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收到消息,经过一番争吵和博弈,天子同意了王允的建议,奖赏军功,拜曹操为镇东将军,仍领司隶校尉,主持长安军事,招募流民为兵。迁征西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拜马腾为征西将军,驻郿县。韩遂为镇西将军,驻武功。二人皆归皇甫嵩节制。
在桓典、丁冲等人的运作下,王允拜孙坚为征东将军,领豫州牧,由太尉朱儁节制。孙策为讨逆将军,周瑜为建威将军,统兵西行入长安,拱卫天子,归曹操节制。
因为袁术生父袁逢、长兄袁基已死,追认袁术嗣袁逢之安国亭侯爵,增邑三百户,以示慰勉。袁术已死,谥曰宣武,由其子袁耀嗣爵。
诏书已经发出,但长安乱成一团,又有西凉兵作乱,驿亭的功能基本瘫痪,驿马不全,还不如郭嘉的细作来得快。
看完消息,孙策注意到吕布被忽略了,牛辅等人也被忽略了,朝廷也没有认可他对南阳郡的控制。
不过他并不在乎这些。不管朝廷承认不承认,南阳都是他的,没人能抢走。对于诏书,现在就是取有精华,弃其糟粕。将军印绶收下,该占的继续占着,派兵去长安,听曹操节制?简直是个笑话。那手下败将做了镇东将军,老子才是杂号将军,还要听他节制?瞎了你的狗眼。
不过,讨逆将军很耳熟啊,可不就是历史上孙策的官职嘛。
将张纮迎回大营的路上,孙策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通报给张纮,既是表示信任,也是面试。张纮考他,他也要考考张纮,礼尚往来嘛。他知道张纮是人才,而且忠心无虞,但历史记载毕竟粗略,只能看到他提醒孙策谨慎、劝阻孙权突阵、建议孙权建都秣陵这几件事,他临终前给孙权的书信也可见他深谙君臣相处之道,可以想见他不是张昭那种名士,但既然要做君臣,多了解一些总是好的。
况且他这么隆重的请张纮,难保郭嘉没想法,让张纮展示一下能力,也有助于配合。
张纮显然心知肚明,他放下帛书,先看了一眼郭嘉。“奉孝想必是掌军情,临阵交锋,算无遗策。”
郭嘉笑嘻嘻地拱拱手。“先生谬赞,不敢当。我在将军身边做一些杂事,偶尔查漏补阙,没什么大用。”
“如果你没什么大用,却能担任军祭酒,那我就要怀疑将军的用人了。”张纮开了个玩笑,缓和了一下气氛。“但凡断案,一要通晓人情,探知真伪;二要精于勘查,走访四邻。善于断案者少,能断案数十年而无误者更是罕见,绝不仅仅是通晓律令就可以的。阳翟郭家以小杜律传家,你幼承家学,必然精于揣测人心,又擅长收集信息,能从蛛丝马迹中窥透真相,安排细作打探消息应该是你的手笔。”
郭嘉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随即再次拱手,不再有一丝轻佻。“先生所言,句句中的。”
“春秋以降,儒法相继开宗立派,秦国以法强国,一统天下,法家至于鼎盛。可是不过区区十余年,秦朝便土崩瓦解,何也?”
