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
李牧面向李世民,面向百官,提出了这个疑问。这谁能知道去,要是君臣知道,也轮不到李牧在这里夸夸其谈了。
李牧自己解答,道:“其实非常简单,无外乎就是贪婪之心作祟,舍不得花钱而已。前朝的君主,大臣、门阀、士族,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人,已经享有了一切荣华富贵,却还一心想要更多。不肯分润哪怕一点出来给贫苦的百姓,一心只想着怎么变着法的剥削他们!”
“让他们干活,服徭役,还不给钱,甚至不让他们吃饱!这还算是个人么?”
“你们家里的金银堆积如山!粮食烂的发霉,也不肯拿出来给这些百姓糊口,这还算是个人么!”
李牧指桑骂槐,说话的时候,眼睛瞄着的都是朝中的几个门阀背景的官员,王珪想要躲避他的视线,无奈李牧已经走到了他的面前,只好无奈应和两句,道:“不算人,这哪能算人?”
“说得好!”李牧拉起王珪的手,道:“瞧一瞧我们的侍中大人,他虽然是太原王氏出身,但却能够体察民苦,有如此高的觉悟,我想有朝一日,若有贫苦百姓登门求告,我们的侍中大人也一定会慷慨解囊,不让贫苦百姓们失望的。”
王珪还能说什么,大帽子已经扣了下来,只好脸上挂着尬笑,随声附和。
“但!”李牧突然话锋一转,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像王侍中一样高风亮节,大部分的人,吃相都非常难看。所以有的时候,我不是自命清高,说什么视金钱如粪土的话。我是真的想不通,为何某些门阀,世世代代累积财富,财富多到几辈子花不完还要继续争名逐利——有什么意思呢?你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许一间而已。你家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是能吃啊,还是能喝啊?“
“不如收敛贪欲,分润出去一点。这样做起事情来,必然会事半功倍。百姓其实很好满足的,他们只需要糊口而已。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希望,对大部分百姓都是奢求。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流民,背井离乡,只为了一口饭吃。”
“我为何视金钱如粪土?原因非常之简单,因为我就吃过那样的苦!”李牧扫视众人,一字一句地问道:“敢问诸公,谁尝过饥饿的滋味么?”
众人反应不一,有人面色动容,有人则一脸茫然。面色动容者,多为经历过隋末大乱,征战过四方的将领。而一脸茫然者,多为门阀世家出身,他们这样的人,即便在隋末大乱的时候,也没挨过饿,怎么会知道饿的滋味。
李牧嘴角勾起一个弧度,像是在笑,又像是在嘲弄,道:“饿的滋味,是真的不好受。我建议诸公尝试一下,三天粒米不进的滋味,我相信诸公尝试过后,心中便会多一些仁慈之念了。”
李牧转过身来,面向李世民,趁众人都在想他的话的功夫,偷着对李世民眨了下眼,李世民坐在龙椅之上,瞧下面瞧得清楚,看到李牧的暗示,便知道自己又要开始捧哏了。
“我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诸公能够‘感同身受’四个字而已。诸公做与不做,我也管不着。但既然我发现了问题之所在,便要给出我想到的办法。”
李牧神色一正,道:“首先,臣请求陛下轻徭薄赋。所谓轻徭薄赋,与史书中所记载略有不同。臣所谓的轻徭,并非减轻,而是尽可能的避免徭役。把徭役改成类似工部现在的制度,即花钱雇人开工。”
“陛下与诸公或许会担心,若如此施行,会不会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负担。臣敢担保,不会!”
李牧掷地有声道:“臣做过一个试验,同样的一个差事,摊派徭役和结算薪酬两种方式同时开工,结算薪酬的方式要比摊派徭役快一倍!如此一来,便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且质量方面,结算薪酬也要好过摊派徭役非常多。我们不妨算一笔账,若是徭役,即便不花钱,但饭总要供吧?节省一倍的时间,也节省了一倍的伙食。同时工期缩短,可以腾出时间做别的。同样的时间里,做了更多的事情,这也是价值。”
“还有质量的问题也非常好理解,假设诸公是瓦匠,现在朝廷让你们去砌墙。不给钱,你们心里想着的是,朝廷不给钱,那我也不好好干,磨蹭呗,我少干点活,让别人多干点。如此工程的质量又怎么会好?但若给钱,则不同了。干活干得多,赚钱赚的也多,干活干得好,一天的工钱也更多。所以大家会拼命去干,因为他们是为了自己。”
“忠孝节义,是圣人说给读书人的话。这话对吗?对!但陛下与诸公要知道的是,百姓多是不读或者没有机会读圣人书的人。他们不懂什么叫做忠孝节义,他们也没有必要了解忠孝节义。就算他们懂得了这些,雄辩滔滔,他们也换不来饭吃。民以食为天,陛下想做明君,诸公想为治世能臣,在牧看来,只许做到一点,便可为万世称颂了。”
“四海之内无饿殍,仅此一项便足以流芳千古!”
