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点点头。“这是自然,因循守旧,言必三代,只是腐儒之见,非贤者当为。”
孙策笑了,伸出手指点点诸葛亮。“小心,这样的话在我面前说说还行,遇到张子布,有你好看。”
诸葛亮笑笑。“其实就是算是儒门也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儒非汉初之儒,汉初之儒亦非先秦之儒,而荀孟之儒亦非孔子之儒。纵是孔子本人,五十岁之学与七十之学也不一样。是故易云,唯易不易。”
“好,能有这样的见识,便是可共语之人。”孙策拍拍手,赞了一声。
“后生可畏。”郭嘉也笑着点点头。“我是十五岁才有这样的想法,比你晚了至少两年。”
“将军过奖,祭酒过奖。”诸葛亮不卑不亢,躬身施礼。
“那你说说,现在与管仲时都有哪些不同。”
“不同有很多,封建变成郡县,天下共主变成皇帝,最大的不同却是世卿世禄变成了任官食禄,官吏不再世袭,而是任贤使能,卿大夫没落,士成为官吏的主体,即使寒门子弟也可以有凭军功或者习经入仕。”
孙策表示同意,却又不满足,追问道:“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自然是好事。世卿世禄,不论贤愚,只问血统家世,难免尸位素餐者众,德才兼备者寡,贫寒子弟纵有伊尹之才,不遇明君也不得其位。且世家各有其利,枝强干弱,是以内乱纷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其最者。众力不齐,外敌不御,故六国为秦所灭。秦用商鞅之法,行耕战之策,非军功不得封侯,是故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六国人才如百川归海,良相名将如繁星争辉,以后者来居上,皆变法之功。”
“有道理,士由贵族之末变成四民之首,的确影响深远。不过未必见得一定就是好事,如果处理不好,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
诸葛亮眉心轻蹙,有些不解。“难道人才多了也是坏事?”
“刚才那元宵好吃吗?”
诸葛亮不解其意,却还是诚恳地说道:“好吃。袁夫人的手艺名不虚传。”
“如果让你连吃十碗呢?”
诸葛亮愕然,随即笑了。“过犹不及,别说十碗,第三碗我就吃不下了。”
“是的,士亦如此,多了,也会成为坏事。”孙策叹了一口气。“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党人。且不说党人是忠是奸,是为国为民还是祸国殃民,只说一点,若没有三万太学生声援,党人能造出如此声势吗?若不是党人声势浩大,以至于威胁君主,会引发党锢吗?”
诸葛亮思索片刻,眼神有些黯然。“盛极而衰,诚乃至理名言。将军抑世家而厚百姓,便是为此而发?天下读书人之众何止三万,且将军一意排斥,恐怕也不是长久之计吧。”
“我排斥读书人了吗?”孙策手里把玩着茶杯,似笑非笑,眼神颇堪玩味的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眨眨眼睛,脸皮有些发烫。他说错话了,孙策并没有排斥读书人,他身边就有很多读书人,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有今天。他只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没有表现出明主求贤若渴的姿态。就他本人而言,孙策表示了热情,却没有登门邀请,这与其他人的做派大相径庭。陶谦主徐州,闹出那么大的风波,还不是为了请贤士相辅,只不过张昭、赵昱等人最终还是没给他好脸色。
孙策咳嗽一声,把话题扯了回来。“读书人已经这么多了,当然不能拒之不理。秦崇法抑儒,儒生望风而逃,孔鲋携礼器而归陈胜,范曾归项梁,归高祖者更是数不胜数,有贤才而不能用,用而不能尽其才,以至有明珠暗投,美玉蒙尘之叹,此执政之过也。”
诸葛亮沉吟良久。“所以将军使徐公河、严曼才治算学,使黄承彦父女治木学,使袁涣治水?”
“徐公河治算术,使我军能造出巨型抛石机。黄承彦父女治木学,使我军有利刃巨舰。袁涣治水,使江南卑湿之地变成良田,他们虽然读书人,却能强军重农,有益于国民,不比一心求官好?士为四世之首,不能与农工商自相隔离,而应该以自己的智慧辅助他们,比起官场,这个用武之地是不是更广阔一些?”
