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 风来(一)
转眼,半年时间匆匆而过。
建业四年,在众人的期盼中到来。
这一年,盛鸿二十三岁,正是一个男子最年轻力盛的年龄。
这一年,谢明曦二十二岁,正是一个女子精力体力最佳的易孕之龄。
李太皇太后的孝期已过,朝中众臣也为帝后松了口气。
说起来,帝后的子嗣都被守孝耽搁了。谢明曦生下阿萝没满一个月,建文帝便驾崩归天,孝期一守就是三年。
建文帝孝期过了没多久,紧接着京城出了变故,建安帝死了。新帝又守了一年国孝。
再然后,又是为李太皇太后守孝。
守孝期间是否同房,外人管不着。要紧的是孝期不宜怀孕生子。这一年年耽搁下来,帝后膝下如今只有一个端柔公主,子嗣空虚,怎能不令群臣忧心?
也因此,刚过了上元节没多久,朝会上便有官员上奏折,奏请天子广开后宫,纳宫妃入宫,为天家开枝散叶延绵子嗣。
上奏折的官员,是一个年轻的御史,姓杨。
刘御史告病致仕后,几位御史沉寂安分了不少。
身为御史,嘴皮子没有不麻溜的。杨御史一道忠君爱国慷慨激昂的奏折,说进了众臣的心坎里。颇有几位臣子出言附和。
天子独宠中宫皇后,这几年来连个近身伺候的宫女都没有。这已不算什么秘密了。不过,夫妻再恩爱,也不能罔顾天家子嗣繁衍。
便是谢皇后的父亲,当今礼部尚书谢钧,此时面色也无异样。只在心里暗暗盘算着,让家中女眷进宫给皇后娘娘请安,提醒皇后娘娘及早调理身体,早日有孕生下嫡皇子,以稳固中宫之位。
坐在龙椅上的天子和颜悦色地聆听,然后笑道:“诸位爱卿所说之言,朕都听进耳中了。朕也希望皇后早日有孕。”
“广开后宫就不必了。朕和皇后都正年轻,何愁生不出子嗣?”
这可未必啊!
俞太后就是现成的例子。生了昌平公主后,再未有过身孕……
这等诛心之言,自然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
杨御史今日在大朝会上出了风头,心情正澎湃激荡,拱手启奏道:“微臣也盼着皇后娘娘早日有喜,生出嫡皇子,大齐江山后继有人,方是大齐之幸。”
“只是,后宫只一个皇后娘娘,未免太过空虚。皇后娘娘素有贤名,理应主动挑选宫妃入宫伺候皇上,为天家繁衍子嗣。”
言下之意就是,谢皇后主动为皇上纳宫妃,才算贤惠。否则,便是善嫉不贤。
谢钧目中闪过愠怒。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这个杨御史,在大朝会上煽风点火,明着夸赞皇后,实则贬薄。
是谁在暗中怂恿指使杨御史?
没等谢钧张口反驳,萧尚书已上前一步,叱责杨御史:“后宫之事,有皇后娘娘做主。还有太后娘娘坐镇。岂容你一个御史胡言乱语?”
“皇后娘娘贤良与否,众人皆有目共睹,且轮不到你来嚼舌。”
萧尚书怒斥完杨御史,又对龙椅上的天子拱手道:“杨御史妄议后宫,不修口德。老臣奏请皇上,严惩杨御史。”
天子的俊脸也沉了下来:“准奏!来人,将杨御史撵出金銮殿。以后不得再参加大朝会。”
杨御史顿时傻了眼。
身为御史,最重要的职责便是闻风而奏,监督弹劾百官。对天子的言行亦能谏言的权利。被彻底革除在大朝会之外,他还有什么脸再做御史?
杨御史双腿一软,便要下跪请罪。几个高壮的御林侍卫走上前来,不费什么力气便“请”走了杨御史。
朝堂里安静了片刻。
天子并未动气,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般,亲切又和气地说道:“诸位爱卿还有何要事启奏?”
