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一开始不过是一个镖局犯了事的事,虽然掳走的是徐阁老的外孙女,可是按照常理,也不过就是从严处置,大不了便揪出一个典型来砍头,其余的人流放,可是看现在这势头,分明就是要株连的意思了啊。
闹得这么严重......
御史的攻讦远远没有停止,隆庆帝把之前的奏折都留中不发,并没有做出决断,底下的御史们就好像嗅到了风向一般,疯狂的开始清算卫家跟沈琛的不是。
比如说,之前在福建的时候,沈琛就已经跟卫家做了不少出格的事。
比如说,这件事本来就跟卫家有关,大家都知道,谢家跟卫家之前早有来往,两家互动不断。
还有人建议隆庆帝下令三司将谢家的人先槛送京师,搜集谢家这么多年来的账本,看看其中究竟有没有猫腻。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朝中但凡是有点消息渠道的人,都开始担心起卫家和沈琛来了。
啧啧,眼看着滔天的富贵就在眼前了,可是谁知道临门一脚出了这样的事呢?
卫家这是要倒下的样子啊。
在这重重的压力和漫天飞的谣言之下,卫家行事越发的谨慎小心,之前早已经放了帖子的茶会都取消了。
有好事的就取笑卫家-----说是卫家大约是真的多行不义,这么多年来,竟然连场像样的茶会都办不出来。
每每要办的时候总要出事,而且一出出的就是大事。
京城中看热闹的人纷纷想看卫家这回到底是怎么样的倒霉,原先宾客盈门的卫家瞬间门庭冷落,连乞丐都不在附近的街道走动了,生怕会惹上什么霉运。
定北侯府里头却一切如常,连下人们身上也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二夫人三夫人给卫老太太请完安,便说起了这回的事:“老爷他们被骂的都不敢上朝了,告了病假......”
三夫人已经猜到卫老太太跟卫安都对这件事早有打算的事,说起这话题来也不跟平常一样的担惊受怕,很是镇定的又继续道:“咱们家的茶会,还没说不办呢,就有不少人家里送回了帖子......”
二夫人向来是不说三道四的,这回也忍不住讥诮的讽刺起来:“都说人走茶凉,咱们这人还没走呢,茶就已经凉了。那帮人虽然势力,可是也实在是太势力了些。”
“趋利避害,这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可抱怨的。”卫老太太看了她们一眼,很是欣慰她们如今遇事可以如此稳重,顿了顿便又道:“何况,虽然有那等势利眼,可是同样也有雪中送炭的不是?”
这说的是陈家跟平安侯府。
平安侯府特地还送了许多盆花来,说是留给卫老太太养着赏玩。
三夫人和二夫人对视了一眼,说起这个脸上也有了些笑意:“您说的是,那些墙头草,原本也是靠不住的,能趁着这个时候看清楚那帮人的真面目,也值得了。”
二夫人嗯了一声,便又道:“而且就如同老太太说的,大难临头的时候反而能看出人心,知道什么人值得来往,什么人不值得。”
卫老太太没说其他的,皱了皱眉头便又问:“府里的下人约束好了没有?咱们上头虽然稳得住,可是难保底下人心浮动。毕竟外头传的吓人的很,有那等不知道事不能经事的,怕是当真要被吓坏了,以为咱们家覆灭就在顷刻之间呢。有时候底下的人容易坏事的很,你们管着这府里的事物,这些事情便都要靠你们了,可别让那些不懂事的坏了大事,造成大错。”
二夫人和三夫人早就已经有了准备,她们早在之前就已经吃过这样的亏了,前头几次就很是下力气管着府里的人,就是怕他们底下的人做错事带累了大家,这回她们早在御史们风闻奏事的时候,就已经吩咐下去尽力约束底下的人了,严禁底下的人出去打探消息。
现在卫老太太这么说,她们便急忙答应下来。
几个人正说着还是先要把家里稳住这些话,二老爷三老爷就进来了,请过了安之后他们便在卫老太太的示意下坐了下来,斟酌着说了今天外头的新消息。
“娘,事情越闹越大了,听说圣上已经下令将谢家的人押送进京了。”三老爷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深深的忧虑:“之前一直不少御史弹劾谢家,可是圣上自岿然不动,现在却忽然下了这样的命令,难不成......难不成是真的信了那些御史的话?”
让三老爷忧虑的还不是这些,是谢家跟卫家当真是有很深的联系的。
谢家每年的确也给卫家不少银两。
最重要的是,谢家从前是当真有前科在先-----谢大老爷和谢二老爷做的那些事现在可都历历在目,真的要审的话怎么审不出来?
再则,要是谢家被押送进京受审,那么三司的刑罚他们扛得住扛不住?卫家是到底伸手帮忙还是不伸手帮忙?
桩桩件件,哪一件都是要命的考验,稍微行差踏错可能就是满门的性命。
二老爷向来是比三老爷更加胆小怕事的,可是这回却难得的沉住了气,他摇了摇头:“我道士觉得,能押送进京是件好事,现在虽然是槛送京师,可是不是说押回京城再审吗?总比隔着天南海北的,直接就给谢家定了罪,让我们背上个莫须有的罪名好的多的吧?相比较起来,我觉得押送进京对我们有利的多了。”
至少给了谢家说话的机会啊。
卫老太太面带微笑,显然是觉得二老爷说的话说到了对的地方,看了他一眼便笑道:“不管是怎么样,咱们这底下的人只能听着看着,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们都受着便是了,圣上既然让谢家进京,我们就等着谢家进京,其他的,我们管不了也不能管,更不能伸手,等着消息便是了,不必着急。”
她这么冷静镇定的说出这番话,二老爷就不再说什么,只是看了三老爷一眼,才点点头。
闹得这么严重......
