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替他去解决的是一小件后顾之忧,而贾琮次日去解决的是一大件后顾之忧,这天距离他离京上任还有一天。
街坊街坊,古代有街就必有牌坊,日到中天,贾琮走过内城牌坊,走进内城刘家胡同,正牵马而至,那认得他的门房快步走下来道:“贾侍读,烦请走后门。”
“好,知道了。”贾琮没有任何不悦地绕着胡同走,这“走后门”真是名副其实。
对此他不反感,人情世故便是如此,“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一些事情只能做“密室之谋”,防范“隔墙有耳”,想想他交好锦衣卫都督余彪、司礼监掌印戴权,哪次不是小心翼翼?
崇祯明明叫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秘密谈论议和的事情,而陈新甲一疏忽,这个秘密捅开了,崇祯为了平息沸腾的舆论,毫不留情地把陈新甲杀了,全部过错也推给陈新甲。
这就是“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雍乐皇帝叫秦业修吉壤也是一个道理。当然,这也是为皇帝服务常见的下场。
贾琮看到刘府门前不远有多家店铺,时有便服官员进出,他暗暗收敛心神,据说当年严嵩门前就有一家“日月兴”酒楼,吃遍大明官员,凡是请见的人,都在那儿等候,刘东升显然还做不到,贾琮自己也离那个境界还远。
绕了半圈从后门进,整理好仪容仪表,贾琮在仆人带领下直驱内院花厅,这刘府花厅周围一样的湖光山石,自是不及敕造的国公府,贾琮无心多看。
进门便见刘东升、汪应元、赵北斗、董安国、毕忠、山子野、司马匪鉴、王应麟、张茂才九个人,戴凤翔不在。
贾琮对前六人一一弯腰作揖,按弟子礼拜见,连山子野也不例外,慌得这位工部尚书赶忙站起,其他大佬一笑置之,对后四个人只是作揖平礼。
“今儿贾侍读出任巡按,重走刘御史的老路,就如这盘小葱拌豆腐。”汪应元笑着手掌一指桌上的菜。
每个人面前的菜,都是一盘小葱拌豆腐。
“阁老教诲的是,一清二白。”贾琮点头表示受教,这场密谈以汪应元为中心。
汪应元、刘东升都是陕西人,历史上陕西官员很多比较耿直、好说话,比如给万历皇帝上“酒色财气疏”、把皇帝骂得酣畅淋漓的雒于仁,就是陕西人,这篇奏折比海瑞的《治安疏》都出名,不知多少人为他捏了把汗。
赵北斗在会推名单上,但是没有入阁,而是起用为刑部尚书。
明朝以来形成的会推、廷议,表面上看是大臣们经过不懈努力,而把皇帝权力分出一部分的结果,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会推名单必须皇帝点头才能起作用,如果皇帝不同意,可以叫内阁重新推荐十次、一百次,所以,本质上是皇权硕大,大臣根本争不过来,严嵩、张居正属于异类,那得皇帝不经常理政的结果。
董安国仍旧是原任,顺天府尹兼吏部侍郎。
从在场的局势看,六部里面,吏部、户部、刑部、工部,四个部门,贾琮都初步建立了关系,只是礼部、兵部没有人,另外通政司、都察院、司礼监也有人。
可以说,今时今日的贾琮,基本上哪儿都吃得开了。
“刑部事务,我看了薛蟠的案件。”赵北斗敬了汪应元一杯,沉吟道:“我的意思,仍旧依法处理,故意杀人,且是官宦子弟,没有留情的可能,贾山海,你记恨否?”
