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陈盈收拾东西,从汪屹的房间角落里捡拾自己的物品。他在厨房里看着说明书做吐司,尽量不把面包烤糊。他们对坐着吃完早饭,他陪她一起坐车去火车站。
“你不用送我。到了汉堡我会乘船回去。”她说。
“圣诞节打算去哪里过?”他隔着窗户问,“罗马怎么样?”
“还没定。不过我想在回国前去趟奥斯陆。”
他的回答被发车的铃声掩盖了。列车像来时那样离开车站,冲进风雪之中。他的身影瞬间消失在窗口。柏林城尚未苏醒,列车两侧盖着白雪的屋顶都反射着银蓝色的光,电视塔在清晨的微光中灼灼生辉。经过莱茵河时她看到河水中若隐若现地漂浮着小块浮冰,树枝上挂着厚厚的雪,广场上的铜像头顶也变得一片洁白。她在越来越猛烈的风雪中返回自己的世界。
北欧的生活再次在她脑海中浮现。离开两周后,她开始思念那些布满铜绿的尖屋顶和温馨的林间小屋,连临近居住地附近的马场也想去问候一下。她记得有次回家路上下着雨,那些骏马站在围栏边的棚子下,探头向路过的公交车嘶鸣。
哥本哈根的城市面积只有柏林的十分之一,伦敦的二十分之一。在她心目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不用担心大城市拥挤的人潮压力,随处都能实现返璞归真。她不喜欢都市的高楼大厦,它们到夜里就变成发出刺眼光芒的玻璃盒子,白天又像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器。她在中国时走在这样的楼下,总感觉被挤压得无法呼吸。是快速的行进节奏?奢华的成本?还是变幻莫测的周遭面孔?她说不上来,唯觉得快速逃离才能维持住生命。在现代各种通讯设备和网络的裹挟下,各种消息不胫而走,她总有一种不平衡感,走在路上都能被周围过度充斥的信息压垮。
她上网查看邮件,得知室友吴云与男友已经分手,吴云痛苦得什么也干不下去,几乎耽误了所有科目的期中考试。孙玮正没日没夜的安慰她,给她买饭、陪她上课,怕她在独自呆着时做出什么傻事。陈盈也知道吴云非常喜欢这个男生,曾花了许多心思给他准备生日礼物。她把他的课表和作息安排贴在床头,每个学期都是如此。周末吴云还经常趁舍监不注意时溜进男生宿舍楼,就为了给他洗一周换下来的脏衣服。陈盈曾说吴云大可不必如此。这反倒引起吴云极大的愤怒,连续两周都没和陈盈说上一句话。陈盈能想象出她现在的样子,满脸是泪地倒在床上,不愿意更换早已沾湿的枕巾。
连孙玮那样热心帮忙的人都开始写信抱怨,陈盈清楚知道事情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她知道吴云甚至会跪下来哀求,只要那个男生能回心转意。可是,这样做真的值得吗?这样失衡的爱情即便挽回了又能走到最后吗?陈盈没有把握。她不愿意相信和何思谈谈能有什么效果,毕竟整个事情是因为他选择了其他女生,抛弃了相处两年多的吴云。在情感中理智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陈盈无从知晓。但她还是给吴云去信,鼓励她坚强起来。
陈盈打开放在手边的背包,里面装满汪屹给她带的零食。然而她似乎看到秦宏满脸痛苦地看着自己,她甚至能看到他的心灵正在一片片裂开。她在干什么?为什么包里会有这些东西?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在这片充满神灵的国度里逃不掉了,他们全都看着她,对她犯下的错误心知肚明。
“我该怎么办?”她看着自己映在车窗上的脸,“我不应该再见汪屹了——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都不能了。”
她不像那些新闻里说的,相信藏起一片树叶只需躲入森林。她以为森林是狡猾的,因为太过熟识,反而能在第一时间看出任意一片树叶的不同。在相似叶片的比较中这种差异会被放大,然后成为整个树林几天内排遣寂寞的谈资。她喜欢飘到那些没人的地方,不谙世事反而成为一种宽容,那里对于本该谴责的事往往都漠不关心。
她想起那个伤害吴云的女孩,至今连她来自那个省份都不知道,因而无法应和孙玮的口诛笔伐。她研究孙玮发过来的话,那些看上去是何思为了保护新女友说过的话。她在想那个女孩是否知道男友曾经为了自己伤害过他当时的女友。那位新女友会自豪么?还是会像陈盈一样替受伤的吴云感到难过?陈盈的脑子里更多地响起何思的话:
“这个女孩离开我是不能活下去的,而吴云比较坚强,我想她能撑过去。”
陈盈开始思索有关坚强的量化程度以及关于容忍的界限。据孙玮的说法早看出何思最近哪里不对,但是吴云又不肯挑明。在二十出头的年龄,想要将心理变化隐藏得浑然不觉大概还是比较困难的,有些人也许到了暮年依然无法做到。这些事情最初可能并没有预谋,但是发生之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将它发酵成回不了头的,当事人自己也觉得必须做出些惊天动地的事来表白不可。最后的牺牲不可避免,但无论怎样都不会是何思受损。对他而言,这真是笔里外不吃亏的生意。
“你不用送我。到了汉堡我会乘船回去。”她说。
“圣诞节打算去哪里过?”他隔着窗户问,“罗马怎么样?”