诸葛亮眼神发亮,频频点头。“将军所言甚是,官职有限,一年也安置不了几千人,若是这么处理,的确是人才越多越好,不会有数十人争一官之困。”他话锋一转,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将军藏富于民,使人人安居乐业,不用为生计操劳,我深表佩服。可是大敌当前,这么做适合吗?”
“大敌?”孙策哈哈大笑,意味深长的说道:“于我而言,袁绍只不过是一头徒具其形,行将就木的巨兽而已,看起来很吓人,其实已经不堪一击。孔明,你虽然读书多,也游历过一些地方,毕竟身在局外,不知其中端的,被传言所误也很正常。你看看这些军谋,可有人把袁绍当成不可战胜的大敌?对他们来说,袁绍更像一块砺石。嘿嘿,这么完美的砺石可不多见,可遇不可求啊。”
诸葛亮扭头看了一下屋内捧着碗,吃着汤圆,正在热烈讨论的军谋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却没有他想象中的紧张,看来孙策没说错,在这些军谋的眼睛里,袁绍并不可战用的大敌,而是一块难得的砺石。四世三公、党人领袖,除袁绍,天下哪有第二个呢。
他看过不少讲武堂的授课笔记,知道一次真正的战役会有很多兵书上涉及不到的具体内容,非亲身经历难知其妙,而一次真正的大战所能学到的知识也绝不是普通的战役能够相提并论的。
他今天是借着贺岁的名义来见孙策的,并不是主动投效。本来打算以言辞游说孙策,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孙策开口邀请,授以要职,他就顺水推舟,如果孙策不开口邀请,或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诚意,他也不愿屈就。可这是一次大好的磨炼机会,错过了这一次,以后很长时间内都很难再遇到。
这可怎么办?
诸葛亮静静地看着忙碌的军谋们,心里很纠结。
孙策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一笑。孙策咳嗽一声:“孔明,庞士元另有任务,我身边缺一个襄助文书的书佐,事情比较杂,可能比较累,不知你愿否屈就?”
听说是做杂务的书佐,诸葛亮心里非常失望,这个离他的目标太远了,连见习军谋都算不上,可是他又实在舍不得错过这次机会,再加上听到庞统的名字,心里多少有些安慰——据他所知,庞统一开始就是孙策的书佐。犹豫再三,他躬身施礼。
“愿为将军效劳。”
孙策笑了,伸出手指点点诸葛亮。“小心,这样的话在我面前说说还行,遇到张子布,有你好看。”
诸葛亮笑笑。“其实就是算是儒门也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儒非汉初之儒,汉初之儒亦非先秦之儒,而荀孟之儒亦非孔子之儒。纵是孔子本人,五十岁之学与七十之学也不一样。是故易云,唯易不易。”
“好,能有这样的见识,便是可共语之人。”孙策拍拍手,赞了一声。
“后生可畏。”郭嘉也笑着点点头。“我是十五岁才有这样的想法,比你晚了至少两年。”
“将军过奖,祭酒过奖。”诸葛亮不卑不亢,躬身施礼。
“那你说说,现在与管仲时都有哪些不同。”
“不同有很多,封建变成郡县,天下共主变成皇帝,最大的不同却是世卿世禄变成了任官食禄,官吏不再世袭,而是任贤使能,卿大夫没落,士成为官吏的主体,即使寒门子弟也可以有凭军功或者习经入仕。”
孙策表示同意,却又不满足,追问道:“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自然是好事。世卿世禄,不论贤愚,只问血统家世,难免尸位素餐者众,德才兼备者寡,贫寒子弟纵有伊尹之才,不遇明君也不得其位。且世家各有其利,枝强干弱,是以内乱纷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其最者。众力不齐,外敌不御,故六国为秦所灭。秦用商鞅之法,行耕战之策,非军功不得封侯,是故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六国人才如百川归海,良相名将如繁星争辉,以后者来居上,皆变法之功。”
“有道理,士由贵族之末变成四民之首,的确影响深远。不过未必见得一定就是好事,如果处理不好,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
诸葛亮眉心轻蹙,有些不解。“难道人才多了也是坏事?”
“刚才那元宵好吃吗?”
诸葛亮不解其意,却还是诚恳地说道:“好吃。袁夫人的手艺名不虚传。”
“如果让你连吃十碗呢?”
