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重要的事情,曾若兰还真的无法自己做决定。
如果是前世,以曾以柔那懦弱内向的性格,一点都没有主见,曾若兰早就自己做决定了。
可是,面对重生后的曾以柔,曾若兰不自觉地就习惯了要尊重她的决定,虽然这才几天的功夫。
一方面是,曾若兰自己原本就尊重女儿的决定,只要不是太原则性的问题,她以前也是尽量去征求她的意见,只是曾以柔太面,怎么也立不起来,问了跟没问基本没区别,久而久之,才不去多问了。
另一方面是,曾以柔的改变,让她不自觉地就要找她商量。
重生的曾以柔长了本事,也学会了照顾人。
比如,曾以柔这几天,除了一直复习资料,没事的时候,也会帮着看看小卖铺的生意。
曾若兰这才发现,自己小看了女儿,她还有经商的头脑。
她们家既然决定要搬家,店里也就不进新货了,周围的住户过来买东西的时候,就出现了断货的情况。
如果是曾若兰,就直接让人走了。
曾以柔却会细心地问对方要买这个做什么,找出代替的东西,还细心地介绍这种东西的用处。
有时候,别人买一样东西,她还会推荐搭配的商品。
这几天算下来,反而比平日里的流水要多不少,让她十分的惊讶。
再比如,这次曾若兰要回古县,石原市到古县需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中间还要倒车,早晨不到六点就要到车站等早班车,这样下午才能有时间赶回来。
曾以柔早早就给曾若兰煮了两三个鸡蛋,煎了两个葱花饼,用保温杯煲了米汤,让她路上吃喝。
曾如兰简直是受宠若惊,感动得抱着女儿不舍得放手,又是高兴女儿长大了,又是心疼她因为学校发生的事情才被迫长大。
回到家之后,曾以柔一听情况,直接就拍板,要回去复读半年,面上说回去适应一下新环境,不给家里造成太大的负担,多上一年的学,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曾若兰觉得女儿太乖巧懂事了,直跟她说是自己没本事,才让女儿跟着受委屈。她要是想读,她们卖了石原市的房子,也是供读得起。
这个时候才九四年,一个学期三千块钱的赞助费,一年就是六千,再加上学费、书费、各种杂费,如果住校还要住宿费、饭费,一年她读一个高中花一万都是十分节俭的。
可以,现在的工资水平,一个月才二三百元的工资,她们石原市的房子不过是一个五六十平的两市一厅,顶多卖够两三万,就撑破天了。
现在,拿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去读一个高中,根本不值得。
更何况,她日后还要读大学,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读大学可以申请贷款的政策,到时候,那不是要她们家倾家荡产嘛?
读书原本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为了更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是用家庭的举步维艰来换取,那么就没有必要了。
特别是曾以柔是从二十多年后过来的,那个时候,大学生遍地都是,她小店里聘用的导购都是大学生。
她是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她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知道日后即便读了大学,也顶多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多大的野心去闯什么大事业。
这样算下来,这就是不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最重要的是,曾以柔不想曾若兰太辛苦了,她想守护这个家,而不是一回来,就让家快散了。
私心里,是想着正好悄悄地补补功课,不让自己拉下太多,跟不上高中的课,日后高考成绩不理想,不是辜负了自己重生回来励志要好好读书的想法了嘛?
曾以柔看着曾若兰这两天收拾东西的时候,总是情绪低落,才把这些道理又细细跟她掰开论论,才让她心情好起来。
她们家的那个小卖铺,是租的房子,还有半年的期限,倒是也不急着处理。
她们想在年前搬家,主要是要回去先适应一下新环境,看看能不能联系上好些年没有联系的亲朋好友。另外,把曾以柔转学的事情给办好了。
所以,元月份月中的时候,她们母女两人带着大包小包就回了古县。
县城的房子是在一个巷子里坐北朝南的五间平房,东西还有两个厢房,前排还有三间临街的门面,挺大的。
因为她们要回来住,已经跟之前的租客打好招呼了,空出了东边的三家房,另外两家让对方继续租着。
主要是那家人租着她们家的门面,就住在后院要方便些。
她们过来的时候,租房子的这家人正好老家有事,已经回去,并不在县里。临走的时候,留话说有事商量。
曾以柔第一次见到古县的房子,对什么都特别的好奇。
看着房子十分整洁规整的样子,就知道这家租户十分的靠谱。
打量的同时,进进出出,把所有房间都逛过之后,惊讶的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原来她们家还有这么大的家产,怎么前世没有听曾若兰提过呀?!
