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维不清楚开发一个能引发社会话题的手机游戏需要多少资金和人手。但就他自己曾经接触过的那些一段时间内在各种群体间都流行过的手机游戏,不管是哪种类型,看上去给人感觉都并不需要太高的经费和太多的人手,也许就应该可以成功开发出来。而相较之下,辉夜常玩的那些大制作游戏,即使没她的科普,莱维光看画面也知道那不是随便投资点钱,找几个程序员和美工就能做出来的玩具。
根据辉夜科普过的那些庞大的开发经费数字,即使是让莱维这种门外汉去当某个游戏公司的老板,在手机和传统平台这两个地方若是都有可能获得相同的销售额,那么该选择哪边放弃哪边,就是个门外汉都能做出的正确决定。毕竟同样的销售额前提下,两边开发所付出的实在差太多了不是吗?
一边是花一块钱买来工具工作一个小时就能赚到十元,另一边则是花五块钱工作五小时候能赚到同样的十元。把这道题发到网上去问网友,说不定很多人还会因为实在答案太明显,而怀疑题目里是不是什么地方隐藏了坑人的陷阱呢。
“应该不至于真变成那样,毕竟像你们这样的玩家,也是给游戏公司贡献了不少收入。何况我觉得那些现在只是用游戏休闲打发时间的人,说不定以后时间长了也会‘进化’成把游戏当做一种正经娱乐的人。就像看电影的观众,不也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么?很多人最初只要是热闹一点的电影就觉得有意思,到后来要求特效真实,再后来对剧情和深度也开始慢慢有要求。”
很少有人一辈子都坚持同一种爱好。而人类对于某种东西的喜好,在莱维观察下,也认为大致上是分为几个阶段的。从一开始的稍微感兴趣,到成为爱好之后,往往就会在这一项爱好上逐渐的产生更深入的追求。而当自己的追求得到满足,又或者一直得不到满足,则会进而脱离这一项爱好,从其他地方继续寻找能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确实就是你说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也没你看起来那么悲观啦。最典型的例子不就是娱乐圈那些明星的赚钱方式么?以前实体唱片和各种商品销量还都很高的时候,很多明星光凭普通人贡献的钱就能赚很多。现在那些东西在普通人当中销量越来越低,有些明星就开始主要从那些肯大笔大笔花‘没意义的钱’的死忠粉丝身上赚够本了。”
辉夜突然把话题支到了娱乐圈,可见她还真不像某些同好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那在大多数二次元宅眼中无趣的三次元娱乐圈,居然也还有着不错的见解。可能这是因为莱维有个当明星的朋友的缘故?莱维一开始知道辉夜居然还在手机里存着尤娜的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那是相当惊讶觉得不可思议的。总不会因为都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就让这两个感觉没有半点共同语言的女人同病相怜起来了吧?莱维可不觉得辉夜有什么东西好和人家‘同病’的。
“唉,别提了,你说的这个事,我们学校一些同事现在还头疼着呢。前一段时间不知道什么人在学校公共区域的垃圾箱里扔了一大堆相同的CD,正好那个位置好像是监控的死角,结果到现在到还没抓到究竟是谁那么干的。”
“是为了CD里附送的照片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大量重复购买,然后把没用的CD扔掉的人么?也是相当死忠的粉丝啊。”
都不用莱维解释,辉夜立刻就明白了他说的那是怎么一回事。毕竟作为一名二次元死宅,辉夜虽然对三次元的明星、偶像之类的兴趣基本为零。可是毕竟大家的‘称号’里都带个‘宅’字,那些跟二次元宅其实并不是一路人的偶像宅所做的事情,辉夜又怎么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呢?
就连莱维会知道偶像宅的这种操作,也是因为曾经试过帮辉夜去把同一张动画的角色CD给搬了一箱子回家的经历。那次辉夜就是为了CD里附送的赠品,而买了整整上百张的CD。这些公司的营销方式说来也简单粗暴,其实就是制造一套分几种的赠品,然后随机封入每一张CD里面。对于普通购买CD的顾客,能得到其中随便一款赠品已经算是意外之喜,心里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不满。而那些像辉夜和泉此方一样收藏癖控制不住,只要喜欢的周边就一定要收集一整套的人……就是这些商家逮住了赚大钱的主要目标客户群。
有很多人经常吐槽这类带抽奖性质的售卖方式里头一定有猫腻。譬如明明是一套五张的角色卡片,实际封入CD内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平均数量随机放入,而是某一个人气角色的卡片数量明显比其他要少,使得希望能‘全制霸’的粉丝只能拼命花钱,来拼自己那并不怎么好的运气。
以莱维这样一个纯粹局外人的角度,他倒是觉得人家公司未必就有那些粉丝们想象的那么黑暗。毕竟感觉上即使是以没有猫腻的方式,这种赚钱手段本来就能捞到不少,应该没必要故意作弊万一出了问题惹怒粉丝,害得自己变成一锤子买卖,以后不能继续‘剥削’下去。
至于为什么网络上和现实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存在。莱维觉得阴谋论这种东西貌似永远都不缺市场,其次,基于那应该是叫幸存者偏差还是别的什么东西的理论……运气好的那部分人即使出来说点什么也会被当做炫耀而唾弃,只有运气不好的负面言语最容易被大家注意到。就连辉夜,不也很支持什么‘欧皇海豹必须死’之类,莱维都不太听得懂的话么?大家都抽奖的时候,最忌讳那些抽中的人跑出来洋洋得意,没准最后还会闹出悲惨的流血事件啊!
