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汉人说的仁者无敌,是有道理的吧。你没想过杀戮,却杀戮的更厉害。”聪古伦格格道:“但把你的位置与我父汗的位置对调,我不觉得你能做的比我父汗好。”
韦宝微微一笑,对聪古伦格格道:“不早了回去吧,我带你打麻将去。”
聪古伦格格苦笑一下,“没意思,我再怎么赢,也赢不了一万两,更何况是两千八百万两纹银!”
“别老想着这些了,轻松一些。车到山前必有路。”韦宝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导这个最近屡遭挫败的小姑娘了。
韦宝带聪古伦格格回城,到了城门口,遇见了谭疯子带着一群参谋。
韦宝让停了马车,奇怪的问道:“你们是在特意迎接我?有什么事情?”
因为韦宝只是出来散步,这些高级军官完全不必搞这种客套,所以韦宝才会这么问。
“不是专程等总裁。”谭疯子说罢,看了眼马车,问道:“总裁,有军情,方便说吗?”
韦宝知道谭疯子的意思,知道谭疯子晓得聪古伦格格在马车上,才会这么问。
聪古伦格格闻言,警惕起来。
“说吧,格格不是外人,我什么也不用瞒她。”韦宝淡然道。
“是,我在等骑兵团,已经联系上骑兵团了,他们正在往宁远城赶,途径宁远城,然后追上去与总裁卫队和教导队临时组成的骑兵大队会合。”谭疯子道:“我等在这里,好向骑兵团团长交代一下作战方略。”
“韦宝,你不是说与我父汗和谈,不再打了吗?怎么还让这么多骑兵追上去?”聪古伦格格闻言着急了,以为韦宝之前一直骗自己。
“你想多了,他们追上去是收割你们的残部,不是杀你爹去的。”韦宝道:“从这里到义州城,快马加鞭也得三天,加上这种严寒天气,积雪这么深,四天能跑到既不错。现在已经过了一天,骑兵团追到的时候,你爹肯定已经进了义州城。现在跟随在你爹身边的残部,一定都是后金最精锐的骑兵,一定能保护你爹回到义州城的。多杀伤一些你们的精锐,只是让你爹更加认清形势,少一些筹码而已。明白了吗?”
“你真是赶尽杀绝,你是不是想,万一追杀的人能把我父汗和我阿哥们都抓了,都杀了,更遂了你的心意了。”聪古伦格格气道。
“我可真没有这么想,如果我是这么想的话,为什么只派这么点人过去?我直接发个几万大军过去不就完事了吗。”韦宝微微一笑道。
韦宝屡次说数万大军,其实也就是图个嘴巴痛快,虚张声势而已。
宝军的后勤体系与后勤保障级别与建奴完全不一样,不可能像建奴一样,带个几天的干粮,就哪里都敢去。
努尔哈赤急着攻打宁远城,其实是因为没有多少粮草,根本耗不起,建奴上哪儿去都习惯了速战速决,几乎是没有战术空间的。
就从后勤保障这一块来说,建奴想赢宝军,永远不可能。
宝军兵马不多,极其注重后勤保障,上哪儿去打仗都是做好了必胜的准备,绝对不会因为粮食弹药问题,仓促战斗。
“我不等明天了,我现在就在这里等着,等会和你的骑兵团一起去义州城!”聪古伦格格忧心如焚道。
聪古伦格格不知道前面一批去追赶父汗的宝军骑兵是多少人,不知道父汗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十分担心。
“没问题。”韦宝同意了聪古伦格格的要求,转而对谭疯子道:“等骑兵团追上了卫队和教导队,就让卫队和教导队的人回来吧。不用那么多人,而且卫队和教导队并不是专业的马术部队,留在那边没用。”
“是,总裁。”谭疯子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韦宝点点头,回头问聪古伦格格:“你就这么回去?不用准备点东西吗?”
