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玠眉心紧蹙,良久未语。
他能理解孙策的担忧,但他更清楚这两个条件都不可能实现,尤其是后者。兖州原本就是从属于袁绍的地盘,从开始的刘岱到现在的曹昂,几任兖州刺史都是袁氏的门生故吏,袁谭本人不久前还亲任兖州刺史,如果不是冀州世家的强势,容不下其他势力,兖州世家早就选择袁谭了。
让曹昂控制甚至诛杀与袁谭有联系的世家,兖州世家会直接翻脸,甚至起兵反抗。即使是那些与袁谭没有联系的世家也不会坐视曹昂这么做。世家支持不同的派系本来就是乱世之中的生存策略,他们怎么可能让曹昂独大。
“大王,恕玠直言,这么做……只会逼兖州与大王为敌。”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不紧不慢地问道:“你说的兖州是指曹兖州还是兖州世家?”
“兖州世家。”
“那就无所谓了。”孙策笑道:“迟早的事。”
毛玠不由得吸了一口凉气。他听得懂孙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孙策新政的基础之一就是从世家手中夺取土地,抑制兼并,至于是强夺还是赎买,只是不同的手段而已,目的却是一致的。兖州世家不肯选择孙策的原因就是不肯放弃手中的土地,他们要兼得土地与工商之利。工商之利很丰厚,但土地却是根本。没有粮食,金山银山都没有意义。
自从中平元年之后,兖州就是战场中心之一,兖州人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比谁都深刻。董卓主政那几年,一石米卖到几十万的记忆刻骨铭心。
孙策显然也知道他与兖州世家的分歧很难化解,所以他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为此不惜将兖州世家推向袁谭一边,成为敌人,也不肯让步。不得不说,孙策这么做很阴险,也很冒险,却也是一个很理智的选择。既然不可能谈判,那就找个理由消灭,一旦被击败,兖州世家就只能任他宰割了。
毛玠忍着不安,提醒道:“大王,恕玠愚昧,大王虽深谋远虑,为抑制兼并不遗余力,可是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将兖州世家变成敌人对大王来说并不明智。”
“那你说说,如果兖州世家支持袁谭,形势将如何演变?”
“这个……”毛玠沉吟片刻。他知道,如果不能说服孙策,让孙策意识到这么做的危险,他这次出使的任务就失败了。“大王面前,玠不敢言兵,只是睢水、泗水虽险,不如大河,睢阳、任城虽固,不比濮阳。五州虽富,三路出击,恐难持久。一旦蹉跎,大王数年心血付之东流,岂不可惜?”
孙策无声地笑了。“功曹谦虚了。我刚才说过,你是难得的明白人,不愧为兖州俊杰。你说得没错,如果兖州选择支持袁谭,豫州成为前线,对我来说的确压力不小。不过我也想过了,且不说袁谭未必能攻入豫州,就算能,我也承受得起,大不了放弃豫州,退守江东。我倒是想再问问功曹,袁谭重新占据豫州之后,他是接受豫州现状,还是恢复原状,将土地、户口重新分给世家?”
毛玠吃了一惊,盯着孙策看了半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很显然,他考虑的问题,孙策都已经考虑到了,而且考虑得比他更周全,更深远。袁谭夺取豫州之后,中原形势将会如何?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但孙策考虑过了。
豫州的世家已经被孙策清洗得七七八八,大部分土地都分给了普通百姓。袁谭接管豫州,是维持现状,还是将这些土地重新分配给世家?如果是前者,那跟随他的世家不会答应。如果是后者,那些得到了土地的百姓不会答应,他们要么随孙策渡江,要么奋起反击。不管是哪种结果,袁谭都会遇到麻烦。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当袁谭兵临城下,豫州百姓意识到眼前的稳定生活即将不复存在,响应孙策的号召,全民皆兵,和袁谭决一死战,拒敌于境外。让他们主动进攻兖州或者冀州或许不情愿,为了保护既有利益,他们不会有任何犹豫。
如此一来,睢水一线就是战场,兖州就是前线。
