人》凭借阴霾晦暗的世界观、暴力血腥的画面表现以及处处与传统主旋律作对的善恶思辨蔚为话题,一举成为反传统的先锋,在当时看来相当前卫。对于七十年代沐浴在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之下成长起来的年轻读者,过于刻板的说教和积极向上的浪漫情怀难免也会有腻味的时候,正因为如此,诸如《恶魔人》这类看似简单粗暴却有别有一番内涵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能应对他们内心对于打破传统枷锁的渴望。
《恶魔人》以外,永井豪另一部被多人提及,表示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巨大的作品却是《破廉耻学园》。这部严格来说创作于六十年代末期的作品(1969年推出,走红于七十年代)开创了**要素融入漫画创作的先河,这同样是对传统的一个挑战。日本漫画创立伊始,对于**要素的态度还有些如履薄冰,露个小裤裤什么的基本已经就是极限,可到了永井豪这里,各种**啊掀裙子啊偷窥啊全开,作品中的角色如同发了疯一般释放着荷尔蒙,全然不顾万一年少无知的读者受到过大刺激狂喷鼻血而亡可该怎么办。不管是好是坏,永井豪创下的这先河对于后世日本动漫界工口物厚积薄发都是影响巨大的。而对于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读者来说,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某种教育”的作用。
八十年代,多元化与商业化
八十年代对于日本来说是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一方面,昭和年代迎来了它的终焉,一段激昂而又复杂的岁月即将过去,而且从此往后可能再也不会重现其时的辉煌;另一方面,泡沫经济问题的显现使得业已习惯高生活品质的日本人怡然自得的生活出现了些许阴影。
日本战后婴儿潮(即团块世代)中出生的人群已经成长起来并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而这批人之后的世代,在八十年代正值青春期,这批当时的年轻人较之他们的前辈,成长的环境要优渥许多,会更加看重娱乐、享受,对于奋斗的**则淡漠了不少。
这种逐渐转变的社会风气对于文艺界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漫画界来说,各类漫画的形式更趋完善,而且比之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作品更为贴近当前漫画读者的审美趣旨,很多现今流行的漫画元素在八十年代也日趋定型,并且同样涌现了一批大师级的漫画作者,其中不少人活跃至今。
进入八十年代后,日本的国际收支达到世界最高,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职业选择的多样化,这一点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日本的女性地位得以进一步提高,更多的人从家庭主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至少在婚前,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虽然少女漫画的真正定型源自池田理代子七十年代的名作《凡尔赛的玫瑰》,但到了八十年代,经过一批新涌现的漫画家(如访木卓、吉田秋生)的努力,使得少女漫画真正作为一个大的漫画类别“活”了起来。
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样会带来思想的解放,这个阶段的少女漫画中开始逐渐出现了对于**、职场生活等元素的描绘,这在早期的女性向漫画中是比较难得一见的,进而,后世大行其道的bl要素也在该时期的少女漫画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并且促成了bl同人志的广博发展(例如1986年夏天举行的ike中,《足球小将》的bl同人志就占了半数以上)。
以主打bl闻名的女性向杂志june更是从八十年**始刊载了由竹宫惠子和中岛梓创作的漫画小说知道专栏,有意无意中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作者——例如尾崎南,她在被《足球小将》中若岛津健x日向小次郎的cp萌了一脸于是在同人志团体“怒恶流”大肆创作bl同人闯出名头后,进一步踏入商业领域推出了《绝爱》,而《绝爱》又成为了很多后辈腐女的入萌之作……历史的轮回始终十分有趣,必须承认,八十年代娱乐文化的抬头和宽松的社会环境确实给了少女漫画极好的发展土壤。
与之相对,少年漫画也在二十世纪倒数第二个十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期间的少年漫画不仅仅对如今日本的中青年人的童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辐射到了海外的各个角落。以中国国内来说,伴随着九十年代盗版漫画大潮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就是这个年代的各种知名漫画作品。而今耳熟能详的大家例如安达充、高桥留美子、鸟山明、高桥阳一、荒木飞吕彦、车田正美等,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代推出了自己的出道作乃至成名作,少年漫画的殿堂从未如此热闹非凡过,这也使得漫画特别是少年漫画进一步地向着国民级别的产品形式前进,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于后世极端商业化的宅向作品,八十年代的少年漫画对应的群体十分广泛,主题亦较为多样化,且对应昭和末期的时代精神,比较重视娱乐性的同时也十分侧重青春期读者的关注点。热血和爱情基本上是很难缺席的主题,一部无视物理法则的《足球小将》虽然会让物理老师气得七窍生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让成千上万那时候的孩子们爱上了足球这么个玩意儿,日本足球能在八十年代以后突飞猛进,这部超级系的足球漫画功不可没。
