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扶罗盼星星盼月亮的蔡邕蔡中郎,终于是在河东士族的夹道欢迎之下,抵达了平阳县城。
下车伊始,蔡老头子或许是坐着蒲车太久了,或许这一段时间应酬实在是太多了,压根就不想在驿馆中待着,而是直接要求去桃山看看。
因此,斐潜就陪着蔡老头子一起再次到了桃山。贾衢、徐庶、杜远、令狐邵等等人毕恭毕敬的跟在蔡邕和斐潜身后。
斐潜略有些担心,生怕蔡老头子看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然后有什么不爽的地方,虽然说蔡邕作为饱学之士敦厚长者多半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但是俗话说老小孩,蔡邕师傅年龄也大了,这个谁也不能保障他永远不会闹点情绪。
蔡邕抬眼看了看山下门牌之上的“衢门”二字,嗯了一声,没有说什么便慢慢的一级一级的拾阶而上。
走到了台阶在山势的拐角之处,在石阶外立着一个侧面被磨平的大石,石面之上刻着“有道”二字。
蔡邕的脚步略停顿了一下,立在石头之前,捋了捋胡子,也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便继续往前而行。
待到了学宫之前,看见学宫那六根柱子的大殿,蔡邕的眼睛就亮了一下,上下巡视了一番之后,忽然转过头问斐潜:“子渊,学宫名匾何在?”
其实斐潜原本想恶趣味的就叫“那个学宫”,但是后来想了想,还是收回了这个比较不靠谱的想法,毕竟还是在汉代,未必有人会有多少娱乐精神。
“还请师傅命名。”斐潜拱手说道。
“哦?”蔡邕似笑非笑的瞄了一眼斐潜,说道,“竟未名之?吾以为汝已名矣。”或许是离了京都功名利禄场,蔡邕也多了几分随意,顺嘴就打趣了斐潜一句……
斐潜反正脸皮也厚,丝毫不以为意,呵呵一笑。
蔡邕仰着头,看着在阳光之下桃山山腰上的崭新的学宫,缓缓的说道:“既寻‘衢门’而‘有道’……不若称其为‘守山’……”
“守山?”蔡邕的话音刚落,包括斐潜在内的其他人都喃喃的重复了一下。
蔡邕笑眯眯的将胡子轻轻的抚了两下,显然有点小得意,然后也不解释,便看着众人的反应。
“身之所至,心乡所向。‘守山’一词,明学之志也。”徐庶在一旁,拱手说道。
“巍峨高山,仰止从之,学道景行,行止趋之。蔡公‘守山’二字,尽显求学之意。”贾衢也补充说道。
蔡邕点点头,然后却看了一眼斐潜。
斐潜转动了两下眼珠,却默然以对,只是点头,交待令狐邵去做学宫的牌匾。
一行人继续前行,看了大殿,讲堂,藏书楼,明律堂等等之后,便来到了后院,顺着小径往后,转过了小池塘,再穿过一小片的桃树林,一座精致的小院出现在眼前,红砖青瓦,一角飞檐在围墙上露了出来。
斐潜在前引导,领着蔡邕进了小院。
蔡邕抬起头,看着不大的院子却分三进,厅堂院落,书房阁楼一应俱全,虽然小了一些,房间也没有那么的多,但是在整体的布局和方位上,却和蔡邕在雒阳之时的蔡府差别不大,甚至就连原来蔡府的藏书楼,在此也有一个缩小一些的版本……
没办法,桃山的地方就那么大,能将这一块区域专门按照斐潜印象当中布局进行修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
蔡邕左看看,右看看,有些花白的胡须不由得颤抖起来,似乎连声音都一起颤抖着:“子渊……有心了……”
就算是一个老物件,在陪伴着自己度过漫长岁月之后,都会多少有点惦记和情感。蔡邕在雒阳的府邸其实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现在虽然说眼前的这一个小院子无论是从规格还是从大小,都比不上原来的蔡府,但是毕竟位置相似,布局相同……
“好!好!”蔡邕有些激动,转身大声的说道,“今天老夫就于此,宴请各位了!还请各位赏光!”蔡老头子直接反客为主,表示自己从现在开始就住这里了。
至于於扶罗?
