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天两夜还是比较容易熬的,因为白班和夜班正好错开了。
白宗自己白天睡觉,白客和老爸晚上睡觉,每个人的睡觉都有十几个小时,简直比平时还奢侈。
等第二天下午到达雾都时,三个人都精神饱满。
下了火车后,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途客车,终于回到老家了。
老家也是个小县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
到站后,刚下车就看到两个五十来岁的男女朝他们三个人招手。
不仅白客没能认出他们来,连白策也有些愣神。
倒是白宗先认出来了:“好像是三姑和三姑夫。”
白策连忙迎了上去。
两年前,他们一家六口还在老家的时候,三姑和三姑夫还没落实政策,下放在农场里劳动,一年也难得见上一两回。
白客他们全家人离开老家时,他们也没时间过来送别。
今年上半年,三姑和三姑夫落实政策了,从农场回到城里,整个精神面貌以及穿着打扮都大为改观了,难怪白策一时没能认出来。
三姑和三姑夫一人抓着白策的一只胳膊热情地拍打他。
三姑比白策大,从小到大姐弟俩的感情十分深厚。
他们一起长大一起上学。
甚至白策后来投笔从戎也是受三姑夫的影响。
三姑夫比三姑大了十来岁,是个老革命了。
他老家是晋南的,十几岁参加八路军。
50年来西南剿匪,战斗结束后就留在小县城里当了公安局长。
而三姑则是高中刚毕业新招收进公安局的小公安。
三姑一眼认出了白宗,连忙过来抱一抱。
她却有些认不出白客,因为白客在老家时年龄太小,变化有些大。
但她还是猜得出来:“这是老三白客吧?”
白策点头:“是啊,那会儿你看见的时候还很小。”
三姑亲昵地摸一摸白客的脑袋。
寒暄片刻,三姑和三姑夫领着白客他们爷仨向家里走去。
他们的住处离公交站不远,走了二十来分钟就到了。
三姑夫是老革命老干部了,眼下虽然落实了政策回到了城里,但相关待遇却还没有恢复。
他们家的住房很紧张,一家四口人住着两间屋子,连厨房还是与其他家共用的。
见三姑家远方来客,街坊邻居们都很配合,纷纷把厨房让出来,让三姑好好招待客人。
饭桌上,说起秦咏梅当上警察了,三姑夫感慨万千,他这个老公安却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岗位上去了。
这些年,三姑夫一再遭到冲击。
五十年代初当上公安局长,六十年代竟然被扫地出门,直接赶到供销社当了一名普通的营业员。
到了七十年代初,三姑夫和三姑又一起被下放到农场。
在劳动中,三姑夫盆骨受伤,从此以后走路都有些趔趄了。
年初平反以后,三姑夫又回到了供销社。
但此时三姑夫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了,加上身体不好,供销社里就没给他安排什么具体工作,每天晃荡着。
大好的年华眼看着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
三姑家住房有点紧张,所以晚上的时候白客他们爷仨只能住在离他家不远的供销社招待所里。
因为是自己单位的招待所,所以条件还是蛮不错的,父子三人住着一个房间,有独立的厕所,还有简陋的洗浴设施。
在县城里除了三姑家外,还有四姑和五叔等亲戚。
此外,白策还有许多同事、同学和战友。
所以,他们爷仨在招待所里住了四天。
直到把所有的亲朋都探望个遍,这才启程去往真正的老家——白家沟。
这是白家先祖世代耕耘的地方,也是白策从小长大的地方。
三姑和三姑夫因为身体不便,没法陪白策他们爷仨回老家,就把他们送到车站。
从车站再坐上去往乡间的大客车,一路穿行在乡间小路上。
虽然有些许颠簸,但窗外的青山绿水令爷仨一点也不感到疲累。
白宗还举着相机,不时拍下美好的景致。
