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到现在没有任何表态,但是没有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我们有理由认为俄国人已经在背后暗中支持塞尔维亚人了。?壹??看书?1?k要an?s看h?u??c?c”霍尔维格沉声说到:“而且法国总理潘加莱访问俄国了,法国人很显然并不是为劝阻俄国人克制而前往圣彼得堡的,这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塞尔维亚人还在往边境调集军队,按照我们的判断,他们应该在国内进行部分动员了。”戈尔茨的脸色同样阴沉。“如果没有俄国人的支持,我相信他们没胆子这么做。”
“所以俄国人现在不表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等待法国人的态度。”约亨阴着脸:“如果法国人表示自己会全力支持俄国,那么事情就无法收拾了。”
“而潘加莱一定会做出这样的表态。”霍尔维格接了一句,然后整个房间里陷入一片安静。
在场的人都知道帝国相说的是必然的结局,因为前往圣彼得堡的是那个潘加莱啊。当初斗垮了一个德卡尔塞,现在又来一个潘加莱。法国仇德势力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让他们不可能真正的从法国政坛中被踢出局。
而潘加莱在担任法国总理后就开始在大规模扩张海军,在他的争取下,法国国民议会在1912年通过了海军扩充法案,要求在192o年前建成由28艘战列舰和1o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一线舰队,并且建造大批辅助舰艇和轻型舰艇。
这一举动立刻让他获得了海军的全力支持,这样导致当初在摩洛哥危机中被打压的仇德势力的迅复苏,就连当初被灰溜溜的赶下台的德卡尔塞在潘加莱的帮助下都能够回到政坛,担任海军部长的职位。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指望潘加莱前往俄国是为了劝阻俄国保持克制?谁信啊?
“我们现在必须阻止事态继续升级。?壹?看??书看?1?k?a?n?s?h?u??”约亨用手揉了揉紧锁的眉头:“不要放弃调停的尝试,让那些该死的塞尔维亚人停止他们那愚蠢的动员行动。”
然而约亨知道这种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历史上得到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也是抢先在奥匈帝国之前进行动员的,奥匈帝国此前虽然对塞尔维亚出了最后通牒,但是一直没有任何举动。在得知塞尔维亚人抢先动员后,才不得不在第二天深夜急急忙忙的开始动员兵力,因此指望塞尔维亚人刹车根本靠不住。
“这样下去不行。”约亨摇了摇头:“我有必要亲自前往圣彼得堡和尼奇面谈。现在这样的沟通无益于解决问题。”
历史上不是说因为斐迪南贵贱通婚导致他的葬礼没有各国高层参加,因此导致各国失去了一个面谈的机会吗?那自己就亲自前往圣彼得堡,和最有可能出岔子的尼古拉二世面谈,看看能否化解危机。
“陛下不可!”霍尔维格急忙高声喊到。
“为什么?贝特曼?难道还有比我亲自出面更能体现诚意的办法吗?”约亨有些不悦。历史上霍尔维格和小毛奇两人就是不顾威廉二世反对,坚决要开战,威廉二世也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才在宣战布告和动员令上签的字。
“陛下,现在是非常时期,身为皇帝在这种时候必须呆在柏林。否则出现任何突状况,帝国将没有人能够做出决断。”霍尔维格劝阻到。
而一旁的戈尔茨和提尔皮茨也一脸深以为然,万一战争爆,在宣战布告和动员令上签字的皇帝要是不在国内那可就麻烦大了。壹看?书?1?k?a?n?s?h?u就算皇帝在圣彼得堡和尼古拉二世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但是要是法国人先动手了怎么办?
想来尼古拉二世倒是不至于把皇帝陛下扣下来,毕竟两人是亲戚关系,而且这么做也不符合规矩,但是不管怎么说,皇帝即使赶回国,此时德国也已经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了。
“那现在怎么办?难道让你去吗?”约亨有些头疼。这种事情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身为帝国皇帝这么多年,掌控欲也随着自身皇帝的权威与日俱盛,刚才对霍尔维格的猜疑也是来自于皇帝掌控欲而带来的疑心病。不过一直以来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约亨一直认为事情就算不能完全为自己的意志所改变,但是多少还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一点一点潜移默化的去推动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开不开战完全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这种感觉实在实在是糟糕了。历史上威廉二世估计也是因为这个感觉,而在知道了俄国开始动员后,决定在俄国先动手之前。自己先打出去吧?