一想到那些迁徙到豫州的兖州百姓拿起武器,为孙策而战,毛玠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兖州世家造的孽,这是他们这些人造的孽。他们无法让兖州百姓安居乐业,只能让他们到豫州谋生已经是失职,还逼着这些背井离乡的兖州百姓拿起武器,与袁谭战斗,岂不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毛玠心中苦涩,说出来的话连自己都觉得可耻。“大王,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恐非明主当为。”
孙策轻笑两声。“功曹,你这可是欲加之罪。”他欠了欠身,淡淡地说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虽说不是县县有讲武堂,可是尚武之风,我从来不敢忘,也不会忘。我也希望我治下的百姓不会忘,否则富而不强,他们迟早会成为别人眼里的两脚羊。”
毛玠忽然想起那篇著名的《士论》,顿时恍然。一想到豫州百万户突然变成百万兵,不由得头皮发麻,一阵阵凉气沿着脊梁往上窜。
——
毛玠留下卫臻与孙策商讨孙翊、曹英的婚事,自己昼夜兼程,赶回昌邑。
听完毛玠的一路见闻,尤其是他与孙策会面的经过,曹昂的脸色很难看,陈宫更是不安。他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孙策做了最坏的打算,兖州人能不能承受同样的代价?一旦与袁谭结盟,那就是和孙策撕破了脸,曹昂损失有限,投降袁谭也好,放弃兖州也罢,他还有很多选择,可是兖州世家就要面临着孤注一掷的结果。如果袁谭再次败在孙策手下,兖州世家的下场会比豫州世家还要惨。
可是让他们答应孙策的要求又不太现实,即使他们愿意将家人送到孙策手中为质,兖州世家也不肯断绝与袁谭的联系,更不可能坐视他们诛杀那些直接与袁谭联络的人,尤其是知道孙策的决绝之后。
与袁谭合作,至少还有一线机会。与孙策合作,他们无利可图。
陈宫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了两天,最后拿出一个方案:既不向孙策求援,也不向袁谭投降,尽可能保持兖州的中立。如果袁谭来攻,那就凭兖州自己的力量反击。孙策不会主动与兖州开战,袁谭想必也不会将兖州逼到孙策那一边。况且袁谭出兵并非自愿,他也只是为了敷衍朝廷,未必肯全力以赴。
毛玠、王彧等人都同意陈宫的建议,这虽然是权宜之计,总比束手无策好。天下形势未定,保持观望未尝不是一个办法。曹昂也不反对。对他来说,保持中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取得统一意见之后,曹昂按照陈宫的计划,派王彧去邺城拜见袁谭,说明兖州的态度,希望与袁谭达成默契。兖州不会主动攻击袁谭,但袁谭如果想染指兖州,兖州也不会束手就擒,一定会力战到底,甚至不惜投降孙策。陈宫、毛玠等人则与兖州世家联络,让他们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与曹昂步调一致,尽可能保持兖州的中立。
兖州世家想要争取更多的利益,总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证明他们有这么做的资格。
为了表示决心,曹昂调整了诸将的防区,由曹仁统兵镇守东武阳,并亲自统兵进驻濮阳,严阵以待,以防袁谭进兵兖州。
——
二月下,王彧到达邺城。
正如陈宫所料,袁谭并无与孙策一决高下的兴趣。他在兖州做过几年刺史,很清楚兖州世家的心思,也不想将兖州世家逼到孙策一方。不过场面上的事该做的还得做,他随即针锋相对的做了部署,派兵进驻黎阳,又派魏郡太守董昭进驻馆陶,拱卫邺城。
双方隔河而望,看似剑拔弩张,一触即将,其实都没有主动进攻的心思。
袁谭的主攻方向是黑山。他精锐尽出,加紧了对黑山军的围剿,连续数战,先后击败于毒、苦酋、五鹿等人,张燕见势不妙,率主力来战,双方在隆虑山一带激战,互有伤亡。在袁谭的攻击面前,张燕支撑不住,迫不得已,只得向孙策和白波军求援。
孙策对张燕没什么好感。贼就是贼,得过且过,胸无大志,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么多年了,一点长进也没有,在自己的地盘上被袁谭击败,简直是丢脸。
孙策敷衍了张燕的使者几句,答应安排鲁肃出兵河内,接应张燕。张燕接到回复,暗自叫苦,他被袁谭打得节节败退,哪里还敢进兵河内。出山容易进山难,万一被袁谭截住了,他想退回山中都难,弄不好主不是全军覆没。无奈之下,他只得退往太行山深处,向邯郸、真定方向转移,避袁谭锋锐。
廓清了黑山,解决了肘腋之患,四月初,袁谭进驻朝歌,摆出一副即将渡河攻击的模样,向朝廷报捷请功。
。m.
