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龙骑 作者:皇叔刘司马
第二千零六十三章 平定扬州(94)
再次回到桂阳县,预料的事情发生了,桂阳军果然早有准备,这个情况刘澜的话就会直接离开,可现在士气如此高涨,就这样退兵实在影响士气,索性也就让部队去进攻试一试效果,不出他的预料,算上这回已经三次进攻,而前两次自然都被击退了。
当然与之前不一样的是,这一回桂阳军同样付出了代价,而且是非常惨重的代价,如果之前桂阳军几乎没有什么损伤的话,那这一回桂阳军却是以超过秣陵军三倍的伤亡为代价才算是守住了桂阳城外第三道防线。
九江军上下都看出来了,这一回桂阳的守军都是些青壮罢了,压根就没用桂阳军,虽然不确定文聘如此安排意欲何为,但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时间来不及,临时正调来的青壮丁,第二种则是文聘要用这些青壮来耗他的主力,当九江军筋疲力尽,桂阳军主力就会一拥而上。
那种可能性最大,孙策不敢说,可只要桂阳军一直不加入战斗,那他们就时刻都处于危险之中,所以继续战斗下去,除了继续和这些桂阳军的壮丁耗下去,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除非他什么也不顾,把部队都投入进去,六千多人放手一搏,成则拿下桂阳,败则全军覆没,可他敢吗?
不敢,尤其是在桂阳军连着杀退了九江军两次后,现在正是士气最为高涨的时候,这个时候拼命,绝对不是好的选择,所谓一鼓作气势如虎,这个时候就好像他们追着桂阳军杀回来的那一刻,同样也是士气最为高涨的时候,可是看看文聘是怎么做的?
不仅没有用桂阳军来防守,相反只是用普通的青壮,这不就是避敌锋芒的做法吗?而结果如何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他们的情况可不就是这么个情况吗?被文聘用下等马耗死了上等马,再战下去,难道要等着人家再用上等马和中等马赢你的中马和下马?
想到这里,孙策还敢有什么多余的想法吗?没有了,他可不想自己最后是这么个败亡之法,败在刘澜手中,对手名声在外,败了在这个世上的人看来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如果败在文聘手里,那人们讨论的就不会是他,而全是文聘的画面,他是谁?从哪里冒出来的?
文聘将一夜之间闻名天下,所以他可不想变成对付的垫脚石,心中打起了退堂鼓,可是要撤退总要找一个契机,毕竟现在正是三而竭的时刻,九江军上下都不甘心,还想再试一次,可是在他们眼里看起来将回一鼓作气拿下的桂阳,此刻却固若金汤一般,他们不仅拿不下桂阳,反而普通的青壮经过两轮的防守,已经从没有经验变得渐入佳境起来,他们之间更是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变得相互有了配合,而且配合的越来越默契,而这无疑更增添了他们的信心,越战越有自信。
本来看上去已经岌岌可危的桂阳城,此刻已经变成了坚固的堡垒,比起只知道一味冲锋陷阵的九江军,桂阳军这些青壮们似乎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乐趣和防守的诀窍,看着他们在短时间内就飞速成长成这个样子孙策自己都不知道是个什么心情,他这算什么,在帮文聘练兵?
他发现自己这个帮别人练兵的角色好像已经干了好些年了,只不过之前一直是在帮刘澜练兵,现在好,是个人都可以拿自己来练兵了,保管都能练出一支精兵来,这让他心里上有点不是很舒服,毕竟没有人愿意当这样的角色,哪怕你赢了我,我的部队能够成长也好,可最后却发现,他的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新兵一起阵亡了,而对手的新兵成长老兵又得到了锻炼,这找哪说理去?
苦,心里苦,有苦还说不出,这对手如果是秣陵军,他也就认了,秣陵军实力强,兵多将广他没话说,现在好不容易碰到个软柿子,结果又发生了相同的情况,再一次让他体会到了陪练的滋味,除了打碎银牙往肚子里吞,还能怎样?