“我什么都不用准备,我可不像汉人女子或者朝鲜女子那么娇嫩,给我一匹好马就可以了。”聪古伦格格说着便下了马车。
韦宝看着聪古伦格格笑了笑,对谭疯子道:“告诉她们,善待格格,格格要去找努尔哈赤,不得阻拦。”
“是,总裁。”谭疯子答应了。
韦宝遂带着贞明公主,乘坐马车回到宁远城城中。
而过了不久,宝军骑兵团就到了。
宝军骑兵团大部分都是蒙古人,少量的是辽东本地善于骑马的男儿。
骑马水平是与建奴不相上下的,加上学习了射击,一起训练了一年多,再加上天地会的领导,已经形成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
当初宝军骑兵团五千人可能正面硬钢建奴一万人有点吃力,正面硬钢建奴五千问题不大。
现在的宝军骑兵团,正面硬钢两万建奴也问题不大了,拼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正面硬拼掉三万建奴。
一个打六个都有可能。
所以,这趟六万多建奴进入辽东,要不是宝军骑兵团没有接到拦截的命令,六万多建奴想进来可能都困难。
现在的宝军,可以在方方面面吊打建奴了。
其实,这个阶段,历史就已经有点偏向原有的轨道。
但韦总裁仍然不想丝毫牵动原来的历史进程,担心引起不必要的蝴蝶效应。
韦宝知道,虽然自己是重生穿越巨,但自己在这个世界面前依然很弱小。
就比如疾病,都不要说小冰河纪这种天灾是无法阻挡,只能承受的了。
就光是随便一项疾病,就能让世界瘫痪。
1495年在那不勒斯的爆发,让刚刚从黑死病的狂飙中缓过劲来的欧洲人恐慌不已。
从头到脚生满脓包,仅仅过去一年,这种疾病就已经扩散到了中欧,可见其传染性之高,也从侧面反映了军队内的行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立安一世在1495年感慨,这种前所未有的疾病一定是上帝对渎神行为的天谴。
国境不能阻挡瘟疫,疾病也不能逃过进化。
只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传,到了1546年,就演变出了三期发病的特点:初次性接触感染后的3天到3个月为一期,接触部位出现底部坚硬、边缘清晰,不痛不痒但愈合缓慢的溃疡,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愈,再经过4到10周发展为二期。
症状多样,但通常会在躯干和四肢出现对称而不瘙痒的粉红色皮疹,随后演变成斑丘疹以及溃疡。
其中有一类独有的斑疹,中央愈合而周围扩散,形成梅花状,故中文称呼此病为。
而口腔和咽喉黏膜上也会形成泛白的疣状病灶,接触传染性极强。
患者还会伴随虚弱、消瘦、脱发及浑身疼痛等症状。
不过全部症状会在两个月内消失,之后进入3到15年,最长可达46年的潜伏期。
潜伏期过后就是毁灭性的三期,有三种类型:全身皮肤和脏器上的树胶样肿瘤而毁容;神经性毒患者会癫痫、瘫痪乃至痴呆;心血管毒则会患上主动脉炎、动脉瘤、动脉瓣关闭不全,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对于流行病学来说,这样的演化对传染病非常有利。
迅速致命的传染病会在短时间内损失大量宿主,失去传播机会;而潜伏期长或者症状温和的传染病才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传播给下一个宿主。
毒更胜一筹的是在病程中多次出现的皮肤溃疡和粘膜扁平疣,都因没有痛感,而使宿主继续发生接触,大幅提高了传染率。
同时,毒的传播身份让它在发病缓慢之外获得了另外的庇护,即人们除了大都不愿暴露患病部位,甚至羞于启齿,这让疾病更加隐蔽。
而因为当时的观念影响,人们会倾向认为得毒的人都是活该遭报应,根本就不该为他们治疗。
也没什么像样的治疗方法。
疯狂与天才的疾病在缺乏疾病控制的中世纪晚期社会里,传染性很强的毒很快蔓延。
当人们意识到毒是传播疾病后,人们重新在性的问题上变得保守。
药用俞创树虽然很多欧洲人都期盼得到俞创木治好毒,然而俞创木生长缓慢且效果并不出众。
欧洲人并未找到更好的草药治疗,中国的《本草纲目》虽然记载了毒流行情况,同样也没能找到治疗方案。
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炼金术的常用药物:水银和砒霜。
配合高温蒸汽浴,用水银清洗毒患者溃烂的伤口,并且取一定量的水银制剂让患者口服,效果真有,病痛确实得到了缓解。
然而是引虎驱狼,即便没有死在毒上,也要死在水银对神经系统的毒害上。
唯一落实的好处就是生前千疮百孔的肉体在死后不易腐烂,因为水银有很强的防腐效用。
19世纪人们发现碘化钾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然而副作用并不比水银少多少,碘中毒同样能毁掉全身代谢。
另外,除了缓解病痛,毒造成的大面积毁容也不可小觑。
多数毒患者经过数年的潜伏期后,终将发展为毒瘤性毒,这意味着头面部也会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树胶样肿瘤,之后又会形成骨骼塌陷而导致面部变形。
这些外形变化让“天谴”的效果一目了然,也让患者遭到社会抛弃。
