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开春回暖,忽必烈按照思巴的建议,在事先已经联络好的宗族领支持下,于开平召开诸王大会,即位称汗,并拜思巴为蒙古国新任国师,将即位后的礼仪章程事宜悉数交由思巴打理。
思巴依着汉地与蒙古如今相护交融荟萃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文仪制度,得到诸多汉地将领忠心归附,原本持摇摆态度的蒙古宗亲也因为忽必烈率先称汗而纷纷归附,甚至有一些原本支持阿里不哥的宗族在忽必烈允诺的利益和好处下亦倒戈相向。
忽必烈称汗的消息传至和林,阿里不哥见许多宗族领纷纷归附,愤怒至极,却又追悔莫及,后悔没有早忽必烈一步抢先称汗。
随后,在忽必烈宣布称汗后的一个月,阿里不哥也在众多宗族拥戴下于和林称汗。
阿里不哥称汗后不久,便挑唆原来已经归附忽必烈的霍鲁海、浑都海等将领集结兵马自关中进兵反忽必烈,阿里不哥则与霍鲁海与浑都海约定,自己将亲率大军压境,分两路讨伐忽必烈;
霍鲁海与浑都海反叛的消息传来,忽必烈随即召集军中诸将议事,思巴以国师身份得允参与军政大事。
刘秉忠之才已属当世难得,思巴亦是国士无双,自忽必烈又得了思巴,他与刘秉忠二人自此成为忽必烈极为重要的肱骨,是实至名归的智囊团,宛似浩淼苍穹的两颗闪烁之星拱卫着忽必烈这颗明月,三人一心,熠熠生辉。
在此次军机会议上,忽必烈先问起思巴的意思。
思巴则建议道:“大汗,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大汗即位以来,所有能归附的人心皆已经归附,而漠北王虽称汗,却大多是以利益和好处换来的支持,如今,他兴兵讨伐,却是出师无名,倘若我们昭告天下,力陈阿里不哥汗位不正,并宣大汗之汗位的正统性,那么阿里不哥不仅是出师无名,反倒成了倒行逆施的造反之人,到时,我们便可以阿里不哥分裂蒙古,图谋造反为名,邀蒙古有识之士共伐阿里不哥,继而分化漠北王的阵营,到时,漠北王自会不战而已败。”
刘秉忠率先表示赞同,他附和道:“国师所言极是,我认为大王时下虽然与漠北王争汗是最为紧要之事,可是,也决不能目光短浅,拘泥于眼前,当为长久着想,此番与漠北王争汗之斗,说到底乃是蒙古国的内斗,损伤的终究是蒙古国的自己的国力,就算大汗击败了漠北王,统一了蒙古部族,可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损失却是要耗费几年方可再次恢复,这大大不利于接下来与南宋的战争。”
忽必烈似乎听懂了刘秉忠的意思,便反问道:“难道刘将军有何计策可以不战而降服阿里不哥吗?”
刘秉忠摇头道:“大汗,我们与漠北王必定存有一战,臣的意思是,可以将战争带来的损失降为最低。”
“刘将军请讲!”忽必烈询问道,很是尊敬刘秉忠。
刘秉忠便解释道:“方才,国师提到以汗位正统归附人心,继而分化漠北王阵营,臣以为便是减少战争损失的一个有效之计,试想,若是漠北王的支持者越来越少,又或者说有更多的人支持大汗,那么对于大汗,对于蒙古,何尝又不是福气呢?除此之外,臣还建议,对于兴兵来犯之少许敌兵,不可全面以战对战,而是应该迂回对敌,而对于来犯重兵,当求重点攻击,并且一次性打疼他们,最好一战定乾坤,以此保留我蒙古最终的军力。”
忽必烈向来对刘秉忠的建议很是重视,因为,刘秉忠的建议总是能够起到出奇之效,此番,听他说到迂回对敌与重点进攻,便心下好奇,疑问道,
“如何迂回对敌,如何重点进攻?”