孙策静静地听着,并不发表意见。张纮并不是提问,而是阐述他对治道的见解,掺杂着对郭嘉个人的评价,他只要好好听着就行了。对于秦以法而亡的论述,他听得太多了,以后世专家学者评价,见解最高的便是贾谊,后来人不会再超出他的水平。尽管如此,他也想听听张纮的论述。
“因为疆域广大,事务繁多,而法家严苛,力争事事尽在掌握之中。于君主,则事必躬亲,苦不堪言,秦始皇日夜批决文书,至夜不得休息,却不肯分责于人,只为大权在握。后世之君要么能力不足,只能委任身边亲信,要么不堪其苦,荒殆朝政。所以始皇帝五十而身故,二世数年而国亡。”
孙策脑中灵光一闪,一下子理解了张纮的意思。
秦始皇五十岁就死了,以皇帝而言,他的寿命不算长。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皇帝多短寿是没错,但秦始皇不在此列。除去个人因素,皇帝多短寿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近亲结婚导致先天不足,按后世科学说法,就是在基因上致病几率就高,二是女人太多,不够节制。但秦始皇并非如此。他的父母不是近亲,他从小又在赵国长大,身体很好。他宫里女人虽多,儿女也不少,但他并不算好色,他甚至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特别宠爱哪一个妃子。
有几个长年工作到深夜的人会将精力浪费在女人身上。
他本该可以长寿,但他长期高负荷的工作量摧毁了他的健康。他实际上是累死的。考虑到他晚年的求仙问道,大致可以断定他四十以后身体就江河日下,求仙问道与其说是想长生不老,不如说是想恢复健康。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三十到四十岁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受点累也看不出来,一旦过了四十,健康状况就会凸显,如果不加以注意,往往会早夭。秦始皇如此,眼前的郭嘉也是如此,他死的时候还不足四十。以前他一直以为郭嘉早夭是因为先天不足,现在想想,工作量太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他刚刚掌握豫州,细作队伍也不过百余人,郭嘉已经忙得很少有正常休息的时候了。
比郭嘉更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的代名词,他是标准累死的。他死的时候五十四岁,看起来不算早夭,可是如此考虑到他是在刘备死后才独揽大权,前后也就十来年的光景,其实和郭嘉在曹操帐下效力的时间差不多。如果他刚刚出山就被刘备付以重任,也许刘备的争霸之路会顺利一些,但诸葛亮大概也会死得更早。
巧得很,他也是法家,喜欢事必躬亲。
张纮注意到了孙策的脸色,知道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至少是有所领悟,既惊讶又兴奋。书读得多不代表懂的事就多,还要看悟性,而悟性是天生的。张良为别人解说《太公兵法》,懂的人寥寥无几,为刘邦解说,刘邦却是一听就懂,这就是悟性。张良决定追随刘邦,正是看中了刘邦的悟性。
显然,孙策的悟性也很高。
“于君如此,于国家也是如此,事无巨细的背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法家以编伍之法勒民,奖励耕战,亦出于此。其善在于能尽全国之力,并力所向,不遗一人,所以秦之民虽不多于六国,而秦能灭六国。其恶则在于竭泽而渔,民不聊生。大争之世,尚可勉强为之,六国既灭,又南讨越,北征胡,连年不休,天下苦秦,所以陈胜才能揭杆而起,登高一呼,而强秦土崩瓦解。”
张纮伸手指指北面。“大泽乡离此也不远。以史为鉴,岂是一句空言哉?”
在桓典、丁冲等人的运作下,王允拜孙坚为征东将军,领豫州牧,由太尉朱儁节制。孙策为讨逆将军,周瑜为建威将军,统兵西行入长安,拱卫天子,归曹操节制。
因为袁术生父袁逢、长兄袁基已死,追认袁术嗣袁逢之安国亭侯爵,增邑三百户,以示慰勉。袁术已死,谥曰宣武,由其子袁耀嗣爵。
诏书已经发出,但长安乱成一团,又有西凉兵作乱,驿亭的功能基本瘫痪,驿马不全,还不如郭嘉的细作来得快。
看完消息,孙策注意到吕布被忽略了,牛辅等人也被忽略了,朝廷也没有认可他对南阳郡的控制。
不过他并不在乎这些。不管朝廷承认不承认,南阳都是他的,没人能抢走。对于诏书,现在就是取有精华,弃其糟粕。将军印绶收下,该占的继续占着,派兵去长安,听曹操节制?简直是个笑话。那手下败将做了镇东将军,老子才是杂号将军,还要听他节制?瞎了你的狗眼。
不过,讨逆将军很耳熟啊,可不就是历史上孙策的官职嘛。
将张纮迎回大营的路上,孙策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通报给张纮,既是表示信任,也是面试。张纮考他,他也要考考张纮,礼尚往来嘛。他知道张纮是人才,而且忠心无虞,但历史记载毕竟粗略,只能看到他提醒孙策谨慎、劝阻孙权突阵、建议孙权建都秣陵这几件事,他临终前给孙权的书信也可见他深谙君臣相处之道,可以想见他不是张昭那种名士,但既然要做君臣,多了解一些总是好的。
况且他这么隆重的请张纮,难保郭嘉没想法,让张纮展示一下能力,也有助于配合。
张纮显然心知肚明,他放下帛书,先看了一眼郭嘉。“奉孝想必是掌军情,临阵交锋,算无遗策。”
郭嘉笑嘻嘻地拱拱手。“先生谬赞,不敢当。我在将军身边做一些杂事,偶尔查漏补阙,没什么大用。”
“如果你没什么大用,却能担任军祭酒,那我就要怀疑将军的用人了。”张纮开了个玩笑,缓和了一下气氛。“但凡断案,一要通晓人情,探知真伪;二要精于勘查,走访四邻。善于断案者少,能断案数十年而无误者更是罕见,绝不仅仅是通晓律令就可以的。阳翟郭家以小杜律传家,你幼承家学,必然精于揣测人心,又擅长收集信息,能从蛛丝马迹中窥透真相,安排细作打探消息应该是你的手笔。”
郭嘉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随即再次拱手,不再有一丝轻佻。“先生所言,句句中的。”
“春秋以降,儒法相继开宗立派,秦国以法强国,一统天下,法家至于鼎盛。可是不过区区十余年,秦朝便土崩瓦解,何也?”
