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比较多,袁权分作两处安排。孙策等人在正堂上用餐,几个人一边吃一边说公务。张承、孙权几个半大孩子旁听,增涨见闻,从中汲取治国用兵之道,为他们将来入仕做准备。这些都是圣人经典中学不到的东西,是世家子弟才有的特权。将来入仕,他们在眼界上就比靠苦读寻求阶级突破的寒门子弟高一个台阶。
孙策与世家对抗,但他也很清楚社会阶层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对世家抱着敌视的态度除之而后快是不可能的,他要做的是打破阶层固化,保持社会流通,不让世家把持人才选拔,将权力视为禁脔。几次和许劭过不去,不是因为他对许劭本人印象不好,而是为了争夺话语权、用人权。
听了冯方的遭遇,桥蕤心里也不好受。他还有不少故旧在长安朝廷任职呢,战乱一起,也不知道多少人能生还。
趁着这个机会,孙策提出人事调整。桥蕤有统兵经验,又是睢阳人,请他任典农中郎将,率领归降的一部分汝南黄巾在砀山一带屯田。冯方则任的安民中郎将,在许县一带屯田。颍川经过西凉兵之乱,又加上不少人举家迁往河北,有不少无主土地可以利用。
有了这两个屯田点,一东一西,相互呼应,淮水防线的几个要塞的粮食供应就可以得到一部分解决。万一兵力不足时,屯田兵还能顶上去支撑一段时间,等待增援,战线不至于崩溃。
对失去汝南太守之职,桥蕤有些不舍,但他也清楚,他搞不定汝南这些世家,孙策对他的工作并不满意。现在张昭这个大名士来了,孙策要让张昭试一试。让他任典农中郎将是平迁,又让冯方这个旧日同僚陪着他,已经很给他面子了。跟了孙策这么久,他相信孙策不会亏待他,便欣然同意,并主动举荐张昭出任汝南太守。
冯方当然更没意见,去而复返,孙策不仅没给他脸色看,还让他担重任,他感激莫名。
孙策顺水推舟,在饭桌上就把事情定了。
谈完了公务,孙策又说起了观德堂的事。张昭并不赞同。针对孙策对射不主皮的指责,他解释说,射不主皮并不是说不重视射箭的准确性,毕竟射箭最后还是要以射中与否论高下的,不仅如此,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计分方式,这本身就说明射箭有很规范的判断标准。
为什么射不主皮?其实是让射箭的人不要将目光局限在箭靶上,那是结果,不是过程。射箭可以规定过程,不能规定结果。过程对了,结果不会太差。如果过程不对,就算偶尔中一两箭,也不能代表你的射艺,更可能是偶然的运气。
孙策茅塞顿开。原来射不主皮是这个意思?他看了一眼黄忠和陈到,黄陈二人都点头称是,同意张昭的看法。
张昭又说,现在车战不盛行了,射手的作用有所减弱,但弓弩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利器,观德堂培养的不是普通的弓箭手,而是培养神箭手,射箭的礼仪本人既是一种仪式,又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调节过程,只有将生理和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完美的按照射箭的规范要求做,才有可能做到百发百中。
到了那个境界,射箭就不是一种杀人技,而是一种道。有了这种境界,就算不征战沙场,做别的事也一样能从中受益。
孙策大加赞赏,连声称谢,自认见识浅陋。
张昭笑着说,其实这也不能怪你,我本人对射道也不是很精通。儒家发展到今天,学问越来越繁琐,很多人一辈子钻在几句话里无法自拔,却忘了身体力行这个最基本的要素。我建议吴夫人建观德堂,培养孙权这些少年,也是希望能够溯本求源,重现圣人之教。其实建不建堂的并不重要,建在哪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份问道之心,而不是简单的练习箭术,以杀人为目的。
夫子困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依然能弦歌于室,这份心境岂是一般人能有的?人皆知夫子学问渊博,有几个还记得夫子是个魁伟丈夫,力能翘关,精通射御?如今虽然还有士子兼习击刺,但文武双全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无病呻吟、装腔作势的人却越来越多。这样下去,儒将不儒。
孙策大感意外。他原本一直觉得张昭是个保守派,没想到他这么开明。联想到他鼓励孙尚香以妇好为榜样,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可能对张昭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若非张纮提醒,他几乎忽略了这个人才。
黄忠、陈到也觉得大有收获,连连点头赞同,又请教了几句。他们箭射得好,但离道还有一定的距离,到了这个层次,能不能继续突破已经不是苦练能解决的,要在理论上下功夫,张昭的意见对他们大有启发。
孙策慨然道:“那就请先生选址建观德堂,不管多少钱,我想办法筹措就是。”
“我知道将军用钱的地方很多,就不要花钱建堂了,心中有礼,无羊亦可。”张昭笑道:“我还为将军特色了一个好的射师,只是需要将军亲自去请。”
孙策很惊讶,张昭也会开玩笑?“不知先生说的是哪位高手?”
