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姬 作者:多木木多
分卷阅读1228
姜姬 作者:多木木多
分卷阅读1228
友。
他两家联手倡导此事,附近的小城都响应起来。
这才是义军初成时的局面。
后来伍家也加了进来。
再后来,想分一杯羹的人就更多了。
人多,说话的嘴就多,伸手要兵、要粮的人就更多了。
与云贼几番争斗,李家也是吃了不少的亏的。
李客肩上中了一箭,经过一番生死之后,不得已退回老家,前方就只有他的两个弟弟在支撑着。
这一日,前面突然递过来一个消息。
“……陛下在河谷?”李客支起身,“此话当真?”
送信的是李风的从人,也是李家一子,只是不能姓李,借姓“孖”。
从人道:“是伍家说的,想必不假。叔叔已经派人去河谷查探了。”
李客想了想,摇头说:“河谷那里太险了……”从人道:“叔叔也曾犹豫,只是……”
李客直起身,唤人取笔墨来,他现在手臂无力,只能用纸笔,用惯了倒觉得确实比牍片要方便些。
他道:“我写一道奏表,递到凤凰台,求见陛下。”
从人喜道:“如此更好!两厢印证,更能取信于人!”揭穿皇帝下落的竟然是伍氏,从人听说后就心里不服。
现在李氏再出手,一定能做得比伍氏更好!
伍氏不过用一个小小刺客就想取信天下人?哼!
李客写奏表时一直皱着眉,似乎有无数心事。他勉强支撑写完,丢了笔倒回榻上。他的从人刚回来,立刻上前扶起他,道:“叫我来写不是也一样?”他和李客从小一起长大,笔迹一模一样。
李客指着案上的纸说:“你看一遍,可有疏漏?”
从人读了一遍,点头说:“写得很好。这是良春公的《慕君赋》。”
良春公是某代的一个文人,困居小城,长得也不够美,才学也不够好,也没拜个好师父,有个好师兄,所以大半辈子都没能被皇帝发现。
所以他就很痛苦。
痛苦得多了,憋出一片《慕君赋》——当然原名不叫这个,这个是后人给起的。
他憋出一篇说他有多渴望见到皇帝,泣血都要见到皇帝,见不到皇帝又有多痛苦的文章,真是从白天到黑夜,一年四季,见春光见流水见明月都想到皇帝,娶得老婆又美丽又贤惠也不耽误他想皇帝,纳得小妾又娇俏又动人也不耽误他想皇帝,亲爹娘关怀慈爱也不耽误他想皇帝,生了儿子以后还在想皇帝,发誓要把儿子教好送去给皇帝。
结果这篇自苦的文章火了,传到皇帝耳中,皇帝找来一看,如此深情怎能辜负?就把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传到凤凰台,终于让良春公达成了见皇帝的心愿。
良春公在凤凰台住了七年,终于去逝,死后棺材被皇帝送回家乡,万人空巷。
这是一段忠臣与贤君的佳话。也是一个士子终于能凭一篇文章打动皇帝的佳话。
后来,但凡是臣子思君,十有八九都要引用这篇文章。写了以后,皇帝十有八九都要把人叫过去,好解臣子的相思之苦。
李客引用此赋,当然非常合适。他总不能写我听说皇帝不在家,所以我特意来拜访他。他只能写我太想皇帝了,能让我见见皇帝吗?
从人将此表封在盒中,犹豫了一番,问李客让他哪个儿子去送信。
肯定不能是李客本人去,两个弟弟都在领兵也不合适,那就只能是李客的儿子去了。
最好是长子。
但李客的长子非常重要,次子虽然不太够格,但确实是最合适的。
从人:“不如就让二郎……”李客摇头:“我不去还行,大郎不能不去。就叫大郎去。”
从人担忧道:“你现在坐都坐不住,家里的事都是大郎去办的,派他去那么远的地方不说,家里的事怎么办?”
李家的规矩如此,长子是要接任家业的,底下的儿子倒是都不怎么重要。
李客:“正因为看重他,才要历练。就让大郎去。”
从人只得去传话让李客长子过来。
在等的这段时间里,从人问李客:“你觉得皇帝现在在哪里?”李客睁开眼:“必是在河谷。”
从人轻轻吁了一口气:“凤凰台上诸公,胆大包天……”
皇帝丢了都敢不说!这胆子真是比天都大了。
第714章 何年何月才相见
求见皇帝的奏表如毛昭所预料的那样纷纷递到凤凰台上了。
有很多人可能根本都不知道凤凰台上的情况,他们甚至还到花家、徐家或陶家拜访。
这叫姜姬实在是想不到。
“这都是几年前的事了,竟然还有人不知道?”
