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伯尔山口,兴都库什山脉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山口。后世位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穿行开伯尔山,东口距巴基斯坦白沙瓦16公里。
在十九世纪以前,这里是连接南亚与西亚、中亚的重要通道。所有往返印度次大陆的商贾,都要经过此地。
所以一直以来,这里都是重要的军事据点。
此时阿卜·莱伊斯领着只有两千余人的前营兵马,守在这里。
尽管他已向帖木儿灭里请求去职,但因李承绩没有回应,帖木儿灭里也不好自作主张。便让他以戴罪之身,继续统领前营。只是损失的兵马,现在不好补充。
因此暂时空置下来,等战后再行处理。
其实最好的补充方式,便是从降军之中挑选合适的人马,补入前营。但这是战时,不说降军是否可靠。仅是波斯军团与降军完全不同的训练方式以及作战习惯,就决定了补入前营,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眼下的情况,也没时间让降军与前营的老兵磨合。所以帖木儿灭里在询问过阿卜·莱伊斯的意思后,还是决定暂不补入。
当然,这么重要的山口,不能仅让这么一点儿人马驻守。因此卡尔旺的第一路大军,也留下了塔塔拉夫的营盘。
这么一来,山谷就有七八千兵马。再加上原本就驻守在此地的吉慈尼降军,已经突破了一万人。
不过对于这些人,阿卜·莱伊斯他们是防备多于重用。
所以商议过后,他们只留下了部分兵马。其它人都送往吉慈尼,好充作进攻吉慈尼的炮灰。
当下开伯尔山口东南二十余里,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正快速向山口挺进。其中不仅有上万骑兵,还有数千象军。那弄出来的动静,震得整个官道都簌簌作响。
额格纳齐也在军中,并且还是这支军队的统领。
说起来,也是他命不该绝。在护教军攻克也里的前一天,他就带着大阵兵马逃离也里。并借道锡斯坦,越过雷吉斯坦沙漠,进入申河(印度河)下游。
虽然那是德里苏丹的领地,但事实上由当地酋长统领。并在当时,趁德里苏丹的军队平定孟加拉之地的叛乱时,投靠了吉慈尼。
眼见额格纳齐领着规模不小的兵马进入自己的领地,那些本就十分紧张的酋长们,误以为额格纳齐是德里苏丹派来的平叛大军。
于是战斗,就这么阴差阳错的发生了。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占据着本土作战优势的酋长们,还没等来吉慈尼的援军,就被额格纳齐打败。随后更是越战越勇,将整个申河下游之地收入囊中。
到底额格纳齐从也里带走的兵马,都不是花拳绣腿之辈。和护教军相比,差的只是装备以及战斗意志。在面对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军队时,额格纳齐就未必是输家。
所以在信德之地,算得上是狼进入了养圈。
后来德里苏丹得知了他的英勇,派遣使者大肆犒赏了一番。并被德里苏丹的女儿瞧上了眼,从而得到德里苏丹的幸运。
现在整个信德之地,也都被德里苏丹赏赐给了他。
尽管这其中,有防备吉慈尼近卫军的意思。但是能有自己领地东山再起,额格纳齐还是比较满足的。
可惜的是,就在不久之前,吉慈尼派遣使者来到富楼沙(白沙瓦),表示愿意臣服德里苏丹。只是前提,便是赶走进入古尔腹地的护教军。
当初像丧家之犬一样被赶出来,额格纳齐可都一直记着。所以对于吉慈尼的求援,是非常心动的。便护送使者,前往德里向苏丹详禀护教军攻取古尔腹地之事。并大肆宣扬护教军的威胁,而使其答应出兵。
最后在他的努力游说,以及公主的帮衬下。苏丹终是答应了出兵,并让他为统领,进入古尔腹地。
其实在这之前,德里苏丹不是没想过攻取古尔腹地。为此,还与吉慈尼的近卫军势力发生数次大战。像申河(印度河)流域,信德之地,一开始是被吉慈尼的近卫军控制。但后来,当地的酋长们见德里苏丹势大,便与德里苏丹的军地一起,赶走了吉慈尼的军队。
但在开伯尔山口,吉慈尼近卫军凭借险峻的地势,终是打退了德里苏丹的进攻。并以此为分界点,与德里苏丹划界而居。
双方的关系,也就此陷入冰点。
所以此次吉慈尼的求援,恰是德里苏丹攻取古尔腹地的机会。若是进展顺利,恢复古尔国曾经的疆域,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古尔苏丹之位,德里苏丹也是有心争夺一番的。
因而就算额格纳齐不加以劝说,德里苏丹也会答应吉慈尼的求援。
于是一直渴望能打败护教军的额格纳齐,一出兵就带上了信德之地的能战之士。以便在战场上,将自己从前失去的都赢回来。
并且将自己组建的象军,也都带来了。显然是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就在这时候,开伯尔山口。阿卜·莱伊斯与塔塔拉夫,也得到了大军到来的消息。
原本他们驻守在这里,就是为了防备德里苏丹趁虚而入。所以即便额格纳齐领着大军到来,他们也早有准备。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提开伯尔山口的地形优势。它是由发源于开伯尔山的两条小河冲刷而成的河谷组成,是整个开伯尔山地势最低的地方。
山口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53公里。最窄的地方,不超过600米。两侧山高60-90米,起起伏伏,连绵成片。隘道最高点,乃是兰迪科塔尔军堡。海拔1067米,冬季大雪时,山口并不封冻。所以一年四季,均可通行。
从富楼沙到可不里,修建有官道。即便几经战乱,官道也一直繁盛如斯。
