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说,噶达浑死了?”
“是的,总制。”
信使很诧异一向以智慧过人著称于世的陈凯为什么会对此表现得如此惊诧,但是应了陈凯的要求,他还是将明军歼灭噶达浑所部八旗军的细节一一道来。
根据信使所言,就在济度赶到江山县的同一天,噶达浑便抵近到了永丰县城南,与县城只隔了一条丰溪河。
这丰溪河乃是信江上游的主要源流,发源自武夷山北麓的仙霞岭。河流走向大体由东南向西北,经广丰县城城南一路向西,汇入信江。换言之,噶达浑若是想要实现奔袭明军在凤林镇的后路粮草转运大营的话,就必须设法渡过这丰溪河,别无他途。而且,丰溪河上中游河段河滩纵坡陡峭,所以最好是从这广丰县城过河,之后顺着官道一路穿插过去。
广丰县城已经被明军的英兵镇控制,噶达浑于是便派了使者入城劝降。劝降使者一去一回,倒没有费什么时间,事情也算是比较顺利。英兵镇的总兵官黄梧一听说噶达浑带着数千八旗军与自家只有一河之隔,在等到了使者对其人的富贵保证之后,当即便同意了归顺清廷。
但是,黄梧也同样提出了一些问题。按照郑成功的军制,镇有监事、营有监营,再如督战队、饷司之流,这些无不是对于领兵将帅有着一定的监督作用,总兵官能够一言而决的只有作战一事而已。甚至若想投降,除了镇直属部队和他直辖的那个营以外,两个协的副将都存在着将他的投降计划掀翻的可能。
大小相制是明廷祖制,他们与郑成功交战多年对于东南明军的制度也是心知肚明。于是,劝降使者表示可以派八旗军过来协助,但却被黄梧一口回绝掉了。
“真是个聪明人。”
听到此处,陈凯已是抚掌而赞,随即便示意信使继续讲下去。
回绝了劝降使者的提议,黄梧表示他需要半日的时间来说服众将。等使者回到清军大营,没过两个时辰,黄梧的亲兵队长就带着一大车粮草过来,向噶达浑汇报劝说的进展。
据说,黄梧分别找来了几员部将,一一暗示,其中左协副将平日里与他最善,没费什么气力便说服了下来。然而,右协副将似乎还有些犹疑不决。但黄梧却是一口咬定可以说服其人,因为那人与郑成功是有杀兄之仇的!
挑起了八旗将帅们的好奇心,那亲兵队长紧接着便如那猴儿献宝似的将个中原委娓娓道来。
那右协副将名叫苏明,其堂兄苏茂曾代理左先锋镇总兵官。左先锋镇乃是久负盛名的精锐之师,噶达浑很早以前就曾在福建巡抚衙门带回来的情报中看到过,那支部队的成军之本乃是施琅从广东带回来的闽军。再往远说,那些随施家叔侄入粤的闽军更是郑芝龙的中军精锐,其战斗力本就冠于福建。后来等施琅归附郑成功,凭着那支部队几乎是一跃便成为了郑成功麾下仅次于陈凯的三号人物。
苏茂是施琅的副将,在施琅反对入粤救驾一事后代理了左先锋镇总兵官一职,并且在磁灶大捷中表现极佳。但是因私救施琅,干犯军法,在陈凯截杀施琅后为郑成功所诛。
不过,郑成功治军素来讲的是一个赏罚分明,苏茂论罪当死,却并没有株连,就连他在磁灶大捷的功劳都没有因此而抹除。苏家没有因此而受到歧视,自然也仍旧在郑成功的麾下做事。这其中,混得最好的便是这个苏明,如今已是一协副将。虽说,若苏茂不死,他们苏家如今在郑氏集团中的地位应该还会更高一些。可事情已经发生了,苏茂既然铁了心要报答施琅的知遇之恩,就难免违反军法,而在郑成功的眼皮底下违反军法,其下场也没什么好说的。
“海寇残忍无情,就连论功论过的传统都全然不顾,只凭严刑峻法以及陈逆的狡计维系,可见其败亡之期不远。你回去告诉那苏副将,只要肯归顺大清,荣华富贵自不待提。”
噶达浑这么与亲兵队长说的,信使也是这么对陈凯复述的,直听得陈凯当即便是心中冷笑。就他看来,现在还不是二百多年后八旗子弟都烂到家的年月,清廷内部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只是暂时被这数十年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噶达浑这话,只怕是就连其人自己都未必能会信,无非是些劝降的场面话、小把戏罢了。