因为是亲族,按古代价值观,亲族犯罪,必须维护的,贾琮便装出七分悲痛、三分理解:“大司寇办得甚好,薛大哥虽是我大内兄,然晚辈仁至义尽,无所怨言。”
“好。”赵北斗微微颔首,慨然道:“当初老夫识你诗书,还是在山海书店的一些杂书上,也看见了你出徐光启《农政全书》、西洋学说之类的,这样东西并不赚钱……”
从商业效益来说,刊刻这种书只是珍藏、收藏的,不划算,贾琮微微摇头:“晚生以经世致用为要,八股是天下望风而向的旗子,终归于现实无益,《农政全书》与西洋学说之类,囊括匠艺、手艺、水田、土矿等等,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诚如建阳书坊之《便民图鉴》、陈继儒之《万宝全书》,识字的富商小民看了,经营有方,也能发家致富,是为国计民生……如匠户出身的大司空,他在这方面终是我的前辈。”
说着对山子野作揖,山子野又慌忙站起,笑容满面:“贾侍读不必担心,此次南行,凡是关系水患之事,本官一定力督。”
汪应元、刘东升几人相视点头,对贾琮颇为满意,经世致用的东西,对他们这些活了好几年的人,并不反感,而是热切,刘东升出面道:“工户两部有堂官监督,也不是全无后顾之忧,忠顺亲王在户部、江浙皆有人在,你有什么点子?”
贾琮想了想:“学生打算临行之前再上一份奏疏,向皇上要一些条件,譬如督理三省水患的具体人员,得安排在司马主事、王主事两人身上……”
这种临危要条件,是很有希望的,诸位大佬又点了一次头。
能促使他们共坐一堂的,不是他们赏识贾琮,而是一个共同的人,豫王。
当年赵北斗是因为豫王才下野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尽管秦王钦差的地方是汪应元故乡陕西三边,可是他们都希望比较忠厚的豫王能继承大统,而不是给忠顺亲王那个饭桶。
“来!”刘东升招招手,门外仆人便递进来一个宝盒,董安国接过来,笑容可掬地起立:“贾琮,这支笔算是一件宝物。大司空山子野在工部寻得昆山之玉,大司马毕忠亲自出资买下,我等又请了匠工日夜雕刻,仿湖笔之制,价值不下千金,但重要的不是它的价值……”
“学生怎么担得起……”贾琮推辞。
“你是新进名流,不可逃避,这也是我等在座之人的期望。”董安国把盒子交到贾琮手中。
“三年之后,望能归来,一扫宇内浊气,天下修齐治平。”毕忠当先起身,王应麟等斟酒,贾琮看看众人,一饮而尽。
再次回家写奏折,派龙傲天去通政司传递时,又是日暮时分,孙福急急进来禀报:“秦家的秦爷求见,讣告递到了府上,秦老爷已经……”
啪嗒。
那支玉笔差点摔断。
街坊街坊,古代有街就必有牌坊,日到中天,贾琮走过内城牌坊,走进内城刘家胡同,正牵马而至,那认得他的门房快步走下来道:“贾侍读,烦请走后门。”
“好,知道了。”贾琮没有任何不悦地绕着胡同走,这“走后门”真是名副其实。
对此他不反感,人情世故便是如此,“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一些事情只能做“密室之谋”,防范“隔墙有耳”,想想他交好锦衣卫都督余彪、司礼监掌印戴权,哪次不是小心翼翼?
崇祯明明叫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秘密谈论议和的事情,而陈新甲一疏忽,这个秘密捅开了,崇祯为了平息沸腾的舆论,毫不留情地把陈新甲杀了,全部过错也推给陈新甲。
这就是“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雍乐皇帝叫秦业修吉壤也是一个道理。当然,这也是为皇帝服务常见的下场。
贾琮看到刘府门前不远有多家店铺,时有便服官员进出,他暗暗收敛心神,据说当年严嵩门前就有一家“日月兴”酒楼,吃遍大明官员,凡是请见的人,都在那儿等候,刘东升显然还做不到,贾琮自己也离那个境界还远。
绕了半圈从后门进,整理好仪容仪表,贾琮在仆人带领下直驱内院花厅,这刘府花厅周围一样的湖光山石,自是不及敕造的国公府,贾琮无心多看。
进门便见刘东升、汪应元、赵北斗、董安国、毕忠、山子野、司马匪鉴、王应麟、张茂才九个人,戴凤翔不在。
