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巨鳄 作者:塞外流云
第七百三十四章 使团回国
已然是立秋,但天气依然如盛夏一般肆无忌惮的燥热,‘秋老虎’的酷热丝毫不亚于盛夏,黄浦江上船来船往,在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众多船只中,冒着黑烟鸣着汽笛的大号蒸汽船尤其显眼。
随着清国对英法四国战争的结束,不再受制于季风的大型蒸汽船和蒸汽风帆混合动力的商船扎推一般涌入黄浦江,所有的商人似乎都急于挽回因为战争带来的损失,仿佛是一夜之间,上海又恢复了远东第一大商港的繁华。
江面上,三艘悬挂着大清国旗(以明黄为底色,团龙为图案的龙旗)的蒸汽风帆混合动力商船在五艘悬挂着美利坚星条旗战舰的护卫下溯江而上缓缓的抵达元奇码头。
码头上,江苏巡抚徐继畲、总理衙门大臣倭仁、伍长青等率领一众文武官员心情复杂的看着缓缓靠岸的船队,船上是大清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使团——以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枻为正副领队的庞大使节团。
在他们身后是上海当地有名望的士绅,还有不少穿着学生制服,打着横幅的各个西式学校的学生,前来为观看热闹的百姓更是将诺大的码头围的水泄不通。
第一次出访西洋各国的大清使节团不仅规模庞大,出使的时间也长,足足两年有余,易知足特意下令,以最为盛大的仪式欢迎使节团的回归,不过,他本人却是没有参与欢迎仪式,而是呆在镇海公府里与赵文烈下棋。
易知足的棋力不高,胜在布局新颖,棋到中盘便有些力不从心,赵文烈在彻底扳回劣势之后好整以暇的呷了口茶,道:“大掌柜不去迎接,五爷六爷会不会有怨言?”
“若是还有怨言,倒是让我失望了。”易知足说着落了一子。
赵文烈想都没想随意应了一子,道:“五爷六爷可是推动朝廷变法革新的关键......。”
盯着棋盘看了半晌,易知足才缓缓落下一子,“变法革新可不是闹着玩的,那两位爷若是不知顺应大势,那就根本指望不上。”
赵文烈微微点了点头,朝廷反对变法革新的王公大臣不少,奕枻、奕訢若是不知因势利导,那确实是指望不上,缓缓应了一子,他才道:“两位爷毕竟太年轻了,而且又都是被一撸到底的......。”
“五爷不好说,但六爷......我有信心。”易知足不动声色的落了一子,一语双关的道:“棋到中盘,看的是实力。”
天近黄昏,两辆四轮马车一前一后停在镇海公府大门外,一身西式装扮的恭亲王奕訢下的马车望了一眼依然紧闭的中门不易察觉的皱了下眉头,醇郡王奕枻却是一笑,“津京一战,易国城已是声震海内外,难得他依然守着这个公府。”
从后一辆马车上下来的伍长青快步迎了上来,满面笑容的伸手道:“二位王爷请——。”
昂然进了大门,奕訢发现府内也没有下人恭迎,心里微微有些不快,他二人虽是微服而来,不开中门也就罢了,但是连府内也没有恭迎,这不是失礼,而是有意端架子了!
早就闻报的易知足身着一袭藏青色长衫,摇着折扇,微笑着站在长乐书屋的院门外,见的奕訢两兄弟过来,也未动步,而是矜持的站在原地。
原本落在奕訢身后半步的醇郡王奕枻察觉到奕訢的步伐依然不紧不慢,便越过奕訢快步迎上前,远远的便脱下帽子,伸出手笑道:“一别两年,国城兄风采更胜往昔。”
易知足虚迎了两步,与之握手笑道:“两年游历,五爷的西式礼仪长进不少。”
奕訢这时才迎上前,脱下宽檐礼帽,微微欠身道:“西洋各国两年游历,使团上下得益于元奇无微不至的照拂,本王谨代表使团上下衷心感谢易大掌柜。”
“五爷不必如此见外。”易知足语气淡然的道,说着伸手礼让道:“二位请——。”
进屋落座,奉上茶水之后,易知足这才不紧不慢的摇着折扇道:“两年时间考察西洋各国,虽有走马观花之嫌,也应该有所获益罢?”