诸葛亮愕然,随即笑了。“过犹不及,别说十碗,第三碗我就吃不下了。”
“是的,士亦如此,多了,也会成为坏事。”孙策叹了一口气。“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党人。且不说党人是忠是奸,是为国为民还是祸国殃民,只说一点,若没有三万太学生声援,党人能造出如此声势吗?若不是党人声势浩大,以至于威胁君主,会引发党锢吗?”
诸葛亮思索片刻,眼神有些黯然。“盛极而衰,诚乃至理名言。将军抑世家而厚百姓,便是为此而发?天下读书人之众何止三万,且将军一意排斥,恐怕也不是长久之计吧。”
“我排斥读书人了吗?”孙策手里把玩着茶杯,似笑非笑,眼神颇堪玩味的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眨眨眼睛,脸皮有些发烫。他说错话了,孙策并没有排斥读书人,他身边就有很多读书人,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有今天。他只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没有表现出明主求贤若渴的姿态。就他本人而言,孙策表示了热情,却没有登门邀请,这与其他人的做派大相径庭。陶谦主徐州,闹出那么大的风波,还不是为了请贤士相辅,只不过张昭、赵昱等人最终还是没给他好脸色。
孙策咳嗽一声,把话题扯了回来。“读书人已经这么多了,当然不能拒之不理。秦崇法抑儒,儒生望风而逃,孔鲋携礼器而归陈胜,范曾归项梁,归高祖者更是数不胜数,有贤才而不能用,用而不能尽其才,以至有明珠暗投,美玉蒙尘之叹,此执政之过也。”
诸葛亮沉吟良久。“所以将军使徐公河、严曼才治算学,使黄承彦父女治木学,使袁涣治水?”
“徐公河治算术,使我军能造出巨型抛石机。黄承彦父女治木学,使我军有利刃巨舰。袁涣治水,使江南卑湿之地变成良田,他们虽然读书人,却能强军重农,有益于国民,不比一心求官好?士为四世之首,不能与农工商自相隔离,而应该以自己的智慧辅助他们,比起官场,这个用武之地是不是更广阔一些?”
诸葛亮眼神发亮,频频点头。“将军所言甚是,官职有限,一年也安置不了几千人,若是这么处理,的确是人才越多越好,不会有数十人争一官之困。”他话锋一转,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将军藏富于民,使人人安居乐业,不用为生计操劳,我深表佩服。可是大敌当前,这么做适合吗?”
“大敌?”孙策哈哈大笑,意味深长的说道:“于我而言,袁绍只不过是一头徒具其形,行将就木的巨兽而已,看起来很吓人,其实已经不堪一击。孔明,你虽然读书多,也游历过一些地方,毕竟身在局外,不知其中端的,被传言所误也很正常。你看看这些军谋,可有人把袁绍当成不可战胜的大敌?对他们来说,袁绍更像一块砺石。嘿嘿,这么完美的砺石可不多见,可遇不可求啊。”
诸葛亮扭头看了一下屋内捧着碗,吃着汤圆,正在热烈讨论的军谋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却没有他想象中的紧张,看来孙策没说错,在这些军谋的眼睛里,袁绍并不可战用的大敌,而是一块难得的砺石。四世三公、党人领袖,除袁绍,天下哪有第二个呢。
他看过不少讲武堂的授课笔记,知道一次真正的战役会有很多兵书上涉及不到的具体内容,非亲身经历难知其妙,而一次真正的大战所能学到的知识也绝不是普通的战役能够相提并论的。
他今天是借着贺岁的名义来见孙策的,并不是主动投效。本来打算以言辞游说孙策,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孙策开口邀请,授以要职,他就顺水推舟,如果孙策不开口邀请,或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诚意,他也不愿屈就。可这是一次大好的磨炼机会,错过了这一次,以后很长时间内都很难再遇到。
这可怎么办?
诸葛亮静静地看着忙碌的军谋们,心里很纠结。
孙策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一笑。孙策咳嗽一声:“孔明,庞士元另有任务,我身边缺一个襄助文书的书佐,事情比较杂,可能比较累,不知你愿否屈就?”
听说是做杂务的书佐,诸葛亮心里非常失望,这个离他的目标太远了,连见习军谋都算不上,可是他又实在舍不得错过这次机会,再加上听到庞统的名字,心里多少有些安慰——据他所知,庞统一开始就是孙策的书佐。犹豫再三,他躬身施礼。
“愿为将军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