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说完之后,在众人震惊之中,立刻又有一人出列,乃是尚书卢植,其被袁绍软禁后,在伏泉拿下雒阳后,为凉州兵救出,所以能参加此番朝会。
这一下,所有朝臣刚刚被杨彪一句话打压到底,见到一直素来性格刚毅的卢植出现,当下,又是兴奋起来,以卢植这般正气的人,绝对不会和杨彪一样,连自身名气都不要了。
见到卢植,伏泉心中一惊,他可有些敬畏这位老者,毕竟,他可是真正的敢于直谏,不怕死的,其敢直斥窦武,说其不尊礼法,不按照宗谱次序选君主,不立长君,欲立幼君掌控朝政,可谓是字字诛心,就差说其要做权臣了,所图不小了,要不是窦武是党人“三君”,顾忌自己的名望,又忌惮卢植的名声,否则说不得卢植要遭难。
当然,伏泉敬畏卢植,却是因为其一则不是党人,出身寒族的他只是与党人友善,还没那么偏帮党人;其二自然就是这位的直谏,毕竟卢植连当时权倾朝野的窦武都不惧,还会怕伏泉这个还没有连朝堂都没掌握的骠骑将军吗?
只是,卢植接下来说的话,却是令伏泉以及在场群臣颇为吃惊,却听卢植缓缓拜道:“启禀太后、陛下,臣附杨大夫之议!”
卢植的嗓门很大,令得在场之人都听得非常清楚,一时间,场面又安静下来,这一次卢植的话,比刚才杨彪所说,还令在场群臣受打击,如果说杨彪这个有着敢于直谏的家族,因为忠于新皇的缘故,倒向皇帝和骠骑将军伏泉,但是卢植怎么会?
别忘了,这位可是连窦武都不放在眼里,直接以布衣身份,喷得大将军窦武一句话不敢反驳的直臣,可是现在,连卢植也同意了,当下朝堂党人中识势之人,纷纷出列拜倒,皆疾呼附议,深怕自己比别人迟喊了。
一个又一个,在场所剩党人从一部分,直到全部,最终都跟着低头,而在坐高官,以司徒伏完,司空马日磾为首的三公九卿,以及千石以上的官员也都纷纷出列。
司徒伏完出列大声拜道:“回禀太后、陛下,今观陛下孝感动天,臣闻之,亦为陛下之孝感佩!臣闻仲尼曰:必世而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先帝主政以来,布德行武,功绩著于竹帛,四海之内,皆有恩泽,臣愚窃以为,先帝当立庙祀之,使天下世世代代,皆知先帝之德!”
“臣等附议!先帝主政以来,布德行武,功绩著于竹帛,四海之内,皆有恩泽,臣愚窃以为,先帝当立庙祀之,使天下世世代代,皆知先帝之德!”
自伏完说完后,其他官员都跟着喊道,就是伏泉也跟着拜倒,至于群臣为何要让伏完出头,这自然是如今伏氏朝堂当权,没人敢抢伏氏叔侄二人的戏份而已。而伏泉纵然成为骠骑将军,但毕竟伏完辈分大,就算是他提出上美谥、立庙号的事情,但明显也得让给伏完。
满殿自此,公卿百官都达成一致,事实证明,官僚士人集团所参与的任何事情,去除了一批激进分子后,任何东西都是虚的,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都是可以商量的。
想想看,就连赵高指鹿为马,都有人捧臭脚,自娱自乐的装白痴,为了保证仕途官位,区区一个给“昏君”上美谥、立庙号,又算得了什么?
之后,随着宋太后看了眼小皇帝刘崇点头,小皇帝便用他稚嫩的口气开口道:“诸卿之意,甚得朕心,先帝上谥立庙之事,就此定下!待谥号、庙号定好,择吉日安葬先帝!”
“陛下圣明!”