众臣:“……”
……
散朝后,赵阁老主动邀陆阁老同乘一辆马车。
陆阁老欣然应下,在随从的搀扶下上了马车。
宽敞的马车里,两位阁老相对而坐,压低了声音说话。
“这个杨御史,不知是受何人指使挑唆,故意污蔑皇后娘娘。”
“左右不出那两三人而已。”
要么是俞太后,要么是俞顾余党。也有可能是和临江王走动密切的某位宗室亲王。天子登基连头连尾都没到三年,真正的死敌也就是他们了。
赵阁老略略皱眉,轻哼一声:“树欲静而风不止!皇上守孝数年,如今已经出了孝期,这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出手了。”
这吃相也太难看了些。
先不说宫妃进宫是否能分走天子的宠爱。只说广开后宫,历来只有皇后或太后才能主持选妃之事。
俞太后缠绵病榻,执掌后宫的是谢皇后。天子无纳妃之意,谢皇后也绝不会傻到主动为天子纳宫妃。
陆阁老淡淡道:“皇上不动这份心思,别人再动心思也是徒劳。”
这倒也是。
赵阁老嘲弄地笑道:“皇上平日里一副随和可亲的模样,几乎未动过怒气。对群臣更是礼遇有加。便有人以为皇上性情软好拿捏了。”
“今日皇上稍露手段,足以震慑众人。”
陆阁老回想起朝堂上的那一幕,不由得轻叹一声:“皇上年岁不大,行事却十分稳妥老辣。心有成算,胸有城府啊!”
简而言之,笑面虎一个。
比起动辄翻脸动怒的建安帝,建业帝显然更有城府,也更难应付。
闲话几句后,陆阁老又道:“皇上和皇后娘娘鹣鲽情深。才出孝期,便想让皇上广开后宫,别说皇后娘娘反应如何,皇上第一个就不乐意。”
“这等事,我们不必插手。待过一两年,若皇后娘娘一直迟迟无孕,再上奏折也不迟。”
赵阁老点点头,话风一转,提起了即将归京的幼子来:“赵奇在蜀地为官满一任,再有两个月便应归京述职了。我有几年没见他了,以后索性将他留在京城,也能随时照应些。”
陆阁老也打着同样的主意,口中却笑道:“他们有能耐有出息,为皇上当差做事,为自己谋前程,亦是好事。”
建业四年,在众人的期盼中到来。
这一年,盛鸿二十三岁,正是一个男子最年轻力盛的年龄。
这一年,谢明曦二十二岁,正是一个女子精力体力最佳的易孕之龄。
李太皇太后的孝期已过,朝中众臣也为帝后松了口气。
说起来,帝后的子嗣都被守孝耽搁了。谢明曦生下阿萝没满一个月,建文帝便驾崩归天,孝期一守就是三年。
建文帝孝期过了没多久,紧接着京城出了变故,建安帝死了。新帝又守了一年国孝。
再然后,又是为李太皇太后守孝。
守孝期间是否同房,外人管不着。要紧的是孝期不宜怀孕生子。这一年年耽搁下来,帝后膝下如今只有一个端柔公主,子嗣空虚,怎能不令群臣忧心?
也因此,刚过了上元节没多久,朝会上便有官员上奏折,奏请天子广开后宫,纳宫妃入宫,为天家开枝散叶延绵子嗣。
上奏折的官员,是一个年轻的御史,姓杨。
刘御史告病致仕后,几位御史沉寂安分了不少。
身为御史,嘴皮子没有不麻溜的。杨御史一道忠君爱国慷慨激昂的奏折,说进了众臣的心坎里。颇有几位臣子出言附和。
天子独宠中宫皇后,这几年来连个近身伺候的宫女都没有。这已不算什么秘密了。不过,夫妻再恩爱,也不能罔顾天家子嗣繁衍。
便是谢皇后的父亲,当今礼部尚书谢钧,此时面色也无异样。只在心里暗暗盘算着,让家中女眷进宫给皇后娘娘请安,提醒皇后娘娘及早调理身体,早日有孕生下嫡皇子,以稳固中宫之位。
坐在龙椅上的天子和颜悦色地聆听,然后笑道:“诸位爱卿所说之言,朕都听进耳中了。朕也希望皇后早日有孕。”
“广开后宫就不必了。朕和皇后都正年轻,何愁生不出子嗣?”
这可未必啊!
