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若有所思:“对外,是燕国?”
“不止。”冯妙君分析客观,“燕王对新夏的不满,多半集中到傅灵川身上;还有峣国、晋国以及其他与魏有罅隙的势力,都会不高兴。恰巧——”她耸了耸肩,“恰巧执政的是傅灵川,风头最劲的也是傅灵川。那么众矢之的,他就当仁不让。”
所谓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白板望着女主人,心里饱含敬畏。她这一年来在宫里韬光养晦,不显山也不露水,甚至给傅灵川出谋划策,平顺内政外交,既有头脑也有手腕。它一直不解,这样聪颖的冯妙君为何不急着掰倒傅灵川、自己上位。
原来,原来如此。
她还需要傅灵川来当这个“坏人”,挡去所有流言蜚语和非议不满。这样等长乐女王亲自执政,过往的不佳政绩都是傅灵川的锅,而她就有一个好的开端。
内外交攻的窘迫,在傅灵川倒台之前就已经显露无疑。
他的失败,早就注定。
现在,傅灵川也知道了,也想通了,可他怨不得。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遵照冯妙君给出的建议来施政,每一步都是对的,每一步都大利于国民。与魏签定协议,保证了边境的和平,争取到新夏全力复苏的黄金时期;削弱地方、裁军夺权,有利于稳固政权、大惠民利。
可这样做都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要被千夫所指。有时候,即便你全心全意为人尽瘁,别人也不一定领你的情、记你的好。
白板想通了,喃喃道:“傅灵川这人也不坏嘛。”
“他是求仁得仁。”从它的角度看去,女主人的眼神沉静幽深如古井,任外头风雨再大,这里面依旧波澜不兴,“尽管我们做的都是好事,但总有一人要付出代价。不是他,就是我。”
白板想不通:“既然傅灵川都明白,为何又愿意重返王廷?”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那里才是他发挥才能之所在。”冯妙君悠悠道,“他既已交权,与我之间就没有争斗之源,即便心结未解,也不妨碍求同存异。不然——”
“傅灵川若是打算一心清修、不理世事,那么早就飘然而去,何必还留在松溪别院,留在乌塞尔?”她微微一笑,“他早有回廷之意,只是试探我,希望看见我的诚意。至于求娶柳清如,也是向我表态,今后老实佐政、不作妄想。”
傅灵川既然要娶柳清如,对女王自然不能再有妄念。他在回廷之时提此要求,以宽君王之心,实是聪明之举。甚至他选妻也是大有讲究。大司空柳闻正是女王拥趸,与王渊一样坚定地回护她,傅灵川想迎娶其女,也是向女王表忠心之举。
冯妙君现在一心想把他拉回王廷,对傅灵川提的要求慷慨应允。说到这里,她笑意更甚:“可巧来着,柳清如对傅灵川素有好感,据说去年灯会,他们两人还斗过字谜。我看此事么,十有七八能成。”
其实她也佩服傅灵川,能容人之不能忍。这才是施政者应有的胸怀和格局。对傅灵川来说,此身交付江海虽然自在,忧国忧民虽然牵挂,他也宁可舍易就难,赴汤蹈火。
这一点,冯妙君是自愧不如的。
所以,只要傅灵川退回他应站的位置上,君臣定能相得。
天色渐暗,雪地里冒出一只兔子觅食,却被天上的老鹰发现、飞掠而下。于是地面一阵扑腾,兔毛和白雪乱溅,很快沾染了血渍。
冯妙君看了两眼就移开目光。人间的争斗,比起这些动物的生死搏杀还要凶险百倍。想到这里,她才觉自己陷入太深,最开始她只不过想寻找解除诅咒之法,却渐渐进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渐渐以新夏之安危兴亡为己任。
世事奇妙,莫过于此,就好似冥冥中自有安排。
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傅灵川为她分担朝堂政事。冯妙君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身在局中,却还有局外人的清醒。
因为,天下风云又已被扰动。
回到宫中,她才走下马车就接到急报:“魏国侵峣!”