当然孙策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换成以为,他一定很难承受,但现在好像败在刘澜手里的次数多了之后,似乎也就习惯了,也不再觉得陪练好像有什么,似乎已经在潜意识里默认了这样的结果。
可这说好听一点是已经逐渐习惯和适应了失败,倒不如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里他的雄心壮志被彻底磨灭了,他不在争强好胜更不会好强都勇,甚至连当初最不缺少的英雄气概也消失不见,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越来越容易去接受失败。
一次失败没有什么,十次失败之后不久是他,包括他帐下的士兵们也会认为没有什么,败了就败了,没人会拿失败当回事,而这肯定是孙策的问题,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起到一个优秀将领应尽的责任。
这世上有越败越战者,最终如他一样,彻底习惯了失败,可同样也有越战越勇者,最后不仅战胜了当年战胜过自己的对手,还将他彻底击败,这个例子自不用说那就是刘邦,所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斗的勇气。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输人不输阵,就是这个道理,敢于亮剑同样是这个道理,而孙策现在就没有做好这些,所以才会让他的部队越战越败,陷入到了死循环,再遇到秣陵军不是想着如何与他拼死一战,而是想着没有必胜的勇气,不如就此撤吧。
从第一次九江之战撤出九江前往长沙,这个选择对士兵们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当再次面对刘澜的时候,战士们想到的一定不是与他拼死一战,而是我们要不然再退吧,这样的情况下这仗还怎么打?
虽然孙策对帐下一直强调着我们一定能够报仇,一定可以战胜秣陵军,但这个时候这些口号对士兵们来说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秣陵军战无不胜,我们根本就战胜不了他们,要不然为什么会跑呢,这样的心里暗示已经深耕于每一名九江军的士兵心底,所以孙策不管再说什么,再如何动员部队,只要是遇到秣陵军,就一定必败无疑。
如果当年第一次九江之战,孙策选择了与刘澜战斗,哪怕最后战败了,但最少孙策像战士们表面了一个态度,那就是他有战斗的勇气,你们呢?这是很关键的,对士兵们起着极其重要的因素,我或许没有你战力强,但我不怂,你是厉害,可我们也是一块硬骨头,要想轻易战胜我们,没那么容易,最不济也要崩下你几块牙齿,让你不好受。
这样的战斗,才会让士兵们养成知难而上的习惯,也才能让士兵们有越战越勇的一天,而孙策保留实力的表现则恰恰相反,当然刘澜在徐州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情况又多少有些不同,因为刘澜并不是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选择退兵,而是在有优势的时候选择主动撤退,所以士兵们都清楚他们这是战略撤退,虽然最后内部也发生了不满的情况,但那更多却是要与草原联军决战的呼声,所以广陵也就成为了刘澜的底线,不想打都不成。
这就是刘澜在徐州撤退与孙策在九江撤退最明显的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刘澜的主动撤退,最后不仅没有让士兵们内乱,反而在袁术称帝以及袁曹官渡之战的今天让他们对刘澜当初的选择惊呼天人,每个人都对自己当时的目光短浅而自责。
可孙策退往九江,则变成了没用胆量的懦夫表现,这对士气是非常影响的,当一个人被贴身了懦夫的标签之后,试问他再想撕下这个标签有多么的困难,而问题是他根本就没这个机会去撕下标签。
所以他这个懦夫也就彻底坐实了,刚才他的撤退再一次让九江军士兵们在心里苦笑,看吧又要逃了,虽然最后一波反攻很提气,但这个时候正是要紧的时刻,孙策退兵的命令真的会左右桂阳之战的局势。
虽然士兵们心里不会说,但是他们一定会觉得这就是孙策的正常表现,孙跑跑,遇到刘澜要跑,遇到桂阳这些不堪一击的敌军也要跑,没人会对孙策有好的评价,甚至还会对他进行一番腹诽,毕竟他们直接虽然丹阳的兵已经很少了,可仅剩的那些人如今无不是部队中的军官,不管职务高低,都有着不小的话语权,可是他们当年来九江军,因为什么,大多数人还不是冲着孙策的明头,江东小霸王,所以他越是这样表现,就越会寒了这些人的心,因为这些人会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刘澜不仅不是小霸王,相反还是小懦夫。
跟这他,什么他父亲死在刘表之手的仇报不了,可能与刘澜的恨也没有希望,这样的结构,对几乎所有人来讲,都是令人痛苦不堪的,因为孙策这样的表现,会让他们寒心,会让他们后悔当初的选择。