俞太后就是现成的例子。生了昌平公主后,再未有过身孕……
这等诛心之言,自然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
杨御史今日在大朝会上出了风头,心情正澎湃激荡,拱手启奏道:“微臣也盼着皇后娘娘早日有喜,生出嫡皇子,大齐江山后继有人,方是大齐之幸。”
“只是,后宫只一个皇后娘娘,未免太过空虚。皇后娘娘素有贤名,理应主动挑选宫妃入宫伺候皇上,为天家繁衍子嗣。”
言下之意就是,谢皇后主动为皇上纳宫妃,才算贤惠。否则,便是善嫉不贤。
谢钧目中闪过愠怒。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这个杨御史,在大朝会上煽风点火,明着夸赞皇后,实则贬薄。
是谁在暗中怂恿指使杨御史?
没等谢钧张口反驳,萧尚书已上前一步,叱责杨御史:“后宫之事,有皇后娘娘做主。还有太后娘娘坐镇。岂容你一个御史胡言乱语?”
“皇后娘娘贤良与否,众人皆有目共睹,且轮不到你来嚼舌。”
萧尚书怒斥完杨御史,又对龙椅上的天子拱手道:“杨御史妄议后宫,不修口德。老臣奏请皇上,严惩杨御史。”
天子的俊脸也沉了下来:“准奏!来人,将杨御史撵出金銮殿。以后不得再参加大朝会。”
杨御史顿时傻了眼。
身为御史,最重要的职责便是闻风而奏,监督弹劾百官。对天子的言行亦能谏言的权利。被彻底革除在大朝会之外,他还有什么脸再做御史?
杨御史双腿一软,便要下跪请罪。几个高壮的御林侍卫走上前来,不费什么力气便“请”走了杨御史。
朝堂里安静了片刻。
天子并未动气,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般,亲切又和气地说道:“诸位爱卿还有何要事启奏?”
众臣:“……”
……
散朝后,赵阁老主动邀陆阁老同乘一辆马车。
陆阁老欣然应下,在随从的搀扶下上了马车。
宽敞的马车里,两位阁老相对而坐,压低了声音说话。
“这个杨御史,不知是受何人指使挑唆,故意污蔑皇后娘娘。”
“左右不出那两三人而已。”
要么是俞太后,要么是俞顾余党。也有可能是和临江王走动密切的某位宗室亲王。天子登基连头连尾都没到三年,真正的死敌也就是他们了。
赵阁老略略皱眉,轻哼一声:“树欲静而风不止!皇上守孝数年,如今已经出了孝期,这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出手了。”
这吃相也太难看了些。
先不说宫妃进宫是否能分走天子的宠爱。只说广开后宫,历来只有皇后或太后才能主持选妃之事。
俞太后缠绵病榻,执掌后宫的是谢皇后。天子无纳妃之意,谢皇后也绝不会傻到主动为天子纳宫妃。
陆阁老淡淡道:“皇上不动这份心思,别人再动心思也是徒劳。”
这倒也是。
赵阁老嘲弄地笑道:“皇上平日里一副随和可亲的模样,几乎未动过怒气。对群臣更是礼遇有加。便有人以为皇上性情软好拿捏了。”
“今日皇上稍露手段,足以震慑众人。”
陆阁老回想起朝堂上的那一幕,不由得轻叹一声:“皇上年岁不大,行事却十分稳妥老辣。心有成算,胸有城府啊!”
简而言之,笑面虎一个。
比起动辄翻脸动怒的建安帝,建业帝显然更有城府,也更难应付。
闲话几句后,陆阁老又道:“皇上和皇后娘娘鹣鲽情深。才出孝期,便想让皇上广开后宫,别说皇后娘娘反应如何,皇上第一个就不乐意。”
“这等事,我们不必插手。待过一两年,若皇后娘娘一直迟迟无孕,再上奏折也不迟。”
赵阁老点点头,话风一转,提起了即将归京的幼子来:“赵奇在蜀地为官满一任,再有两个月便应归京述职了。我有几年没见他了,以后索性将他留在京城,也能随时照应些。”
陆阁老也打着同样的主意,口中却笑道:“他们有能耐有出息,为皇上当差做事,为自己谋前程,亦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