亲兵队长返回县城,没等入夜便又赶了回来。说是黄梧已经说服了苏明,但苏明希望清军能够设法保全他的家人,以免为恼羞成怒的郑成功所害。
这,噶达浑自然是一口便答应了下来。至于会不会做、做不做得到,那就是两回事儿了。换言之,若是郑成功真的一怒之下把苏家满门抄斩了,那对于满清而言没有什么损失,或许反倒是一件好事。
说服了两个副将,兵权在手,但还有几个监事和监营需要解决,另外还有他们掌握的督战队,对于投降计划无不存在着威胁。所以黄梧决定要在晚上例行军议的时候来一场鸿门宴,解决掉他们。不过,天一黑,就不好再有什么大动作了,所以知会噶达浑到了转天一早便开城归附。
同来的,还有两大车粮食和两头肥猪,说是用来犒军的。另外,早前因为发现清军到来而拆掉的浮桥,黄梧也表示会在明天一早开始修复。
诚意上面,黄梧表现得还是不错的。唯独不愿让八旗军插手英兵镇的自家事务,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噶达浑也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黄梧的身上,在等待黄梧回信儿的同时,他自行派人搜集船只、打造竹排,并且派了探马去探查,并且寻到了几处较好的渡河点作为备用。
等到转天一早,黄梧果然派了人去修缮浮桥,并且将旗号都换成了我大清的。噶达浑不疑有他,派了部队渡河,结果哪知道那黄梧趁着清军半渡之际把旗子一扔,直接就是弓箭、火铳、火炮的一通招呼,直打得八旗军在河对岸一个劲儿的骂娘。
噶达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然而,作为一个顾全大局的满洲老将,他还是分得清楚轻重缓急的。于是,他便带着部队设法从其他渡河点过河,以便于尽快的实现穿插。结果,在那几处渡河点,清军无一例外的遭到了英兵镇的截击,其中打得最狠的恰恰还就是黄梧口中那个与郑成功有杀兄之仇的苏明,那个狂暴的明军副将甚至一度冲下了河滩与八旗军在没膝的河水中肉搏!
接下来,清军渡河,明军截击,黄梧将整个英兵镇化整为零,以营为单位分布在几处较好的渡河点,并且在河岸每隔一段距离便修筑了瞭望塔和烽火台。只要清军一旦想要渡河,很快就会有明军将他们重新赶回到对岸。
算上劝降的那天,噶达浑被黄梧一连拖了三天都没能渡过丰溪河。这还是在丰溪河水量较少的正月,若是放在雨季,估计黄梧都可以在县城里高乐,只要随便派少量明军守住渡河点便可以等着这群旱鸭子过来挨刀子。
三天的时间转眼过去,战机转瞬即逝的道理噶达浑当然明白,自是一个心急如焚。然而,没等他突破明军防线,坏消息就先来了——已经前出到广信府城的前锋镇,与早前在铅山县与他们交手的督标第二镇、中冲镇、后冲镇这四镇兵马顺着他来时的路围了上来。
原来,黄梧在忽悠噶达浑的同时便派了人去向前锋镇求援。余新自然是义不容辞,而在他们赴援的途中,又与东进追击的铅山偏师联络上了。于是,这四个镇的明军便齐头并进,如一个锅盖似的将已然落入主厨黄梧手中那口名为丰溪河的大锅的八旗军尽数“煲”了进去。
后面的事情,已经无须信使赘述了。只是事后,明军从俘虏的口中得知了噶达浑的计划,着实吓了一跳。
这件事情也同样使得陈凯脊背发凉——并非是郑成功的主力有可能会被噶达浑包抄后路,他相信凭着郑成功,无论是破釜沉舟与清军主力决一死战,还是先行吃掉噶达浑,再行寻求战机,都还是有不小的机会夺取胜利的。让他感到后怕的是,前出永丰县的明军总兵的名字叫做黄梧,就这么简单!