她不知道,前世,她们家离开石原市的时候远没有现在从容,曾以柔因为被退学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周围的邻居都知道了这件事,她们十分狼狈地匆促离开的那里。房子和小卖铺里的东西都没有卖上什么理想的价格。
她们最后在省城定居,买房子的时候,钱根本不够。
但是,曾若兰看着女儿在这里有了精神,开始重新走入社会,接触人群,就把古县的房子都给卖了,凑齐了钱,买了省城的房子,只为了让女儿能够活得自信又尊严,不让人看不起她们是什么都没有的外乡人,还是母女相依为命的单薄家庭。
好在,这些都成为了过去,她们要重新开始,那些曾经太过艰难的往事都不会再发生了。
花大半天的时间,两人把被子、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都收拾好了,在东边的厢房生着了煤球炉子,煮了方便面,将就着对付了一顿饭。
如果是前世,以曾以柔那懦弱内向的性格,一点都没有主见,曾若兰早就自己做决定了。
可是,面对重生后的曾以柔,曾若兰不自觉地就习惯了要尊重她的决定,虽然这才几天的功夫。
一方面是,曾若兰自己原本就尊重女儿的决定,只要不是太原则性的问题,她以前也是尽量去征求她的意见,只是曾以柔太面,怎么也立不起来,问了跟没问基本没区别,久而久之,才不去多问了。
另一方面是,曾以柔的改变,让她不自觉地就要找她商量。
重生的曾以柔长了本事,也学会了照顾人。
比如,曾以柔这几天,除了一直复习资料,没事的时候,也会帮着看看小卖铺的生意。
曾若兰这才发现,自己小看了女儿,她还有经商的头脑。
她们家既然决定要搬家,店里也就不进新货了,周围的住户过来买东西的时候,就出现了断货的情况。
如果是曾若兰,就直接让人走了。
曾以柔却会细心地问对方要买这个做什么,找出代替的东西,还细心地介绍这种东西的用处。
有时候,别人买一样东西,她还会推荐搭配的商品。
这几天算下来,反而比平日里的流水要多不少,让她十分的惊讶。
再比如,这次曾若兰要回古县,石原市到古县需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中间还要倒车,早晨不到六点就要到车站等早班车,这样下午才能有时间赶回来。
曾以柔早早就给曾若兰煮了两三个鸡蛋,煎了两个葱花饼,用保温杯煲了米汤,让她路上吃喝。
曾如兰简直是受宠若惊,感动得抱着女儿不舍得放手,又是高兴女儿长大了,又是心疼她因为学校发生的事情才被迫长大。
回到家之后,曾以柔一听情况,直接就拍板,要回去复读半年,面上说回去适应一下新环境,不给家里造成太大的负担,多上一年的学,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曾若兰觉得女儿太乖巧懂事了,直跟她说是自己没本事,才让女儿跟着受委屈。她要是想读,她们卖了石原市的房子,也是供读得起。
这个时候才九四年,一个学期三千块钱的赞助费,一年就是六千,再加上学费、书费、各种杂费,如果住校还要住宿费、饭费,一年她读一个高中花一万都是十分节俭的。
可以,现在的工资水平,一个月才二三百元的工资,她们石原市的房子不过是一个五六十平的两市一厅,顶多卖够两三万,就撑破天了。
现在,拿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去读一个高中,根本不值得。
更何况,她日后还要读大学,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读大学可以申请贷款的政策,到时候,那不是要她们家倾家荡产嘛?
读书原本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为了更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是用家庭的举步维艰来换取,那么就没有必要了。
特别是曾以柔是从二十多年后过来的,那个时候,大学生遍地都是,她小店里聘用的导购都是大学生。
她是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她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知道日后即便读了大学,也顶多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多大的野心去闯什么大事业。
这样算下来,这就是不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最重要的是,曾以柔不想曾若兰太辛苦了,她想守护这个家,而不是一回来,就让家快散了。
私心里,是想着正好悄悄地补补功课,不让自己拉下太多,跟不上高中的课,日后高考成绩不理想,不是辜负了自己重生回来励志要好好读书的想法了嘛?
曾以柔看着曾若兰这两天收拾东西的时候,总是情绪低落,才把这些道理又细细跟她掰开论论,才让她心情好起来。
她们家的那个小卖铺,是租的房子,还有半年的期限,倒是也不急着处理。
她们想在年前搬家,主要是要回去先适应一下新环境,看看能不能联系上好些年没有联系的亲朋好友。另外,把曾以柔转学的事情给办好了。
所以,元月份月中的时候,她们母女两人带着大包小包就回了古县。
县城的房子是在一个巷子里坐北朝南的五间平房,东西还有两个厢房,前排还有三间临街的门面,挺大的。
因为她们要回来住,已经跟之前的租客打好招呼了,空出了东边的三家房,另外两家让对方继续租着。
主要是那家人租着她们家的门面,就住在后院要方便些。
她们过来的时候,租房子的这家人正好老家有事,已经回去,并不在县里。临走的时候,留话说有事商量。
曾以柔第一次见到古县的房子,对什么都特别的好奇。
看着房子十分整洁规整的样子,就知道这家租户十分的靠谱。
打量的同时,进进出出,把所有房间都逛过之后,惊讶的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原来她们家还有这么大的家产,怎么前世没有听曾若兰提过呀?!
她不知道,前世,她们家离开石原市的时候远没有现在从容,曾以柔因为被退学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周围的邻居都知道了这件事,她们十分狼狈地匆促离开的那里。房子和小卖铺里的东西都没有卖上什么理想的价格。
她们最后在省城定居,买房子的时候,钱根本不够。
但是,曾若兰看着女儿在这里有了精神,开始重新走入社会,接触人群,就把古县的房子都给卖了,凑齐了钱,买了省城的房子,只为了让女儿能够活得自信又尊严,不让人看不起她们是什么都没有的外乡人,还是母女相依为命的单薄家庭。
好在,这些都成为了过去,她们要重新开始,那些曾经太过艰难的往事都不会再发生了。
花大半天的时间,两人把被子、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都收拾好了,在东边的厢房生着了煤球炉子,煮了方便面,将就着对付了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