“现在英国人的态度十分重要,陛下,如果英国人能够表明态度,应该能让俄国和法国有所控制。”霍尔维格建议到。
“我们不能相信英国!”约亨脱口而出。
一时间所有人都盯着约亨。
“英国人的外交信用不可以信任。”约亨开始组织语言想要解释:“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是一个伪君子!他的职责让他对英国所有的密约了如指掌。他对英国在这些密约中应该承担的义务十分清楚。然而从他上台以来,他一直宣称英国没有和法俄结成联盟,甚至还称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个同盟的内容!
而我们都应该知道这是谎言!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后英国人在一系列事件中的反应都证明他们之间必然有什么协议!而到现在,在法国人都跑到圣彼得堡的情况下,格雷都没有站出来对英国的态度表过一句声明!所以我们指望英国人来出面平缓事态根本不现实!”
约亨不能向霍尔维格他们说明格雷在历史上都干了些什么了,只能这样解释到。
诚如霍尔维格所说。此时英国的态度的确十分重要,然而,作为英国外交大臣的格雷,此时却丝毫没有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外交人员应尽的责任。
早在1914年春季,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特使豪斯上校在返回美国后就向他的总统汇报说:“只要英国一表示同意,法俄就会和德奥两国打起来。”
而和约亨解释的一样,格雷一面宣称自己不知道英国和法俄之间达成了盟约,一面告诉丘吉尔:“我们将出最后通牒,在24小时内阻止对比利时的入侵。”得到这个保证的丘吉尔扭头就像英国所有海军舰只出命令:“即刻起处于对德战争状态!”
而格雷则开始施展他的外交技艺,面对德国询问如果战争爆,那么英国是否会加入战争时,格雷就态度暧昧的告诉德国人:法国对德作战,那是法国对俄国有义务;但是这并不代表英国将就此承担必然的义务。
然后一面告诉德国特使报告柏林,英国将保持中立,除非比利时被彻底侵吞。另一面却将皇家海军已经准备战争的事实对德国大使守口如瓶。在7月的最后一周周末,他以后来被评价为”应受到谴责的对责任的漠视“的态度跑到乡下庄园继续满足钓鱼的嗜好。在德俄都来是总动员后,他依然没有做出任何一个明确的表态,甚至在8月2日内阁会议上他也没又提出任何有意义的建议。
得偿所愿的丘吉尔在后来这样称赞格雷:“我以钦佩的目光注视着……他施展着沉着的技艺。”
无怪乎之后德国人将这位优雅的英国绅士称为“诡计多端的伪君子”、“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即使稍微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是“一个有两套人类价值观的人……有双重的道德标准。”即使是英国人自己也都认为“多年以来,格雷始终在隐瞒整个事件的真相。”
而皇家海军的态度呢?那就更不用想了,在得到许可之后的丘吉尔完全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前英国相劳合?乔治就这样描述丘吉尔当时对战争的心态:“他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面对这样的外交大臣,这样的海军大臣,英国人的态度还用去猜?所以这个时候指望英国人无疑是盲目的,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旦开战,英国必然是我们的敌人。”约亨说到:“想要阻止战争,只能寄希望于俄国,只要俄国不动,那么法国就不会动,法俄都不动,英国也不会动,因此我们必须从俄国人身上打开突破口!”
“陛下您不宜亲自前往圣彼得堡。”霍尔维格依然坚持自己原本的态度:“不过陛下您说的是,和俄国方面的沟通是必要的,派一名全权特使前往俄国比较合适。”
“那么就这么办吧。”约亨无力的摇了摇手:“希望我们还来得及。”
约亨不可能像威廉二世那样盲目乐观,即使到最后关头依然认为可以调停,认为战争不可能爆,至少英国不会与德国为敌。
约亨虽然和威廉二世一样希望战争不会爆,但是此时,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在自己认定的历史时刻最后到来前最后的挣扎。未完待续。
...