孙策静静地听着,并不发表意见。张纮并不是提问,而是阐述他对治道的见解,掺杂着对郭嘉个人的评价,他只要好好听着就行了。对于秦以法而亡的论述,他听得太多了,以后世专家学者评价,见解最高的便是贾谊,后来人不会再超出他的水平。尽管如此,他也想听听张纮的论述。
“因为疆域广大,事务繁多,而法家严苛,力争事事尽在掌握之中。于君主,则事必躬亲,苦不堪言,秦始皇日夜批决文书,至夜不得休息,却不肯分责于人,只为大权在握。后世之君要么能力不足,只能委任身边亲信,要么不堪其苦,荒殆朝政。所以始皇帝五十而身故,二世数年而国亡。”
孙策脑中灵光一闪,一下子理解了张纮的意思。
秦始皇五十岁就死了,以皇帝而言,他的寿命不算长。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皇帝多短寿是没错,但秦始皇不在此列。除去个人因素,皇帝多短寿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近亲结婚导致先天不足,按后世科学说法,就是在基因上致病几率就高,二是女人太多,不够节制。但秦始皇并非如此。他的父母不是近亲,他从小又在赵国长大,身体很好。他宫里女人虽多,儿女也不少,但他并不算好色,他甚至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特别宠爱哪一个妃子。
有几个长年工作到深夜的人会将精力浪费在女人身上。
他本该可以长寿,但他长期高负荷的工作量摧毁了他的健康。他实际上是累死的。考虑到他晚年的求仙问道,大致可以断定他四十以后身体就江河日下,求仙问道与其说是想长生不老,不如说是想恢复健康。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三十到四十岁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受点累也看不出来,一旦过了四十,健康状况就会凸显,如果不加以注意,往往会早夭。秦始皇如此,眼前的郭嘉也是如此,他死的时候还不足四十。以前他一直以为郭嘉早夭是因为先天不足,现在想想,工作量太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他刚刚掌握豫州,细作队伍也不过百余人,郭嘉已经忙得很少有正常休息的时候了。
比郭嘉更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鞠躬尽瘁的代名词,他是标准累死的。他死的时候五十四岁,看起来不算早夭,可是如此考虑到他是在刘备死后才独揽大权,前后也就十来年的光景,其实和郭嘉在曹操帐下效力的时间差不多。如果他刚刚出山就被刘备付以重任,也许刘备的争霸之路会顺利一些,但诸葛亮大概也会死得更早。
巧得很,他也是法家,喜欢事必躬亲。
张纮注意到了孙策的脸色,知道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至少是有所领悟,既惊讶又兴奋。书读得多不代表懂的事就多,还要看悟性,而悟性是天生的。张良为别人解说《太公兵法》,懂的人寥寥无几,为刘邦解说,刘邦却是一听就懂,这就是悟性。张良决定追随刘邦,正是看中了刘邦的悟性。
显然,孙策的悟性也很高。
“于君如此,于国家也是如此,事无巨细的背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法家以编伍之法勒民,奖励耕战,亦出于此。其善在于能尽全国之力,并力所向,不遗一人,所以秦之民虽不多于六国,而秦能灭六国。其恶则在于竭泽而渔,民不聊生。大争之世,尚可勉强为之,六国既灭,又南讨越,北征胡,连年不休,天下苦秦,所以陈胜才能揭杆而起,登高一呼,而强秦土崩瓦解。”
张纮伸手指指北面。“大泽乡离此也不远。以史为鉴,岂是一句空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