陈凯记得他刚刚来到这个时代时,脑海中清晰地记得历史上郑氏集团前后出过两大叛将。其一,便是施琅。施琅对于抗清事业最大的破坏,就是他率领清军水师攻陷了郑氏集团据守的台湾岛,将汉人抗击异族侵略的最后火种熄灭。
但是在此之前,施琅对明军的战绩却是乏善可陈。一度因为兵败被丢在北京城中投闲置散,穷困潦倒到了要靠妻子做女红补贴家用,换言之就是吃软饭,可见当时的清廷即便是在严重缺乏优秀水师将领的情况下对其也并不待见。甚至,到了三藩之乱结束后,在有黄锡衮、姚启圣等名臣的支持下,他仍旧一度被那个后人评价为“明郑廖化”的刘国轩击退。
相较前者几乎是全凭着清廷庞大的体量才得以取胜,另一个叛将黄梧却是凭着自身的能力便做到了一个战绩彪炳。
黄梧原本平和县衙役出身,靠着杀知县反正的功劳投入郑成功麾下,数年下来,已是一镇总兵。永历十年六月,黄梧献海澄降清,致使海澄沦陷,明军的大本营中左所暴露于清军的兵锋之下。而且,海澄作为郑成功长期经营的陆上要塞,对闽南清军展开攻势的屯粮之所。这一手儿下来,明军再次囤积的价值数百万两白银的军械粮饷,一下子便尽数落入了清廷之手!
凭着这样的功劳,清廷在惊喜之余直接册封其为海澄公。
一个公爵而已,在明廷烂爵的当下似乎算不得什么。可是有清一朝,相较满蒙的王公遍地走,抛开对南明降将的政策性封赏以外,汉人这正意义上只出过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平西王吴三桂和义王孙可望这五个王爵,公爵也只有他和年羹尧、孙士毅、岳钟琪四人而已,加在一起也没能达到两位数。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等于满清几有再造之功的重臣,如袁世凯那等最后篡清成功的权臣,终其一生也仅限于侯爵而已。至于施琅,哪怕是在攻陷了台湾之后,还是靠着暗算姚启圣,独吞了平台大功,才强强拿到了一个三等靖海侯的侯爵爵位。
更加夸张的是,包括黄梧在内的这九个王公之中,王爵最早的在永历六年随着李定国两撅名王就不存在了,最迟的到三藩之乱结束也被清廷黜夺。公爵,更几乎都是册封没过几年就被清廷以各种理由削爵,只有他一家是真正的世袭罔替!