一个半小时后,车子在一个叫做龙安场的地方停下来,二叔和他的儿子早已在路边等候多时了。
二叔的外貌,不论过多少年白客都会认出来。
这主要在于他的牙齿很特别。
上下两排都朝前方凸出着,连上下嘴唇都合不拢。
每当白客他们兄弟几个说起二叔的这种醒目造型,一起哈哈大笑时,白策都会板着脸在一旁说二叔这是啃甘蔗啃的。
其实,这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整个长江上游地区,还有珠三角地区,都时不时会出现二叔这种外貌特征的人,多半有相关的基因潜伏在这里。
白家沟属于龙安乡,龙安场就是全乡的中心。
它有点像一个小镇的模样,街道两边林立着店铺。
建筑都是古色古香的,最短的历史也有三四十年了。
关门关窗的门板和窗板都已经是酱色的了。
每周三,这里会有一个大集。
远近各乡各镇的商贩们都会在这里售卖他们的商品。
全乡各村的村民们也会携家带口前来赶集。
白家沟应该是龙安乡最偏僻的一个所在了。
不要说汽车,连马车都进不去。
运点什么东西都是靠背篓背、肩膀扛的。
其实,道路是有的,也不算怎么的崎岖险峻,只是有些窄小。
有一个叫鹅颈关的地方,壮一点的牛都走不过去。
白客觉得这样挺好的,保持原生态的感觉。
可惜的是若干年后,这里的道路被拓宽了,大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像鹅颈关这样有味道的景致统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若干年后,国家号召退耕还林,白家沟的人大多迁出去了,拓宽的马路也失去了意义,被炸掉的景致却难以恢复了。
所以,白客很享受当下。
父子三人跟二叔父子在小路上走着,不时穿越小溪,攀爬陡石梯。
一路上,不用白客提醒,白宗不停拍照着。
走了四十来分钟,终于到达鹅颈关。
白客拉着老爸还有二叔和堂兄,接连拍了好几张照片。
这鹅颈关类似一线天,两边有巨石,中间只留下一道缝隙,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
扶着鹅颈关的巨石,白客突然想:这一世或许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在不影响父老乡亲奔小康的前提下,尽力保住这些独特的景致。
白宗自己白天睡觉,白客和老爸晚上睡觉,每个人的睡觉都有十几个小时,简直比平时还奢侈。
等第二天下午到达雾都时,三个人都精神饱满。
下了火车后,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途客车,终于回到老家了。
老家也是个小县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
到站后,刚下车就看到两个五十来岁的男女朝他们三个人招手。
不仅白客没能认出他们来,连白策也有些愣神。
倒是白宗先认出来了:“好像是三姑和三姑夫。”
白策连忙迎了上去。
两年前,他们一家六口还在老家的时候,三姑和三姑夫还没落实政策,下放在农场里劳动,一年也难得见上一两回。
白客他们全家人离开老家时,他们也没时间过来送别。
今年上半年,三姑和三姑夫落实政策了,从农场回到城里,整个精神面貌以及穿着打扮都大为改观了,难怪白策一时没能认出来。
三姑和三姑夫一人抓着白策的一只胳膊热情地拍打他。
三姑比白策大,从小到大姐弟俩的感情十分深厚。
他们一起长大一起上学。
甚至白策后来投笔从戎也是受三姑夫的影响。
三姑夫比三姑大了十来岁,是个老革命了。
他老家是晋南的,十几岁参加八路军。
50年来西南剿匪,战斗结束后就留在小县城里当了公安局长。
而三姑则是高中刚毕业新招收进公安局的小公安。
三姑一眼认出了白宗,连忙过来抱一抱。
她却有些认不出白客,因为白客在老家时年龄太小,变化有些大。
但她还是猜得出来:“这是老三白客吧?”
