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大浪淘沙,群英荟萃
中平元年,十月。
继针对天下世家的豪强自行募兵的诏令发出之后,大汉朝廷再次出招,发出了针对天下流民的流民迁移诏令,号召天下流民的前往并北三郡。
此诏令一出天下流民哗然,一直对流民不管不顾的汉室朝廷,现在居然也顾忌起普通百姓的死活了?
朝廷在民间的信用并不好,否则也不会闹的天下皆反,很多流民对此一开始都不相信。
不过流民在徘徊还有犹豫的同时,也都知道了雁门太守秦温之子秦昊,确实领兵收复了沦陷近二十多年的中北三郡。
汉室以此作为突破点,刻意大力宣传之下,秦昊成了名扬天下的少年英雄,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
而后朝廷又用秦温的人品作为保证,这才终于吸引了一部分人前往三郡。
当迁往三郡的流民门确确实实的分到土地之后,也证实了三郡免费发放土地的事实,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无数流民纷纷向三郡赶去。
迁移诏令为汉室在平民之中扳回了不少人心,许多依然对汉室还抱有幻想的百姓,在得知三郡确实分发土地之后,都激动的痛哭流涕,纷纷高呼吾皇万岁,秦将军万岁。
就连黄巾军之中的部分人也出现了一丝动摇,毕竟自他们起义之后,天下百姓不但没有受其福泽,生活反而更加困苦。
当然这部分人很少,大多数黄巾都极为坚定。
既然已经走上这条反路,那就只能一条黑走下去,没有其他选择了。
兖州,陈留。
得知近百万黄巾要赶到兖州之后,兖州世家哪里还敢在多做抵抗,连投降条件都不敢提,全都主动投降。
毕竟兖州世家大部分族兵,都被曹操带去了虎牢关,他们再也没有在抵抗下去的本钱。
不过兖州世家都想得太简单了,现在的局势可不是他们想投降,就能投降得了的。
因为兖州世家的狙击,致使黄巢被卢植曹操打的惨败,也使得黄巢黄巾继承人的身份再次变得风雨飘摇。
扬州洪秀全一路顺风顺水连战连捷,项燕项羽爷孙更是打下了豫州和大半个徐州,黄巢一边大败后,成绩就显得有些不够了。
所以黄巢对兖州世家简直是恨得直咬牙,又怎么可能接受他们的投降?
不过黄巢也明白不能把这些世家给逼急了,否则玉石俱焚的话,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黄巢假意接受兖州世家的投降,在彻底接收完胜利果实之后,立马就翻脸不认人。
近百大小世家都遭到屠杀,只有部分侥幸逃去了荆州和徐州,曹家的夏侯家大部分成员都在曹操的军中,其余人等也都提前逃到了徐州,所以幸免于难。
自此一役后,兖州世家实力损失惨重十不存一,整个兖州都彻底沦为黄巾的势力范围。
在百万大军进驻兖州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数百万民夫,没日没夜的往兖州运送粮草,现在的兖州已经成为黄巾军的粮库。
陈留是兖州最接近司隶的州郡,所以理所应当的成了黄巾军汇聚的大本营,而此时的陈留太守府可谓是群英荟萃。
黄巢、项燕、项羽、洪秀全、方腊、李自成、李密、窦建德、王世充、陈友谅、张士诚、方国胜……
除了张献忠留在冀州不在场外,黄巾之中但凡有点名气的渠帅和义军头领,基本都已到场除了。
如此庞大的人才阵容,和历史上的黄巾军简直没有可比性。如此多的豪杰枭雄此时却老老实实的龟缩在张角麾下,听凭张角的调遣。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这些反王原史上都是撬动王朝的人物,是时代的精英,而来到汉末这个大时代,自然也不会泯灭与众,黄巾就是最适合他们发挥的舞台。
黄巾奋战了大半年,大浪淘沙,原先的三十六方渠帅也战死了大半,他们的位置大部分都被平衡而出的反王们所取代。
看着堂下一张张英气勃勃的面容,而其中的老面孔居然少了大半,这让张角不禁有些伤感起来。
这场战争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见所有头领都已到齐,张角强行压下心中的悲伤,故作淡然道:“都到了吧,那开始吧。”
见张角发话,各大渠帅当即不敢再交头接耳,全都聚精会神的听张角训话,而张角却对黄巢点了点头,黄巢见此立马站出。
“我黄巾于三月起义,奋战七个终于打下了半壁江山,现在我黄巾军掌有整个兖州,大半个豫州青州,半个冀州扬州。”
众渠帅一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地盘可都是他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不过洪秀全和项羽两人却皱起眉头。
让黄巢当众宣读战果,这不明摆想着一副让继承自己位子的姿态嘛!黄巢兖州败的那么惨,大贤良师还那么看重黄巢吗?