这并非是幸运那么简单,事实上满清这等吃人不吐骨头的政权也绝不容得作为主体民族的汉人有幸运二字存在。
黄梧在降清后于福建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了颇为让郑氏集团头疼的对手,使得郑成功始终难以在福建打开局面。另外,他那臭名昭彰的“平海五策”,其中的前两策构成了清廷以迁界禁海这等血腥政策来打击郑氏集团的理论基础,对贸易型重商主义的郑氏集团造成了极其致命的伤害。甚至,他建议杀害被俘的郑芝龙等人,以及挖郑家的祖坟,无疑是加重了郑成功的病症,乃是郑成功最终病故于台湾的催化剂之一。
卓越的才能和功绩,尤其是在三藩之乱中他和他的后人选择了站在清廷一方的坚定立场,才得以实现了这样的例外。在他有生之年,清廷多次嘉赏,追封祖上、赐金兴建祠堂、晋太子太保、授一等公并准袭十二次、赐金匾。死后也赐予了“忠恪”这样的美谥。
黄梧为清廷屡立战功的那些年,也恰恰是施琅被投闲置散的那段日子。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黄梧在三藩之乱期间病逝,就算是黄锡衮拜相、姚启圣主持平台,清廷十有八九也不会优先考虑施琅这么个郑氏集团的手下败将,而放着忠诚可靠且能谋善战的黄梧不用。
此人,对于郑氏集团、对于抗清大业的巨大危害远不是一个区区的施琅所能比拟的。所以,当陈凯诛杀施琅后,便兴起过防患于未然的心思。
奈何,那时候黄梧尚未反正,一个小小的衙役,连个品级都没有,天命知道那家伙在哪儿猫着。而他从浙江回来之后便长期负责广东战场,军务繁忙不说,与在随后投入郑成功麾下的很多文官武将都没有什么交集,这里面自也包括黄梧。以至于到了后来,随着局势的不断转好,他更是一度把这个家伙给抛之于脑后。
等到郑成功突破清军在衢州南部的防线,陈凯在看到了郑成功在军情通报中提到了战事顺遂,会派遣前锋镇和英兵镇前出广信府的事情,才猛地想起黄梧这个家伙。于是,他连忙下了命令,让杜辉、蔡巧和柯宸梅一旦发现噶达浑逃窜,就立刻扑上去。哪知道,结果却更好的成就了黄梧围歼四千八旗军的大功。
“黄总兵能够力挽狂澜,堪称智勇双全,是我小视豪杰了。”
信使是黄梧派来的,陈凯相信眼前的这人会一五一十的把他的话复述于黄梧。他相信,黄梧能够得到他这样高规格的评价后,一定会更加努力的与清军作战。
毕竟,哪怕是那个海澄公黄梧,比之如今的陈凯在明清战争中的分量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知名度上,更是仅凭着一个“文明世界的英雄”便更没有了比较的意义。能够得到陈凯的赞誉,对于现今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黄梧而言,只怕是要乐得连爪子都不知道该往哪摆了。
夸赞,确实不乏有功利性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一旦想到就连黄梧这种历史上的大汉奸都选择了与八旗军浴血奋战,那么衢州的大战应该也不会出现什么不容乐观的意外状况了吧。
“这是个好兆头啊。”
“是的,总制。”
信使很诧异一向以智慧过人著称于世的陈凯为什么会对此表现得如此惊诧,但是应了陈凯的要求,他还是将明军歼灭噶达浑所部八旗军的细节一一道来。
根据信使所言,就在济度赶到江山县的同一天,噶达浑便抵近到了永丰县城南,与县城只隔了一条丰溪河。
这丰溪河乃是信江上游的主要源流,发源自武夷山北麓的仙霞岭。河流走向大体由东南向西北,经广丰县城城南一路向西,汇入信江。换言之,噶达浑若是想要实现奔袭明军在凤林镇的后路粮草转运大营的话,就必须设法渡过这丰溪河,别无他途。而且,丰溪河上中游河段河滩纵坡陡峭,所以最好是从这广丰县城过河,之后顺着官道一路穿插过去。
广丰县城已经被明军的英兵镇控制,噶达浑于是便派了使者入城劝降。劝降使者一去一回,倒没有费什么时间,事情也算是比较顺利。英兵镇的总兵官黄梧一听说噶达浑带着数千八旗军与自家只有一河之隔,在等到了使者对其人的富贵保证之后,当即便同意了归顺清廷。
但是,黄梧也同样提出了一些问题。按照郑成功的军制,镇有监事、营有监营,再如督战队、饷司之流,这些无不是对于领兵将帅有着一定的监督作用,总兵官能够一言而决的只有作战一事而已。甚至若想投降,除了镇直属部队和他直辖的那个营以外,两个协的副将都存在着将他的投降计划掀翻的可能。
大小相制是明廷祖制,他们与郑成功交战多年对于东南明军的制度也是心知肚明。于是,劝降使者表示可以派八旗军过来协助,但却被黄梧一口回绝掉了。
“真是个聪明人。”
听到此处,陈凯已是抚掌而赞,随即便示意信使继续讲下去。
回绝了劝降使者的提议,黄梧表示他需要半日的时间来说服众将。等使者回到清军大营,没过两个时辰,黄梧的亲兵队长就带着一大车粮草过来,向噶达浑汇报劝说的进展。
据说,黄梧分别找来了几员部将,一一暗示,其中左协副将平日里与他最善,没费什么气力便说服了下来。然而,右协副将似乎还有些犹疑不决。但黄梧却是一口咬定可以说服其人,因为那人与郑成功是有杀兄之仇的!