历史进程,拿英国来说,从赫赫有名的羊吃人、济贫法,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女工和童工,确实都有不少平民阶层的苦难在里面。
历史本来就是在多维中发展的,一般人看来恶的事,不是没有可能反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传统上以英国内战或光荣革命为转折点,看重的是议会统治或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这在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也很简单,新政体对于英国富强到底起了多少作用,还真不好量化和建立直接因果关系。
例如英国的财力爆棚,直接因素是英格兰银行建立,以和平稳定为自变量就好研究多了。
特别是写到莫卧儿帝国的意外乱局,对于英国的重大影响的时候。
在大明崩溃之后,莫卧儿帝国一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直到1700年,与印度相比英国或许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
英国人有手工工场,莫卧儿也有,而且莫卧儿手工业在某些方面比当时的英国还领先。
光荣革命之前英国手工业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居于首位的是羊毛纺织业,其次是采矿业,包括煤、铅、锡等,再次是炼铁业。
当时并不包括棉纺织业,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英国本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缺乏棉花。
而在此同时,莫卧儿帝国已经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出了相当规模的棉纺织手工业,尤其集中在孟加拉最大城市达卡一带,此外炼铁和造船业也在发展中。
显然莫卧儿的棉花制纺织品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当时不仅垄断了印度洋贸易,而且远销大西洋和非洲,仅孟加拉纺织品就占据了荷兰商人在亚洲进口纺织品的五成以上。
这种情况显然对英国纺织业和东印度公司的利益相当不利,因此英国人很早就想到过了以武力改变现状。
于是在1680年代爆发了柴尔德(当时东印度公司总督)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强大的莫卧儿陆海军包围孟买,公司被迫屈辱求和,派出使者向奥朗则布负金请罪。
奥朗则布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公司也敢挑战莫卧儿皇帝,更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英印的力量对比就完全逆转了过来,他的子孙被英国人的刀枪架在了脖子上。
此时,第一件英国人没有想到,却或许改变了整个历史的戏剧性事件已经发生了,那就是正好从英国人开始干正事的1660年代开始,奥朗则布破坏了阿克巴的宗教宽容原则,转而对印度教徒收取重税。
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关税;1669年谕令摧毁印度教寺庙和学校;并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征印度教徒人头税;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骑马、乘象等。
1675年以煽动暴乱罪处死锡克教领袖得格·****,遭到锡克人的不断反抗。
他还恢复了非***教教徒人头税,并且在其他的税收里,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税是***的两倍。
作为一个***教君主统治下的印度教国家,此举不能用一时脑抽来解释,长远来说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无底洞一般的统一南亚的大业。
甚至可以说本意不差,但是玩翻车了,过快过激的改革显然让大多数印度教、锡克教王公、刹帝利无法再忍受,反而点燃了全印起义的烽火。
1667年到1675年,普什图人在印度与阿富汗边境起义;1672年印度教徒萨特纳米教派农民起义;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于大清真寺抗议。
特别困扰晚年的奥朗则布的是西瓦吉领导的马拉塔人起义,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源源不断的进攻莫卧儿帝国,成为莫卧儿帝国的劲敌。
莫卧儿版的大魔咒开始逐渐爆发,最终一发而不可收。
1707年奥朗则布在内外交困中死去,留下一个大烂摊子。
由于莫卧儿的体制对君主个人能力要求太高,此后的几任莫卧儿皇帝逐渐被各地总督、王公架空,形势更加恶化。