白策点头:“是啊,那会儿你看见的时候还很小。”
三姑亲昵地摸一摸白客的脑袋。
寒暄片刻,三姑和三姑夫领着白客他们爷仨向家里走去。
他们的住处离公交站不远,走了二十来分钟就到了。
三姑夫是老革命老干部了,眼下虽然落实了政策回到了城里,但相关待遇却还没有恢复。
他们家的住房很紧张,一家四口人住着两间屋子,连厨房还是与其他家共用的。
见三姑家远方来客,街坊邻居们都很配合,纷纷把厨房让出来,让三姑好好招待客人。
饭桌上,说起秦咏梅当上警察了,三姑夫感慨万千,他这个老公安却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岗位上去了。
这些年,三姑夫一再遭到冲击。
五十年代初当上公安局长,六十年代竟然被扫地出门,直接赶到供销社当了一名普通的营业员。
到了七十年代初,三姑夫和三姑又一起被下放到农场。
在劳动中,三姑夫盆骨受伤,从此以后走路都有些趔趄了。
年初平反以后,三姑夫又回到了供销社。
但此时三姑夫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了,加上身体不好,供销社里就没给他安排什么具体工作,每天晃荡着。
大好的年华眼看着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
三姑家住房有点紧张,所以晚上的时候白客他们爷仨只能住在离他家不远的供销社招待所里。
因为是自己单位的招待所,所以条件还是蛮不错的,父子三人住着一个房间,有独立的厕所,还有简陋的洗浴设施。
在县城里除了三姑家外,还有四姑和五叔等亲戚。
此外,白策还有许多同事、同学和战友。
所以,他们爷仨在招待所里住了四天。
直到把所有的亲朋都探望个遍,这才启程去往真正的老家——白家沟。
这是白家先祖世代耕耘的地方,也是白策从小长大的地方。
三姑和三姑夫因为身体不便,没法陪白策他们爷仨回老家,就把他们送到车站。
从车站再坐上去往乡间的大客车,一路穿行在乡间小路上。
虽然有些许颠簸,但窗外的青山绿水令爷仨一点也不感到疲累。
白宗还举着相机,不时拍下美好的景致。
一个半小时后,车子在一个叫做龙安场的地方停下来,二叔和他的儿子早已在路边等候多时了。
二叔的外貌,不论过多少年白客都会认出来。
这主要在于他的牙齿很特别。
上下两排都朝前方凸出着,连上下嘴唇都合不拢。
每当白客他们兄弟几个说起二叔的这种醒目造型,一起哈哈大笑时,白策都会板着脸在一旁说二叔这是啃甘蔗啃的。
其实,这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整个长江上游地区,还有珠三角地区,都时不时会出现二叔这种外貌特征的人,多半有相关的基因潜伏在这里。
白家沟属于龙安乡,龙安场就是全乡的中心。
它有点像一个小镇的模样,街道两边林立着店铺。
建筑都是古色古香的,最短的历史也有三四十年了。
关门关窗的门板和窗板都已经是酱色的了。
每周三,这里会有一个大集。
远近各乡各镇的商贩们都会在这里售卖他们的商品。
全乡各村的村民们也会携家带口前来赶集。
白家沟应该是龙安乡最偏僻的一个所在了。
不要说汽车,连马车都进不去。
运点什么东西都是靠背篓背、肩膀扛的。
其实,道路是有的,也不算怎么的崎岖险峻,只是有些窄小。
有一个叫鹅颈关的地方,壮一点的牛都走不过去。
白客觉得这样挺好的,保持原生态的感觉。
可惜的是若干年后,这里的道路被拓宽了,大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像鹅颈关这样有味道的景致统统消失不见了。
又过了若干年后,国家号召退耕还林,白家沟的人大多迁出去了,拓宽的马路也失去了意义,被炸掉的景致却难以恢复了。
所以,白客很享受当下。
父子三人跟二叔父子在小路上走着,不时穿越小溪,攀爬陡石梯。
一路上,不用白客提醒,白宗不停拍照着。
走了四十来分钟,终于到达鹅颈关。
白客拉着老爸还有二叔和堂兄,接连拍了好几张照片。
这鹅颈关类似一线天,两边有巨石,中间只留下一道缝隙,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
扶着鹅颈关的巨石,白客突然想:这一世或许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在不影响父老乡亲奔小康的前提下,尽力保住这些独特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