她想到一个可能,“难道是在伪装?”
白哥比她见识得多,他说不可能是伪装,应该就是真的不知道。不是所有城市的城主都知道收集凤凰台的消息的。
他提出一个例子:“以前还有人以为徐公去世了,特意来奔丧呢。”
如果不是徐公大度,那个人在说出这话的同时就被徐家人给打死了。
姜姬习惯阴谋论——她还是不信有人这么蠢。
“他是不是被人陷害了?”
白哥说:“不是,我们事后特意问过他,据他说是因为他们那里没有活到七十岁的人,所以他就以为徐公应该已经去世了。”于是没有调查就直接带丧仪上门了。
“……”傻得出奇了!
毛昭也不奇怪,他见过的怪事多了:“他们世居祖地,一生见过的天地只有那么大,见多就不怪了。”
这些外人撞错庙门后才带着礼物去拜访王姻,再然后通过王姻才把奏表递到姜姬面前来。
毛昭已经过气了。现在人人都知道,鲁人王姻才是能通天的人。
姜姬接到奏表时还在想,怎么才能让奏表能更畅通无阻呢?
现在这种方式还是以前的老习惯,世家与百姓都习惯了这种找关系,找路子的办事方法,现在流行的正是举贤必举亲。
她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在目前看来,它是有优势的。
因为人才只在世家的小范围内流转,所以皇帝或大王选拔人才,也只需要关注世家的小圈子就可以了。他也没必要在意小圈子之外的人,在世家之外的人连字都不识的情况下,指望百姓中冒出一个能通识天下,有治国之能的天才是白日做梦。
世家内部的人才流通可以说相当成熟的,自家子弟从小精心教导不说,各家还可以通过收徒、收弟子等方式来组成更大的社交圈。可以说在世家里面,基本不存在有才无人识的情况,哪怕本家里没人赏识,如果有真才实学,大可以求学于其他世家,借托师徒关系,甚至可以把父子亲缘给比下去。师徒就是另一种的父子,师兄弟在这里就是不必多说的异姓兄弟。
分卷阅读1228
分卷阅读1228
-
分卷阅读1228
姜姬 作者:多木木多
分卷阅读1228
友。
他两家联手倡导此事,附近的小城都响应起来。
这才是义军初成时的局面。
后来伍家也加了进来。
再后来,想分一杯羹的人就更多了。
人多,说话的嘴就多,伸手要兵、要粮的人就更多了。
与云贼几番争斗,李家也是吃了不少的亏的。
李客肩上中了一箭,经过一番生死之后,不得已退回老家,前方就只有他的两个弟弟在支撑着。
这一日,前面突然递过来一个消息。
“……陛下在河谷?”李客支起身,“此话当真?”
送信的是李风的从人,也是李家一子,只是不能姓李,借姓“孖”。
从人道:“是伍家说的,想必不假。叔叔已经派人去河谷查探了。”
李客想了想,摇头说:“河谷那里太险了……”从人道:“叔叔也曾犹豫,只是……”
李客直起身,唤人取笔墨来,他现在手臂无力,只能用纸笔,用惯了倒觉得确实比牍片要方便些。
他道:“我写一道奏表,递到凤凰台,求见陛下。”
从人喜道:“如此更好!两厢印证,更能取信于人!”揭穿皇帝下落的竟然是伍氏,从人听说后就心里不服。
现在李氏再出手,一定能做得比伍氏更好!
伍氏不过用一个小小刺客就想取信天下人?哼!
李客写奏表时一直皱着眉,似乎有无数心事。他勉强支撑写完,丢了笔倒回榻上。他的从人刚回来,立刻上前扶起他,道:“叫我来写不是也一样?”他和李客从小一起长大,笔迹一模一样。
李客指着案上的纸说:“你看一遍,可有疏漏?”