随着刘崇在早就练习过类似的官方语言下,简单下旨后,群臣齐声喧乎,这场朝会最重要议题就此结束,而后再无其它事情,朝会就此终了。
待宋太后、小皇帝离开后,群臣一一离开,伏泉是最后离开的,也没有跟着伏完离开,之所以如此,自然是今天的事情实在有些太激烈了,激烈的伏泉自己都要冷静一下,考虑那些人能用,那些不能用。
朝堂所剩的人里,那些一开始就没有明确反对的党人,是完全可以拉拢的,毕竟天下那么大,伏泉可不敢说就凭着几州的人才治理天下,那完全是个笑话,因为这根本不够。
而这些不明确反对,也没明确拒绝的人,就是他最需要的,即使拉拢不成,那也不需要过分打压,选一、二闲职安置,让这些人有官做,没实权,不闹事便好。至于像刘岱、周毖这些,直到最后才同意的人,已经有些过分的死忠分子,那就坚决的打压,如果能查出他们和袁绍有关系,那就毫不留情的清楚,查不出也得让他们掌握不了地方大权,也进入不了中枢,人为的让他们仕途止步才行。
这些问题一一想好后,伏泉又在思索卢植之事,其实连他也搞不明白,卢植这个明显有些认死理的家伙,为什么今天会帮自己?难道因为他和马日磾交好,卢植因为马日磾的关系,不想破坏两家和谐?
想想看,又不可能,卢植真要这么在乎关系变通,也不至于会干出直斥窦武的事情,毕竟窦武所在的右扶风平陵窦氏,和马日磾所在的右扶风茂陵马氏,两家关系更近,都是老牌皇戚,卢植若是真在乎马家的关系,当初他就不会这么做了。
一番思索,伏泉也是不得其解,心里面,莫名的思念起贾诩,如果这个家伙在自己身边,应该很容易给自己答案才是。思及日子,伏泉觉得,接到自己命令的贾诩,也该到了才是。
雒阳西门外,数百骑飞驰而行,卷起大量烟尘,直接让在场百姓纷纷回避,联想到前些日子,雒阳动乱的事情,他们可不敢去招惹这些成群结队往京师跑的凉州骑兵。
这支凉州骑兵,其实细细看着,除了百余人是身披甲胄的骑兵外,其余多为儒服或者官服,并非正经兵马。其实他们都是在伏泉离开凉州时,便被他传令给贾诩,让贾诩所带来的伏泉的旧部文吏,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伏泉所想皇帝求官来的,身不在雒阳,却因为伏泉拥立之功成功朝官的官吏。
前番伏泉提前走,因为时间急,他在凉州边境等信号出兵,自然无法第一时间征调带走这些人,毕竟他们可都在凉州各地任职,直接集结的话,无疑十分耗时间。所以,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入雒阳,手下的人才够用,伏泉才会第一时间通知贾诩。
从一开始,伏泉就知道,入主雒阳,和掌管地方不同,雒阳城内需要不是他有多少强兵强将,这些人分布各地,拱卫京师便好,他真正缺的是能在党人对峙的情况下,有保证自己独立运转,不会崩盘的政治体系,他手下人只有有这样的政治实力,才能保证伏泉真正的权倾朝堂,这才是外戚权臣该有的样子。
眼前雒阳城的轮廓越来越近,车队为首的一白服儒士,看着阔别了数年的大汉京师,颇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入了这京师,大汉未来数十年的统治,他都可以过手,换句话说,他很快就要站在那金字塔统治的顶层了。
白服儒士不是别人,自然是伏泉一直等待的贾诩了,只是,他那一身白色儒服,现在可以说直接染成灰的了,一路上的烟尘,直接把那件衣服染色了。
自从得到伏泉之令后,贾诩连忙召集凉州内部,早就被伏泉定下的入京诸人,然后这一行人,便由百余精骑护送,一路赶往京师雒阳。