一念至此,洪秀全和项羽就不禁有些愤恨起来。
洪秀全身为张角的大弟子,在没有太大支持的情况下,却独自打下近半个扬州,这战绩并不比黄巢比多少,而项羽则更是夸张。
洪秀全攻下扬州有他一半功劳,爷爷项燕打下了大半个豫州,他自己更是在手下谋士“贾国”的辅佐下,打下了半个徐州。
如此巨大的功劳,再加上项羽张角未来女婿的身份,难道还不够资格接替张角的位置,成为黄巾军的继承人吗?
项羽心中不服。
两人的表情黄巢自然是看在眼里的,心中更是无比的得意。
项羽,就算你无力天下第一又怎么样?匹夫之勇罢了,大贤良师是不会选择你的,谋略出众者才能成为黄巾的领导者。
洪秀全虽然是张角的大弟子,但黄巢都没有办法把他当成过竞争对手,在黄巢看来,洪秀全也就对于宗教有一些特殊的看法,自身能力并不算太强,若不是又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帮助,洪秀全不可能立下如此大功。
中平元年,十月。
继针对天下世家的豪强自行募兵的诏令发出之后,大汉朝廷再次出招,发出了针对天下流民的流民迁移诏令,号召天下流民的前往并北三郡。
此诏令一出天下流民哗然,一直对流民不管不顾的汉室朝廷,现在居然也顾忌起普通百姓的死活了?
朝廷在民间的信用并不好,否则也不会闹的天下皆反,很多流民对此一开始都不相信。
不过流民在徘徊还有犹豫的同时,也都知道了雁门太守秦温之子秦昊,确实领兵收复了沦陷近二十多年的中北三郡。
汉室以此作为突破点,刻意大力宣传之下,秦昊成了名扬天下的少年英雄,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
而后朝廷又用秦温的人品作为保证,这才终于吸引了一部分人前往三郡。
当迁往三郡的流民门确确实实的分到土地之后,也证实了三郡免费发放土地的事实,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无数流民纷纷向三郡赶去。
迁移诏令为汉室在平民之中扳回了不少人心,许多依然对汉室还抱有幻想的百姓,在得知三郡确实分发土地之后,都激动的痛哭流涕,纷纷高呼吾皇万岁,秦将军万岁。
就连黄巾军之中的部分人也出现了一丝动摇,毕竟自他们起义之后,天下百姓不但没有受其福泽,生活反而更加困苦。
当然这部分人很少,大多数黄巾都极为坚定。
既然已经走上这条反路,那就只能一条黑走下去,没有其他选择了。
兖州,陈留。
得知近百万黄巾要赶到兖州之后,兖州世家哪里还敢在多做抵抗,连投降条件都不敢提,全都主动投降。
毕竟兖州世家大部分族兵,都被曹操带去了虎牢关,他们再也没有在抵抗下去的本钱。
不过兖州世家都想得太简单了,现在的局势可不是他们想投降,就能投降得了的。
因为兖州世家的狙击,致使黄巢被卢植曹操打的惨败,也使得黄巢黄巾继承人的身份再次变得风雨飘摇。
扬州洪秀全一路顺风顺水连战连捷,项燕项羽爷孙更是打下了豫州和大半个徐州,黄巢一边大败后,成绩就显得有些不够了。
所以黄巢对兖州世家简直是恨得直咬牙,又怎么可能接受他们的投降?