醇郡王奕枻含笑道:“此番游历西洋诸国,虽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但亦是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这话极为空洞,易知足听的一笑,径直道:“西洋各强国诸如英法美等国与我大清最为显著的差别在于体制,通俗的说就是结构——国家体制结构。
实则,从唐代以来,作为我国的传统政治,就是一个小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与西方经典自由主义慨念有些相似,就是社会大于政.府。
所谓的中央集权,集权仅仅只体现在中央所在地——京师,在地方上,则大体是一种比较放任的管理模式,概括的说,就是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此即所谓的与乡绅共治天下。
这是一种管理成本很低的模式,官员少,军队规模也不大,因此对于赋税需求也就小,也正因为如此,圣祖当年才能提出‘永不加赋’。
这种小政.府模式,最怕的就是多事之秋,灾害、战争对于小政.府来说都是致命的,几场大灾,几场大战,就能将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积累消耗一尽,然后呢?坐以待毙!
以前,在整个世界处于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状态之时,这种小政.府模式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的治理天下的模式,但如今,随着海路和陆路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封闭状态被打破。
不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卷入这个大世界——万国林立,强国争霸,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既严峻又迫切的世界大势之中,大清要想维持原有的强国地位,就必须改变这种现有的小政.府模式,向西方学习,逐步转化为一个有作为的大政.府。
如今的西洋列强中,俄国也是这种小政.府模式,但如今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在酝酿进行改革,咱们大清呢.......?”
醇郡王奕枻迟疑着道:“国城兄的意思,大清也必须进行变法革新?”
易知足瞥了他一眼,道:“不想大清亡于你们这一代,大可不必变法革新。”
“当务之急,是宪政改革?”奕訢沉声道。
易知足不紧不慢的摇着折扇,“任何变法革新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五爷所说的宪政改革是怎么回事?大清朝野上下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宪政?绝大多数官绅士民连宪政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推行宪政改革?
治大国如烹小鲜,变法革新尤其要谨慎要慎重,大清要变法要革新,首先必须普及教育,解放思想,五爷总不能指望一群读四书五经,擅长做八股文的官员支持宪政改革吧?”
“国城兄的意思是废除科举制度?”醇郡王奕枻失声道。
“这可不是我说的。”易知足似笑非笑的道:“这是六爷说的。”
听的这话,奕訢心里一动,有意试探道:“没什么好掩饰的,废除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这鬼子六思想如此激进?易知足有些怀疑,当即微微颌首道:“确实,废除科举,乃大势所趋。不过,废除科举,不能操之过急,五爷考察英吉利,应该对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有所了解吧?”
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奕訢一楞,这个他还真不了解,想问,他又觉的放不下身段或者说不好意思,毕竟此番出使欧洲,因为战争的缘故,英吉利并不是主要的考察国家之一,但他毕竟到访过,说是不了解,他还真开不了这个口。
略微沉吟,他才含糊的道:“废除科举,为何不能操之过急?”
“科举制度乃是立国之本,贸然废除,必然动摇国本。”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的,不动声色的废除科举,不过是时间稍微长点罢了,科举为体,八股为用,但天下有识之士皆知八股无用。
若是在报纸上展开八股有用无用的争论,在批驳八股无用之后,推行科举改良,在科举考试中禁用八股文程式,改以策论试士,会是何结果?稍后,再增考算学,增考新学,限制考生年龄等等,时日一长,科举制度不废自亡。”
听的这番话,奕枻轻笑道:“科举为体,八股为用,废除八股,科举叫停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增加新学,算学,则是推广新学,国城兄好算计!”
“既要废除科举,又要不动摇国本,不好好算计还真不行。”易知足笑道:“期间,还可以在报纸上着重介绍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科举制度本身有积极的作用,只是在考核内容方面不适应当前这个时代。
诸位此番游历西洋各国,应该看到西洋各国的长处,也应该看到他们的短处,咱大清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变法也好,革新也罢,都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必须取长补短,符合自身的国情,否则密集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听的这番话,奕訢微微欠身,神情肃然的道:“本王受教了。”
两人今天下船,就赶来拜访,易知足也不欲多留两人长谈,抬腕看了看手表,道:“二位舟车劳顿,不宜长谈,咱们改日再聊。”
将奕枻、奕訢两人送出院子,易知足才驻足,看着几盏灯笼远去,闷葫芦一般的伍长青才轻声道:“在下倒是听糊涂了,五爷真有废除科举之心?”
