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田地咸黄(王),蚁舟红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日月鹰蔗、成树裂张”
朗朗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字正腔圆的男声,各种错音的童声,如同波浪般拍打着听众的耳朵。
教室外、窗户旁,正在视察的房玄龄,看着课堂里学童们端坐朗诵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背诵《千字文》的情景。
他的开蒙老师是父亲,当年父亲念一段《千字文》,他就跟着念,虽然不知道自己跟着念的内容有何意思,却能念得朗朗上口。
念着念着,就记住了。
南朝萧梁时,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韵文,此即为《千字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千字文》如今为幼童开蒙的常见书籍,幼童即便大字不识一个,也能跟着先生朗诵《千字文》,就如同唱歌一般。
念着念着,熟悉了,就开始背诵,然后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着认,接着开始练习写。
幼童把《千字文》里的字都写全了、认全了,蒙学就能“毕业”。
现在,教室里,一个年轻的先生正带领学童朗诵《千字文》,房玄龄看得出这位年轻的先生颇为紧张,所以朗诵时的声音有些颤抖,若是在族学里教书,恐怕下课后就得卷铺盖走人。
但是,在这里却不会,因为这里是夏口城中不收学费的“公办小学”,又称“实验小学”,免费招收幼童,不限男女,由实习的师范生担任先生,给这些幼童开蒙。
而家长们送自家儿女来此,绝不会有多少人奢望儿女能读书成才,无非是把儿女放到这里让人帮看管一下,有个打发时间的去处,顺便吃一顿免费的朝食。
至于父母,得了清闲,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但即便如此,每一位送儿女入公学的家长,都会按着儿女的头,一起向年轻的先生们鞠躬:“我家孩儿若不听话,先生只管打!”
正因为是免费入学,而教书的先生都是实习的师范生,所以没有家长对先生的青涩表现有意见,只盼先生多用心,让调皮的儿女知道什么是礼节。
懵懂幼童们坐在课堂里,被先生摆在案上的戒尺震慑,一个个老老实实,端正坐姿,不管懂不懂,都众口一词跟着先生“唱歌”。
幼童的耐性有限,所以公学里每一节课只有三十分钟,然后有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让这些懵懂学童可以在室外活动。
等上课时间一到,上课钟声一响,大家就得回到各自的教室,继续上课。
等到午后,放学时间,家长们会过来接自己的孩子,或者由校方将孩子们组织成一个个小队,在教职工的护送下回家。
这样免费给孩童开蒙的实验小学,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在夏口有好几座,武昌、大冶还有西阳也是如此,甚至在江州湓口、洪州南昌、岳州岳阳、潭州临湘也有不少。
除此之外,在安陆、沔阳、江陵、襄阳、上宛、穰城也有。
两淮地区,各主要商埠里,类似的实验小学也渐渐增多,扬州广陵亦是如此。
实验小学有正副校长,为官府任命,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转,处理各类杂务,并且监督教学情况,对师范实习生的表现进行评定。
各地实验小学都归属学政管理,接受当地官府监管,可不是什么拐卖人口、误人子弟的黑校,所以百姓才会放心。
这样的实验小学,因为不收学费,所以是不可能有什么像样收入,又要供应学童每日一餐,还有各类书籍、文具的损耗,以及教室、校区设施的修葺,开支也不小。
官府不可能完全承担这样的开支,所以,各地实验小学还得靠各方贤达的踊跃捐款,才得以维持下去。
书籍、文具,有书社免费赠送,教书的先生,都是师范学校的实习生,学校只需要管饭、安排住宿,发放一些生活费,至于实验小学的“保安”,各镖行也施以援手,派保镖作为义务校工,维持秩序,看守校园。
每日的朝食,多为当地食肆免费供应的粥、炊饼,校园有宿舍,让教职工住宿。
这种免费招生、负责开蒙的实验小学,同时也负责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青涩的师范生提供绝佳实习场所。
师范生通过在公学磨练,可以初步适应什么是“为人师表”,能把脸皮练得“厚”些。