为了节约时间,贾诩特地命令诸人都不能乘马车,只能骑马,而且要日夜不停,生怕耽误了父亲的事情。其他人开始虽有怨言,毕竟策马从凉州日夜不停赶往京师,这对于一般汉军而言,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很多儒士而言,就有问题了。
当然,这不是说那些儒士不懂武略,汉代儒士多为能文能武之辈,骑马自然不算什么,他们有怨言的却是长途行军。毕竟,让他们连续骑马赶路,赶个三日、五日几百里路肯定没事,但是像这种将近一月的赶路日程,可真就要了他们的命了,没经过训练常人可以熬得住的,但绝对不会感觉好的。
不过,一切都随着路上传来的伏泉被封为骠骑将军的消息而烟消云散,赶路的这些官吏可都不是傻子,自然能从伏泉升官入京,招他们这个旧吏入京的寓意,还不是让他们升官发财,仕途更加进展吗?当下,真是骑马也不累了,赶路也不苦了,鼓着气力的往京师赶,现在却是终于入京了。
雒阳西门夏门口,这一行数百人仿若松了口气一样,看着那硕大的“雒阳”二字,特别兴奋,就是贾诩这个一直能保持冷静的家伙,此刻的内心,其实也有一些骚动。其实这也不怪他,任何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如此,如果说有人因为即将掌握大权,心里没有任何波动,显然不可能。
由着亲兵和守城门的凉州兵揭露身份,很快他们便获得同学,贾诩刚准备策马入城,便被城门内问询赶来的十几名凉州文武围住了,贾诩识得他们,都是随伏泉出兵的在凉州军中,属于中上层的人。
和他们互相打招呼后,贾诩便询问主人所来何事,很显然,看他们的样子,明显是早就得到自己的消息,特地在雒阳城西的夏门等自己了。
那几人闻得此言,也不扭捏,当下便有一领头的文士将这几日他们随伏泉入京后的情势说了出来,而后重点提到伏泉不为大将军的话题,最终直言为何伏泉不接受大将军?
等到这文士话一说完,其他十几个凉州文武,也都点头,询问贾诩伏泉意思,自从伏泉拒绝大将军之位以来,其麾下文武,除了能看出其中用意的人外,大多数人都是一脸懵逼,不明白伏泉为什么拒绝。
对于这些人而言,只有伏泉权势越高,他们这些旧吏,才会有更好的出路,而观本朝历代权势最高者,无不以大将军为荣,现在伏泉坚决拒绝大将军之位,明显会让他们不安。
他们都明白,伏泉既然不想告诉他们,那他们就是问到死也得不到答案,说不定还会因此惹恼了伏泉,那就得不偿失了,而凉州人中都知道贾诩此人是伏泉肚子里的蛔虫,只要问他必有所获,因此才会有这十几人得到消息来拦路的情况,可以想见,贾诩入京师后,还会前来拜访让他解惑伏泉意图的人不会少的。
看着面前众人表情,贾诩自然猜出他们心中所想,不由捋了捋因为一路风尘而十分凌乱的短须笑问道:“不知诸位可知,将军位中,最重者何也?”
众人闻后面面相觑,不知贾诩为什么问这个简单问题,但那为首的文士还是出言道:“逼大将军也。”
“然也!”贾诩点头,又问道:“次者何?”
“骠骑将军也。”
闻言,贾诩反问道:“诸位既知二者区别,何必问某?”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都是没明白,一副疑惑不解的神色,伏泉不接受大将军的位置,和这两者能有什么关系呢?
当那为首之人再问后,贾诩摇头回道:“大将军,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内外猜忌,于宫中府中,皆为众矢之的也。历来得此位者,无几人可得善终,今主公不受大将军位,朝中自然无人敢应此位,故而自以其次,骠骑将军最高,主公如今既为将军之首,何必再去任大将军?引宫中府中猜疑乎?”