“大清若想改良,废除科举,势在必行。”易知足轻声道:“不过,知易行难,身在朝堂,更多的是身不由己,还的咱们推一把。”
推一把?伍长青心里担忧,却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为官这些年他太清楚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了,他认识的不少官员都是出身贫寒,都是通过读书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改变社会地位,朝廷出面改良科举也就罢了,元奇若是推波助澜,怕是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跟着易知足折回书房,他才犹豫着道:“大掌柜,科举制度牵扯之广,非同一般,稍有不慎,元奇就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众叛亲离.......。”
“我知道。”易知足点了点头,随手点了支香烟,慢条斯理的道:“奕訢、奕枻率团出访西洋各国对于宪政最为上心,这两人颇有眼光,知道推行宪政改革是巩固清廷统治的唯一选择。不过要推行宪政改革,必须废除科举,那二位爷比咱们更着急。”
从镇海公府出来,上了四轮马车,醇郡王奕枻才道:“易国城说的不无道理,要推行宪政改革,总不能指望一群读四书五经,擅长做八股文的官员......不过,这废除科举,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奕訢紧呡着嘴没吭声,好半晌才开口道:“循序渐进,废除科举,断然不是仓促间就能信口说出的,易国城早有废除科举之意,这是想借咱们之手,废除科举。”
“废除科举,非同小可,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朝廷上下必然是一片反对。”奕枻斟酌着道:“难得易国城有这意思,不妨与之携手,共同推动。”
奕訢却是不急不缓的问道:“易国城倡议并大力资助朝廷派遣使团出访西洋各国,目的何在?”
奕枻道:“不就是希望朝廷能够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革新?”
“这对元奇有什么好处?”奕訢周钊眉头道。
“不管易国城是何居心,就算明知是一个坑,咱们不也得捏着鼻子往下跳?”奕枻道:“不变法革新,就无法挽救目前朝廷所处的危局,即便是不亡于元奇,也会亡于西洋,咱们没的选择。”
这一点他何尝不知道,奕訢轻叹了口气,幽幽的道:“回京师再说吧。”
“我想留在上海。”奕枻轻声道。
奕訢明白他想留在上海的意图,但这事他根本不敢擅自做主,当即打趣道:“一晃两年,五哥就不惦念府中娇妻美眷?”
奕枻苦笑道:“一旦回京,想要再来上海,可就难了,发封电奏罢。”
“行。”奕訢颌首道。
第七百三十四章 使团回国
-
第七百三十四章 使团回国
已然是立秋,但天气依然如盛夏一般肆无忌惮的燥热,‘秋老虎’的酷热丝毫不亚于盛夏,黄浦江上船来船往,在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众多船只中,冒着黑烟鸣着汽笛的大号蒸汽船尤其显眼。
随着清国对英法四国战争的结束,不再受制于季风的大型蒸汽船和蒸汽风帆混合动力的商船扎推一般涌入黄浦江,所有的商人似乎都急于挽回因为战争带来的损失,仿佛是一夜之间,上海又恢复了远东第一大商港的繁华。
江面上,三艘悬挂着大清国旗(以明黄为底色,团龙为图案的龙旗)的蒸汽风帆混合动力商船在五艘悬挂着美利坚星条旗战舰的护卫下溯江而上缓缓的抵达元奇码头。
码头上,江苏巡抚徐继畲、总理衙门大臣倭仁、伍长青等率领一众文武官员心情复杂的看着缓缓靠岸的船队,船上是大清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使团——以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枻为正副领队的庞大使节团。
在他们身后是上海当地有名望的士绅,还有不少穿着学生制服,打着横幅的各个西式学校的学生,前来为观看热闹的百姓更是将诺大的码头围的水泄不通。
第一次出访西洋各国的大清使节团不仅规模庞大,出使的时间也长,足足两年有余,易知足特意下令,以最为盛大的仪式欢迎使节团的回归,不过,他本人却是没有参与欢迎仪式,而是呆在镇海公府里与赵文烈下棋。
易知足的棋力不高,胜在布局新颖,棋到中盘便有些力不从心,赵文烈在彻底扳回劣势之后好整以暇的呷了口茶,道:“大掌柜不去迎接,五爷六爷会不会有怨言?”