虽然孙策对帐下一直强调着我们一定能够报仇,一定可以战胜秣陵军,但这个时候这些口号对士兵们来说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秣陵军战无不胜,我们根本就战胜不了他们,要不然为什么会跑呢,这样的心里暗示已经深耕于每一名九江军的士兵心底,所以孙策不管再说什么,再如何动员部队,只要是遇到秣陵军,就一定必败无疑。
如果当年第一次九江之战,孙策选择了与刘澜战斗,哪怕最后战败了,但最少孙策像战士们表面了一个态度,那就是他有战斗的勇气,你们呢?这是很关键的,对士兵们起着极其重要的因素,我或许没有你战力强,但我不怂,你是厉害,可我们也是一块硬骨头,要想轻易战胜我们,没那么容易,最不济也要崩下你几块牙齿,让你不好受。
这样的战斗,才会让士兵们养成知难而上的习惯,也才能让士兵们有越战越勇的一天,而孙策保留实力的表现则恰恰相反,当然刘澜在徐州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情况又多少有些不同,因为刘澜并不是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选择退兵,而是在有优势的时候选择主动撤退,所以士兵们都清楚他们这是战略撤退,虽然最后内部也发生了不满的情况,但那更多却是要与草原联军决战的呼声,所以广陵也就成为了刘澜的底线,不想打都不成。
这就是刘澜在徐州撤退与孙策在九江撤退最明显的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刘澜的主动撤退,最后不仅没有让士兵们内乱,反而在袁术称帝以及袁曹官渡之战的今天让他们对刘澜当初的选择惊呼天人,每个人都对自己当时的目光短浅而自责。
可孙策退往九江,则变成了没用胆量的懦夫表现,这对士气是非常影响的,当一个人被贴身了懦夫的标签之后,试问他再想撕下这个标签有多么的困难,而问题是他根本就没这个机会去撕下标签。
所以他这个懦夫也就彻底坐实了,刚才他的撤退再一次让九江军士兵们在心里苦笑,看吧又要逃了,虽然最后一波反攻很提气,但这个时候正是要紧的时刻,孙策退兵的命令真的会左右桂阳之战的局势。
虽然士兵们心里不会说,但是他们一定会觉得这就是孙策的正常表现,孙跑跑,遇到刘澜要跑,遇到桂阳这些不堪一击的敌军也要跑,没人会对孙策有好的评价,甚至还会对他进行一番腹诽,毕竟他们直接虽然丹阳的兵已经很少了,可仅剩的那些人如今无不是部队中的军官,不管职务高低,都有着不小的话语权,可是他们当年来九江军,因为什么,大多数人还不是冲着孙策的明头,江东小霸王,所以他越是这样表现,就越会寒了这些人的心,因为这些人会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刘澜不仅不是小霸王,相反还是小懦夫。
跟这他,什么他父亲死在刘表之手的仇报不了,可能与刘澜的恨也没有希望,这样的结构,对几乎所有人来讲,都是令人痛苦不堪的,因为孙策这样的表现,会让他们寒心,会让他们后悔当初的选择。
第二千零六十三章 平定扬州(94)
第二千零六十三章 平定扬州(94)
再次回到桂阳县,预料的事情发生了,桂阳军果然早有准备,这个情况刘澜的话就会直接离开,可现在士气如此高涨,就这样退兵实在影响士气,索性也就让部队去进攻试一试效果,不出他的预料,算上这回已经三次进攻,而前两次自然都被击退了。
当然与之前不一样的是,这一回桂阳军同样付出了代价,而且是非常惨重的代价,如果之前桂阳军几乎没有什么损伤的话,那这一回桂阳军却是以超过秣陵军三倍的伤亡为代价才算是守住了桂阳城外第三道防线。
九江军上下都看出来了,这一回桂阳的守军都是些青壮罢了,压根就没用桂阳军,虽然不确定文聘如此安排意欲何为,但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时间来不及,临时正调来的青壮丁,第二种则是文聘要用这些青壮来耗他的主力,当九江军筋疲力尽,桂阳军主力就会一拥而上。
那种可能性最大,孙策不敢说,可只要桂阳军一直不加入战斗,那他们就时刻都处于危险之中,所以继续战斗下去,除了继续和这些桂阳军的壮丁耗下去,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除非他什么也不顾,把部队都投入进去,六千多人放手一搏,成则拿下桂阳,败则全军覆没,可他敢吗?
不敢,尤其是在桂阳军连着杀退了九江军两次后,现在正是士气最为高涨的时候,这个时候拼命,绝对不是好的选择,所谓一鼓作气势如虎,这个时候就好像他们追着桂阳军杀回来的那一刻,同样也是士气最为高涨的时候,可是看看文聘是怎么做的?
不仅没有用桂阳军来防守,相反只是用普通的青壮,这不就是避敌锋芒的做法吗?而结果如何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他们的情况可不就是这么个情况吗?被文聘用下等马耗死了上等马,再战下去,难道要等着人家再用上等马和中等马赢你的中马和下马?
想到这里,孙策还敢有什么多余的想法吗?没有了,他可不想自己最后是这么个败亡之法,败在刘澜手中,对手名声在外,败了在这个世上的人看来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如果败在文聘手里,那人们讨论的就不会是他,而全是文聘的画面,他是谁?从哪里冒出来的?