过几天再说吧,反正要求其沐浴斋戒一番也是应有之意。
呵呵,於扶罗既然都等了那么长时间了,再多等两天也不算是什么多大的事,众人便选择性的遗忘了其实蔡邕来这里还有册封南匈奴单于的任务,齐声的附和起来,还有的说要给蔡公准备些乔迁礼物的,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蔡邕笑着,便向后招招手,唤来了随身跟着的侍从,让其去办理一些相关的事项,然后背着手,慢慢的,有些小心翼翼的走进了小院,顺着走廊往后走去。
这一次,除了斐潜之外的其他人,都识趣的待在了外院。
如果蔡邕没有来,这个小院没人住,那么往内院走走也是无妨,但是既然蔡邕表示他很满意这里,要在这里居住,那么这里就等于是蔡公的居所了,在礼仪上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了。
蔡邕在前走着,忽然说道:“方才学宫之名,汝意如何?”
“师傅明鉴,学生佩服。”斐潜低着头说道。
蔡邕脚步停了下来,站在后院的小亭之前,仰头看着六角小亭:“衢门,有道,守山,呵呵……大殿不妨称之为明伦吧……”
“……”斐潜点点头,说道,“……也好……”
蔡邕似笑非笑,重复的说道:“也好?”
“……学生原来想用‘文承’二字……”斐潜说道。
蔡邕琢磨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说道:“言可嘉其善,亦可毁其誉,‘衢门’、‘有道’引而不发,恰到好处,‘文承’太过了些。”
斐潜默然良久,拱手谢过,表示自己明白了。毕竟还是蔡邕师傅,自己隐藏在“衢门”和“有道”里面的含义居然被破的一干二净,不仅如此,而且还加上了“守山”、“明伦”,这样一来,基本上就算是齐全了,不仅如此,蔡邕还用这样的做法表明了他对于斐潜的布置出的支持的态度,这也算是斐潜的意外之喜了。
不过,在蔡邕看到斐潜基本上已经明白自己的意思之后,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封信,说道:“此乃谏议大夫所托之信……”
谏议大夫?
不就是斐敏么?
他给我写信做些什么?
下车伊始,蔡老头子或许是坐着蒲车太久了,或许这一段时间应酬实在是太多了,压根就不想在驿馆中待着,而是直接要求去桃山看看。
因此,斐潜就陪着蔡老头子一起再次到了桃山。贾衢、徐庶、杜远、令狐邵等等人毕恭毕敬的跟在蔡邕和斐潜身后。
斐潜略有些担心,生怕蔡老头子看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然后有什么不爽的地方,虽然说蔡邕作为饱学之士敦厚长者多半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但是俗话说老小孩,蔡邕师傅年龄也大了,这个谁也不能保障他永远不会闹点情绪。
蔡邕抬眼看了看山下门牌之上的“衢门”二字,嗯了一声,没有说什么便慢慢的一级一级的拾阶而上。
走到了台阶在山势的拐角之处,在石阶外立着一个侧面被磨平的大石,石面之上刻着“有道”二字。
蔡邕的脚步略停顿了一下,立在石头之前,捋了捋胡子,也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便继续往前而行。
待到了学宫之前,看见学宫那六根柱子的大殿,蔡邕的眼睛就亮了一下,上下巡视了一番之后,忽然转过头问斐潜:“子渊,学宫名匾何在?”