挑起了八旗将帅们的好奇心,那亲兵队长紧接着便如那猴儿献宝似的将个中原委娓娓道来。
那右协副将名叫苏明,其堂兄苏茂曾代理左先锋镇总兵官。左先锋镇乃是久负盛名的精锐之师,噶达浑很早以前就曾在福建巡抚衙门带回来的情报中看到过,那支部队的成军之本乃是施琅从广东带回来的闽军。再往远说,那些随施家叔侄入粤的闽军更是郑芝龙的中军精锐,其战斗力本就冠于福建。后来等施琅归附郑成功,凭着那支部队几乎是一跃便成为了郑成功麾下仅次于陈凯的三号人物。
苏茂是施琅的副将,在施琅反对入粤救驾一事后代理了左先锋镇总兵官一职,并且在磁灶大捷中表现极佳。但是因私救施琅,干犯军法,在陈凯截杀施琅后为郑成功所诛。
不过,郑成功治军素来讲的是一个赏罚分明,苏茂论罪当死,却并没有株连,就连他在磁灶大捷的功劳都没有因此而抹除。苏家没有因此而受到歧视,自然也仍旧在郑成功的麾下做事。这其中,混得最好的便是这个苏明,如今已是一协副将。虽说,若苏茂不死,他们苏家如今在郑氏集团中的地位应该还会更高一些。可事情已经发生了,苏茂既然铁了心要报答施琅的知遇之恩,就难免违反军法,而在郑成功的眼皮底下违反军法,其下场也没什么好说的。
“海寇残忍无情,就连论功论过的传统都全然不顾,只凭严刑峻法以及陈逆的狡计维系,可见其败亡之期不远。你回去告诉那苏副将,只要肯归顺大清,荣华富贵自不待提。”
噶达浑这么与亲兵队长说的,信使也是这么对陈凯复述的,直听得陈凯当即便是心中冷笑。就他看来,现在还不是二百多年后八旗子弟都烂到家的年月,清廷内部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只是暂时被这数十年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噶达浑这话,只怕是就连其人自己都未必能会信,无非是些劝降的场面话、小把戏罢了。
亲兵队长返回县城,没等入夜便又赶了回来。说是黄梧已经说服了苏明,但苏明希望清军能够设法保全他的家人,以免为恼羞成怒的郑成功所害。
这,噶达浑自然是一口便答应了下来。至于会不会做、做不做得到,那就是两回事儿了。换言之,若是郑成功真的一怒之下把苏家满门抄斩了,那对于满清而言没有什么损失,或许反倒是一件好事。
说服了两个副将,兵权在手,但还有几个监事和监营需要解决,另外还有他们掌握的督战队,对于投降计划无不存在着威胁。所以黄梧决定要在晚上例行军议的时候来一场鸿门宴,解决掉他们。不过,天一黑,就不好再有什么大动作了,所以知会噶达浑到了转天一早便开城归附。
同来的,还有两大车粮食和两头肥猪,说是用来犒军的。另外,早前因为发现清军到来而拆掉的浮桥,黄梧也表示会在明天一早开始修复。
诚意上面,黄梧表现得还是不错的。唯独不愿让八旗军插手英兵镇的自家事务,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噶达浑也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黄梧的身上,在等待黄梧回信儿的同时,他自行派人搜集船只、打造竹排,并且派了探马去探查,并且寻到了几处较好的渡河点作为备用。
等到转天一早,黄梧果然派了人去修缮浮桥,并且将旗号都换成了我大清的。噶达浑不疑有他,派了部队渡河,结果哪知道那黄梧趁着清军半渡之际把旗子一扔,直接就是弓箭、火铳、火炮的一通招呼,直打得八旗军在河对岸一个劲儿的骂娘。
噶达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然而,作为一个顾全大局的满洲老将,他还是分得清楚轻重缓急的。于是,他便带着部队设法从其他渡河点过河,以便于尽快的实现穿插。结果,在那几处渡河点,清军无一例外的遭到了英兵镇的截击,其中打得最狠的恰恰还就是黄梧口中那个与郑成功有杀兄之仇的苏明,那个狂暴的明军副将甚至一度冲下了河滩与八旗军在没膝的河水中肉搏!