文聘将一夜之间闻名天下,所以他可不想变成对付的垫脚石,心中打起了退堂鼓,可是要撤退总要找一个契机,毕竟现在正是三而竭的时刻,九江军上下都不甘心,还想再试一次,可是在他们眼里看起来将回一鼓作气拿下的桂阳,此刻却固若金汤一般,他们不仅拿不下桂阳,反而普通的青壮经过两轮的防守,已经从没有经验变得渐入佳境起来,他们之间更是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变得相互有了配合,而且配合的越来越默契,而这无疑更增添了他们的信心,越战越有自信。
本来看上去已经岌岌可危的桂阳城,此刻已经变成了坚固的堡垒,比起只知道一味冲锋陷阵的九江军,桂阳军这些青壮们似乎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乐趣和防守的诀窍,看着他们在短时间内就飞速成长成这个样子孙策自己都不知道是个什么心情,他这算什么,在帮文聘练兵?
他发现自己这个帮别人练兵的角色好像已经干了好些年了,只不过之前一直是在帮刘澜练兵,现在好,是个人都可以拿自己来练兵了,保管都能练出一支精兵来,这让他心里上有点不是很舒服,毕竟没有人愿意当这样的角色,哪怕你赢了我,我的部队能够成长也好,可最后却发现,他的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新兵一起阵亡了,而对手的新兵成长老兵又得到了锻炼,这找哪说理去?
苦,心里苦,有苦还说不出,这对手如果是秣陵军,他也就认了,秣陵军实力强,兵多将广他没话说,现在好不容易碰到个软柿子,结果又发生了相同的情况,再一次让他体会到了陪练的滋味,除了打碎银牙往肚子里吞,还能怎样?
当然孙策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换成以为,他一定很难承受,但现在好像败在刘澜手里的次数多了之后,似乎也就习惯了,也不再觉得陪练好像有什么,似乎已经在潜意识里默认了这样的结果。
可这说好听一点是已经逐渐习惯和适应了失败,倒不如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里他的雄心壮志被彻底磨灭了,他不在争强好胜更不会好强都勇,甚至连当初最不缺少的英雄气概也消失不见,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越来越容易去接受失败。
一次失败没有什么,十次失败之后不久是他,包括他帐下的士兵们也会认为没有什么,败了就败了,没人会拿失败当回事,而这肯定是孙策的问题,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起到一个优秀将领应尽的责任。
这世上有越败越战者,最终如他一样,彻底习惯了失败,可同样也有越战越勇者,最后不仅战胜了当年战胜过自己的对手,还将他彻底击败,这个例子自不用说那就是刘邦,所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斗的勇气。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输人不输阵,就是这个道理,敢于亮剑同样是这个道理,而孙策现在就没有做好这些,所以才会让他的部队越战越败,陷入到了死循环,再遇到秣陵军不是想着如何与他拼死一战,而是想着没有必胜的勇气,不如就此撤吧。
从第一次九江之战撤出九江前往长沙,这个选择对士兵们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当再次面对刘澜的时候,战士们想到的一定不是与他拼死一战,而是我们要不然再退吧,这样的情况下这仗还怎么打?
虽然孙策对帐下一直强调着我们一定能够报仇,一定可以战胜秣陵军,但这个时候这些口号对士兵们来说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秣陵军战无不胜,我们根本就战胜不了他们,要不然为什么会跑呢,这样的心里暗示已经深耕于每一名九江军的士兵心底,所以孙策不管再说什么,再如何动员部队,只要是遇到秣陵军,就一定必败无疑。
如果当年第一次九江之战,孙策选择了与刘澜战斗,哪怕最后战败了,但最少孙策像战士们表面了一个态度,那就是他有战斗的勇气,你们呢?这是很关键的,对士兵们起着极其重要的因素,我或许没有你战力强,但我不怂,你是厉害,可我们也是一块硬骨头,要想轻易战胜我们,没那么容易,最不济也要崩下你几块牙齿,让你不好受。
这样的战斗,才会让士兵们养成知难而上的习惯,也才能让士兵们有越战越勇的一天,而孙策保留实力的表现则恰恰相反,当然刘澜在徐州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情况又多少有些不同,因为刘澜并不是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选择退兵,而是在有优势的时候选择主动撤退,所以士兵们都清楚他们这是战略撤退,虽然最后内部也发生了不满的情况,但那更多却是要与草原联军决战的呼声,所以广陵也就成为了刘澜的底线,不想打都不成。