实验小学兼顾幼童开蒙教育和师范生实习,经过多年的试行,已经摸索出不错的运营体制,所以朝廷会逐渐在全国各地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进行推广。
房玄龄曾经参与这项工作,所以对实验小学再熟悉不过,虽然他出身士族,却认为不分贵贱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朝廷推行这样的免费教育,是德政。
但他没想到,荆襄、两湖、两淮地区的民间人士如此热情,对于实验小学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
给实验小学捐钱、捐物,是刷名声的好机会,所以不缺钱的商贾们乐于做个大善人,各地官府也乐见实验小学传出朗朗读书声,毕竟教化百姓是地方官的职责。
可以说,荆襄、两湖、两淮地区的公办教育正在快速发展,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一个家境贫寒的幼童,若在公办小学表现出色,会得校方推荐,获慷慨之士资助,进入高一级的学校进行学习,如果表现依旧出色,还可以获得奖学金,继续学业。
那么这些慷慨之士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那些子弟不成器的商贾,自觉子弟、族人靠考试当官无望,便怀着“奇货可居”的心思,对那些能读书的贫寒学子进行“投资”,资助对方求学深造,然后参加科举。
资助的一百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出头,那就是大赚,甚至只要自己资助的学子中了举人,资助者都不吝于将女儿嫁给对方。
在荆襄、两湖、两淮地区,教育成了许多商贾“投资”的绝佳领域,因为有无数慷慨之士踊跃捐资捐物,所以这些地区的公办学校体系建设很快,教育水准随之水涨船高。
读书改变命运,是一句越来越广为人知的口号,无数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的贫寒学子,会源源不断涌入科举这个“战场”,可想而知,科举考试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但这只是开始,房玄龄知道朝廷有长期规划,要让学政惠及天下,因为天子曾言:教育,是朝廷对天下百姓应尽的义务。
当义务教育(蒙学)真的在国内各主要地区实现时,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真希望自己能活到那一天,好亲眼看一看。
“田地咸黄(王),蚁舟红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日月鹰蔗、成树裂张”
朗朗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字正腔圆的男声,各种错音的童声,如同波浪般拍打着听众的耳朵。
教室外、窗户旁,正在视察的房玄龄,看着课堂里学童们端坐朗诵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背诵《千字文》的情景。
他的开蒙老师是父亲,当年父亲念一段《千字文》,他就跟着念,虽然不知道自己跟着念的内容有何意思,却能念得朗朗上口。
念着念着,就记住了。
南朝萧梁时,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韵文,此即为《千字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千字文》如今为幼童开蒙的常见书籍,幼童即便大字不识一个,也能跟着先生朗诵《千字文》,就如同唱歌一般。
念着念着,熟悉了,就开始背诵,然后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着认,接着开始练习写。
幼童把《千字文》里的字都写全了、认全了,蒙学就能“毕业”。
现在,教室里,一个年轻的先生正带领学童朗诵《千字文》,房玄龄看得出这位年轻的先生颇为紧张,所以朗诵时的声音有些颤抖,若是在族学里教书,恐怕下课后就得卷铺盖走人。
但是,在这里却不会,因为这里是夏口城中不收学费的“公办小学”,又称“实验小学”,免费招收幼童,不限男女,由实习的师范生担任先生,给这些幼童开蒙。
而家长们送自家儿女来此,绝不会有多少人奢望儿女能读书成才,无非是把儿女放到这里让人帮看管一下,有个打发时间的去处,顺便吃一顿免费的朝食。
至于父母,得了清闲,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但即便如此,每一位送儿女入公学的家长,都会按着儿女的头,一起向年轻的先生们鞠躬:“我家孩儿若不听话,先生只管打!”