英国、法国则趁机在印度南部富庶的卡纳蒂克地区扩张势力,与阿科特总督不断发生冲突,即卡纳蒂克战争,这次战争莫卧儿方面足足战死了2名总督和2名海德拉巴王公,损失是相当的惨重。
与英法、马拉塔人、波斯人等多线作战使得帝国加速走向崩溃。
1757年6月,英国人又收到了一副天降大礼,正当马拉塔军队挺进德里之时,在普拉西战场上,对孟加拉总督素有不满的骑兵将领米尔贾法尔突然率左翼数万大军临阵倒戈,放英军入孟加拉。
对于英国征服印度最具决定性的事件,众说纷纭,这件事的影响至少是不可逆的。
在印度本土,之前英国,甚至法国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殖民据点存在。
但是孟加拉之战,标志着英国势力从点变成了面,基本站稳了脚跟,获得了几近无限的印度兵源地。
从此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地面部队急速扩张。
1749年:3,000人。
1763年:26,000人。
1778年:67,000人,已超过了和平时代英国陆军的数量。
1817年:至少120,000人。
巧的是,1760年代到1780年代,英国本土的棉纺织业正好得到了飞速发展。
例如原先还只是一个集市小镇的曼彻斯特迅速发展成为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因为从海外引进的棉花基本上是在利物浦登陆。
而珍妮纺纱机等发明的诞生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英国棉花进口的主要产地是十三州南部和印度,而正是在18世纪英国这两个殖民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直接占领孟加拉后,英国可靠的棉花来源应该更是显著增加了。
于此同时,印度棉纺织业的末日也来临了,在被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后,英国政府为促进本土纺织业发展,对印度纺织品实施高额关税或禁运,印度棉纺织工场不堪打击纷纷破产关门,人力返回到了农业和棉花种植业。
此后印度人口急速增长,但却越发贫困。
这里倒不是说,如果没这两件事的话发生工业革命的就是印度了,首先钢铁和煤炭产业的发展,还是因英国自己内因为主。
英国历史学界的稳定压倒一切,还有一个主要自信来源估计就是法国革命军全民总动员后对经济造成自爆。
其次,在科技、军事尤其是海军技术方面,1700年前的英国确实也领先于印度,只是不能说有压倒性的优势。
如果与奥朗则布发生冲突时,印度人也能派出一支舰队袭扰或占据大西洋沿岸,那就可以说双方还在一个级别了。
当科技的优势与孟加拉的人力相结合之后,胜利的天平开始不可避免地大大倒向了英国人一方,此后虽然为了阻止英国坐大,法国、荷兰与马拉塔迈索尔等国结盟,帮助他们西化军队,但仅仅是开拓创新精神已经不足以挽回大局。
不过动乱等意外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加税又确实往往成为导火索。
从这点来看,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的运气又是相当的不好,毕竟不能啥好事都让他们得了。
美国史料都不怎么提“英王横征暴敛,人民为自由奋起反抗”之类的桥段了。
十三州不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加的税太多,而是英国议会未经十三州议会允许和表决通过就在本土来了个少数服从多数,直接决定加税,使得十三州议会的地方代表权遭到了剥夺。
相对于英国本土而言,十三州实在是太不能忍耐了,而这又一次改写了历史。
所以,很难想象改变历史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韦宝能用上的,仅仅是所带来的镇远舰上的少量资料,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几样历史老古董而已。
能用的红利基本上都已经用过,还有一些快要过期的药品,都用于研发,没有太大的实用意义。
另外像是玻璃,打火机,这些超出这个时代的东西,仅仅是当成奢侈品换钱而已,也没啥大用处。
最大用处的,还是韦宝超出现在这个时代将近四百年的认识。
但是这也没啥大用处,因为韦总裁原先在现代也就是一个普通人,社会最底层渣渣,对历史,对现实,都没有多少认识。
所以,韦宝走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的,能保住现在的一切,韦宝都已经很满意了,不会贪心的想要改变什么。
相比于获得,韦宝更加害怕失去。
而且跑到这个时代来之后,韦宝也一直过的挺顺遂的,除了起步的头一年有点波折重重,到了第二年,基本上就是顺风顺水了,尤其是在接近了朱由校,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之后,韦爵爷的生活就更加顺利了。
韦宝微微一笑,对聪古伦格格道:“不早了回去吧,我带你打麻将去。”
聪古伦格格苦笑一下,“没意思,我再怎么赢,也赢不了一万两,更何况是两千八百万两纹银!”