贾琮对前六人一一弯腰作揖,按弟子礼拜见,连山子野也不例外,慌得这位工部尚书赶忙站起,其他大佬一笑置之,对后四个人只是作揖平礼。
“今儿贾侍读出任巡按,重走刘御史的老路,就如这盘小葱拌豆腐。”汪应元笑着手掌一指桌上的菜。
每个人面前的菜,都是一盘小葱拌豆腐。
“阁老教诲的是,一清二白。”贾琮点头表示受教,这场密谈以汪应元为中心。
汪应元、刘东升都是陕西人,历史上陕西官员很多比较耿直、好说话,比如给万历皇帝上“酒色财气疏”、把皇帝骂得酣畅淋漓的雒于仁,就是陕西人,这篇奏折比海瑞的《治安疏》都出名,不知多少人为他捏了把汗。
赵北斗在会推名单上,但是没有入阁,而是起用为刑部尚书。
明朝以来形成的会推、廷议,表面上看是大臣们经过不懈努力,而把皇帝权力分出一部分的结果,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会推名单必须皇帝点头才能起作用,如果皇帝不同意,可以叫内阁重新推荐十次、一百次,所以,本质上是皇权硕大,大臣根本争不过来,严嵩、张居正属于异类,那得皇帝不经常理政的结果。
董安国仍旧是原任,顺天府尹兼吏部侍郎。
从在场的局势看,六部里面,吏部、户部、刑部、工部,四个部门,贾琮都初步建立了关系,只是礼部、兵部没有人,另外通政司、都察院、司礼监也有人。
可以说,今时今日的贾琮,基本上哪儿都吃得开了。
“刑部事务,我看了薛蟠的案件。”赵北斗敬了汪应元一杯,沉吟道:“我的意思,仍旧依法处理,故意杀人,且是官宦子弟,没有留情的可能,贾山海,你记恨否?”
因为是亲族,按古代价值观,亲族犯罪,必须维护的,贾琮便装出七分悲痛、三分理解:“大司寇办得甚好,薛大哥虽是我大内兄,然晚辈仁至义尽,无所怨言。”
“好。”赵北斗微微颔首,慨然道:“当初老夫识你诗书,还是在山海书店的一些杂书上,也看见了你出徐光启《农政全书》、西洋学说之类的,这样东西并不赚钱……”
从商业效益来说,刊刻这种书只是珍藏、收藏的,不划算,贾琮微微摇头:“晚生以经世致用为要,八股是天下望风而向的旗子,终归于现实无益,《农政全书》与西洋学说之类,囊括匠艺、手艺、水田、土矿等等,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诚如建阳书坊之《便民图鉴》、陈继儒之《万宝全书》,识字的富商小民看了,经营有方,也能发家致富,是为国计民生……如匠户出身的大司空,他在这方面终是我的前辈。”
说着对山子野作揖,山子野又慌忙站起,笑容满面:“贾侍读不必担心,此次南行,凡是关系水患之事,本官一定力督。”
汪应元、刘东升几人相视点头,对贾琮颇为满意,经世致用的东西,对他们这些活了好几年的人,并不反感,而是热切,刘东升出面道:“工户两部有堂官监督,也不是全无后顾之忧,忠顺亲王在户部、江浙皆有人在,你有什么点子?”
贾琮想了想:“学生打算临行之前再上一份奏疏,向皇上要一些条件,譬如督理三省水患的具体人员,得安排在司马主事、王主事两人身上……”
这种临危要条件,是很有希望的,诸位大佬又点了一次头。
能促使他们共坐一堂的,不是他们赏识贾琮,而是一个共同的人,豫王。
当年赵北斗是因为豫王才下野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尽管秦王钦差的地方是汪应元故乡陕西三边,可是他们都希望比较忠厚的豫王能继承大统,而不是给忠顺亲王那个饭桶。
“来!”刘东升招招手,门外仆人便递进来一个宝盒,董安国接过来,笑容可掬地起立:“贾琮,这支笔算是一件宝物。大司空山子野在工部寻得昆山之玉,大司马毕忠亲自出资买下,我等又请了匠工日夜雕刻,仿湖笔之制,价值不下千金,但重要的不是它的价值……”
“学生怎么担得起……”贾琮推辞。
“你是新进名流,不可逃避,这也是我等在座之人的期望。”董安国把盒子交到贾琮手中。
“三年之后,望能归来,一扫宇内浊气,天下修齐治平。”毕忠当先起身,王应麟等斟酒,贾琮看看众人,一饮而尽。
再次回家写奏折,派龙傲天去通政司传递时,又是日暮时分,孙福急急进来禀报:“秦家的秦爷求见,讣告递到了府上,秦老爷已经……”
啪嗒。
那支玉笔差点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