“陈王宠。”
孙策仔细想了想,突然一拍大腿,自责不已。他怎么把这个人给忘了。
如果历史记载属实的话,汉末第一神箭手既不是吕布,也不是黄忠、赵云或者某个人,而是陈王刘宠。书上说,他勇猛过人,尤其擅长弓弩,不仅能十发十中,而且射在同一个地方。他之所以没在汉末这个乱世成名,是因为他死得早,被袁术派的刺客杀掉了。
刘宠并非没有发挥的机会。中平元年,黄巾四起,陈国处于乱军之中却以独存,就是因为刘宠亲自统兵,以强弩数千张自卫,陈国百姓都知道他善射,没人敢去捋他的虎须,互相转告,黄巾军避而不战,不少难民都逃入陈国,托他庇护。
眼下袁术死了,刘宠却还活着。据郭嘉收集到的消息,他率领屯兵于淮水南岸的阳夏,防范的目标正是兖州,与守在国都的国相骆俊一南一北,配合得非常默契。郭嘉收到的消息中也提到了刘宠善射,但他却没往这方面想。
一个十发十中的神箭手,自己却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价值,这就是灯下黑啊。如果要论射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入了道的高手,就算把黄忠、吕布叫来,就射道而论,也未必能胜他。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说,人再聪明也不可能独打天下,还是需要人才的辅助。
“我明天就去请。”
张昭欣慰地点点头。“将军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孙策与世家对抗,但他也很清楚社会阶层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对世家抱着敌视的态度除之而后快是不可能的,他要做的是打破阶层固化,保持社会流通,不让世家把持人才选拔,将权力视为禁脔。几次和许劭过不去,不是因为他对许劭本人印象不好,而是为了争夺话语权、用人权。
听了冯方的遭遇,桥蕤心里也不好受。他还有不少故旧在长安朝廷任职呢,战乱一起,也不知道多少人能生还。
趁着这个机会,孙策提出人事调整。桥蕤有统兵经验,又是睢阳人,请他任典农中郎将,率领归降的一部分汝南黄巾在砀山一带屯田。冯方则任的安民中郎将,在许县一带屯田。颍川经过西凉兵之乱,又加上不少人举家迁往河北,有不少无主土地可以利用。
有了这两个屯田点,一东一西,相互呼应,淮水防线的几个要塞的粮食供应就可以得到一部分解决。万一兵力不足时,屯田兵还能顶上去支撑一段时间,等待增援,战线不至于崩溃。
对失去汝南太守之职,桥蕤有些不舍,但他也清楚,他搞不定汝南这些世家,孙策对他的工作并不满意。现在张昭这个大名士来了,孙策要让张昭试一试。让他任典农中郎将是平迁,又让冯方这个旧日同僚陪着他,已经很给他面子了。跟了孙策这么久,他相信孙策不会亏待他,便欣然同意,并主动举荐张昭出任汝南太守。
冯方当然更没意见,去而复返,孙策不仅没给他脸色看,还让他担重任,他感激莫名。
孙策顺水推舟,在饭桌上就把事情定了。
谈完了公务,孙策又说起了观德堂的事。张昭并不赞同。针对孙策对射不主皮的指责,他解释说,射不主皮并不是说不重视射箭的准确性,毕竟射箭最后还是要以射中与否论高下的,不仅如此,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计分方式,这本身就说明射箭有很规范的判断标准。
为什么射不主皮?其实是让射箭的人不要将目光局限在箭靶上,那是结果,不是过程。射箭可以规定过程,不能规定结果。过程对了,结果不会太差。如果过程不对,就算偶尔中一两箭,也不能代表你的射艺,更可能是偶然的运气。
孙策茅塞顿开。原来射不主皮是这个意思?他看了一眼黄忠和陈到,黄陈二人都点头称是,同意张昭的看法。