“若是还有怨言,倒是让我失望了。”易知足说着落了一子。
赵文烈想都没想随意应了一子,道:“五爷六爷可是推动朝廷变法革新的关键......。”
盯着棋盘看了半晌,易知足才缓缓落下一子,“变法革新可不是闹着玩的,那两位爷若是不知顺应大势,那就根本指望不上。”
赵文烈微微点了点头,朝廷反对变法革新的王公大臣不少,奕枻、奕訢若是不知因势利导,那确实是指望不上,缓缓应了一子,他才道:“两位爷毕竟太年轻了,而且又都是被一撸到底的......。”
“五爷不好说,但六爷......我有信心。”易知足不动声色的落了一子,一语双关的道:“棋到中盘,看的是实力。”
天近黄昏,两辆四轮马车一前一后停在镇海公府大门外,一身西式装扮的恭亲王奕訢下的马车望了一眼依然紧闭的中门不易察觉的皱了下眉头,醇郡王奕枻却是一笑,“津京一战,易国城已是声震海内外,难得他依然守着这个公府。”
从后一辆马车上下来的伍长青快步迎了上来,满面笑容的伸手道:“二位王爷请——。”
昂然进了大门,奕訢发现府内也没有下人恭迎,心里微微有些不快,他二人虽是微服而来,不开中门也就罢了,但是连府内也没有恭迎,这不是失礼,而是有意端架子了!
早就闻报的易知足身着一袭藏青色长衫,摇着折扇,微笑着站在长乐书屋的院门外,见的奕訢两兄弟过来,也未动步,而是矜持的站在原地。
原本落在奕訢身后半步的醇郡王奕枻察觉到奕訢的步伐依然不紧不慢,便越过奕訢快步迎上前,远远的便脱下帽子,伸出手笑道:“一别两年,国城兄风采更胜往昔。”
易知足虚迎了两步,与之握手笑道:“两年游历,五爷的西式礼仪长进不少。”
奕訢这时才迎上前,脱下宽檐礼帽,微微欠身道:“西洋各国两年游历,使团上下得益于元奇无微不至的照拂,本王谨代表使团上下衷心感谢易大掌柜。”
“五爷不必如此见外。”易知足语气淡然的道,说着伸手礼让道:“二位请——。”
进屋落座,奉上茶水之后,易知足这才不紧不慢的摇着折扇道:“两年时间考察西洋各国,虽有走马观花之嫌,也应该有所获益罢?”
醇郡王奕枻含笑道:“此番游历西洋诸国,虽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但亦是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这话极为空洞,易知足听的一笑,径直道:“西洋各强国诸如英法美等国与我大清最为显著的差别在于体制,通俗的说就是结构——国家体制结构。
实则,从唐代以来,作为我国的传统政治,就是一个小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与西方经典自由主义慨念有些相似,就是社会大于政.府。
所谓的中央集权,集权仅仅只体现在中央所在地——京师,在地方上,则大体是一种比较放任的管理模式,概括的说,就是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此即所谓的与乡绅共治天下。
这是一种管理成本很低的模式,官员少,军队规模也不大,因此对于赋税需求也就小,也正因为如此,圣祖当年才能提出‘永不加赋’。
这种小政.府模式,最怕的就是多事之秋,灾害、战争对于小政.府来说都是致命的,几场大灾,几场大战,就能将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积累消耗一尽,然后呢?坐以待毙!
以前,在整个世界处于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状态之时,这种小政.府模式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的治理天下的模式,但如今,随着海路和陆路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封闭状态被打破。
不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卷入这个大世界——万国林立,强国争霸,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既严峻又迫切的世界大势之中,大清要想维持原有的强国地位,就必须改变这种现有的小政.府模式,向西方学习,逐步转化为一个有作为的大政.府。
如今的西洋列强中,俄国也是这种小政.府模式,但如今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在酝酿进行改革,咱们大清呢.......?”
醇郡王奕枻迟疑着道:“国城兄的意思,大清也必须进行变法革新?”
易知足瞥了他一眼,道:“不想大清亡于你们这一代,大可不必变法革新。”
“当务之急,是宪政改革?”奕訢沉声道。
易知足不紧不慢的摇着折扇,“任何变法革新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五爷所说的宪政改革是怎么回事?大清朝野上下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宪政?绝大多数官绅士民连宪政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推行宪政改革?
治大国如烹小鲜,变法革新尤其要谨慎要慎重,大清要变法要革新,首先必须普及教育,解放思想,五爷总不能指望一群读四书五经,擅长做八股文的官员支持宪政改革吧?”
“国城兄的意思是废除科举制度?”醇郡王奕枻失声道。
“这可不是我说的。”易知足似笑非笑的道:“这是六爷说的。”
听的这话,奕訢心里一动,有意试探道:“没什么好掩饰的,废除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这鬼子六思想如此激进?易知足有些怀疑,当即微微颌首道:“确实,废除科举,乃大势所趋。不过,废除科举,不能操之过急,五爷考察英吉利,应该对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有所了解吧?”