“这就又说到粮食的问题了。”李牧停顿了一下,扫了魏征那边一眼,幽幽道:“年前的粮商哄抬物价事件,显现出一个朝廷非常严重的顽疾,那便是朝廷对于粮食,管控力非常之薄弱。面对粮商哄抬粮价,朝廷手里没有利器。看到陛下因此烦忧,我,逐鹿侯李牧,彻夜难眠,终于想出两个办法,可以遏制此事态的再度发生。”
“头一个办法,效仿前朝,重开常平仓,关键时候发挥作用,调节粮价。”
听到这个建议,管理民部的唐俭忍不住出声,道:“李牧,你有所不知,常平仓朝廷不是没有想过,奈何我朝开国不过十余年,又连年征战,百废待兴。如今每年产的粮食,年吃年用紧紧巴巴。没有余量,如何储藏?再说,朝廷也不种地,就算有粮食,也要从粮商手里收,粮商不肯卖,难道要去抢吗?”
唐俭说完,立刻站出四五个附和之人,纷纷指责李牧空谈空想,不了解实际。
李牧静静听他们说完,才继续说道:“唐尚书此言正说到了点子上,朝廷想建常平仓,却受制于粮商不肯卖粮给朝廷。那我们不妨想一想,粮商为何不肯卖粮?因为卖粮给朝廷,等于自断财路,傻子才会这么干!那么事情就没有办法了么?也不尽然,刚刚唐尚书已经说出了解决之法,朝廷不种地,为什么不去种?朝廷若种地了,得了粮食,常平仓不就可以建了么?”
王境泽知道到了自己说话的时候了,适时站出来道:“逐鹿侯说得轻巧,种地需要劳力、耕牛,去哪儿找?!”
“劳力,府兵啊!耕牛?有了贞观犁,只要是成年的男子就可以拉动,还要耕牛做什么?府兵里还缺壮丁么?至于不会垦田?不好意思,工部屯田司可听说过?掌握着大唐最新的屯田技术,包教包会!只要肯干,一年之内,几十万顷良田唾手可得!”
王境泽败下阵来,嚅嗫了一下不说话了。另一边,侯君集张了下嘴,刚想说“府兵怎么可以去耕地”,忽然想起刚刚被怼回来的话,又把嘴给闭上了。还是甭说了,府兵都能做保镖了,屯田也没啥更丢人的了,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面子都垫在鞋底了,也不要什么脸皮了!
侯君集没站出来,但有的人却不得不站出来。因为屯田这件事,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这些人便是朝中的门阀势力,尤其以山东士族为最。
若是朝廷屯田了,那么过不了一年,朝廷就有粮食了。朝廷有了粮食,他们的粮食卖给谁去?当即有人站出来,高喊谷贱伤农,口水吐沫齐飞,也不顾得罪李牧可能带来的风险了,活脱一副豁出去的架势。
李牧也不反驳,静静地看着他们表演,直到李世民听不下去了,断喝一声,道:“尔等当朕的两仪殿是什么地方?一个个如此大呼小叫,可还有把朕放在眼中?金吾卫,将这几个目无法度之辈拖出去,每个人责十仗,逐出宫门!”
金吾卫应了一声,把吵嚷的几个人拖了出去。百官见李世民是真的发火了,都老实了下来,不敢再站出来与李牧吵嚷。
李牧等安静下来了,才继续开口说道:“臣之所以提出这么一个建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据臣所知,如今朝廷施行均田制,每个男丁分天一百亩,但隋末大乱至今,人口一直不见起色。每个人分田一百亩之后,仍有大片土地荒芜。这些土地碍于‘均田制’所限,没有人耕种。直接导致朝廷巨大、不可估量的粮食损失。就算府兵不开垦田地,把这些荒芜的田地都种起来,对朝廷的粮食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臂助。”
此言一出,不少人欲言又止。
这回李牧没有说对,而是他说错了,且错的离谱!
如今朝廷施行均田制,这没有错。但真的是按照均田制实行的么?当然不是。像李牧所说,碍于均田制,每个人只能分一百亩地,导致良田荒芜没有人耕种,这怎么可能?