日本足球宿将中田英寿曾经和《足球小将》的作者高桥阳一有过一次对谈,中田在对谈中就曾提到,在他看来,“《足球小将》乃是日本足球文化的原点。”“漫画中大空翼的励志表现激励着自己毫无保留地投身足球事业当中。”而日本足坛的另外两名宿将中村俊辅和名波浩则表示,《足球小将》中的岬太郎是他们一生的偶像。因为一部漫画作品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某项运动,漫画的力量当真是不能小觑呢。
相对于《足球小将》《圣斗士星矢》中那热血无比的时代精神,侧重于表现青少年爱情、日常生活的作品同样在八十年**始走向成熟。和少女漫画一样,当时的很多少年漫画开始渐渐跳脱出传统的热血打斗或嬉闹搞笑的老路,渐渐变得细腻而平实,侧重人物内心的刻画。
八十年代的时代精神中,享受生活也是一种不可无视的旋律,对于青春的向往和对于爱情的憧憬使得即便是男性读者也开始乐于关注此类作品,其中安达充和高桥留美子的成功,更是将少女漫画中一些特有的纤细风情移植到了本应粗线条的少年漫画中,对于角色特别是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开始跳脱了传统上那种单薄的瓶形象,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一般所谓的“日本动漫界三女神”中的橙路(《橙路》)和拉姆(《福星小子》)以及贝露丹迪(《我的女神》)全都诞生于这个时代,或许也并非偶然。这种对于女性角色刻画的进步同样也对后世“萌”要素的大行其道埋下了伏笔,成千上万的男性读者终于可以卸下社会性的包袱,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以女性角色为主要卖点的“少年”漫画,这或许可以算是在泡沫经济来临之前的昭和末期给予的最大福利(笑)。
除去读者年龄层相对较低的少年少女漫画以外,青年漫画同样在八十年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事实上,伴随着题材的扩展,高年龄层的女性漫画已经在这个时**始涌现,与少女漫画的发展乃是并行。而以二、三十岁的男性为主要读者的青年漫画,则伴随着八十年代《周刊youngmagazine》《周刊youngjump》的创刊得以进一步做大。
由于对应的读者年轻层较高,青年漫画比之少年漫画少了很多束缚,一些过激、过于现实亦或是对于少年读者来说枯燥乏味的内容在青年漫画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达,题材的类型选取更是限制极少,这与八十年代的时代精神一拍即合,使得作品在自由度和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大量暗含时代精神经典作品诞生,影响到一批批世界观已经较为成熟的读者,这批读者进而又在潜移默化下将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之中,从而形成新的时代精神……例如那部如同初冬阳光般和煦温馨,治愈了多少x丝青年,让他们相信女神终有一天会来到自己身边的《相聚一刻》,又比如那部让人纠结得欲生欲死,虐心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下某些作品的《东京爱情故事》,这是种属于昭和余晖的最后浪漫,也是多元化和商业化互通有无的别样成就。
九十年代,世纪末的绝响和展开
时光终于来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科技和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配合着medimix的喧嚣尘上,日本漫画可谓进入了“烂熟”期,这个时代的漫画无论是绘画技法还是故事架构,都伴随着之前数个世代的积累而发展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
虽然漫画改编成动画在日本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改编还是从九十年代才成就规模,遥想当初政策对日本动漫束缚尚不严格的时期,国内观众能够在电视上观看到的日本动画十之**产生于这个年代,而作为动画的原作,九十年代的漫画作品在形式日臻完善的同时,尚还未步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局和雕琢过剩的怪圈,在精美的包装之下,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大量包含作者自身风格的作品。
《七龙珠》《幽游白书》《美少女战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这些基本上就是当前国内八零后、九零后阿宅们的入门教科书,而在日本国内,如今三十岁上下的中青年人士同样是伴随着这些作品成长起来的。和他们的前辈不同的是,在阅读白纸黑字的漫画的同时,九十年代的漫画读者还能够通过更多具有动感的画面和配音来感受作者的魅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声音和影像的刺激往往比图像来的更为深刻,正因为如此,对于九十年代这一批经典作品的记忆,也会更加清晰而具体。