刘秉忠气定神闲,成竹在胸地解释道:“比如,此番霍鲁海、浑都海等将领自关中进兵,兵马数量虽然不少,却也不是重兵,他们进兵的依托便是四川,那里有他们的党羽密里火者、乞台不花在四川为他们提供充沛的粮草和兵马,若是调遣京兆诸路兵马由宣抚使廉希宪统制,平定四川那些个党羽,那么霍鲁海与浑都海二人失去四川粮草兵马的供应,自会退兵,而且,此刻,霍鲁海等人调集大部分兵马自关中进兵,此刻四川防守薄弱,大汗只需派出一支铁骑,突袭四川,必定会起到出其不意之效,若是四川受了打击,霍鲁海的后方变成我们的阵地,那么他时刻还要提防我们对他们下手。如此,虽是舍近求远,却是效果最好的迂回对敌之术。”
张柔与董文炳听后,大为赞叹,董文炳嗓音粗大地说道:“刘将军的计策果然高明,董某佩服。”
忽必烈亦是觉得精妙,便又问起重点进攻是如何一回事。
刘秉忠复又沉稳地解释道:“如今,就兵马实力而言,漠北王明显占据优势,依着漠北王的性子,他定会趁着大汗阵营未稳固,调集重兵欲一举击溃大汗,挑唆霍鲁海与浑都海等人自关中进攻大汗,无非是因为,一来漠北王自身对于这场大战尚未准备妥当,二来,想借由霍鲁海二人的来犯,让我们手忙脚乱,好让我们无暇壮大自身实力,去精心准备和应对那即将到来的决战。”
说到此处,张柔与董文炳不住地微微点头,思巴亦是对刘秉忠的见识感到由衷敬佩,而忽必烈则更想听听刘秉忠的应对之策。
刘秉忠继续说道:“此决战,看似对大汗不利,可是,臣以为,却是对大汗,乃至对蒙古大为有利,臣一直思虑如何让漠北王与大汗一战定乾坤,如今,漠北王却恰好有意如此,倒着实让臣惊喜。”说着便露出微微得意。
可是,说到此处,张柔与董文炳就颇为不解了,他二人与刘秉忠所想却恰恰相反,他们知道时下兵力不足,很是惧怕漠北王集结重兵全面开战,故而,正日夜思索应对此种局面的办法,而如今听到刘秉忠期待全面开战的话,不禁大为惶惑。
不仅是张柔和董文炳二人不解,就是忽必烈也此刻对刘秉忠的话感到困惑了,而思巴却是心如明镜。
“刘将军何意?”忽必烈疑问道,
刘秉忠继续解释道:“请大汗细想,若是一战定乾坤,那么就无需耗费更长的时间,耗费更多的国力于蒙古国的内斗之中,难道这不是蒙古的幸事吗?”
忽必烈却并不认为事实像刘秉忠所言那般,他担忧道:“话虽如此,可是,时下,我军自鄂州一战,军力尚未恢复,兵力与阿里不哥对比悬殊,万一他集结重兵,孤注一掷,只怕,胜负不可知。”
忽必烈的话让张柔和董文炳甚是赞同,二人心中亦是如此想的。
刘秉忠神色笃定,目光如炬,他自信地回复忽必烈道:“大汗难道没有信心?大汗为何会惧怕漠北王呢?让臣为大汗仔细分析一番,大汗必然也会对漠北王此举感到欣喜。”
忽必烈依旧神色凝蹙,却也平淡地听着刘秉忠究竟会有怎样的分析。
思巴心底大体已经知道了刘秉忠的意思,便默默地听着刘秉忠的言论。
刘秉忠继续说道:“臣以为,就时下局势而言,大汗与漠北王相比,大汗有六大胜算,而漠北王有六大败象。”
忽必烈本是忧心忡忡,无精打采,听到刘秉忠此言,不禁振奋起精神,何以本王有六大胜算,而漠北王有六大败象,便好奇问道,
“愿闻其详!”
刘秉忠泰然自若地回道:“大汗胸怀天下,目光长远,有着先祖成吉思汗的宏图大志,而漠北王却拘泥于漠北宗族,局限于蒙古汗位,却对天下无所远计,论古今,哪一位贤明的君王不是目光长远,故而,此为大汗一胜算,漠北王一败象。”
“大汗自拥汉地,选贤举能不避宗亲与汉人,此等惜才胸怀引来天下贤士甘心效命,而漠北王任亲避疏,眼里只有蒙古宗亲,却一直心存种族歧视,用人而存疑,下属虽效命却无忠,此为大汗二胜算,漠北王二败象。”
“大汗决断神武,敢纳将士真见,遇大事不忘与诸臣商量,军政故而有度无累,而漠北王刚愎自用,只通武事,不晓治理,军危而政弱,此为大汗三胜算,漠北王三败象。”
“大汗坐拥汉地与蒙境,得两地兵马粮草等资源,而漠北王蜷居蒙古北境,资源不及大汗;此为大汗四胜算,漠北王四败象。”