接下来,清军渡河,明军截击,黄梧将整个英兵镇化整为零,以营为单位分布在几处较好的渡河点,并且在河岸每隔一段距离便修筑了瞭望塔和烽火台。只要清军一旦想要渡河,很快就会有明军将他们重新赶回到对岸。
算上劝降的那天,噶达浑被黄梧一连拖了三天都没能渡过丰溪河。这还是在丰溪河水量较少的正月,若是放在雨季,估计黄梧都可以在县城里高乐,只要随便派少量明军守住渡河点便可以等着这群旱鸭子过来挨刀子。
三天的时间转眼过去,战机转瞬即逝的道理噶达浑当然明白,自是一个心急如焚。然而,没等他突破明军防线,坏消息就先来了——已经前出到广信府城的前锋镇,与早前在铅山县与他们交手的督标第二镇、中冲镇、后冲镇这四镇兵马顺着他来时的路围了上来。
原来,黄梧在忽悠噶达浑的同时便派了人去向前锋镇求援。余新自然是义不容辞,而在他们赴援的途中,又与东进追击的铅山偏师联络上了。于是,这四个镇的明军便齐头并进,如一个锅盖似的将已然落入主厨黄梧手中那口名为丰溪河的大锅的八旗军尽数“煲”了进去。
后面的事情,已经无须信使赘述了。只是事后,明军从俘虏的口中得知了噶达浑的计划,着实吓了一跳。
这件事情也同样使得陈凯脊背发凉——并非是郑成功的主力有可能会被噶达浑包抄后路,他相信凭着郑成功,无论是破釜沉舟与清军主力决一死战,还是先行吃掉噶达浑,再行寻求战机,都还是有不小的机会夺取胜利的。让他感到后怕的是,前出永丰县的明军总兵的名字叫做黄梧,就这么简单!
陈凯记得他刚刚来到这个时代时,脑海中清晰地记得历史上郑氏集团前后出过两大叛将。其一,便是施琅。施琅对于抗清事业最大的破坏,就是他率领清军水师攻陷了郑氏集团据守的台湾岛,将汉人抗击异族侵略的最后火种熄灭。
但是在此之前,施琅对明军的战绩却是乏善可陈。一度因为兵败被丢在北京城中投闲置散,穷困潦倒到了要靠妻子做女红补贴家用,换言之就是吃软饭,可见当时的清廷即便是在严重缺乏优秀水师将领的情况下对其也并不待见。甚至,到了三藩之乱结束后,在有黄锡衮、姚启圣等名臣的支持下,他仍旧一度被那个后人评价为“明郑廖化”的刘国轩击退。
相较前者几乎是全凭着清廷庞大的体量才得以取胜,另一个叛将黄梧却是凭着自身的能力便做到了一个战绩彪炳。
黄梧原本平和县衙役出身,靠着杀知县反正的功劳投入郑成功麾下,数年下来,已是一镇总兵。永历十年六月,黄梧献海澄降清,致使海澄沦陷,明军的大本营中左所暴露于清军的兵锋之下。而且,海澄作为郑成功长期经营的陆上要塞,对闽南清军展开攻势的屯粮之所。这一手儿下来,明军再次囤积的价值数百万两白银的军械粮饷,一下子便尽数落入了清廷之手!