这就是刘澜在徐州撤退与孙策在九江撤退最明显的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刘澜的主动撤退,最后不仅没有让士兵们内乱,反而在袁术称帝以及袁曹官渡之战的今天让他们对刘澜当初的选择惊呼天人,每个人都对自己当时的目光短浅而自责。
可孙策退往九江,则变成了没用胆量的懦夫表现,这对士气是非常影响的,当一个人被贴身了懦夫的标签之后,试问他再想撕下这个标签有多么的困难,而问题是他根本就没这个机会去撕下标签。
所以他这个懦夫也就彻底坐实了,刚才他的撤退再一次让九江军士兵们在心里苦笑,看吧又要逃了,虽然最后一波反攻很提气,但这个时候正是要紧的时刻,孙策退兵的命令真的会左右桂阳之战的局势。
虽然士兵们心里不会说,但是他们一定会觉得这就是孙策的正常表现,孙跑跑,遇到刘澜要跑,遇到桂阳这些不堪一击的敌军也要跑,没人会对孙策有好的评价,甚至还会对他进行一番腹诽,毕竟他们直接虽然丹阳的兵已经很少了,可仅剩的那些人如今无不是部队中的军官,不管职务高低,都有着不小的话语权,可是他们当年来九江军,因为什么,大多数人还不是冲着孙策的明头,江东小霸王,所以他越是这样表现,就越会寒了这些人的心,因为这些人会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刘澜不仅不是小霸王,相反还是小懦夫。
跟这他,什么他父亲死在刘表之手的仇报不了,可能与刘澜的恨也没有希望,这样的结构,对几乎所有人来讲,都是令人痛苦不堪的,因为孙策这样的表现,会让他们寒心,会让他们后悔当初的选择。
虽然孙策对帐下一直强调着我们一定能够报仇,一定可以战胜秣陵军,但这个时候这些口号对士兵们来说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秣陵军战无不胜,我们根本就战胜不了他们,要不然为什么会跑呢,这样的心里暗示已经深耕于每一名九江军的士兵心底,所以孙策不管再说什么,再如何动员部队,只要是遇到秣陵军,就一定必败无疑。
如果当年第一次九江之战,孙策选择了与刘澜战斗,哪怕最后战败了,但最少孙策像战士们表面了一个态度,那就是他有战斗的勇气,你们呢?这是很关键的,对士兵们起着极其重要的因素,我或许没有你战力强,但我不怂,你是厉害,可我们也是一块硬骨头,要想轻易战胜我们,没那么容易,最不济也要崩下你几块牙齿,让你不好受。
这样的战斗,才会让士兵们养成知难而上的习惯,也才能让士兵们有越战越勇的一天,而孙策保留实力的表现则恰恰相反,当然刘澜在徐州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情况又多少有些不同,因为刘澜并不是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选择退兵,而是在有优势的时候选择主动撤退,所以士兵们都清楚他们这是战略撤退,虽然最后内部也发生了不满的情况,但那更多却是要与草原联军决战的呼声,所以广陵也就成为了刘澜的底线,不想打都不成。
这就是刘澜在徐州撤退与孙策在九江撤退最明显的区别,也是最本质的区别,刘澜的主动撤退,最后不仅没有让士兵们内乱,反而在袁术称帝以及袁曹官渡之战的今天让他们对刘澜当初的选择惊呼天人,每个人都对自己当时的目光短浅而自责。
可孙策退往九江,则变成了没用胆量的懦夫表现,这对士气是非常影响的,当一个人被贴身了懦夫的标签之后,试问他再想撕下这个标签有多么的困难,而问题是他根本就没这个机会去撕下标签。
所以他这个懦夫也就彻底坐实了,刚才他的撤退再一次让九江军士兵们在心里苦笑,看吧又要逃了,虽然最后一波反攻很提气,但这个时候正是要紧的时刻,孙策退兵的命令真的会左右桂阳之战的局势。
虽然士兵们心里不会说,但是他们一定会觉得这就是孙策的正常表现,孙跑跑,遇到刘澜要跑,遇到桂阳这些不堪一击的敌军也要跑,没人会对孙策有好的评价,甚至还会对他进行一番腹诽,毕竟他们直接虽然丹阳的兵已经很少了,可仅剩的那些人如今无不是部队中的军官,不管职务高低,都有着不小的话语权,可是他们当年来九江军,因为什么,大多数人还不是冲着孙策的明头,江东小霸王,所以他越是这样表现,就越会寒了这些人的心,因为这些人会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刘澜不仅不是小霸王,相反还是小懦夫。
跟这他,什么他父亲死在刘表之手的仇报不了,可能与刘澜的恨也没有希望,这样的结构,对几乎所有人来讲,都是令人痛苦不堪的,因为孙策这样的表现,会让他们寒心,会让他们后悔当初的选择。
第二千零六十三章 平定扬州(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