正因为是免费入学,而教书的先生都是实习的师范生,所以没有家长对先生的青涩表现有意见,只盼先生多用心,让调皮的儿女知道什么是礼节。
懵懂幼童们坐在课堂里,被先生摆在案上的戒尺震慑,一个个老老实实,端正坐姿,不管懂不懂,都众口一词跟着先生“唱歌”。
幼童的耐性有限,所以公学里每一节课只有三十分钟,然后有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让这些懵懂学童可以在室外活动。
等上课时间一到,上课钟声一响,大家就得回到各自的教室,继续上课。
等到午后,放学时间,家长们会过来接自己的孩子,或者由校方将孩子们组织成一个个小队,在教职工的护送下回家。
这样免费给孩童开蒙的实验小学,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在夏口有好几座,武昌、大冶还有西阳也是如此,甚至在江州湓口、洪州南昌、岳州岳阳、潭州临湘也有不少。
除此之外,在安陆、沔阳、江陵、襄阳、上宛、穰城也有。
两淮地区,各主要商埠里,类似的实验小学也渐渐增多,扬州广陵亦是如此。
实验小学有正副校长,为官府任命,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转,处理各类杂务,并且监督教学情况,对师范实习生的表现进行评定。
各地实验小学都归属学政管理,接受当地官府监管,可不是什么拐卖人口、误人子弟的黑校,所以百姓才会放心。
这样的实验小学,因为不收学费,所以是不可能有什么像样收入,又要供应学童每日一餐,还有各类书籍、文具的损耗,以及教室、校区设施的修葺,开支也不小。
官府不可能完全承担这样的开支,所以,各地实验小学还得靠各方贤达的踊跃捐款,才得以维持下去。
书籍、文具,有书社免费赠送,教书的先生,都是师范学校的实习生,学校只需要管饭、安排住宿,发放一些生活费,至于实验小学的“保安”,各镖行也施以援手,派保镖作为义务校工,维持秩序,看守校园。
每日的朝食,多为当地食肆免费供应的粥、炊饼,校园有宿舍,让教职工住宿。
这种免费招生、负责开蒙的实验小学,同时也负责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青涩的师范生提供绝佳实习场所。
师范生通过在公学磨练,可以初步适应什么是“为人师表”,能把脸皮练得“厚”些。
实验小学兼顾幼童开蒙教育和师范生实习,经过多年的试行,已经摸索出不错的运营体制,所以朝廷会逐渐在全国各地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进行推广。
房玄龄曾经参与这项工作,所以对实验小学再熟悉不过,虽然他出身士族,却认为不分贵贱都有资格接受教育,朝廷推行这样的免费教育,是德政。
但他没想到,荆襄、两湖、两淮地区的民间人士如此热情,对于实验小学的支持力度如此之大。
给实验小学捐钱、捐物,是刷名声的好机会,所以不缺钱的商贾们乐于做个大善人,各地官府也乐见实验小学传出朗朗读书声,毕竟教化百姓是地方官的职责。
可以说,荆襄、两湖、两淮地区的公办教育正在快速发展,无论是官还是民,都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一个家境贫寒的幼童,若在公办小学表现出色,会得校方推荐,获慷慨之士资助,进入高一级的学校进行学习,如果表现依旧出色,还可以获得奖学金,继续学业。
那么这些慷慨之士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那些子弟不成器的商贾,自觉子弟、族人靠考试当官无望,便怀着“奇货可居”的心思,对那些能读书的贫寒学子进行“投资”,资助对方求学深造,然后参加科举。
资助的一百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出头,那就是大赚,甚至只要自己资助的学子中了举人,资助者都不吝于将女儿嫁给对方。
在荆襄、两湖、两淮地区,教育成了许多商贾“投资”的绝佳领域,因为有无数慷慨之士踊跃捐资捐物,所以这些地区的公办学校体系建设很快,教育水准随之水涨船高。
读书改变命运,是一句越来越广为人知的口号,无数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的贫寒学子,会源源不断涌入科举这个“战场”,可想而知,科举考试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但这只是开始,房玄龄知道朝廷有长期规划,要让学政惠及天下,因为天子曾言:教育,是朝廷对天下百姓应尽的义务。
当义务教育(蒙学)真的在国内各主要地区实现时,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真希望自己能活到那一天,好亲眼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