若门阀这么听朝廷的话,李世民也不至于睡不着觉了。
真正的情况是,如今天下的良田,都在门阀世家手里。例如太原王氏,太原境内的良田,十之八九都在王氏子弟的手里。而百姓们分到的百亩田,基本上都是‘边角料’,方方正正的良田,百姓哪有机会得。边角料能凑够数了,都算是不错了。
李牧还有一个错处在于,当今天下真的缺粮食么?缺,是朝廷觉得缺。朝廷按照人口数和均田制计算现有田地,自然是不够。因为人口有瞒报,且田地的实数与报上去的不符。但实际上,人口比报给朝廷的要多,耕种的田地也要多。多余出来的部分,都掌握在门阀世家的手里,他们掌握这些,是想在于朝廷的博弈中占据优势。
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百官也心知肚明,只是大家都不戳破而已。但李牧这个“天真”的家伙,竟然当真了。他还说得那么一本正经,正经到让人看着都想笑。
有人想指出李牧说错了,但话到嘴边,却又不知道如何说。
说,怎么说?谁戳破这层窗户纸,得罪的就是全天下的门阀世家。所以,这件事不能说。但若不说,看李牧的架势,他真的会让府兵去按照账面上的数目去屯田,那么屯的是谁的田?屯的全都是门阀世家的田!
好歹毒的奸计啊!
众人恍然大悟,再看向李牧,这才发现他的嘴角一直微微翘起,非常显然,这是他早就挖好的坑,就等着众人往下跳呢!
如今前有狼,后有虎,进不是,退也不是。朝中的门阀势力,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被李牧算计了一道,每个人的脸色都是铁青的。
其中,自然也包括长孙无忌。
长孙家虽然不像五姓七望那样,是千年的世家,但从龙之功也足以让他们成为朝中新晋崛起的新贵。长孙家的田地也不少,只是没有五姓七望那么多而已。
数目,自然是超了的。若是按照李牧的算法,长孙氏也损失巨大。
可是李牧不按照常理出牌,长孙无忌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一时间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清楚的知道李世民对门阀的忌惮,李牧已经铺垫这么好了,李世民不会不明白什么意思,他会怎么做,已经呼之欲出了。
长孙无忌绝不肯吃这么大的亏,就在李世民的嘴巴张开,刚要说话的空档。长孙无忌终于不再做缩头乌龟,一步站了出来。
“陛下,兹事体大,还请陛下三思而行!”
李牧面向李世民,面向百官,提出了这个疑问。这谁能知道去,要是君臣知道,也轮不到李牧在这里夸夸其谈了。
李牧自己解答,道:“其实非常简单,无外乎就是贪婪之心作祟,舍不得花钱而已。前朝的君主,大臣、门阀、士族,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人,已经享有了一切荣华富贵,却还一心想要更多。不肯分润哪怕一点出来给贫苦的百姓,一心只想着怎么变着法的剥削他们!”
“让他们干活,服徭役,还不给钱,甚至不让他们吃饱!这还算是个人么?”
“你们家里的金银堆积如山!粮食烂的发霉,也不肯拿出来给这些百姓糊口,这还算是个人么!”
李牧指桑骂槐,说话的时候,眼睛瞄着的都是朝中的几个门阀背景的官员,王珪想要躲避他的视线,无奈李牧已经走到了他的面前,只好无奈应和两句,道:“不算人,这哪能算人?”
“说得好!”李牧拉起王珪的手,道:“瞧一瞧我们的侍中大人,他虽然是太原王氏出身,但却能够体察民苦,有如此高的觉悟,我想有朝一日,若有贫苦百姓登门求告,我们的侍中大人也一定会慷慨解囊,不让贫苦百姓们失望的。”
王珪还能说什么,大帽子已经扣了下来,只好脸上挂着尬笑,随声附和。
“但!”李牧突然话锋一转,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像王侍中一样高风亮节,大部分的人,吃相都非常难看。所以有的时候,我不是自命清高,说什么视金钱如粪土的话。我是真的想不通,为何某些门阀,世世代代累积财富,财富多到几辈子花不完还要继续争名逐利——有什么意思呢?你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许一间而已。你家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是能吃啊,还是能喝啊?“
“不如收敛贪欲,分润出去一点。这样做起事情来,必然会事半功倍。百姓其实很好满足的,他们只需要糊口而已。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希望,对大部分百姓都是奢求。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流民,背井离乡,只为了一口饭吃。”
“我为何视金钱如粪土?原因非常之简单,因为我就吃过那样的苦!”李牧扫视众人,一字一句地问道:“敢问诸公,谁尝过饥饿的滋味么?”