他能理解孙策的担忧,但他更清楚这两个条件都不可能实现,尤其是后者。兖州原本就是从属于袁绍的地盘,从开始的刘岱到现在的曹昂,几任兖州刺史都是袁氏的门生故吏,袁谭本人不久前还亲任兖州刺史,如果不是冀州世家的强势,容不下其他势力,兖州世家早就选择袁谭了。
让曹昂控制甚至诛杀与袁谭有联系的世家,兖州世家会直接翻脸,甚至起兵反抗。即使是那些与袁谭没有联系的世家也不会坐视曹昂这么做。世家支持不同的派系本来就是乱世之中的生存策略,他们怎么可能让曹昂独大。
“大王,恕玠直言,这么做……只会逼兖州与大王为敌。”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不紧不慢地问道:“你说的兖州是指曹兖州还是兖州世家?”
“兖州世家。”
“那就无所谓了。”孙策笑道:“迟早的事。”
毛玠不由得吸了一口凉气。他听得懂孙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孙策新政的基础之一就是从世家手中夺取土地,抑制兼并,至于是强夺还是赎买,只是不同的手段而已,目的却是一致的。兖州世家不肯选择孙策的原因就是不肯放弃手中的土地,他们要兼得土地与工商之利。工商之利很丰厚,但土地却是根本。没有粮食,金山银山都没有意义。
自从中平元年之后,兖州就是战场中心之一,兖州人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比谁都深刻。董卓主政那几年,一石米卖到几十万的记忆刻骨铭心。
孙策显然也知道他与兖州世家的分歧很难化解,所以他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为此不惜将兖州世家推向袁谭一边,成为敌人,也不肯让步。不得不说,孙策这么做很阴险,也很冒险,却也是一个很理智的选择。既然不可能谈判,那就找个理由消灭,一旦被击败,兖州世家就只能任他宰割了。
毛玠忍着不安,提醒道:“大王,恕玠愚昧,大王虽深谋远虑,为抑制兼并不遗余力,可是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将兖州世家变成敌人对大王来说并不明智。”
“那你说说,如果兖州世家支持袁谭,形势将如何演变?”
“这个……”毛玠沉吟片刻。他知道,如果不能说服孙策,让孙策意识到这么做的危险,他这次出使的任务就失败了。“大王面前,玠不敢言兵,只是睢水、泗水虽险,不如大河,睢阳、任城虽固,不比濮阳。五州虽富,三路出击,恐难持久。一旦蹉跎,大王数年心血付之东流,岂不可惜?”
孙策无声地笑了。“功曹谦虚了。我刚才说过,你是难得的明白人,不愧为兖州俊杰。你说得没错,如果兖州选择支持袁谭,豫州成为前线,对我来说的确压力不小。不过我也想过了,且不说袁谭未必能攻入豫州,就算能,我也承受得起,大不了放弃豫州,退守江东。我倒是想再问问功曹,袁谭重新占据豫州之后,他是接受豫州现状,还是恢复原状,将土地、户口重新分给世家?”
毛玠吃了一惊,盯着孙策看了半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很显然,他考虑的问题,孙策都已经考虑到了,而且考虑得比他更周全,更深远。袁谭夺取豫州之后,中原形势将会如何?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但孙策考虑过了。
豫州的世家已经被孙策清洗得七七八八,大部分土地都分给了普通百姓。袁谭接管豫州,是维持现状,还是将这些土地重新分配给世家?如果是前者,那跟随他的世家不会答应。如果是后者,那些得到了土地的百姓不会答应,他们要么随孙策渡江,要么奋起反击。不管是哪种结果,袁谭都会遇到麻烦。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当袁谭兵临城下,豫州百姓意识到眼前的稳定生活即将不复存在,响应孙策的号召,全民皆兵,和袁谭决一死战,拒敌于境外。让他们主动进攻兖州或者冀州或许不情愿,为了保护既有利益,他们不会有任何犹豫。
如此一来,睢水一线就是战场,兖州就是前线。
一想到那些迁徙到豫州的兖州百姓拿起武器,为孙策而战,毛玠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兖州世家造的孽,这是他们这些人造的孽。他们无法让兖州百姓安居乐业,只能让他们到豫州谋生已经是失职,还逼着这些背井离乡的兖州百姓拿起武器,与袁谭战斗,岂不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毛玠心中苦涩,说出来的话连自己都觉得可耻。“大王,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恐非明主当为。”