“这……”众人闻言,尽皆哑然,他们没想到,伏泉不接受大将军位置,竟然就这么简单。
不过,贾诩其实有一点没告诉他们,伏泉之所以不接受,还有一点也是为日后避祸做准备,自古权臣难有善终者,贾诩不相信走到这一步的伏泉不会明白。
在贾诩想来,伏泉现在空置大将军,也是为了埋伏笔,倘若日后出现小皇帝要夺权,或者并非伏泉至亲的宋太后想大用宋氏族人的事情,伏泉必然会和刘汉皇室摩擦,到时候,他如果作为大将军反而就不好了,更难有脱身时候。
如此,倒不如现在空置大将军,遇到这些事情,直接挑宋太后和小皇帝要的人去做大将军,这样表面上看还兵于人,使得宫中安心,实则兵权还是在伏泉手上。毕竟,到那时候,做了骠骑将军这么久的伏泉,岂是随便一个新上任的大将军可以撼动的,伏泉完全可以架空大将军,贾诩相信,那些随伏泉南征北战的兵将,肯定不会去听从一个空降的大将军指挥的。
这一下,所有朝臣刚刚被杨彪一句话打压到底,见到一直素来性格刚毅的卢植出现,当下,又是兴奋起来,以卢植这般正气的人,绝对不会和杨彪一样,连自身名气都不要了。
见到卢植,伏泉心中一惊,他可有些敬畏这位老者,毕竟,他可是真正的敢于直谏,不怕死的,其敢直斥窦武,说其不尊礼法,不按照宗谱次序选君主,不立长君,欲立幼君掌控朝政,可谓是字字诛心,就差说其要做权臣了,所图不小了,要不是窦武是党人“三君”,顾忌自己的名望,又忌惮卢植的名声,否则说不得卢植要遭难。
当然,伏泉敬畏卢植,却是因为其一则不是党人,出身寒族的他只是与党人友善,还没那么偏帮党人;其二自然就是这位的直谏,毕竟卢植连当时权倾朝野的窦武都不惧,还会怕伏泉这个还没有连朝堂都没掌握的骠骑将军吗?
只是,卢植接下来说的话,却是令伏泉以及在场群臣颇为吃惊,却听卢植缓缓拜道:“启禀太后、陛下,臣附杨大夫之议!”
卢植的嗓门很大,令得在场之人都听得非常清楚,一时间,场面又安静下来,这一次卢植的话,比刚才杨彪所说,还令在场群臣受打击,如果说杨彪这个有着敢于直谏的家族,因为忠于新皇的缘故,倒向皇帝和骠骑将军伏泉,但是卢植怎么会?
别忘了,这位可是连窦武都不放在眼里,直接以布衣身份,喷得大将军窦武一句话不敢反驳的直臣,可是现在,连卢植也同意了,当下朝堂党人中识势之人,纷纷出列拜倒,皆疾呼附议,深怕自己比别人迟喊了。
一个又一个,在场所剩党人从一部分,直到全部,最终都跟着低头,而在坐高官,以司徒伏完,司空马日磾为首的三公九卿,以及千石以上的官员也都纷纷出列。
司徒伏完出列大声拜道:“回禀太后、陛下,今观陛下孝感动天,臣闻之,亦为陛下之孝感佩!臣闻仲尼曰:必世而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先帝主政以来,布德行武,功绩著于竹帛,四海之内,皆有恩泽,臣愚窃以为,先帝当立庙祀之,使天下世世代代,皆知先帝之德!”
“臣等附议!先帝主政以来,布德行武,功绩著于竹帛,四海之内,皆有恩泽,臣愚窃以为,先帝当立庙祀之,使天下世世代代,皆知先帝之德!”
自伏完说完后,其他官员都跟着喊道,就是伏泉也跟着拜倒,至于群臣为何要让伏完出头,这自然是如今伏氏朝堂当权,没人敢抢伏氏叔侄二人的戏份而已。而伏泉纵然成为骠骑将军,但毕竟伏完辈分大,就算是他提出上美谥、立庙号的事情,但明显也得让给伏完。
满殿自此,公卿百官都达成一致,事实证明,官僚士人集团所参与的任何事情,去除了一批激进分子后,任何东西都是虚的,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都是可以商量的。
想想看,就连赵高指鹿为马,都有人捧臭脚,自娱自乐的装白痴,为了保证仕途官位,区区一个给“昏君”上美谥、立庙号,又算得了什么?
之后,随着宋太后看了眼小皇帝刘崇点头,小皇帝便用他稚嫩的口气开口道:“诸卿之意,甚得朕心,先帝上谥立庙之事,就此定下!待谥号、庙号定好,择吉日安葬先帝!”
“陛下圣明!”