“别老想着这些了,轻松一些。车到山前必有路。”韦宝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导这个最近屡遭挫败的小姑娘了。
韦宝带聪古伦格格回城,到了城门口,遇见了谭疯子带着一群参谋。
韦宝让停了马车,奇怪的问道:“你们是在特意迎接我?有什么事情?”
因为韦宝只是出来散步,这些高级军官完全不必搞这种客套,所以韦宝才会这么问。
“不是专程等总裁。”谭疯子说罢,看了眼马车,问道:“总裁,有军情,方便说吗?”
韦宝知道谭疯子的意思,知道谭疯子晓得聪古伦格格在马车上,才会这么问。
聪古伦格格闻言,警惕起来。
“说吧,格格不是外人,我什么也不用瞒她。”韦宝淡然道。
“是,我在等骑兵团,已经联系上骑兵团了,他们正在往宁远城赶,途径宁远城,然后追上去与总裁卫队和教导队临时组成的骑兵大队会合。”谭疯子道:“我等在这里,好向骑兵团团长交代一下作战方略。”
“韦宝,你不是说与我父汗和谈,不再打了吗?怎么还让这么多骑兵追上去?”聪古伦格格闻言着急了,以为韦宝之前一直骗自己。
“你想多了,他们追上去是收割你们的残部,不是杀你爹去的。”韦宝道:“从这里到义州城,快马加鞭也得三天,加上这种严寒天气,积雪这么深,四天能跑到既不错。现在已经过了一天,骑兵团追到的时候,你爹肯定已经进了义州城。现在跟随在你爹身边的残部,一定都是后金最精锐的骑兵,一定能保护你爹回到义州城的。多杀伤一些你们的精锐,只是让你爹更加认清形势,少一些筹码而已。明白了吗?”
“你真是赶尽杀绝,你是不是想,万一追杀的人能把我父汗和我阿哥们都抓了,都杀了,更遂了你的心意了。”聪古伦格格气道。
“我可真没有这么想,如果我是这么想的话,为什么只派这么点人过去?我直接发个几万大军过去不就完事了吗。”韦宝微微一笑道。
韦宝屡次说数万大军,其实也就是图个嘴巴痛快,虚张声势而已。
宝军的后勤体系与后勤保障级别与建奴完全不一样,不可能像建奴一样,带个几天的干粮,就哪里都敢去。
努尔哈赤急着攻打宁远城,其实是因为没有多少粮草,根本耗不起,建奴上哪儿去都习惯了速战速决,几乎是没有战术空间的。
就从后勤保障这一块来说,建奴想赢宝军,永远不可能。
宝军兵马不多,极其注重后勤保障,上哪儿去打仗都是做好了必胜的准备,绝对不会因为粮食弹药问题,仓促战斗。
“我不等明天了,我现在就在这里等着,等会和你的骑兵团一起去义州城!”聪古伦格格忧心如焚道。
聪古伦格格不知道前面一批去追赶父汗的宝军骑兵是多少人,不知道父汗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十分担心。
“没问题。”韦宝同意了聪古伦格格的要求,转而对谭疯子道:“等骑兵团追上了卫队和教导队,就让卫队和教导队的人回来吧。不用那么多人,而且卫队和教导队并不是专业的马术部队,留在那边没用。”
“是,总裁。”谭疯子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韦宝点点头,回头问聪古伦格格:“你就这么回去?不用准备点东西吗?”