孙策轻笑两声。“功曹,你这可是欲加之罪。”他欠了欠身,淡淡地说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虽说不是县县有讲武堂,可是尚武之风,我从来不敢忘,也不会忘。我也希望我治下的百姓不会忘,否则富而不强,他们迟早会成为别人眼里的两脚羊。”
毛玠忽然想起那篇著名的《士论》,顿时恍然。一想到豫州百万户突然变成百万兵,不由得头皮发麻,一阵阵凉气沿着脊梁往上窜。
——
毛玠留下卫臻与孙策商讨孙翊、曹英的婚事,自己昼夜兼程,赶回昌邑。
听完毛玠的一路见闻,尤其是他与孙策会面的经过,曹昂的脸色很难看,陈宫更是不安。他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孙策做了最坏的打算,兖州人能不能承受同样的代价?一旦与袁谭结盟,那就是和孙策撕破了脸,曹昂损失有限,投降袁谭也好,放弃兖州也罢,他还有很多选择,可是兖州世家就要面临着孤注一掷的结果。如果袁谭再次败在孙策手下,兖州世家的下场会比豫州世家还要惨。
可是让他们答应孙策的要求又不太现实,即使他们愿意将家人送到孙策手中为质,兖州世家也不肯断绝与袁谭的联系,更不可能坐视他们诛杀那些直接与袁谭联络的人,尤其是知道孙策的决绝之后。
与袁谭合作,至少还有一线机会。与孙策合作,他们无利可图。
陈宫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了两天,最后拿出一个方案:既不向孙策求援,也不向袁谭投降,尽可能保持兖州的中立。如果袁谭来攻,那就凭兖州自己的力量反击。孙策不会主动与兖州开战,袁谭想必也不会将兖州逼到孙策那一边。况且袁谭出兵并非自愿,他也只是为了敷衍朝廷,未必肯全力以赴。
毛玠、王彧等人都同意陈宫的建议,这虽然是权宜之计,总比束手无策好。天下形势未定,保持观望未尝不是一个办法。曹昂也不反对。对他来说,保持中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取得统一意见之后,曹昂按照陈宫的计划,派王彧去邺城拜见袁谭,说明兖州的态度,希望与袁谭达成默契。兖州不会主动攻击袁谭,但袁谭如果想染指兖州,兖州也不会束手就擒,一定会力战到底,甚至不惜投降孙策。陈宫、毛玠等人则与兖州世家联络,让他们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与曹昂步调一致,尽可能保持兖州的中立。
兖州世家想要争取更多的利益,总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证明他们有这么做的资格。
为了表示决心,曹昂调整了诸将的防区,由曹仁统兵镇守东武阳,并亲自统兵进驻濮阳,严阵以待,以防袁谭进兵兖州。
——
二月下,王彧到达邺城。
正如陈宫所料,袁谭并无与孙策一决高下的兴趣。他在兖州做过几年刺史,很清楚兖州世家的心思,也不想将兖州世家逼到孙策一方。不过场面上的事该做的还得做,他随即针锋相对的做了部署,派兵进驻黎阳,又派魏郡太守董昭进驻馆陶,拱卫邺城。
双方隔河而望,看似剑拔弩张,一触即将,其实都没有主动进攻的心思。
袁谭的主攻方向是黑山。他精锐尽出,加紧了对黑山军的围剿,连续数战,先后击败于毒、苦酋、五鹿等人,张燕见势不妙,率主力来战,双方在隆虑山一带激战,互有伤亡。在袁谭的攻击面前,张燕支撑不住,迫不得已,只得向孙策和白波军求援。
孙策对张燕没什么好感。贼就是贼,得过且过,胸无大志,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么多年了,一点长进也没有,在自己的地盘上被袁谭击败,简直是丢脸。
孙策敷衍了张燕的使者几句,答应安排鲁肃出兵河内,接应张燕。张燕接到回复,暗自叫苦,他被袁谭打得节节败退,哪里还敢进兵河内。出山容易进山难,万一被袁谭截住了,他想退回山中都难,弄不好主不是全军覆没。无奈之下,他只得退往太行山深处,向邯郸、真定方向转移,避袁谭锋锐。
廓清了黑山,解决了肘腋之患,四月初,袁谭进驻朝歌,摆出一副即将渡河攻击的模样,向朝廷报捷请功。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