随着刘崇在早就练习过类似的官方语言下,简单下旨后,群臣齐声喧乎,这场朝会最重要议题就此结束,而后再无其它事情,朝会就此终了。
待宋太后、小皇帝离开后,群臣一一离开,伏泉是最后离开的,也没有跟着伏完离开,之所以如此,自然是今天的事情实在有些太激烈了,激烈的伏泉自己都要冷静一下,考虑那些人能用,那些不能用。
朝堂所剩的人里,那些一开始就没有明确反对的党人,是完全可以拉拢的,毕竟天下那么大,伏泉可不敢说就凭着几州的人才治理天下,那完全是个笑话,因为这根本不够。
而这些不明确反对,也没明确拒绝的人,就是他最需要的,即使拉拢不成,那也不需要过分打压,选一、二闲职安置,让这些人有官做,没实权,不闹事便好。至于像刘岱、周毖这些,直到最后才同意的人,已经有些过分的死忠分子,那就坚决的打压,如果能查出他们和袁绍有关系,那就毫不留情的清楚,查不出也得让他们掌握不了地方大权,也进入不了中枢,人为的让他们仕途止步才行。
这些问题一一想好后,伏泉又在思索卢植之事,其实连他也搞不明白,卢植这个明显有些认死理的家伙,为什么今天会帮自己?难道因为他和马日磾交好,卢植因为马日磾的关系,不想破坏两家和谐?
想想看,又不可能,卢植真要这么在乎关系变通,也不至于会干出直斥窦武的事情,毕竟窦武所在的右扶风平陵窦氏,和马日磾所在的右扶风茂陵马氏,两家关系更近,都是老牌皇戚,卢植若是真在乎马家的关系,当初他就不会这么做了。
一番思索,伏泉也是不得其解,心里面,莫名的思念起贾诩,如果这个家伙在自己身边,应该很容易给自己答案才是。思及日子,伏泉觉得,接到自己命令的贾诩,也该到了才是。
雒阳西门外,数百骑飞驰而行,卷起大量烟尘,直接让在场百姓纷纷回避,联想到前些日子,雒阳动乱的事情,他们可不敢去招惹这些成群结队往京师跑的凉州骑兵。
这支凉州骑兵,其实细细看着,除了百余人是身披甲胄的骑兵外,其余多为儒服或者官服,并非正经兵马。其实他们都是在伏泉离开凉州时,便被他传令给贾诩,让贾诩所带来的伏泉的旧部文吏,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伏泉所想皇帝求官来的,身不在雒阳,却因为伏泉拥立之功成功朝官的官吏。
前番伏泉提前走,因为时间急,他在凉州边境等信号出兵,自然无法第一时间征调带走这些人,毕竟他们可都在凉州各地任职,直接集结的话,无疑十分耗时间。所以,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入雒阳,手下的人才够用,伏泉才会第一时间通知贾诩。
从一开始,伏泉就知道,入主雒阳,和掌管地方不同,雒阳城内需要不是他有多少强兵强将,这些人分布各地,拱卫京师便好,他真正缺的是能在党人对峙的情况下,有保证自己独立运转,不会崩盘的政治体系,他手下人只有有这样的政治实力,才能保证伏泉真正的权倾朝堂,这才是外戚权臣该有的样子。
眼前雒阳城的轮廓越来越近,车队为首的一白服儒士,看着阔别了数年的大汉京师,颇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入了这京师,大汉未来数十年的统治,他都可以过手,换句话说,他很快就要站在那金字塔统治的顶层了。
白服儒士不是别人,自然是伏泉一直等待的贾诩了,只是,他那一身白色儒服,现在可以说直接染成灰的了,一路上的烟尘,直接把那件衣服染色了。
自从得到伏泉之令后,贾诩连忙召集凉州内部,早就被伏泉定下的入京诸人,然后这一行人,便由百余精骑护送,一路赶往京师雒阳。
为了节约时间,贾诩特地命令诸人都不能乘马车,只能骑马,而且要日夜不停,生怕耽误了父亲的事情。其他人开始虽有怨言,毕竟策马从凉州日夜不停赶往京师,这对于一般汉军而言,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很多儒士而言,就有问题了。
当然,这不是说那些儒士不懂武略,汉代儒士多为能文能武之辈,骑马自然不算什么,他们有怨言的却是长途行军。毕竟,让他们连续骑马赶路,赶个三日、五日几百里路肯定没事,但是像这种将近一月的赶路日程,可真就要了他们的命了,没经过训练常人可以熬得住的,但绝对不会感觉好的。
不过,一切都随着路上传来的伏泉被封为骠骑将军的消息而烟消云散,赶路的这些官吏可都不是傻子,自然能从伏泉升官入京,招他们这个旧吏入京的寓意,还不是让他们升官发财,仕途更加进展吗?当下,真是骑马也不累了,赶路也不苦了,鼓着气力的往京师赶,现在却是终于入京了。
雒阳西门夏门口,这一行数百人仿若松了口气一样,看着那硕大的“雒阳”二字,特别兴奋,就是贾诩这个一直能保持冷静的家伙,此刻的内心,其实也有一些骚动。其实这也不怪他,任何一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如此,如果说有人因为即将掌握大权,心里没有任何波动,显然不可能。
由着亲兵和守城门的凉州兵揭露身份,很快他们便获得同学,贾诩刚准备策马入城,便被城门内问询赶来的十几名凉州文武围住了,贾诩识得他们,都是随伏泉出兵的在凉州军中,属于中上层的人。
和他们互相打招呼后,贾诩便询问主人所来何事,很显然,看他们的样子,明显是早就得到自己的消息,特地在雒阳城西的夏门等自己了。
那几人闻得此言,也不扭捏,当下便有一领头的文士将这几日他们随伏泉入京后的情势说了出来,而后重点提到伏泉不为大将军的话题,最终直言为何伏泉不接受大将军?