张昭又说,现在车战不盛行了,射手的作用有所减弱,但弓弩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利器,观德堂培养的不是普通的弓箭手,而是培养神箭手,射箭的礼仪本人既是一种仪式,又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调节过程,只有将生理和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完美的按照射箭的规范要求做,才有可能做到百发百中。
到了那个境界,射箭就不是一种杀人技,而是一种道。有了这种境界,就算不征战沙场,做别的事也一样能从中受益。
孙策大加赞赏,连声称谢,自认见识浅陋。
张昭笑着说,其实这也不能怪你,我本人对射道也不是很精通。儒家发展到今天,学问越来越繁琐,很多人一辈子钻在几句话里无法自拔,却忘了身体力行这个最基本的要素。我建议吴夫人建观德堂,培养孙权这些少年,也是希望能够溯本求源,重现圣人之教。其实建不建堂的并不重要,建在哪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份问道之心,而不是简单的练习箭术,以杀人为目的。
夫子困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依然能弦歌于室,这份心境岂是一般人能有的?人皆知夫子学问渊博,有几个还记得夫子是个魁伟丈夫,力能翘关,精通射御?如今虽然还有士子兼习击刺,但文武双全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无病呻吟、装腔作势的人却越来越多。这样下去,儒将不儒。
孙策大感意外。他原本一直觉得张昭是个保守派,没想到他这么开明。联想到他鼓励孙尚香以妇好为榜样,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可能对张昭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若非张纮提醒,他几乎忽略了这个人才。
黄忠、陈到也觉得大有收获,连连点头赞同,又请教了几句。他们箭射得好,但离道还有一定的距离,到了这个层次,能不能继续突破已经不是苦练能解决的,要在理论上下功夫,张昭的意见对他们大有启发。
孙策慨然道:“那就请先生选址建观德堂,不管多少钱,我想办法筹措就是。”
“我知道将军用钱的地方很多,就不要花钱建堂了,心中有礼,无羊亦可。”张昭笑道:“我还为将军特色了一个好的射师,只是需要将军亲自去请。”
孙策很惊讶,张昭也会开玩笑?“不知先生说的是哪位高手?”
“陈王宠。”
孙策仔细想了想,突然一拍大腿,自责不已。他怎么把这个人给忘了。
如果历史记载属实的话,汉末第一神箭手既不是吕布,也不是黄忠、赵云或者某个人,而是陈王刘宠。书上说,他勇猛过人,尤其擅长弓弩,不仅能十发十中,而且射在同一个地方。他之所以没在汉末这个乱世成名,是因为他死得早,被袁术派的刺客杀掉了。
刘宠并非没有发挥的机会。中平元年,黄巾四起,陈国处于乱军之中却以独存,就是因为刘宠亲自统兵,以强弩数千张自卫,陈国百姓都知道他善射,没人敢去捋他的虎须,互相转告,黄巾军避而不战,不少难民都逃入陈国,托他庇护。
眼下袁术死了,刘宠却还活着。据郭嘉收集到的消息,他率领屯兵于淮水南岸的阳夏,防范的目标正是兖州,与守在国都的国相骆俊一南一北,配合得非常默契。郭嘉收到的消息中也提到了刘宠善射,但他却没往这方面想。
一个十发十中的神箭手,自己却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价值,这就是灯下黑啊。如果要论射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入了道的高手,就算把黄忠、吕布叫来,就射道而论,也未必能胜他。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说,人再聪明也不可能独打天下,还是需要人才的辅助。
“我明天就去请。”
张昭欣慰地点点头。“将军知错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