在山口内,还有很长一段通道在陡崖之间。曲曲折折,险峻无比。只要少量将士把守,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
所以这个地方,并不是仅凭兵力优势,就能攻取的。
在十九世纪以前,这里是连接南亚与西亚、中亚的重要通道。所有往返印度次大陆的商贾,都要经过此地。
所以一直以来,这里都是重要的军事据点。
此时阿卜·莱伊斯领着只有两千余人的前营兵马,守在这里。
尽管他已向帖木儿灭里请求去职,但因李承绩没有回应,帖木儿灭里也不好自作主张。便让他以戴罪之身,继续统领前营。只是损失的兵马,现在不好补充。
因此暂时空置下来,等战后再行处理。
其实最好的补充方式,便是从降军之中挑选合适的人马,补入前营。但这是战时,不说降军是否可靠。仅是波斯军团与降军完全不同的训练方式以及作战习惯,就决定了补入前营,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眼下的情况,也没时间让降军与前营的老兵磨合。所以帖木儿灭里在询问过阿卜·莱伊斯的意思后,还是决定暂不补入。
当然,这么重要的山口,不能仅让这么一点儿人马驻守。因此卡尔旺的第一路大军,也留下了塔塔拉夫的营盘。
这么一来,山谷就有七八千兵马。再加上原本就驻守在此地的吉慈尼降军,已经突破了一万人。
不过对于这些人,阿卜·莱伊斯他们是防备多于重用。
所以商议过后,他们只留下了部分兵马。其它人都送往吉慈尼,好充作进攻吉慈尼的炮灰。
当下开伯尔山口东南二十余里,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正快速向山口挺进。其中不仅有上万骑兵,还有数千象军。那弄出来的动静,震得整个官道都簌簌作响。
额格纳齐也在军中,并且还是这支军队的统领。
说起来,也是他命不该绝。在护教军攻克也里的前一天,他就带着大阵兵马逃离也里。并借道锡斯坦,越过雷吉斯坦沙漠,进入申河(印度河)下游。
虽然那是德里苏丹的领地,但事实上由当地酋长统领。并在当时,趁德里苏丹的军队平定孟加拉之地的叛乱时,投靠了吉慈尼。
眼见额格纳齐领着规模不小的兵马进入自己的领地,那些本就十分紧张的酋长们,误以为额格纳齐是德里苏丹派来的平叛大军。
于是战斗,就这么阴差阳错的发生了。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占据着本土作战优势的酋长们,还没等来吉慈尼的援军,就被额格纳齐打败。随后更是越战越勇,将整个申河下游之地收入囊中。
到底额格纳齐从也里带走的兵马,都不是花拳绣腿之辈。和护教军相比,差的只是装备以及战斗意志。在面对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军队时,额格纳齐就未必是输家。
所以在信德之地,算得上是狼进入了养圈。
后来德里苏丹得知了他的英勇,派遣使者大肆犒赏了一番。并被德里苏丹的女儿瞧上了眼,从而得到德里苏丹的幸运。
现在整个信德之地,也都被德里苏丹赏赐给了他。
尽管这其中,有防备吉慈尼近卫军的意思。但是能有自己领地东山再起,额格纳齐还是比较满足的。
可惜的是,就在不久之前,吉慈尼派遣使者来到富楼沙(白沙瓦),表示愿意臣服德里苏丹。只是前提,便是赶走进入古尔腹地的护教军。
当初像丧家之犬一样被赶出来,额格纳齐可都一直记着。所以对于吉慈尼的求援,是非常心动的。便护送使者,前往德里向苏丹详禀护教军攻取古尔腹地之事。并大肆宣扬护教军的威胁,而使其答应出兵。
最后在他的努力游说,以及公主的帮衬下。苏丹终是答应了出兵,并让他为统领,进入古尔腹地。
其实在这之前,德里苏丹不是没想过攻取古尔腹地。为此,还与吉慈尼的近卫军势力发生数次大战。像申河(印度河)流域,信德之地,一开始是被吉慈尼的近卫军控制。但后来,当地的酋长们见德里苏丹势大,便与德里苏丹的军地一起,赶走了吉慈尼的军队。
但在开伯尔山口,吉慈尼近卫军凭借险峻的地势,终是打退了德里苏丹的进攻。并以此为分界点,与德里苏丹划界而居。
双方的关系,也就此陷入冰点。
所以此次吉慈尼的求援,恰是德里苏丹攻取古尔腹地的机会。若是进展顺利,恢复古尔国曾经的疆域,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古尔苏丹之位,德里苏丹也是有心争夺一番的。
因而就算额格纳齐不加以劝说,德里苏丹也会答应吉慈尼的求援。
于是一直渴望能打败护教军的额格纳齐,一出兵就带上了信德之地的能战之士。以便在战场上,将自己从前失去的都赢回来。
并且将自己组建的象军,也都带来了。显然是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就在这时候,开伯尔山口。阿卜·莱伊斯与塔塔拉夫,也得到了大军到来的消息。
原本他们驻守在这里,就是为了防备德里苏丹趁虚而入。所以即便额格纳齐领着大军到来,他们也早有准备。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提开伯尔山口的地形优势。它是由发源于开伯尔山的两条小河冲刷而成的河谷组成,是整个开伯尔山地势最低的地方。
山口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53公里。最窄的地方,不超过600米。两侧山高60-90米,起起伏伏,连绵成片。隘道最高点,乃是兰迪科塔尔军堡。海拔1067米,冬季大雪时,山口并不封冻。所以一年四季,均可通行。
从富楼沙到可不里,修建有官道。即便几经战乱,官道也一直繁盛如斯。
在山口内,还有很长一段通道在陡崖之间。曲曲折折,险峻无比。只要少量将士把守,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
所以这个地方,并不是仅凭兵力优势,就能攻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