众人反应不一,有人面色动容,有人则一脸茫然。面色动容者,多为经历过隋末大乱,征战过四方的将领。而一脸茫然者,多为门阀世家出身,他们这样的人,即便在隋末大乱的时候,也没挨过饿,怎么会知道饿的滋味。
李牧嘴角勾起一个弧度,像是在笑,又像是在嘲弄,道:“饿的滋味,是真的不好受。我建议诸公尝试一下,三天粒米不进的滋味,我相信诸公尝试过后,心中便会多一些仁慈之念了。”
李牧转过身来,面向李世民,趁众人都在想他的话的功夫,偷着对李世民眨了下眼,李世民坐在龙椅之上,瞧下面瞧得清楚,看到李牧的暗示,便知道自己又要开始捧哏了。
“我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诸公能够‘感同身受’四个字而已。诸公做与不做,我也管不着。但既然我发现了问题之所在,便要给出我想到的办法。”
李牧神色一正,道:“首先,臣请求陛下轻徭薄赋。所谓轻徭薄赋,与史书中所记载略有不同。臣所谓的轻徭,并非减轻,而是尽可能的避免徭役。把徭役改成类似工部现在的制度,即花钱雇人开工。”
“陛下与诸公或许会担心,若如此施行,会不会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负担。臣敢担保,不会!”
李牧掷地有声道:“臣做过一个试验,同样的一个差事,摊派徭役和结算薪酬两种方式同时开工,结算薪酬的方式要比摊派徭役快一倍!如此一来,便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且质量方面,结算薪酬也要好过摊派徭役非常多。我们不妨算一笔账,若是徭役,即便不花钱,但饭总要供吧?节省一倍的时间,也节省了一倍的伙食。同时工期缩短,可以腾出时间做别的。同样的时间里,做了更多的事情,这也是价值。”
“还有质量的问题也非常好理解,假设诸公是瓦匠,现在朝廷让你们去砌墙。不给钱,你们心里想着的是,朝廷不给钱,那我也不好好干,磨蹭呗,我少干点活,让别人多干点。如此工程的质量又怎么会好?但若给钱,则不同了。干活干得多,赚钱赚的也多,干活干得好,一天的工钱也更多。所以大家会拼命去干,因为他们是为了自己。”
“忠孝节义,是圣人说给读书人的话。这话对吗?对!但陛下与诸公要知道的是,百姓多是不读或者没有机会读圣人书的人。他们不懂什么叫做忠孝节义,他们也没有必要了解忠孝节义。就算他们懂得了这些,雄辩滔滔,他们也换不来饭吃。民以食为天,陛下想做明君,诸公想为治世能臣,在牧看来,只许做到一点,便可为万世称颂了。”
“四海之内无饿殍,仅此一项便足以流芳千古!”
“这就又说到粮食的问题了。”李牧停顿了一下,扫了魏征那边一眼,幽幽道:“年前的粮商哄抬物价事件,显现出一个朝廷非常严重的顽疾,那便是朝廷对于粮食,管控力非常之薄弱。面对粮商哄抬粮价,朝廷手里没有利器。看到陛下因此烦忧,我,逐鹿侯李牧,彻夜难眠,终于想出两个办法,可以遏制此事态的再度发生。”
“头一个办法,效仿前朝,重开常平仓,关键时候发挥作用,调节粮价。”
听到这个建议,管理民部的唐俭忍不住出声,道:“李牧,你有所不知,常平仓朝廷不是没有想过,奈何我朝开国不过十余年,又连年征战,百废待兴。如今每年产的粮食,年吃年用紧紧巴巴。没有余量,如何储藏?再说,朝廷也不种地,就算有粮食,也要从粮商手里收,粮商不肯卖,难道要去抢吗?”
唐俭说完,立刻站出四五个附和之人,纷纷指责李牧空谈空想,不了解实际。
李牧静静听他们说完,才继续说道:“唐尚书此言正说到了点子上,朝廷想建常平仓,却受制于粮商不肯卖粮给朝廷。那我们不妨想一想,粮商为何不肯卖粮?因为卖粮给朝廷,等于自断财路,傻子才会这么干!那么事情就没有办法了么?也不尽然,刚刚唐尚书已经说出了解决之法,朝廷不种地,为什么不去种?朝廷若种地了,得了粮食,常平仓不就可以建了么?”
王境泽知道到了自己说话的时候了,适时站出来道:“逐鹿侯说得轻巧,种地需要劳力、耕牛,去哪儿找?!”
“劳力,府兵啊!耕牛?有了贞观犁,只要是成年的男子就可以拉动,还要耕牛做什么?府兵里还缺壮丁么?至于不会垦田?不好意思,工部屯田司可听说过?掌握着大唐最新的屯田技术,包教包会!只要肯干,一年之内,几十万顷良田唾手可得!”