“我什么都不用准备,我可不像汉人女子或者朝鲜女子那么娇嫩,给我一匹好马就可以了。”聪古伦格格说着便下了马车。
韦宝看着聪古伦格格笑了笑,对谭疯子道:“告诉她们,善待格格,格格要去找努尔哈赤,不得阻拦。”
“是,总裁。”谭疯子答应了。
韦宝遂带着贞明公主,乘坐马车回到宁远城城中。
而过了不久,宝军骑兵团就到了。
宝军骑兵团大部分都是蒙古人,少量的是辽东本地善于骑马的男儿。
骑马水平是与建奴不相上下的,加上学习了射击,一起训练了一年多,再加上天地会的领导,已经形成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
当初宝军骑兵团五千人可能正面硬钢建奴一万人有点吃力,正面硬钢建奴五千问题不大。
现在的宝军骑兵团,正面硬钢两万建奴也问题不大了,拼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正面硬拼掉三万建奴。
一个打六个都有可能。
所以,这趟六万多建奴进入辽东,要不是宝军骑兵团没有接到拦截的命令,六万多建奴想进来可能都困难。
现在的宝军,可以在方方面面吊打建奴了。
其实,这个阶段,历史就已经有点偏向原有的轨道。
但韦总裁仍然不想丝毫牵动原来的历史进程,担心引起不必要的蝴蝶效应。
韦宝知道,虽然自己是重生穿越巨,但自己在这个世界面前依然很弱小。
就比如疾病,都不要说小冰河纪这种天灾是无法阻挡,只能承受的了。
就光是随便一项疾病,就能让世界瘫痪。
1495年在那不勒斯的爆发,让刚刚从黑死病的狂飙中缓过劲来的欧洲人恐慌不已。
从头到脚生满脓包,仅仅过去一年,这种疾病就已经扩散到了中欧,可见其传染性之高,也从侧面反映了军队内的行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立安一世在1495年感慨,这种前所未有的疾病一定是上帝对渎神行为的天谴。
国境不能阻挡瘟疫,疾病也不能逃过进化。
只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传,到了1546年,就演变出了三期发病的特点:初次性接触感染后的3天到3个月为一期,接触部位出现底部坚硬、边缘清晰,不痛不痒但愈合缓慢的溃疡,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愈,再经过4到10周发展为二期。
症状多样,但通常会在躯干和四肢出现对称而不瘙痒的粉红色皮疹,随后演变成斑丘疹以及溃疡。
其中有一类独有的斑疹,中央愈合而周围扩散,形成梅花状,故中文称呼此病为。
而口腔和咽喉黏膜上也会形成泛白的疣状病灶,接触传染性极强。
患者还会伴随虚弱、消瘦、脱发及浑身疼痛等症状。
不过全部症状会在两个月内消失,之后进入3到15年,最长可达46年的潜伏期。
潜伏期过后就是毁灭性的三期,有三种类型:全身皮肤和脏器上的树胶样肿瘤而毁容;神经性毒患者会癫痫、瘫痪乃至痴呆;心血管毒则会患上主动脉炎、动脉瘤、动脉瓣关闭不全,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对于流行病学来说,这样的演化对传染病非常有利。
迅速致命的传染病会在短时间内损失大量宿主,失去传播机会;而潜伏期长或者症状温和的传染病才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传播给下一个宿主。
毒更胜一筹的是在病程中多次出现的皮肤溃疡和粘膜扁平疣,都因没有痛感,而使宿主继续发生接触,大幅提高了传染率。
同时,毒的传播身份让它在发病缓慢之外获得了另外的庇护,即人们除了大都不愿暴露患病部位,甚至羞于启齿,这让疾病更加隐蔽。
而因为当时的观念影响,人们会倾向认为得毒的人都是活该遭报应,根本就不该为他们治疗。
也没什么像样的治疗方法。
疯狂与天才的疾病在缺乏疾病控制的中世纪晚期社会里,传染性很强的毒很快蔓延。
当人们意识到毒是传播疾病后,人们重新在性的问题上变得保守。
药用俞创树虽然很多欧洲人都期盼得到俞创木治好毒,然而俞创木生长缓慢且效果并不出众。
欧洲人并未找到更好的草药治疗,中国的《本草纲目》虽然记载了毒流行情况,同样也没能找到治疗方案。
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炼金术的常用药物:水银和砒霜。
配合高温蒸汽浴,用水银清洗毒患者溃烂的伤口,并且取一定量的水银制剂让患者口服,效果真有,病痛确实得到了缓解。
然而是引虎驱狼,即便没有死在毒上,也要死在水银对神经系统的毒害上。
唯一落实的好处就是生前千疮百孔的肉体在死后不易腐烂,因为水银有很强的防腐效用。
19世纪人们发现碘化钾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然而副作用并不比水银少多少,碘中毒同样能毁掉全身代谢。
另外,除了缓解病痛,毒造成的大面积毁容也不可小觑。
多数毒患者经过数年的潜伏期后,终将发展为毒瘤性毒,这意味着头面部也会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树胶样肿瘤,之后又会形成骨骼塌陷而导致面部变形。