不过黄巢也明白不能把这些世家给逼急了,否则玉石俱焚的话,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
于是黄巢假意接受兖州世家的投降,在彻底接收完胜利果实之后,立马就翻脸不认人。
近百大小世家都遭到屠杀,只有部分侥幸逃去了荆州和徐州,曹家的夏侯家大部分成员都在曹操的军中,其余人等也都提前逃到了徐州,所以幸免于难。
自此一役后,兖州世家实力损失惨重十不存一,整个兖州都彻底沦为黄巾的势力范围。
在百万大军进驻兖州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数百万民夫,没日没夜的往兖州运送粮草,现在的兖州已经成为黄巾军的粮库。
陈留是兖州最接近司隶的州郡,所以理所应当的成了黄巾军汇聚的大本营,而此时的陈留太守府可谓是群英荟萃。
黄巢、项燕、项羽、洪秀全、方腊、李自成、李密、窦建德、王世充、陈友谅、张士诚、方国胜……
除了张献忠留在冀州不在场外,黄巾之中但凡有点名气的渠帅和义军头领,基本都已到场除了。
如此庞大的人才阵容,和历史上的黄巾军简直没有可比性。如此多的豪杰枭雄此时却老老实实的龟缩在张角麾下,听凭张角的调遣。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这些反王原史上都是撬动王朝的人物,是时代的精英,而来到汉末这个大时代,自然也不会泯灭与众,黄巾就是最适合他们发挥的舞台。
黄巾奋战了大半年,大浪淘沙,原先的三十六方渠帅也战死了大半,他们的位置大部分都被平衡而出的反王们所取代。
看着堂下一张张英气勃勃的面容,而其中的老面孔居然少了大半,这让张角不禁有些伤感起来。
这场战争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见所有头领都已到齐,张角强行压下心中的悲伤,故作淡然道:“都到了吧,那开始吧。”
见张角发话,各大渠帅当即不敢再交头接耳,全都聚精会神的听张角训话,而张角却对黄巢点了点头,黄巢见此立马站出。
“我黄巾于三月起义,奋战七个终于打下了半壁江山,现在我黄巾军掌有整个兖州,大半个豫州青州,半个冀州扬州。”
众渠帅一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地盘可都是他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不过洪秀全和项羽两人却皱起眉头。
让黄巢当众宣读战果,这不明摆想着一副让继承自己位子的姿态嘛!黄巢兖州败的那么惨,大贤良师还那么看重黄巢吗?
一念至此,洪秀全和项羽就不禁有些愤恨起来。
洪秀全身为张角的大弟子,在没有太大支持的情况下,却独自打下近半个扬州,这战绩并不比黄巢比多少,而项羽则更是夸张。
洪秀全攻下扬州有他一半功劳,爷爷项燕打下了大半个豫州,他自己更是在手下谋士“贾国”的辅佐下,打下了半个徐州。
如此巨大的功劳,再加上项羽张角未来女婿的身份,难道还不够资格接替张角的位置,成为黄巾军的继承人吗?
项羽心中不服。
两人的表情黄巢自然是看在眼里的,心中更是无比的得意。
项羽,就算你无力天下第一又怎么样?匹夫之勇罢了,大贤良师是不会选择你的,谋略出众者才能成为黄巾的领导者。
洪秀全虽然是张角的大弟子,但黄巢都没有办法把他当成过竞争对手,在黄巢看来,洪秀全也就对于宗教有一些特殊的看法,自身能力并不算太强,若不是又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帮助,洪秀全不可能立下如此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