王境泽败下阵来,嚅嗫了一下不说话了。另一边,侯君集张了下嘴,刚想说“府兵怎么可以去耕地”,忽然想起刚刚被怼回来的话,又把嘴给闭上了。还是甭说了,府兵都能做保镖了,屯田也没啥更丢人的了,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面子都垫在鞋底了,也不要什么脸皮了!
侯君集没站出来,但有的人却不得不站出来。因为屯田这件事,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这些人便是朝中的门阀势力,尤其以山东士族为最。
若是朝廷屯田了,那么过不了一年,朝廷就有粮食了。朝廷有了粮食,他们的粮食卖给谁去?当即有人站出来,高喊谷贱伤农,口水吐沫齐飞,也不顾得罪李牧可能带来的风险了,活脱一副豁出去的架势。
李牧也不反驳,静静地看着他们表演,直到李世民听不下去了,断喝一声,道:“尔等当朕的两仪殿是什么地方?一个个如此大呼小叫,可还有把朕放在眼中?金吾卫,将这几个目无法度之辈拖出去,每个人责十仗,逐出宫门!”
金吾卫应了一声,把吵嚷的几个人拖了出去。百官见李世民是真的发火了,都老实了下来,不敢再站出来与李牧吵嚷。
李牧等安静下来了,才继续开口说道:“臣之所以提出这么一个建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据臣所知,如今朝廷施行均田制,每个男丁分天一百亩,但隋末大乱至今,人口一直不见起色。每个人分田一百亩之后,仍有大片土地荒芜。这些土地碍于‘均田制’所限,没有人耕种。直接导致朝廷巨大、不可估量的粮食损失。就算府兵不开垦田地,把这些荒芜的田地都种起来,对朝廷的粮食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臂助。”
此言一出,不少人欲言又止。
这回李牧没有说对,而是他说错了,且错的离谱!
如今朝廷施行均田制,这没有错。但真的是按照均田制实行的么?当然不是。像李牧所说,碍于均田制,每个人只能分一百亩地,导致良田荒芜没有人耕种,这怎么可能?
若门阀这么听朝廷的话,李世民也不至于睡不着觉了。
真正的情况是,如今天下的良田,都在门阀世家手里。例如太原王氏,太原境内的良田,十之八九都在王氏子弟的手里。而百姓们分到的百亩田,基本上都是‘边角料’,方方正正的良田,百姓哪有机会得。边角料能凑够数了,都算是不错了。
李牧还有一个错处在于,当今天下真的缺粮食么?缺,是朝廷觉得缺。朝廷按照人口数和均田制计算现有田地,自然是不够。因为人口有瞒报,且田地的实数与报上去的不符。但实际上,人口比报给朝廷的要多,耕种的田地也要多。多余出来的部分,都掌握在门阀世家的手里,他们掌握这些,是想在于朝廷的博弈中占据优势。
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百官也心知肚明,只是大家都不戳破而已。但李牧这个“天真”的家伙,竟然当真了。他还说得那么一本正经,正经到让人看着都想笑。
有人想指出李牧说错了,但话到嘴边,却又不知道如何说。
说,怎么说?谁戳破这层窗户纸,得罪的就是全天下的门阀世家。所以,这件事不能说。但若不说,看李牧的架势,他真的会让府兵去按照账面上的数目去屯田,那么屯的是谁的田?屯的全都是门阀世家的田!
好歹毒的奸计啊!
众人恍然大悟,再看向李牧,这才发现他的嘴角一直微微翘起,非常显然,这是他早就挖好的坑,就等着众人往下跳呢!
如今前有狼,后有虎,进不是,退也不是。朝中的门阀势力,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被李牧算计了一道,每个人的脸色都是铁青的。
其中,自然也包括长孙无忌。
长孙家虽然不像五姓七望那样,是千年的世家,但从龙之功也足以让他们成为朝中新晋崛起的新贵。长孙家的田地也不少,只是没有五姓七望那么多而已。
数目,自然是超了的。若是按照李牧的算法,长孙氏也损失巨大。
可是李牧不按照常理出牌,长孙无忌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一时间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清楚的知道李世民对门阀的忌惮,李牧已经铺垫这么好了,李世民不会不明白什么意思,他会怎么做,已经呼之欲出了。
长孙无忌绝不肯吃这么大的亏,就在李世民的嘴巴张开,刚要说话的空档。长孙无忌终于不再做缩头乌龟,一步站了出来。
“陛下,兹事体大,还请陛下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