冯妙君心里咯噔一沉。
¥¥¥¥¥
新夏王廷的政权交替,搁在国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放眼南北两陆,却没激起什么风浪,因为燕国再度入侵了熙国。
这才是爆炸性的消息。
时隔一年,燕人也吸取上回的教训,再也不在开春时去强渡青澜江,而是提前到腊月,那时江面最窄。
熙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这一回燕军准备格外充分,两军在江畔激斗三天三夜,连江水都染成鲜红。
是役,燕军胜,曾将他们挡在青澜江的熙国名将霍云松殁。
第五天清晨,燕军强渡青澜江,并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成功登陆江左。熙国阻挡燕人的第一道天堑,就此破除。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人人都道,这回熙国危矣。
不过这虽然是件大事,但对新夏的影响很小。真正在王廷上引发激烈讨论的,是两个重磅消息:
其一,傅灵川又回来了。
议事大殿正门打开,傅灵川重新走进来时,群臣都是愕然。
成王败寇不是权争的铁律么?谁也没想过,还能在这里再见到他。
群臣脸上神情各异,都被冯妙君一一看在眼里,这时就笑吟吟道:“是了,忘了知会各位:本朝特设佐政大臣一名,由傅卿担任。今后,他就要行理政之职。”
话音未落,大家面面相觑。女王好不容易掰倒了傅灵川,怎可能再放他独揽大权?她说“理政”,那便是政务都交由傅灵川打理之意?
嚯,那和从前有甚不同?
冯妙君顿了一顿,让众人消化这个消息,而后又道:“格外疑难之事,由相国与佐政参磋,再交由我决断便是。”
这就是说,大政方针的决定权仍在国君手里。
说到底,只是理政而非摄政,傅灵川不再有权倾朝野的能力了。
可他重返政坛,又重新掌握了理政之权,实是打许多人一个措手不及。
“不止。”冯妙君分析客观,“燕王对新夏的不满,多半集中到傅灵川身上;还有峣国、晋国以及其他与魏有罅隙的势力,都会不高兴。恰巧——”她耸了耸肩,“恰巧执政的是傅灵川,风头最劲的也是傅灵川。那么众矢之的,他就当仁不让。”
所谓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白板望着女主人,心里饱含敬畏。她这一年来在宫里韬光养晦,不显山也不露水,甚至给傅灵川出谋划策,平顺内政外交,既有头脑也有手腕。它一直不解,这样聪颖的冯妙君为何不急着掰倒傅灵川、自己上位。
原来,原来如此。
她还需要傅灵川来当这个“坏人”,挡去所有流言蜚语和非议不满。这样等长乐女王亲自执政,过往的不佳政绩都是傅灵川的锅,而她就有一个好的开端。
内外交攻的窘迫,在傅灵川倒台之前就已经显露无疑。
他的失败,早就注定。
现在,傅灵川也知道了,也想通了,可他怨不得。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遵照冯妙君给出的建议来施政,每一步都是对的,每一步都大利于国民。与魏签定协议,保证了边境的和平,争取到新夏全力复苏的黄金时期;削弱地方、裁军夺权,有利于稳固政权、大惠民利。
可这样做都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要被千夫所指。有时候,即便你全心全意为人尽瘁,别人也不一定领你的情、记你的好。
白板想通了,喃喃道:“傅灵川这人也不坏嘛。”
“他是求仁得仁。”从它的角度看去,女主人的眼神沉静幽深如古井,任外头风雨再大,这里面依旧波澜不兴,“尽管我们做的都是好事,但总有一人要付出代价。不是他,就是我。”
白板想不通:“既然傅灵川都明白,为何又愿意重返王廷?”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那里才是他发挥才能之所在。”冯妙君悠悠道,“他既已交权,与我之间就没有争斗之源,即便心结未解,也不妨碍求同存异。不然——”