其实斐潜原本想恶趣味的就叫“那个学宫”,但是后来想了想,还是收回了这个比较不靠谱的想法,毕竟还是在汉代,未必有人会有多少娱乐精神。
“还请师傅命名。”斐潜拱手说道。
“哦?”蔡邕似笑非笑的瞄了一眼斐潜,说道,“竟未名之?吾以为汝已名矣。”或许是离了京都功名利禄场,蔡邕也多了几分随意,顺嘴就打趣了斐潜一句……
斐潜反正脸皮也厚,丝毫不以为意,呵呵一笑。
蔡邕仰着头,看着在阳光之下桃山山腰上的崭新的学宫,缓缓的说道:“既寻‘衢门’而‘有道’……不若称其为‘守山’……”
“守山?”蔡邕的话音刚落,包括斐潜在内的其他人都喃喃的重复了一下。
蔡邕笑眯眯的将胡子轻轻的抚了两下,显然有点小得意,然后也不解释,便看着众人的反应。
“身之所至,心乡所向。‘守山’一词,明学之志也。”徐庶在一旁,拱手说道。
“巍峨高山,仰止从之,学道景行,行止趋之。蔡公‘守山’二字,尽显求学之意。”贾衢也补充说道。
蔡邕点点头,然后却看了一眼斐潜。
斐潜转动了两下眼珠,却默然以对,只是点头,交待令狐邵去做学宫的牌匾。
一行人继续前行,看了大殿,讲堂,藏书楼,明律堂等等之后,便来到了后院,顺着小径往后,转过了小池塘,再穿过一小片的桃树林,一座精致的小院出现在眼前,红砖青瓦,一角飞檐在围墙上露了出来。
斐潜在前引导,领着蔡邕进了小院。
蔡邕抬起头,看着不大的院子却分三进,厅堂院落,书房阁楼一应俱全,虽然小了一些,房间也没有那么的多,但是在整体的布局和方位上,却和蔡邕在雒阳之时的蔡府差别不大,甚至就连原来蔡府的藏书楼,在此也有一个缩小一些的版本……
没办法,桃山的地方就那么大,能将这一块区域专门按照斐潜印象当中布局进行修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
蔡邕左看看,右看看,有些花白的胡须不由得颤抖起来,似乎连声音都一起颤抖着:“子渊……有心了……”
就算是一个老物件,在陪伴着自己度过漫长岁月之后,都会多少有点惦记和情感。蔡邕在雒阳的府邸其实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现在虽然说眼前的这一个小院子无论是从规格还是从大小,都比不上原来的蔡府,但是毕竟位置相似,布局相同……
“好!好!”蔡邕有些激动,转身大声的说道,“今天老夫就于此,宴请各位了!还请各位赏光!”蔡老头子直接反客为主,表示自己从现在开始就住这里了。
至于於扶罗?
过几天再说吧,反正要求其沐浴斋戒一番也是应有之意。
呵呵,於扶罗既然都等了那么长时间了,再多等两天也不算是什么多大的事,众人便选择性的遗忘了其实蔡邕来这里还有册封南匈奴单于的任务,齐声的附和起来,还有的说要给蔡公准备些乔迁礼物的,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蔡邕笑着,便向后招招手,唤来了随身跟着的侍从,让其去办理一些相关的事项,然后背着手,慢慢的,有些小心翼翼的走进了小院,顺着走廊往后走去。
这一次,除了斐潜之外的其他人,都识趣的待在了外院。
如果蔡邕没有来,这个小院没人住,那么往内院走走也是无妨,但是既然蔡邕表示他很满意这里,要在这里居住,那么这里就等于是蔡公的居所了,在礼仪上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了。
蔡邕在前走着,忽然说道:“方才学宫之名,汝意如何?”
“师傅明鉴,学生佩服。”斐潜低着头说道。
蔡邕脚步停了下来,站在后院的小亭之前,仰头看着六角小亭:“衢门,有道,守山,呵呵……大殿不妨称之为明伦吧……”
“……”斐潜点点头,说道,“……也好……”
蔡邕似笑非笑,重复的说道:“也好?”
“……学生原来想用‘文承’二字……”斐潜说道。
蔡邕琢磨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说道:“言可嘉其善,亦可毁其誉,‘衢门’、‘有道’引而不发,恰到好处,‘文承’太过了些。”
斐潜默然良久,拱手谢过,表示自己明白了。毕竟还是蔡邕师傅,自己隐藏在“衢门”和“有道”里面的含义居然被破的一干二净,不仅如此,而且还加上了“守山”、“明伦”,这样一来,基本上就算是齐全了,不仅如此,蔡邕还用这样的做法表明了他对于斐潜的布置出的支持的态度,这也算是斐潜的意外之喜了。
不过,在蔡邕看到斐潜基本上已经明白自己的意思之后,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封信,说道:“此乃谏议大夫所托之信……”
谏议大夫?
不就是斐敏么?
他给我写信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