根据辉夜科普过的那些庞大的开发经费数字,即使是让莱维这种门外汉去当某个游戏公司的老板,在手机和传统平台这两个地方若是都有可能获得相同的销售额,那么该选择哪边放弃哪边,就是个门外汉都能做出的正确决定。毕竟同样的销售额前提下,两边开发所付出的实在差太多了不是吗?
一边是花一块钱买来工具工作一个小时就能赚到十元,另一边则是花五块钱工作五小时候能赚到同样的十元。把这道题发到网上去问网友,说不定很多人还会因为实在答案太明显,而怀疑题目里是不是什么地方隐藏了坑人的陷阱呢。
“应该不至于真变成那样,毕竟像你们这样的玩家,也是给游戏公司贡献了不少收入。何况我觉得那些现在只是用游戏休闲打发时间的人,说不定以后时间长了也会‘进化’成把游戏当做一种正经娱乐的人。就像看电影的观众,不也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么?很多人最初只要是热闹一点的电影就觉得有意思,到后来要求特效真实,再后来对剧情和深度也开始慢慢有要求。”
很少有人一辈子都坚持同一种爱好。而人类对于某种东西的喜好,在莱维观察下,也认为大致上是分为几个阶段的。从一开始的稍微感兴趣,到成为爱好之后,往往就会在这一项爱好上逐渐的产生更深入的追求。而当自己的追求得到满足,又或者一直得不到满足,则会进而脱离这一项爱好,从其他地方继续寻找能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确实就是你说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也没你看起来那么悲观啦。最典型的例子不就是娱乐圈那些明星的赚钱方式么?以前实体唱片和各种商品销量还都很高的时候,很多明星光凭普通人贡献的钱就能赚很多。现在那些东西在普通人当中销量越来越低,有些明星就开始主要从那些肯大笔大笔花‘没意义的钱’的死忠粉丝身上赚够本了。”
辉夜突然把话题支到了娱乐圈,可见她还真不像某些同好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那在大多数二次元宅眼中无趣的三次元娱乐圈,居然也还有着不错的见解。可能这是因为莱维有个当明星的朋友的缘故?莱维一开始知道辉夜居然还在手机里存着尤娜的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那是相当惊讶觉得不可思议的。总不会因为都是来自另一个世界,就让这两个感觉没有半点共同语言的女人同病相怜起来了吧?莱维可不觉得辉夜有什么东西好和人家‘同病’的。
“唉,别提了,你说的这个事,我们学校一些同事现在还头疼着呢。前一段时间不知道什么人在学校公共区域的垃圾箱里扔了一大堆相同的CD,正好那个位置好像是监控的死角,结果到现在到还没抓到究竟是谁那么干的。”
“是为了CD里附送的照片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大量重复购买,然后把没用的CD扔掉的人么?也是相当死忠的粉丝啊。”
都不用莱维解释,辉夜立刻就明白了他说的那是怎么一回事。毕竟作为一名二次元死宅,辉夜虽然对三次元的明星、偶像之类的兴趣基本为零。可是毕竟大家的‘称号’里都带个‘宅’字,那些跟二次元宅其实并不是一路人的偶像宅所做的事情,辉夜又怎么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呢?
就连莱维会知道偶像宅的这种操作,也是因为曾经试过帮辉夜去把同一张动画的角色CD给搬了一箱子回家的经历。那次辉夜就是为了CD里附送的赠品,而买了整整上百张的CD。这些公司的营销方式说来也简单粗暴,其实就是制造一套分几种的赠品,然后随机封入每一张CD里面。对于普通购买CD的顾客,能得到其中随便一款赠品已经算是意外之喜,心里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不满。而那些像辉夜和泉此方一样收藏癖控制不住,只要喜欢的周边就一定要收集一整套的人……就是这些商家逮住了赚大钱的主要目标客户群。
有很多人经常吐槽这类带抽奖性质的售卖方式里头一定有猫腻。譬如明明是一套五张的角色卡片,实际封入CD内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平均数量随机放入,而是某一个人气角色的卡片数量明显比其他要少,使得希望能‘全制霸’的粉丝只能拼命花钱,来拼自己那并不怎么好的运气。
以莱维这样一个纯粹局外人的角度,他倒是觉得人家公司未必就有那些粉丝们想象的那么黑暗。毕竟感觉上即使是以没有猫腻的方式,这种赚钱手段本来就能捞到不少,应该没必要故意作弊万一出了问题惹怒粉丝,害得自己变成一锤子买卖,以后不能继续‘剥削’下去。
至于为什么网络上和现实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存在。莱维觉得阴谋论这种东西貌似永远都不缺市场,其次,基于那应该是叫幸存者偏差还是别的什么东西的理论……运气好的那部分人即使出来说点什么也会被当做炫耀而唾弃,只有运气不好的负面言语最容易被大家注意到。就连辉夜,不也很支持什么‘欧皇海豹必须死’之类,莱维都不太听得懂的话么?大家都抽奖的时候,最忌讳那些抽中的人跑出来洋洋得意,没准最后还会闹出悲惨的流血事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