这些外形变化让“天谴”的效果一目了然,也让患者遭到社会抛弃。
历史进程,拿英国来说,从赫赫有名的羊吃人、济贫法,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女工和童工,确实都有不少平民阶层的苦难在里面。
历史本来就是在多维中发展的,一般人看来恶的事,不是没有可能反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传统上以英国内战或光荣革命为转折点,看重的是议会统治或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这在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也很简单,新政体对于英国富强到底起了多少作用,还真不好量化和建立直接因果关系。
例如英国的财力爆棚,直接因素是英格兰银行建立,以和平稳定为自变量就好研究多了。
特别是写到莫卧儿帝国的意外乱局,对于英国的重大影响的时候。
在大明崩溃之后,莫卧儿帝国一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直到1700年,与印度相比英国或许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
英国人有手工工场,莫卧儿也有,而且莫卧儿手工业在某些方面比当时的英国还领先。
光荣革命之前英国手工业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居于首位的是羊毛纺织业,其次是采矿业,包括煤、铅、锡等,再次是炼铁业。
当时并不包括棉纺织业,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英国本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缺乏棉花。
而在此同时,莫卧儿帝国已经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出了相当规模的棉纺织手工业,尤其集中在孟加拉最大城市达卡一带,此外炼铁和造船业也在发展中。
显然莫卧儿的棉花制纺织品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当时不仅垄断了印度洋贸易,而且远销大西洋和非洲,仅孟加拉纺织品就占据了荷兰商人在亚洲进口纺织品的五成以上。
这种情况显然对英国纺织业和东印度公司的利益相当不利,因此英国人很早就想到过了以武力改变现状。
于是在1680年代爆发了柴尔德(当时东印度公司总督)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强大的莫卧儿陆海军包围孟买,公司被迫屈辱求和,派出使者向奥朗则布负金请罪。
奥朗则布万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公司也敢挑战莫卧儿皇帝,更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几十年的时间,英印的力量对比就完全逆转了过来,他的子孙被英国人的刀枪架在了脖子上。
此时,第一件英国人没有想到,却或许改变了整个历史的戏剧性事件已经发生了,那就是正好从英国人开始干正事的1660年代开始,奥朗则布破坏了阿克巴的宗教宽容原则,转而对印度教徒收取重税。
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关税;1669年谕令摧毁印度教寺庙和学校;并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征印度教徒人头税;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骑马、乘象等。
1675年以煽动暴乱罪处死锡克教领袖得格·****,遭到锡克人的不断反抗。
他还恢复了非***教教徒人头税,并且在其他的税收里,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税是***的两倍。
作为一个***教君主统治下的印度教国家,此举不能用一时脑抽来解释,长远来说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无底洞一般的统一南亚的大业。
甚至可以说本意不差,但是玩翻车了,过快过激的改革显然让大多数印度教、锡克教王公、刹帝利无法再忍受,反而点燃了全印起义的烽火。
1667年到1675年,普什图人在印度与阿富汗边境起义;1672年印度教徒萨特纳米教派农民起义;1679年德里印度教徒聚集于大清真寺抗议。
特别困扰晚年的奥朗则布的是西瓦吉领导的马拉塔人起义,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源源不断的进攻莫卧儿帝国,成为莫卧儿帝国的劲敌。
莫卧儿版的大魔咒开始逐渐爆发,最终一发而不可收。
1707年奥朗则布在内外交困中死去,留下一个大烂摊子。