...
“塞尔维亚人还在往边境调集军队,按照我们的判断,他们应该在国内进行部分动员了。”戈尔茨的脸色同样阴沉。“如果没有俄国人的支持,我相信他们没胆子这么做。”
“所以俄国人现在不表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等待法国人的态度。”约亨阴着脸:“如果法国人表示自己会全力支持俄国,那么事情就无法收拾了。”
“而潘加莱一定会做出这样的表态。”霍尔维格接了一句,然后整个房间里陷入一片安静。
在场的人都知道帝国相说的是必然的结局,因为前往圣彼得堡的是那个潘加莱啊。当初斗垮了一个德卡尔塞,现在又来一个潘加莱。法国仇德势力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让他们不可能真正的从法国政坛中被踢出局。
而潘加莱在担任法国总理后就开始在大规模扩张海军,在他的争取下,法国国民议会在1912年通过了海军扩充法案,要求在192o年前建成由28艘战列舰和1o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一线舰队,并且建造大批辅助舰艇和轻型舰艇。
这一举动立刻让他获得了海军的全力支持,这样导致当初在摩洛哥危机中被打压的仇德势力的迅复苏,就连当初被灰溜溜的赶下台的德卡尔塞在潘加莱的帮助下都能够回到政坛,担任海军部长的职位。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指望潘加莱前往俄国是为了劝阻俄国保持克制?谁信啊?
“我们现在必须阻止事态继续升级。?壹?看??书看?1?k?a?n?s?h?u??”约亨用手揉了揉紧锁的眉头:“不要放弃调停的尝试,让那些该死的塞尔维亚人停止他们那愚蠢的动员行动。”
然而约亨知道这种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历史上得到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也是抢先在奥匈帝国之前进行动员的,奥匈帝国此前虽然对塞尔维亚出了最后通牒,但是一直没有任何举动。在得知塞尔维亚人抢先动员后,才不得不在第二天深夜急急忙忙的开始动员兵力,因此指望塞尔维亚人刹车根本靠不住。
“这样下去不行。”约亨摇了摇头:“我有必要亲自前往圣彼得堡和尼奇面谈。现在这样的沟通无益于解决问题。”
历史上不是说因为斐迪南贵贱通婚导致他的葬礼没有各国高层参加,因此导致各国失去了一个面谈的机会吗?那自己就亲自前往圣彼得堡,和最有可能出岔子的尼古拉二世面谈,看看能否化解危机。
“陛下不可!”霍尔维格急忙高声喊到。
“为什么?贝特曼?难道还有比我亲自出面更能体现诚意的办法吗?”约亨有些不悦。历史上霍尔维格和小毛奇两人就是不顾威廉二世反对,坚决要开战,威廉二世也是在被逼无奈之下才在宣战布告和动员令上签的字。
“陛下,现在是非常时期,身为皇帝在这种时候必须呆在柏林。否则出现任何突状况,帝国将没有人能够做出决断。”霍尔维格劝阻到。
而一旁的戈尔茨和提尔皮茨也一脸深以为然,万一战争爆,在宣战布告和动员令上签字的皇帝要是不在国内那可就麻烦大了。壹看?书?1?k?a?n?s?h?u就算皇帝在圣彼得堡和尼古拉二世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但是要是法国人先动手了怎么办?
想来尼古拉二世倒是不至于把皇帝陛下扣下来,毕竟两人是亲戚关系,而且这么做也不符合规矩,但是不管怎么说,皇帝即使赶回国,此时德国也已经被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了。
“那现在怎么办?难道让你去吗?”约亨有些头疼。这种事情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身为帝国皇帝这么多年,掌控欲也随着自身皇帝的权威与日俱盛,刚才对霍尔维格的猜疑也是来自于皇帝掌控欲而带来的疑心病。不过一直以来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约亨一直认为事情就算不能完全为自己的意志所改变,但是多少还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一点一点潜移默化的去推动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开不开战完全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这种感觉实在实在是糟糕了。历史上威廉二世估计也是因为这个感觉,而在知道了俄国开始动员后,决定在俄国先动手之前。自己先打出去吧?