御史的攻讦远远没有停止,隆庆帝把之前的奏折都留中不发,并没有做出决断,底下的御史们就好像嗅到了风向一般,疯狂的开始清算卫家跟沈琛的不是。
比如说,之前在福建的时候,沈琛就已经跟卫家做了不少出格的事。
比如说,这件事本来就跟卫家有关,大家都知道,谢家跟卫家之前早有来往,两家互动不断。
还有人建议隆庆帝下令三司将谢家的人先槛送京师,搜集谢家这么多年来的账本,看看其中究竟有没有猫腻。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朝中但凡是有点消息渠道的人,都开始担心起卫家和沈琛来了。
啧啧,眼看着滔天的富贵就在眼前了,可是谁知道临门一脚出了这样的事呢?
卫家这是要倒下的样子啊。
在这重重的压力和漫天飞的谣言之下,卫家行事越发的谨慎小心,之前早已经放了帖子的茶会都取消了。
有好事的就取笑卫家-----说是卫家大约是真的多行不义,这么多年来,竟然连场像样的茶会都办不出来。
每每要办的时候总要出事,而且一出出的就是大事。
京城中看热闹的人纷纷想看卫家这回到底是怎么样的倒霉,原先宾客盈门的卫家瞬间门庭冷落,连乞丐都不在附近的街道走动了,生怕会惹上什么霉运。
定北侯府里头却一切如常,连下人们身上也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二夫人三夫人给卫老太太请完安,便说起了这回的事:“老爷他们被骂的都不敢上朝了,告了病假......”
三夫人已经猜到卫老太太跟卫安都对这件事早有打算的事,说起这话题来也不跟平常一样的担惊受怕,很是镇定的又继续道:“咱们家的茶会,还没说不办呢,就有不少人家里送回了帖子......”
二夫人向来是不说三道四的,这回也忍不住讥诮的讽刺起来:“都说人走茶凉,咱们这人还没走呢,茶就已经凉了。那帮人虽然势力,可是也实在是太势力了些。”
“趋利避害,这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可抱怨的。”卫老太太看了她们一眼,很是欣慰她们如今遇事可以如此稳重,顿了顿便又道:“何况,虽然有那等势利眼,可是同样也有雪中送炭的不是?”
这说的是陈家跟平安侯府。
平安侯府特地还送了许多盆花来,说是留给卫老太太养着赏玩。
三夫人和二夫人对视了一眼,说起这个脸上也有了些笑意:“您说的是,那些墙头草,原本也是靠不住的,能趁着这个时候看清楚那帮人的真面目,也值得了。”
二夫人嗯了一声,便又道:“而且就如同老太太说的,大难临头的时候反而能看出人心,知道什么人值得来往,什么人不值得。”
卫老太太没说其他的,皱了皱眉头便又问:“府里的下人约束好了没有?咱们上头虽然稳得住,可是难保底下人心浮动。毕竟外头传的吓人的很,有那等不知道事不能经事的,怕是当真要被吓坏了,以为咱们家覆灭就在顷刻之间呢。有时候底下的人容易坏事的很,你们管着这府里的事物,这些事情便都要靠你们了,可别让那些不懂事的坏了大事,造成大错。”
二夫人和三夫人早就已经有了准备,她们早在之前就已经吃过这样的亏了,前头几次就很是下力气管着府里的人,就是怕他们底下的人做错事带累了大家,这回她们早在御史们风闻奏事的时候,就已经吩咐下去尽力约束底下的人了,严禁底下的人出去打探消息。
现在卫老太太这么说,她们便急忙答应下来。
几个人正说着还是先要把家里稳住这些话,二老爷三老爷就进来了,请过了安之后他们便在卫老太太的示意下坐了下来,斟酌着说了今天外头的新消息。
“娘,事情越闹越大了,听说圣上已经下令将谢家的人押送进京了。”三老爷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深深的忧虑:“之前一直不少御史弹劾谢家,可是圣上自岿然不动,现在却忽然下了这样的命令,难不成......难不成是真的信了那些御史的话?”
让三老爷忧虑的还不是这些,是谢家跟卫家当真是有很深的联系的。
谢家每年的确也给卫家不少银两。
最重要的是,谢家从前是当真有前科在先-----谢大老爷和谢二老爷做的那些事现在可都历历在目,真的要审的话怎么审不出来?
再则,要是谢家被押送进京受审,那么三司的刑罚他们扛得住扛不住?卫家是到底伸手帮忙还是不伸手帮忙?
桩桩件件,哪一件都是要命的考验,稍微行差踏错可能就是满门的性命。
二老爷向来是比三老爷更加胆小怕事的,可是这回却难得的沉住了气,他摇了摇头:“我道士觉得,能押送进京是件好事,现在虽然是槛送京师,可是不是说押回京城再审吗?总比隔着天南海北的,直接就给谢家定了罪,让我们背上个莫须有的罪名好的多的吧?相比较起来,我觉得押送进京对我们有利的多了。”
至少给了谢家说话的机会啊。
卫老太太面带微笑,显然是觉得二老爷说的话说到了对的地方,看了他一眼便笑道:“不管是怎么样,咱们这底下的人只能听着看着,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们都受着便是了,圣上既然让谢家进京,我们就等着谢家进京,其他的,我们管不了也不能管,更不能伸手,等着消息便是了,不必着急。”
她这么冷静镇定的说出这番话,二老爷就不再说什么,只是看了三老爷一眼,才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