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奕訢一楞,这个他还真不了解,想问,他又觉的放不下身段或者说不好意思,毕竟此番出使欧洲,因为战争的缘故,英吉利并不是主要的考察国家之一,但他毕竟到访过,说是不了解,他还真开不了这个口。
略微沉吟,他才含糊的道:“废除科举,为何不能操之过急?”
“科举制度乃是立国之本,贸然废除,必然动摇国本。”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的,不动声色的废除科举,不过是时间稍微长点罢了,科举为体,八股为用,但天下有识之士皆知八股无用。
若是在报纸上展开八股有用无用的争论,在批驳八股无用之后,推行科举改良,在科举考试中禁用八股文程式,改以策论试士,会是何结果?稍后,再增考算学,增考新学,限制考生年龄等等,时日一长,科举制度不废自亡。”
听的这番话,奕枻轻笑道:“科举为体,八股为用,废除八股,科举叫停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增加新学,算学,则是推广新学,国城兄好算计!”
“既要废除科举,又要不动摇国本,不好好算计还真不行。”易知足笑道:“期间,还可以在报纸上着重介绍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科举制度本身有积极的作用,只是在考核内容方面不适应当前这个时代。
诸位此番游历西洋各国,应该看到西洋各国的长处,也应该看到他们的短处,咱大清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变法也好,革新也罢,都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必须取长补短,符合自身的国情,否则密集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听的这番话,奕訢微微欠身,神情肃然的道:“本王受教了。”
两人今天下船,就赶来拜访,易知足也不欲多留两人长谈,抬腕看了看手表,道:“二位舟车劳顿,不宜长谈,咱们改日再聊。”
将奕枻、奕訢两人送出院子,易知足才驻足,看着几盏灯笼远去,闷葫芦一般的伍长青才轻声道:“在下倒是听糊涂了,五爷真有废除科举之心?”
“大清若想改良,废除科举,势在必行。”易知足轻声道:“不过,知易行难,身在朝堂,更多的是身不由己,还的咱们推一把。”
推一把?伍长青心里担忧,却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为官这些年他太清楚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了,他认识的不少官员都是出身贫寒,都是通过读书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改变社会地位,朝廷出面改良科举也就罢了,元奇若是推波助澜,怕是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跟着易知足折回书房,他才犹豫着道:“大掌柜,科举制度牵扯之广,非同一般,稍有不慎,元奇就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众叛亲离.......。”
“我知道。”易知足点了点头,随手点了支香烟,慢条斯理的道:“奕訢、奕枻率团出访西洋各国对于宪政最为上心,这两人颇有眼光,知道推行宪政改革是巩固清廷统治的唯一选择。不过要推行宪政改革,必须废除科举,那二位爷比咱们更着急。”
从镇海公府出来,上了四轮马车,醇郡王奕枻才道:“易国城说的不无道理,要推行宪政改革,总不能指望一群读四书五经,擅长做八股文的官员......不过,这废除科举,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奕訢紧呡着嘴没吭声,好半晌才开口道:“循序渐进,废除科举,断然不是仓促间就能信口说出的,易国城早有废除科举之意,这是想借咱们之手,废除科举。”
“废除科举,非同小可,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朝廷上下必然是一片反对。”奕枻斟酌着道:“难得易国城有这意思,不妨与之携手,共同推动。”
奕訢却是不急不缓的问道:“易国城倡议并大力资助朝廷派遣使团出访西洋各国,目的何在?”
奕枻道:“不就是希望朝廷能够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革新?”
“这对元奇有什么好处?”奕訢周钊眉头道。
“不管易国城是何居心,就算明知是一个坑,咱们不也得捏着鼻子往下跳?”奕枻道:“不变法革新,就无法挽救目前朝廷所处的危局,即便是不亡于元奇,也会亡于西洋,咱们没的选择。”
这一点他何尝不知道,奕訢轻叹了口气,幽幽的道:“回京师再说吧。”
“我想留在上海。”奕枻轻声道。
奕訢明白他想留在上海的意图,但这事他根本不敢擅自做主,当即打趣道:“一晃两年,五哥就不惦念府中娇妻美眷?”
奕枻苦笑道:“一旦回京,想要再来上海,可就难了,发封电奏罢。”
“行。”奕訢颌首道。
第七百三十四章 使团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