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华灯初上,明亮的煤气灯旁,宇文温翻看着奏章,时不时提笔写着什么,一旁,充做秘书的陈整理文档,将一份份奏章排好,并做好登记。
另一边,张丽华也在挑灯夜读,她看的是账簿,事关矿业,每月都要整理,以便及时向皇后汇报。
后妃当中,目前就只有“新人”陈任务较轻,只需作为秘书为宇文温打下手,其她几人全都有“任用”,分管一部分产业(管账、对账),亦或是管理禁中内务,谁都不例外。
除此之外,大家平日还要“轮值”,陪着小皇子、小公主们游玩、做功课、锻炼,戏称“三陪”。
然后,后妃们每到月初、月中、月末都要开小会,名为“通风会”,向皇后汇报各项事务,聆听皇后的指示,除此之外,每季度还得开季会,反正不得闲。
就连孕妇也不例外!
张丽华抬头看了一眼陈,去年秋天跻身妃嫔之列的陈,得宇文温无比宠爱,此时有孕在身,腹部已微微隆起。
却因为“月份不大”所以不得休养,照样给宇文温做秘书,还要帮陈管事。
陈如今分管部分禁中内务,还得监厨,同样忙得很,后妃们按着“做五休二”的节奏“上班”,感觉不像是妃嫔,而是给东主做事的掌柜。
因为是“上班”,所以每月还有“工钱”。
张丽华是“过来人”,作为当年的陈国贵妃,对于宫廷事务颇为熟悉,本来皇宫产业及财物管理都是由少府来负责,结果宇文温倒好,把产业都交给皇后和妃嫔来管理(管账)。
之所以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张丽华知道是因为当年潜邸时就是如此,各产业刚开始创立,便由潜邸女眷来分管(管账),故而延续至今。
想着想着,张丽华想到了自己,她一直未能给宇文温生下皇子,所以随着岁月流逝,失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驰,后宫诸妃,她最年长,虽然这些年保养得当,又坚持健身,无论是形体还是容貌,依旧维持着较高水准,但要和其她妃嫔比,依旧力不从心。
更别说年轻貌美的“新人”陈,张丽华觉得其容颜大概得同龄时的自己才能“一较高下”。
所幸,宇文温把一项重要的产业交给她管理(管账),往后的日子,就不会那么毫无指望了。
煤炭,黑乎乎的玩意,不值什么钱,但大量出煤的煤矿就像一眼喷钱的泉眼,每月都给东主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只是数年时间,隶属皇宫名下的商社,通过直接开矿或入股各煤矿,去年的收入,已经比第一年翻了五倍。
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
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
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
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
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
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
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
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
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
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
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
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
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
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
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
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
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
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
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
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
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
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
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
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
随后想起一首诗。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另一边,张丽华也在挑灯夜读,她看的是账簿,事关矿业,每月都要整理,以便及时向皇后汇报。
后妃当中,目前就只有“新人”陈任务较轻,只需作为秘书为宇文温打下手,其她几人全都有“任用”,分管一部分产业(管账、对账),亦或是管理禁中内务,谁都不例外。
除此之外,大家平日还要“轮值”,陪着小皇子、小公主们游玩、做功课、锻炼,戏称“三陪”。
然后,后妃们每到月初、月中、月末都要开小会,名为“通风会”,向皇后汇报各项事务,聆听皇后的指示,除此之外,每季度还得开季会,反正不得闲。
就连孕妇也不例外!