“傅灵川若是打算一心清修、不理世事,那么早就飘然而去,何必还留在松溪别院,留在乌塞尔?”她微微一笑,“他早有回廷之意,只是试探我,希望看见我的诚意。至于求娶柳清如,也是向我表态,今后老实佐政、不作妄想。”
傅灵川既然要娶柳清如,对女王自然不能再有妄念。他在回廷之时提此要求,以宽君王之心,实是聪明之举。甚至他选妻也是大有讲究。大司空柳闻正是女王拥趸,与王渊一样坚定地回护她,傅灵川想迎娶其女,也是向女王表忠心之举。
冯妙君现在一心想把他拉回王廷,对傅灵川提的要求慷慨应允。说到这里,她笑意更甚:“可巧来着,柳清如对傅灵川素有好感,据说去年灯会,他们两人还斗过字谜。我看此事么,十有七八能成。”
其实她也佩服傅灵川,能容人之不能忍。这才是施政者应有的胸怀和格局。对傅灵川来说,此身交付江海虽然自在,忧国忧民虽然牵挂,他也宁可舍易就难,赴汤蹈火。
这一点,冯妙君是自愧不如的。
所以,只要傅灵川退回他应站的位置上,君臣定能相得。
天色渐暗,雪地里冒出一只兔子觅食,却被天上的老鹰发现、飞掠而下。于是地面一阵扑腾,兔毛和白雪乱溅,很快沾染了血渍。
冯妙君看了两眼就移开目光。人间的争斗,比起这些动物的生死搏杀还要凶险百倍。想到这里,她才觉自己陷入太深,最开始她只不过想寻找解除诅咒之法,却渐渐进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渐渐以新夏之安危兴亡为己任。
世事奇妙,莫过于此,就好似冥冥中自有安排。
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傅灵川为她分担朝堂政事。冯妙君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身在局中,却还有局外人的清醒。
因为,天下风云又已被扰动。
回到宫中,她才走下马车就接到急报:“魏国侵峣!”
冯妙君心里咯噔一沉。
¥¥¥¥¥
新夏王廷的政权交替,搁在国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放眼南北两陆,却没激起什么风浪,因为燕国再度入侵了熙国。
这才是爆炸性的消息。
时隔一年,燕人也吸取上回的教训,再也不在开春时去强渡青澜江,而是提前到腊月,那时江面最窄。
熙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这一回燕军准备格外充分,两军在江畔激斗三天三夜,连江水都染成鲜红。
是役,燕军胜,曾将他们挡在青澜江的熙国名将霍云松殁。
第五天清晨,燕军强渡青澜江,并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成功登陆江左。熙国阻挡燕人的第一道天堑,就此破除。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人人都道,这回熙国危矣。
不过这虽然是件大事,但对新夏的影响很小。真正在王廷上引发激烈讨论的,是两个重磅消息:
其一,傅灵川又回来了。
议事大殿正门打开,傅灵川重新走进来时,群臣都是愕然。
成王败寇不是权争的铁律么?谁也没想过,还能在这里再见到他。
群臣脸上神情各异,都被冯妙君一一看在眼里,这时就笑吟吟道:“是了,忘了知会各位:本朝特设佐政大臣一名,由傅卿担任。今后,他就要行理政之职。”
话音未落,大家面面相觑。女王好不容易掰倒了傅灵川,怎可能再放他独揽大权?她说“理政”,那便是政务都交由傅灵川打理之意?
嚯,那和从前有甚不同?
冯妙君顿了一顿,让众人消化这个消息,而后又道:“格外疑难之事,由相国与佐政参磋,再交由我决断便是。”
这就是说,大政方针的决定权仍在国君手里。
说到底,只是理政而非摄政,傅灵川不再有权倾朝野的能力了。
可他重返政坛,又重新掌握了理政之权,实是打许多人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