商业化的成熟固然会使漫画作品变成更加精纯,但同时也会限制作品的活性。九十年代的少年漫画,分类上基本延续着上个时代的模式,其中又以战斗类为最多,《七龙珠》影响了几代人,并且成为了无比强大的动漫顶级ip,但最后依然陷入了商业战的泥潭之中,不得不和《乱马》展开了一场马拉松般的连载竞赛,最后各自草草收场。尽管后期的拖沓多少算是个污点,但毋庸置疑的是,《七龙珠》作为战斗类少年漫画的一块里程碑,奠定了漫画在当代娱乐文化中的显赫地位。
与略微进入形式僵局的少年漫画不同,九十年代的青年漫画依旧有着百齐放的味道。伴随着泡沫经济影响的延续,日本社会的思潮也展开了新一轮的反思,对于当前社会的质疑和迷茫使得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进而诞生了大量独特的作品类型。以安彦良和为例,他的《大国主》和《神武》就是一种对于日本(记纪年代)上古史的再解读,在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重新审视前史文明,一方面可以看做安彦对于本国文化流传从源头上进行的再度思考,另一方面也算是他对于当时死灰复燃的“皇国史观”的强烈弹劾。
这之后,他还创作了自己的“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尼禄》《贞德》《耶稣》。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展示了自己对于基督教的认知,但另一方面,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安彦良和创作这些以民族史和宗教为主题的作品,其目的显然也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青年读者产生些许思考,带有几分励志和教化的意味了。尽管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略嫌晦暗的题材恐怕还不如安彦作品中人物精细的肢体语言以及**美感留下的印象深刻。
毫无疑问,相较于尚处于发展完善期的前几个世代,进入九十年代后,日本漫画发展的势头已经很难用只言片语来完整归纳了。上文中列举的作品亦不过是冰山一角,在这个思想空前开放活跃的时代,漫画早已跳脱了传统以来既有的范畴,类型横跨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画不到的,当真是稊稗瓦砾皆可为所用。以日本人耳熟能详的各类文化遗产为例,《棋魂》(围棋)、《浪客行》(剑道&禅意),大量诸如此类的佳作也在九十年代涌现。作为平成年代的第一个十年,同时也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九十年代的漫画世界便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组成与变化之中,完成了世纪之交的承前启后。
二十一世纪,andgoon
进入二十一世纪,百舸争流,漫画的创作也愈发商业化和成熟化,极端规整的行业模式早已定型,而伴随网络的发达,读者能够阅读的作品的数量也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尽管对于版权者来说这未必是件好事)。但在本文中,笔者并不打算就这个时代做详尽论述。尽管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然过去,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之于这个全新的时代,都还只是懵懂的体验者。
自这个时**始席卷而来的各种动漫亚文化,其势头之强烈庞大是往昔所不能比拟的,一扫往日动漫文化的相对低调和核心向,如同辐射般将触角伸向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动漫立志论”在这个时代的表现形式会更加立体,也更加难以用简单的语音归纳总结。这种突飞猛进的转变是好是坏,尚难下断言。事实上,现如今要得出个定论也为时尚早,相信每位读者心中都自有一杆明称,就姑且这么一边享受一边体验新世纪漫画那重量级不同于往昔的影响力。
结语
“漫画立志论”或者说“漫画对人生的影响”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对于作为动漫大国的日本来说尤其如此,绝大多数战后出生的人都会在自己早期的人生中或多或少体会到漫画的影响力,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对某件小事的看法,可以说,从他们能够读书识字开始,漫画就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中国的读者尽管大规模接触到日漫的年代相对较晚,但拜井喷式的漫画“引入”所赐,受到的感染同样巨大,且更为集中。discoveryjapan的“漫画的力量”专题,其目的无非也就是试图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重回原点,再度审视几十年如一日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人成长的漫画,到底具有那些撼动人心的力量。经过各界人士的多番推荐以及解说,经过对于业已逝去的各个时代漫画与时代关联特征的一番梳理,如果能让诸位看官有所“新”得,那便是无上的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