“大汗素来以心交心,以个人精神魅力与人结交,虽无利益,众人亦会甘心支持;漠北王素来不善人心,此番拉拢支持,皆是以利益为基石,不得人心,看似稳固的利益链条,实则不堪一击;此为大汗五胜算,漠北王五败象。”
“大汗用兵贵精不贵多,重兵法奇袭鄙视正面硬攻,带兵有方,攻城有道,攻守得宜,能审时度势;而漠北王不通兵法奇谋,却有穷兵黩武之心,不知进退取舍;此为大汗六胜算,漠北王六败象。”
。。。。。。。。。。。。。。。。。。。。。。。。。。。。。。。。。。。。。。
思来想去,还是为本文打入一个楔子,故而,浏览至此的读者,可回到第一卷看看楔子。
思巴依着汉地与蒙古如今相护交融荟萃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文仪制度,得到诸多汉地将领忠心归附,原本持摇摆态度的蒙古宗亲也因为忽必烈率先称汗而纷纷归附,甚至有一些原本支持阿里不哥的宗族在忽必烈允诺的利益和好处下亦倒戈相向。
忽必烈称汗的消息传至和林,阿里不哥见许多宗族领纷纷归附,愤怒至极,却又追悔莫及,后悔没有早忽必烈一步抢先称汗。
随后,在忽必烈宣布称汗后的一个月,阿里不哥也在众多宗族拥戴下于和林称汗。
阿里不哥称汗后不久,便挑唆原来已经归附忽必烈的霍鲁海、浑都海等将领集结兵马自关中进兵反忽必烈,阿里不哥则与霍鲁海与浑都海约定,自己将亲率大军压境,分两路讨伐忽必烈;
霍鲁海与浑都海反叛的消息传来,忽必烈随即召集军中诸将议事,思巴以国师身份得允参与军政大事。
刘秉忠之才已属当世难得,思巴亦是国士无双,自忽必烈又得了思巴,他与刘秉忠二人自此成为忽必烈极为重要的肱骨,是实至名归的智囊团,宛似浩淼苍穹的两颗闪烁之星拱卫着忽必烈这颗明月,三人一心,熠熠生辉。
在此次军机会议上,忽必烈先问起思巴的意思。
思巴则建议道:“大汗,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大汗即位以来,所有能归附的人心皆已经归附,而漠北王虽称汗,却大多是以利益和好处换来的支持,如今,他兴兵讨伐,却是出师无名,倘若我们昭告天下,力陈阿里不哥汗位不正,并宣大汗之汗位的正统性,那么阿里不哥不仅是出师无名,反倒成了倒行逆施的造反之人,到时,我们便可以阿里不哥分裂蒙古,图谋造反为名,邀蒙古有识之士共伐阿里不哥,继而分化漠北王的阵营,到时,漠北王自会不战而已败。”
刘秉忠率先表示赞同,他附和道:“国师所言极是,我认为大王时下虽然与漠北王争汗是最为紧要之事,可是,也决不能目光短浅,拘泥于眼前,当为长久着想,此番与漠北王争汗之斗,说到底乃是蒙古国的内斗,损伤的终究是蒙古国的自己的国力,就算大汗击败了漠北王,统一了蒙古部族,可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损失却是要耗费几年方可再次恢复,这大大不利于接下来与南宋的战争。”
忽必烈似乎听懂了刘秉忠的意思,便反问道:“难道刘将军有何计策可以不战而降服阿里不哥吗?”
刘秉忠摇头道:“大汗,我们与漠北王必定存有一战,臣的意思是,可以将战争带来的损失降为最低。”
“刘将军请讲!”忽必烈询问道,很是尊敬刘秉忠。
刘秉忠便解释道:“方才,国师提到以汗位正统归附人心,继而分化漠北王阵营,臣以为便是减少战争损失的一个有效之计,试想,若是漠北王的支持者越来越少,又或者说有更多的人支持大汗,那么对于大汗,对于蒙古,何尝又不是福气呢?除此之外,臣还建议,对于兴兵来犯之少许敌兵,不可全面以战对战,而是应该迂回对敌,而对于来犯重兵,当求重点攻击,并且一次性打疼他们,最好一战定乾坤,以此保留我蒙古最终的军力。”
忽必烈向来对刘秉忠的建议很是重视,因为,刘秉忠的建议总是能够起到出奇之效,此番,听他说到迂回对敌与重点进攻,便心下好奇,疑问道,
“如何迂回对敌,如何重点进攻?”