等到这文士话一说完,其他十几个凉州文武,也都点头,询问贾诩伏泉意思,自从伏泉拒绝大将军之位以来,其麾下文武,除了能看出其中用意的人外,大多数人都是一脸懵逼,不明白伏泉为什么拒绝。
对于这些人而言,只有伏泉权势越高,他们这些旧吏,才会有更好的出路,而观本朝历代权势最高者,无不以大将军为荣,现在伏泉坚决拒绝大将军之位,明显会让他们不安。
他们都明白,伏泉既然不想告诉他们,那他们就是问到死也得不到答案,说不定还会因此惹恼了伏泉,那就得不偿失了,而凉州人中都知道贾诩此人是伏泉肚子里的蛔虫,只要问他必有所获,因此才会有这十几人得到消息来拦路的情况,可以想见,贾诩入京师后,还会前来拜访让他解惑伏泉意图的人不会少的。
看着面前众人表情,贾诩自然猜出他们心中所想,不由捋了捋因为一路风尘而十分凌乱的短须笑问道:“不知诸位可知,将军位中,最重者何也?”
众人闻后面面相觑,不知贾诩为什么问这个简单问题,但那为首的文士还是出言道:“逼大将军也。”
“然也!”贾诩点头,又问道:“次者何?”
“骠骑将军也。”
闻言,贾诩反问道:“诸位既知二者区别,何必问某?”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都是没明白,一副疑惑不解的神色,伏泉不接受大将军的位置,和这两者能有什么关系呢?
当那为首之人再问后,贾诩摇头回道:“大将军,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内外猜忌,于宫中府中,皆为众矢之的也。历来得此位者,无几人可得善终,今主公不受大将军位,朝中自然无人敢应此位,故而自以其次,骠骑将军最高,主公如今既为将军之首,何必再去任大将军?引宫中府中猜疑乎?”
“这……”众人闻言,尽皆哑然,他们没想到,伏泉不接受大将军位置,竟然就这么简单。
不过,贾诩其实有一点没告诉他们,伏泉之所以不接受,还有一点也是为日后避祸做准备,自古权臣难有善终者,贾诩不相信走到这一步的伏泉不会明白。
在贾诩想来,伏泉现在空置大将军,也是为了埋伏笔,倘若日后出现小皇帝要夺权,或者并非伏泉至亲的宋太后想大用宋氏族人的事情,伏泉必然会和刘汉皇室摩擦,到时候,他如果作为大将军反而就不好了,更难有脱身时候。
如此,倒不如现在空置大将军,遇到这些事情,直接挑宋太后和小皇帝要的人去做大将军,这样表面上看还兵于人,使得宫中安心,实则兵权还是在伏泉手上。毕竟,到那时候,做了骠骑将军这么久的伏泉,岂是随便一个新上任的大将军可以撼动的,伏泉完全可以架空大将军,贾诩相信,那些随伏泉南征北战的兵将,肯定不会去听从一个空降的大将军指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