由于莫卧儿的体制对君主个人能力要求太高,此后的几任莫卧儿皇帝逐渐被各地总督、王公架空,形势更加恶化。
英国、法国则趁机在印度南部富庶的卡纳蒂克地区扩张势力,与阿科特总督不断发生冲突,即卡纳蒂克战争,这次战争莫卧儿方面足足战死了2名总督和2名海德拉巴王公,损失是相当的惨重。
与英法、马拉塔人、波斯人等多线作战使得帝国加速走向崩溃。
1757年6月,英国人又收到了一副天降大礼,正当马拉塔军队挺进德里之时,在普拉西战场上,对孟加拉总督素有不满的骑兵将领米尔贾法尔突然率左翼数万大军临阵倒戈,放英军入孟加拉。
对于英国征服印度最具决定性的事件,众说纷纭,这件事的影响至少是不可逆的。
在印度本土,之前英国,甚至法国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殖民据点存在。
但是孟加拉之战,标志着英国势力从点变成了面,基本站稳了脚跟,获得了几近无限的印度兵源地。
从此开始,东印度公司的地面部队急速扩张。
1749年:3,000人。
1763年:26,000人。
1778年:67,000人,已超过了和平时代英国陆军的数量。
1817年:至少120,000人。
巧的是,1760年代到1780年代,英国本土的棉纺织业正好得到了飞速发展。
例如原先还只是一个集市小镇的曼彻斯特迅速发展成为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因为从海外引进的棉花基本上是在利物浦登陆。
而珍妮纺纱机等发明的诞生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英国棉花进口的主要产地是十三州南部和印度,而正是在18世纪英国这两个殖民地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直接占领孟加拉后,英国可靠的棉花来源应该更是显著增加了。
于此同时,印度棉纺织业的末日也来临了,在被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后,英国政府为促进本土纺织业发展,对印度纺织品实施高额关税或禁运,印度棉纺织工场不堪打击纷纷破产关门,人力返回到了农业和棉花种植业。
此后印度人口急速增长,但却越发贫困。
这里倒不是说,如果没这两件事的话发生工业革命的就是印度了,首先钢铁和煤炭产业的发展,还是因英国自己内因为主。
英国历史学界的稳定压倒一切,还有一个主要自信来源估计就是法国革命军全民总动员后对经济造成自爆。
其次,在科技、军事尤其是海军技术方面,1700年前的英国确实也领先于印度,只是不能说有压倒性的优势。
如果与奥朗则布发生冲突时,印度人也能派出一支舰队袭扰或占据大西洋沿岸,那就可以说双方还在一个级别了。
当科技的优势与孟加拉的人力相结合之后,胜利的天平开始不可避免地大大倒向了英国人一方,此后虽然为了阻止英国坐大,法国、荷兰与马拉塔迈索尔等国结盟,帮助他们西化军队,但仅仅是开拓创新精神已经不足以挽回大局。
不过动乱等意外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加税又确实往往成为导火索。
从这点来看,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的运气又是相当的不好,毕竟不能啥好事都让他们得了。
美国史料都不怎么提“英王横征暴敛,人民为自由奋起反抗”之类的桥段了。
十三州不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加的税太多,而是英国议会未经十三州议会允许和表决通过就在本土来了个少数服从多数,直接决定加税,使得十三州议会的地方代表权遭到了剥夺。
相对于英国本土而言,十三州实在是太不能忍耐了,而这又一次改写了历史。
所以,很难想象改变历史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韦宝能用上的,仅仅是所带来的镇远舰上的少量资料,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几样历史老古董而已。
能用的红利基本上都已经用过,还有一些快要过期的药品,都用于研发,没有太大的实用意义。
另外像是玻璃,打火机,这些超出这个时代的东西,仅仅是当成奢侈品换钱而已,也没啥大用处。
最大用处的,还是韦宝超出现在这个时代将近四百年的认识。
但是这也没啥大用处,因为韦总裁原先在现代也就是一个普通人,社会最底层渣渣,对历史,对现实,都没有多少认识。
所以,韦宝走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的,能保住现在的一切,韦宝都已经很满意了,不会贪心的想要改变什么。
相比于获得,韦宝更加害怕失去。
而且跑到这个时代来之后,韦宝也一直过的挺顺遂的,除了起步的头一年有点波折重重,到了第二年,基本上就是顺风顺水了,尤其是在接近了朱由校,获得了皇帝的赏识之后,韦爵爷的生活就更加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