刘秉忠气定神闲,成竹在胸地解释道:“比如,此番霍鲁海、浑都海等将领自关中进兵,兵马数量虽然不少,却也不是重兵,他们进兵的依托便是四川,那里有他们的党羽密里火者、乞台不花在四川为他们提供充沛的粮草和兵马,若是调遣京兆诸路兵马由宣抚使廉希宪统制,平定四川那些个党羽,那么霍鲁海与浑都海二人失去四川粮草兵马的供应,自会退兵,而且,此刻,霍鲁海等人调集大部分兵马自关中进兵,此刻四川防守薄弱,大汗只需派出一支铁骑,突袭四川,必定会起到出其不意之效,若是四川受了打击,霍鲁海的后方变成我们的阵地,那么他时刻还要提防我们对他们下手。如此,虽是舍近求远,却是效果最好的迂回对敌之术。”
张柔与董文炳听后,大为赞叹,董文炳嗓音粗大地说道:“刘将军的计策果然高明,董某佩服。”
忽必烈亦是觉得精妙,便又问起重点进攻是如何一回事。
刘秉忠复又沉稳地解释道:“如今,就兵马实力而言,漠北王明显占据优势,依着漠北王的性子,他定会趁着大汗阵营未稳固,调集重兵欲一举击溃大汗,挑唆霍鲁海与浑都海等人自关中进攻大汗,无非是因为,一来漠北王自身对于这场大战尚未准备妥当,二来,想借由霍鲁海二人的来犯,让我们手忙脚乱,好让我们无暇壮大自身实力,去精心准备和应对那即将到来的决战。”
说到此处,张柔与董文炳不住地微微点头,思巴亦是对刘秉忠的见识感到由衷敬佩,而忽必烈则更想听听刘秉忠的应对之策。
刘秉忠继续说道:“此决战,看似对大汗不利,可是,臣以为,却是对大汗,乃至对蒙古大为有利,臣一直思虑如何让漠北王与大汗一战定乾坤,如今,漠北王却恰好有意如此,倒着实让臣惊喜。”说着便露出微微得意。
可是,说到此处,张柔与董文炳就颇为不解了,他二人与刘秉忠所想却恰恰相反,他们知道时下兵力不足,很是惧怕漠北王集结重兵全面开战,故而,正日夜思索应对此种局面的办法,而如今听到刘秉忠期待全面开战的话,不禁大为惶惑。
不仅是张柔和董文炳二人不解,就是忽必烈也此刻对刘秉忠的话感到困惑了,而思巴却是心如明镜。
“刘将军何意?”忽必烈疑问道,
刘秉忠继续解释道:“请大汗细想,若是一战定乾坤,那么就无需耗费更长的时间,耗费更多的国力于蒙古国的内斗之中,难道这不是蒙古的幸事吗?”
忽必烈却并不认为事实像刘秉忠所言那般,他担忧道:“话虽如此,可是,时下,我军自鄂州一战,军力尚未恢复,兵力与阿里不哥对比悬殊,万一他集结重兵,孤注一掷,只怕,胜负不可知。”
忽必烈的话让张柔和董文炳甚是赞同,二人心中亦是如此想的。
刘秉忠神色笃定,目光如炬,他自信地回复忽必烈道:“大汗难道没有信心?大汗为何会惧怕漠北王呢?让臣为大汗仔细分析一番,大汗必然也会对漠北王此举感到欣喜。”
忽必烈依旧神色凝蹙,却也平淡地听着刘秉忠究竟会有怎样的分析。
思巴心底大体已经知道了刘秉忠的意思,便默默地听着刘秉忠的言论。
刘秉忠继续说道:“臣以为,就时下局势而言,大汗与漠北王相比,大汗有六大胜算,而漠北王有六大败象。”
忽必烈本是忧心忡忡,无精打采,听到刘秉忠此言,不禁振奋起精神,何以本王有六大胜算,而漠北王有六大败象,便好奇问道,
“愿闻其详!”
刘秉忠泰然自若地回道:“大汗胸怀天下,目光长远,有着先祖成吉思汗的宏图大志,而漠北王却拘泥于漠北宗族,局限于蒙古汗位,却对天下无所远计,论古今,哪一位贤明的君王不是目光长远,故而,此为大汗一胜算,漠北王一败象。”
“大汗自拥汉地,选贤举能不避宗亲与汉人,此等惜才胸怀引来天下贤士甘心效命,而漠北王任亲避疏,眼里只有蒙古宗亲,却一直心存种族歧视,用人而存疑,下属虽效命却无忠,此为大汗二胜算,漠北王二败象。”
“大汗决断神武,敢纳将士真见,遇大事不忘与诸臣商量,军政故而有度无累,而漠北王刚愎自用,只通武事,不晓治理,军危而政弱,此为大汗三胜算,漠北王三败象。”
“大汗坐拥汉地与蒙境,得两地兵马粮草等资源,而漠北王蜷居蒙古北境,资源不及大汗;此为大汗四胜算,漠北王四败象。”
“大汗素来以心交心,以个人精神魅力与人结交,虽无利益,众人亦会甘心支持;漠北王素来不善人心,此番拉拢支持,皆是以利益为基石,不得人心,看似稳固的利益链条,实则不堪一击;此为大汗五胜算,漠北王五败象。”
“大汗用兵贵精不贵多,重兵法奇袭鄙视正面硬攻,带兵有方,攻城有道,攻守得宜,能审时度势;而漠北王不通兵法奇谋,却有穷兵黩武之心,不知进退取舍;此为大汗六胜算,漠北王六败象。”
。。。。。。。。。。。。。。。。。。。。。。。。。。。。。。。。。。。。。。
思来想去,还是为本文打入一个楔子,故而,浏览至此的读者,可回到第一卷看看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