从人读了一遍,点头说:“写得很好。这是良春公的《慕君赋》。”
良春公是某代的一个文人,困居小城,长得也不够美,才学也不够好,也没拜个好师父,有个好师兄,所以大半辈子都没能被皇帝发现。
所以他就很痛苦。
痛苦得多了,憋出一片《慕君赋》——当然原名不叫这个,这个是后人给起的。
他憋出一篇说他有多渴望见到皇帝,泣血都要见到皇帝,见不到皇帝又有多痛苦的文章,真是从白天到黑夜,一年四季,见春光见流水见明月都想到皇帝,娶得老婆又美丽又贤惠也不耽误他想皇帝,纳得小妾又娇俏又动人也不耽误他想皇帝,亲爹娘关怀慈爱也不耽误他想皇帝,生了儿子以后还在想皇帝,发誓要把儿子教好送去给皇帝。
结果这篇自苦的文章火了,传到皇帝耳中,皇帝找来一看,如此深情怎能辜负?就把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传到凤凰台,终于让良春公达成了见皇帝的心愿。
良春公在凤凰台住了七年,终于去逝,死后棺材被皇帝送回家乡,万人空巷。
这是一段忠臣与贤君的佳话。也是一个士子终于能凭一篇文章打动皇帝的佳话。
后来,但凡是臣子思君,十有八九都要引用这篇文章。写了以后,皇帝十有八九都要把人叫过去,好解臣子的相思之苦。
李客引用此赋,当然非常合适。他总不能写我听说皇帝不在家,所以我特意来拜访他。他只能写我太想皇帝了,能让我见见皇帝吗?
从人将此表封在盒中,犹豫了一番,问李客让他哪个儿子去送信。
肯定不能是李客本人去,两个弟弟都在领兵也不合适,那就只能是李客的儿子去了。
最好是长子。
但李客的长子非常重要,次子虽然不太够格,但确实是最合适的。
从人:“不如就让二郎……”李客摇头:“我不去还行,大郎不能不去。就叫大郎去。”
从人担忧道:“你现在坐都坐不住,家里的事都是大郎去办的,派他去那么远的地方不说,家里的事怎么办?”
李家的规矩如此,长子是要接任家业的,底下的儿子倒是都不怎么重要。
李客:“正因为看重他,才要历练。就让大郎去。”
从人只得去传话让李客长子过来。
在等的这段时间里,从人问李客:“你觉得皇帝现在在哪里?”李客睁开眼:“必是在河谷。”
从人轻轻吁了一口气:“凤凰台上诸公,胆大包天……”
皇帝丢了都敢不说!这胆子真是比天都大了。
第714章 何年何月才相见
求见皇帝的奏表如毛昭所预料的那样纷纷递到凤凰台上了。
有很多人可能根本都不知道凤凰台上的情况,他们甚至还到花家、徐家或陶家拜访。
这叫姜姬实在是想不到。
“这都是几年前的事了,竟然还有人不知道?”
她想到一个可能,“难道是在伪装?”
白哥比她见识得多,他说不可能是伪装,应该就是真的不知道。不是所有城市的城主都知道收集凤凰台的消息的。
他提出一个例子:“以前还有人以为徐公去世了,特意来奔丧呢。”
如果不是徐公大度,那个人在说出这话的同时就被徐家人给打死了。
姜姬习惯阴谋论——她还是不信有人这么蠢。
“他是不是被人陷害了?”
白哥说:“不是,我们事后特意问过他,据他说是因为他们那里没有活到七十岁的人,所以他就以为徐公应该已经去世了。”于是没有调查就直接带丧仪上门了。
“……”傻得出奇了!
毛昭也不奇怪,他见过的怪事多了:“他们世居祖地,一生见过的天地只有那么大,见多就不怪了。”
这些外人撞错庙门后才带着礼物去拜访王姻,再然后通过王姻才把奏表递到姜姬面前来。
毛昭已经过气了。现在人人都知道,鲁人王姻才是能通天的人。
姜姬接到奏表时还在想,怎么才能让奏表能更畅通无阻呢?
现在这种方式还是以前的老习惯,世家与百姓都习惯了这种找关系,找路子的办事方法,现在流行的正是举贤必举亲。
她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在目前看来,它是有优势的。
因为人才只在世家的小范围内流转,所以皇帝或大王选拔人才,也只需要关注世家的小圈子就可以了。他也没必要在意小圈子之外的人,在世家之外的人连字都不识的情况下,指望百姓中冒出一个能通识天下,有治国之能的天才是白日做梦。
世家内部的人才流通可以说相当成熟的,自家子弟从小精心教导不说,各家还可以通过收徒、收弟子等方式来组成更大的社交圈。可以说在世家里面,基本不存在有才无人识的情况,哪怕本家里没人赏识,如果有真才实学,大可以求学于其他世家,借托师徒关系,甚至可以把父子亲缘给比下去。师徒就是另一种的父子,师兄弟在这里就是不必多说的异姓兄弟。
分卷阅读1228
分卷阅读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