“还没定。不过我想在回国前去趟奥斯陆。”
他的回答被发车的铃声掩盖了。列车像来时那样离开车站,冲进风雪之中。他的身影瞬间消失在窗口。柏林城尚未苏醒,列车两侧盖着白雪的屋顶都反射着银蓝色的光,电视塔在清晨的微光中灼灼生辉。经过莱茵河时她看到河水中若隐若现地漂浮着小块浮冰,树枝上挂着厚厚的雪,广场上的铜像头顶也变得一片洁白。她在越来越猛烈的风雪中返回自己的世界。
北欧的生活再次在她脑海中浮现。离开两周后,她开始思念那些布满铜绿的尖屋顶和温馨的林间小屋,连临近居住地附近的马场也想去问候一下。她记得有次回家路上下着雨,那些骏马站在围栏边的棚子下,探头向路过的公交车嘶鸣。
哥本哈根的城市面积只有柏林的十分之一,伦敦的二十分之一。在她心目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不用担心大城市拥挤的人潮压力,随处都能实现返璞归真。她不喜欢都市的高楼大厦,它们到夜里就变成发出刺眼光芒的玻璃盒子,白天又像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器。她在中国时走在这样的楼下,总感觉被挤压得无法呼吸。是快速的行进节奏?奢华的成本?还是变幻莫测的周遭面孔?她说不上来,唯觉得快速逃离才能维持住生命。在现代各种通讯设备和网络的裹挟下,各种消息不胫而走,她总有一种不平衡感,走在路上都能被周围过度充斥的信息压垮。
她上网查看邮件,得知室友吴云与男友已经分手,吴云痛苦得什么也干不下去,几乎耽误了所有科目的期中考试。孙玮正没日没夜的安慰她,给她买饭、陪她上课,怕她在独自呆着时做出什么傻事。陈盈也知道吴云非常喜欢这个男生,曾花了许多心思给他准备生日礼物。她把他的课表和作息安排贴在床头,每个学期都是如此。周末吴云还经常趁舍监不注意时溜进男生宿舍楼,就为了给他洗一周换下来的脏衣服。陈盈曾说吴云大可不必如此。这反倒引起吴云极大的愤怒,连续两周都没和陈盈说上一句话。陈盈能想象出她现在的样子,满脸是泪地倒在床上,不愿意更换早已沾湿的枕巾。
连孙玮那样热心帮忙的人都开始写信抱怨,陈盈清楚知道事情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她知道吴云甚至会跪下来哀求,只要那个男生能回心转意。可是,这样做真的值得吗?这样失衡的爱情即便挽回了又能走到最后吗?陈盈没有把握。她不愿意相信和何思谈谈能有什么效果,毕竟整个事情是因为他选择了其他女生,抛弃了相处两年多的吴云。在情感中理智到底能起多大作用,陈盈无从知晓。但她还是给吴云去信,鼓励她坚强起来。
陈盈打开放在手边的背包,里面装满汪屹给她带的零食。然而她似乎看到秦宏满脸痛苦地看着自己,她甚至能看到他的心灵正在一片片裂开。她在干什么?为什么包里会有这些东西?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在这片充满神灵的国度里逃不掉了,他们全都看着她,对她犯下的错误心知肚明。
“我该怎么办?”她看着自己映在车窗上的脸,“我不应该再见汪屹了——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都不能了。”
她不像那些新闻里说的,相信藏起一片树叶只需躲入森林。她以为森林是狡猾的,因为太过熟识,反而能在第一时间看出任意一片树叶的不同。在相似叶片的比较中这种差异会被放大,然后成为整个树林几天内排遣寂寞的谈资。她喜欢飘到那些没人的地方,不谙世事反而成为一种宽容,那里对于本该谴责的事往往都漠不关心。
她想起那个伤害吴云的女孩,至今连她来自那个省份都不知道,因而无法应和孙玮的口诛笔伐。她研究孙玮发过来的话,那些看上去是何思为了保护新女友说过的话。她在想那个女孩是否知道男友曾经为了自己伤害过他当时的女友。那位新女友会自豪么?还是会像陈盈一样替受伤的吴云感到难过?陈盈的脑子里更多地响起何思的话:
“这个女孩离开我是不能活下去的,而吴云比较坚强,我想她能撑过去。”
陈盈开始思索有关坚强的量化程度以及关于容忍的界限。据孙玮的说法早看出何思最近哪里不对,但是吴云又不肯挑明。在二十出头的年龄,想要将心理变化隐藏得浑然不觉大概还是比较困难的,有些人也许到了暮年依然无法做到。这些事情最初可能并没有预谋,但是发生之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将它发酵成回不了头的,当事人自己也觉得必须做出些惊天动地的事来表白不可。最后的牺牲不可避免,但无论怎样都不会是何思受损。对他而言,这真是笔里外不吃亏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