张丽华抬头看了一眼陈,去年秋天跻身妃嫔之列的陈,得宇文温无比宠爱,此时有孕在身,腹部已微微隆起。
却因为“月份不大”所以不得休养,照样给宇文温做秘书,还要帮陈管事。
陈如今分管部分禁中内务,还得监厨,同样忙得很,后妃们按着“做五休二”的节奏“上班”,感觉不像是妃嫔,而是给东主做事的掌柜。
因为是“上班”,所以每月还有“工钱”。
张丽华是“过来人”,作为当年的陈国贵妃,对于宫廷事务颇为熟悉,本来皇宫产业及财物管理都是由少府来负责,结果宇文温倒好,把产业都交给皇后和妃嫔来管理(管账)。
之所以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张丽华知道是因为当年潜邸时就是如此,各产业刚开始创立,便由潜邸女眷来分管(管账),故而延续至今。
想着想着,张丽华想到了自己,她一直未能给宇文温生下皇子,所以随着岁月流逝,失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驰,后宫诸妃,她最年长,虽然这些年保养得当,又坚持健身,无论是形体还是容貌,依旧维持着较高水准,但要和其她妃嫔比,依旧力不从心。
更别说年轻貌美的“新人”陈,张丽华觉得其容颜大概得同龄时的自己才能“一较高下”。
所幸,宇文温把一项重要的产业交给她管理(管账),往后的日子,就不会那么毫无指望了。
煤炭,黑乎乎的玩意,不值什么钱,但大量出煤的煤矿就像一眼喷钱的泉眼,每月都给东主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只是数年时间,隶属皇宫名下的商社,通过直接开矿或入股各煤矿,去年的收入,已经比第一年翻了五倍。
随着各地煤炭开采规模的爆发性增长,未来这项产业的收入还会暴涨,不止皇家,其他办有矿业的官宦人家亦是如此,张丽华手握如此重要的产业,心中的不安,已经渐渐消散。
她没能为宇文温生下皇子,却一样对宇文温有用,如今分管矿业,表现一直不错,每次开会,皇后那边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所以,她既然是个有用之人,就不是多余的人,即便将来色衰,也不会被宇文温遗忘在哪个角落,生病了也没人嘘寒问暖。
想着想着,张丽华要做“优秀掌柜”的心思更强烈了。
张丽华所想,宇文温当然不知道,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在奏章上,随着科举考试的第一炮(乡试)顺利打响,那么一些有识之士预言之中的“冗官时代”,其帷幕也缓缓拉开。
科举选拔人才,需要定期举办考试,故而随着时间流逝,官多缺少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萝卜”出现,但“坑”却不够了,于是白拿俸禄不干事的冗官就多了。
这个情况,大概要数十年后才会变得严重,但宇文温不会坐视不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限制每次殿试中选的进士人数,做到有多少空缺,就有多少进士。
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行,因为官职缺额肯定不会多,但想当官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若是每次科举中选的进士人数过少,会导致考试难度过大,这样一来,不利于朝廷收买人心。
人心的“人”,当然指的是寒族(中小地主),这是朝廷的统治基础阶级,不收买是不行的。
即便会造成冗官,也得尽可能让跟多的人进入体制内,所以进士的人数限制不能太严。
然而收买人心得花钱,钱花多了,财政撑不住,到时候想“裁员”或者停科举,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何在收买人心、冗官情况严重导致财政破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是宇文温必须考虑的事情。
因为即便没有科举,如今的周国,官多缺少的问题就已经有了。
自大象二年以来,历经十余年动荡和战乱,周国终于统一中原,却因为这十几年间的动荡和战乱,造就大量的勋臣旧人,空有散秩,却没有合适的职事官官位安排。
平定杨逆、尉迟逆,一征陈国(尉迟主政)、二征陈国(宇文明主政),都产生了大量的有功之臣,得封爵,有散秩。
不仅如此,梁国撤藩、陈国灭亡,大量故梁和故陈的官员入周国为官,加上宇文温登基后,平南中、复辽东、击突厥,同样涌现出大量有功之臣和将士。
这些人同样有爵位、散秩,却因为空缺不足,许多人还在等着任用。
如此一来,周国官场官多缺少的情况开始凸显,许多官员空有散秩却无实际任用,成了散官。
即便宇文温之前设市舶司、诸道织造司、诸转运司等新官署,以及在南中、辽东设州郡,吸纳了许多官员“就业”,但这些“就业岗位”,依旧满足不了庞大的“就业需求”。
如今朝廷又开科举,大量“新人”冲进官场“抢工作”,可想而知等着任用的“老人”们会是如何的怨声载道。
本来,官员的俸禄是和职务(职事官位)挂钩的,没有任用当然就没有俸禄,散官们只能靠封爵食邑(虚封)的收入,但为了稳定人心,朝廷还是给这些散官适当发放禄米。
人家不缺这点禄米,就是要荣誉、要安慰、要说法,不给?
行,万一某日有老杞王故旧闹出哭太庙的事情来,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说白了就是花钱“维稳”,然而花钱养闲人这种事情,让宇文温心疼得不行,冗官的问题虽然现在还不是很严重,但他若不解决,到了儿子、孙子就更加没办法解决。
所以要未雨绸缪,即便无法根治,也得想办法缓解。
办法当然要政事堂诸公来想,大家吵了数年,如今总算是吵出个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各自拟定草案,上呈御览。
宇文温此时看的奏章,其上就是相关内容,然而他看着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劲。
随后想起一首诗。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