凭着这样的功劳,清廷在惊喜之余直接册封其为海澄公。
一个公爵而已,在明廷烂爵的当下似乎算不得什么。可是有清一朝,相较满蒙的王公遍地走,抛开对南明降将的政策性封赏以外,汉人这正意义上只出过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平西王吴三桂和义王孙可望这五个王爵,公爵也只有他和年羹尧、孙士毅、岳钟琪四人而已,加在一起也没能达到两位数。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等于满清几有再造之功的重臣,如袁世凯那等最后篡清成功的权臣,终其一生也仅限于侯爵而已。至于施琅,哪怕是在攻陷了台湾之后,还是靠着暗算姚启圣,独吞了平台大功,才强强拿到了一个三等靖海侯的侯爵爵位。
更加夸张的是,包括黄梧在内的这九个王公之中,王爵最早的在永历六年随着李定国两撅名王就不存在了,最迟的到三藩之乱结束也被清廷黜夺。公爵,更几乎都是册封没过几年就被清廷以各种理由削爵,只有他一家是真正的世袭罔替!
这并非是幸运那么简单,事实上满清这等吃人不吐骨头的政权也绝不容得作为主体民族的汉人有幸运二字存在。
黄梧在降清后于福建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了颇为让郑氏集团头疼的对手,使得郑成功始终难以在福建打开局面。另外,他那臭名昭彰的“平海五策”,其中的前两策构成了清廷以迁界禁海这等血腥政策来打击郑氏集团的理论基础,对贸易型重商主义的郑氏集团造成了极其致命的伤害。甚至,他建议杀害被俘的郑芝龙等人,以及挖郑家的祖坟,无疑是加重了郑成功的病症,乃是郑成功最终病故于台湾的催化剂之一。
卓越的才能和功绩,尤其是在三藩之乱中他和他的后人选择了站在清廷一方的坚定立场,才得以实现了这样的例外。在他有生之年,清廷多次嘉赏,追封祖上、赐金兴建祠堂、晋太子太保、授一等公并准袭十二次、赐金匾。死后也赐予了“忠恪”这样的美谥。
黄梧为清廷屡立战功的那些年,也恰恰是施琅被投闲置散的那段日子。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黄梧在三藩之乱期间病逝,就算是黄锡衮拜相、姚启圣主持平台,清廷十有八九也不会优先考虑施琅这么个郑氏集团的手下败将,而放着忠诚可靠且能谋善战的黄梧不用。
此人,对于郑氏集团、对于抗清大业的巨大危害远不是一个区区的施琅所能比拟的。所以,当陈凯诛杀施琅后,便兴起过防患于未然的心思。
奈何,那时候黄梧尚未反正,一个小小的衙役,连个品级都没有,天命知道那家伙在哪儿猫着。而他从浙江回来之后便长期负责广东战场,军务繁忙不说,与在随后投入郑成功麾下的很多文官武将都没有什么交集,这里面自也包括黄梧。以至于到了后来,随着局势的不断转好,他更是一度把这个家伙给抛之于脑后。
等到郑成功突破清军在衢州南部的防线,陈凯在看到了郑成功在军情通报中提到了战事顺遂,会派遣前锋镇和英兵镇前出广信府的事情,才猛地想起黄梧这个家伙。于是,他连忙下了命令,让杜辉、蔡巧和柯宸梅一旦发现噶达浑逃窜,就立刻扑上去。哪知道,结果却更好的成就了黄梧围歼四千八旗军的大功。
“黄总兵能够力挽狂澜,堪称智勇双全,是我小视豪杰了。”
信使是黄梧派来的,陈凯相信眼前的这人会一五一十的把他的话复述于黄梧。他相信,黄梧能够得到他这样高规格的评价后,一定会更加努力的与清军作战。
毕竟,哪怕是那个海澄公黄梧,比之如今的陈凯在明清战争中的分量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知名度上,更是仅凭着一个“文明世界的英雄”便更没有了比较的意义。能够得到陈凯的赞誉,对于现今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黄梧而言,只怕是要乐得连爪子都不知道该往哪摆了。
夸赞,确实不乏有功利性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一旦想到就连黄梧这种历史上的大汉奸都选择了与八旗军浴血奋战,那么衢州的大战应该也不会出现什么不容乐观的意外状况了吧。
“这是个好兆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