“现在英国人的态度十分重要,陛下,如果英国人能够表明态度,应该能让俄国和法国有所控制。”霍尔维格建议到。
“我们不能相信英国!”约亨脱口而出。
一时间所有人都盯着约亨。
“英国人的外交信用不可以信任。”约亨开始组织语言想要解释:“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是一个伪君子!他的职责让他对英国所有的密约了如指掌。他对英国在这些密约中应该承担的义务十分清楚。然而从他上台以来,他一直宣称英国没有和法俄结成联盟,甚至还称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个同盟的内容!
而我们都应该知道这是谎言!爱德华七世访问巴黎后英国人在一系列事件中的反应都证明他们之间必然有什么协议!而到现在,在法国人都跑到圣彼得堡的情况下,格雷都没有站出来对英国的态度表过一句声明!所以我们指望英国人来出面平缓事态根本不现实!”
约亨不能向霍尔维格他们说明格雷在历史上都干了些什么了,只能这样解释到。
诚如霍尔维格所说。此时英国的态度的确十分重要,然而,作为英国外交大臣的格雷,此时却丝毫没有履行自己作为一个外交人员应尽的责任。
早在1914年春季,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特使豪斯上校在返回美国后就向他的总统汇报说:“只要英国一表示同意,法俄就会和德奥两国打起来。”
而和约亨解释的一样,格雷一面宣称自己不知道英国和法俄之间达成了盟约,一面告诉丘吉尔:“我们将出最后通牒,在24小时内阻止对比利时的入侵。”得到这个保证的丘吉尔扭头就像英国所有海军舰只出命令:“即刻起处于对德战争状态!”
而格雷则开始施展他的外交技艺,面对德国询问如果战争爆,那么英国是否会加入战争时,格雷就态度暧昧的告诉德国人:法国对德作战,那是法国对俄国有义务;但是这并不代表英国将就此承担必然的义务。
然后一面告诉德国特使报告柏林,英国将保持中立,除非比利时被彻底侵吞。另一面却将皇家海军已经准备战争的事实对德国大使守口如瓶。在7月的最后一周周末,他以后来被评价为”应受到谴责的对责任的漠视“的态度跑到乡下庄园继续满足钓鱼的嗜好。在德俄都来是总动员后,他依然没有做出任何一个明确的表态,甚至在8月2日内阁会议上他也没又提出任何有意义的建议。
得偿所愿的丘吉尔在后来这样称赞格雷:“我以钦佩的目光注视着……他施展着沉着的技艺。”
无怪乎之后德国人将这位优雅的英国绅士称为“诡计多端的伪君子”、“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即使稍微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是“一个有两套人类价值观的人……有双重的道德标准。”即使是英国人自己也都认为“多年以来,格雷始终在隐瞒整个事件的真相。”
而皇家海军的态度呢?那就更不用想了,在得到许可之后的丘吉尔完全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前英国相劳合?乔治就这样描述丘吉尔当时对战争的心态:“他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面对这样的外交大臣,这样的海军大臣,英国人的态度还用去猜?所以这个时候指望英国人无疑是盲目的,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旦开战,英国必然是我们的敌人。”约亨说到:“想要阻止战争,只能寄希望于俄国,只要俄国不动,那么法国就不会动,法俄都不动,英国也不会动,因此我们必须从俄国人身上打开突破口!”
“陛下您不宜亲自前往圣彼得堡。”霍尔维格依然坚持自己原本的态度:“不过陛下您说的是,和俄国方面的沟通是必要的,派一名全权特使前往俄国比较合适。”
“那么就这么办吧。”约亨无力的摇了摇手:“希望我们还来得及。”
约亨不可能像威廉二世那样盲目乐观,即使到最后关头依然认为可以调停,认为战争不可能爆,至少英国不会与德国为敌。
约亨虽然和威廉二世一样希望战争不会爆,但是此时,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在自己认定的历史时刻最后到来前最后的挣扎。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