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十年前在楚国和尉缭的相遇,又听今日咸阳宫正殿所言,李斯言语之间不由顿生感慨,在诸夏之中,凡大才想要隐身几乎不可能。
十多年前,自己还没有拜入儒家荀况门下。当时得益于父亲是楚国的一个军中千夫长,自己才有机会读书认字,有能力去分辨世界。
后来,父母双亡,只留下刚成家不久的自己,好在凭借识文断字,得亭长举荐,在郡守官署做了一个记录官仓出入账目的小吏。
其后经过两年历练,已然算是一个精明练达的吏员了。倘若长此以往,李斯思忖做到郡署的钱啬夫之类的实权大吏,几乎是指日可待的。
然则,那些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事务之暇刻苦自学,读完了眼前能够搜罗到的所有简策书文,知道了天下大势,也大体明白了楚国是内乱不息的危邦。
纵然做得一个实权大吏,也随时可能被无端风浪吞没,如同自己的父亲兄长一样无声无息消失。其内,感悟最深的便是在每日统计粮仓数目的时候,所见到的那些老鼠。
官仓之旁,硕大的肥鼠昂然悠然地在粮囤廊柱间晃荡,大嚼官粮吱吱嬉闹,其饱食游乐之状令人欣羡。茅舍厕下,鼠则常在人犬之下狼狈窜突,奋力觅食而难得一饱,终日惊恐不安地吱吱逃生。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那时起,李斯暗下决心,要改变眼前的现状,改变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必须脱离自己的处身之地,离开上蔡,甚至离开楚国。
那时,正逢与春申君黄歇交好的儒家荀况入楚国,在兰陵当作县令,同时开学馆,传授道理。闻此,李斯没有任何迟疑。
辞去了小吏,以父兄用血肉性命换来的些许抚恤金以及自己清苦积蓄的一万铁钱,安置好了年青的妻子,千里迢迢地寻觅到了兰陵苍山,拜在了荀子门下。
也正是在前往兰陵的路途驿馆中,与尉缭一面之缘,信陵君罢黜之后,魏国朝堂奸佞顿生,尉缭不堪忍受,辞去国尉,游历诸夏,修纂兵书。
十年前,机缘之下,得其应允,窥得那卷兵书的部分,已然是非同凡响,绝对不亚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旷世大作。
彼此相谈甚欢,三日之后,才相互分离,虽如此,但对于此人,李斯已然深深的记在心间深处,不曾想,今日此人之名再次出现了。
迎着上首秦王政看过来的好奇目光,李斯从条案后起身,将当年这番往事徐徐说道一二,更是有些高人的风范,其人入秦,对于自己,对于秦国,都是上好的。
“哈哈哈,阴阳轮转,旱灾不存,天佑大秦,蒙武,既然此人是你推荐而出,那么,你若是想要入军为将,那就将此人快些入位。”
“即如此,诸位可还有异议?”
能够有如此大才担当国尉,秦王政自然是欢喜,念及自己所读过的道家经典,果真是如此,上天对于老秦人的惩罚逐渐过去,好处自然到来,
对着蒙武看过去,朗朗一笑,便是再次归于先前话题。
“臣无异议!”
“……”
十二人归于座位之上,彼此相视一眼,再无异议。
“无异议,那就散朝。”
“昌平君、武真君、王翦、蒙恬留下,王书而落,诸位归于新位,当尽心竭力。”
今日的大事便是盘整朝堂新秩序,分新朝重要职位之人,他们这十二人不过是开始,接下来后续的名单自然不需要自己操心。
群臣无异议,那就快些办事,这是秦王政的一贯作风。
“喏!”
除却留在宫廷的四人,其余八人均起身拱手一礼,缓缓而退,数十个呼吸之后,整个咸阳宫正殿之内,便只剩下六人,上首的秦王政与王城给事中,下首昌平君、武真君四人。
“寡人亲政两年有余,今日朝会,庙堂大柱俱为新锐,诸卿各主大局,不知接下来秦国方略该如何而定,军政文武如何而定?”
留下的四人均是文武要臣,待蒙武八人离去之后,秦王政挥手,便有侍女端上清酒,看样子,是想要长长的谈论一番。
半柱香之后,一番宴饮之后,秦王政端坐上首,左右观下首四人,又是一语出。
“大王亲政,虚数三载,纠缠国中琐细政事太多,以致大秦迟迟不能东出,国人暮气多生。而今荒旱饥馑不足为虑,庙堂内政亦整肃理顺。”
“来年便当大出关东,做他几件令天下变色的大事,震慑山东六国,长我秦人志气!”
话音而落,刚晋升前将军的蒙恬便是持酒盏,挺直身躯,对着上首的秦王政一礼,自从大王亲政以来,细细一算,秦军还没有好好的与山东六国较量过。
在思忖近几年山东六国对于秦国的隐隐轻视,蒙恬更是慷概激昂,自己已经不是咸阳令了,身为前将军,当率领兵士,立下功勋为上。
“好!”
“蒙恬所言甚合寡人之心,数年来,寡人一直在理顺国政要事,对于山东六国关注小矣,早就想要大展手脚,诸位以为何?”
数年来,秦廷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山东六国和诸子百家的影子,早已被秦王政深深嫉恨,今日蒙恬提起,与有所感,不住的为之颔首。
“唯其心志立定,或大军出动,或邦交斡旋,事务谋划好说!”
对于兵戈之事,今日升上将军的王翦似乎也没有意外,拱手对着秦王政一礼,秦军早就准备随时东出,只待一声令下,必然开疆拓土。
对于军方如今两位新锐人士所语,昌平君与周清相视一眼,倒是没有怎么出声。端坐上首的秦王政见状,略有奇异,单手对着王翦挥动,随即看向昌平君二人。
“昌平君与武真君莫非有不同意见?”
四人中,按照先前所分,王翦与蒙恬为武将群体,昌平君与王弟类属文官,所思所想想必有所不同。
“非有不同意见,而且绝大王有急功之心也。”
昌平君熊启身为相邦,缓缓回应。
“昌平君何意?莫非行如此之事,便是急功?”
“武真君以为如何?
秦王政眉头一挑,顿觉欢悦的心情受到极大的影响。难不成还真让王弟说对了,这昌平君心念救国,不想要秦国东出!
“王翦将军与蒙恬将军所言自然不差,也是接下来秦国必然要做的,必须要让山东六国时刻明白秦国的强大和不可侵犯。”
“但是,两位将军所言所行必然要有一个前提,那便是以秦国现在旱灾刚过的国力,贸然强力东出,或有不逮,玄清觉八个字可以供大王参考。”
周清亦是拱手一礼,迎着秦王政看过来的期待目光,对于这位王兄,对其脾性自然知晓,一切政务都恨不得直接立刻办成,多不了办点等待。
但是,接下来的秦国还真得等待一二。
“八个字!”
“哪八个字?”
果然,听周清前面之语,秦王政面上为之笑意闪烁,但听着后面之语,似乎也隐藏着对于王翦两位将军之策略的反对。
“韬光养晦,休养生息!”
“秦国内患扫除,所忧者,只有山东六国,若是如王翦两位将军所言,大举东出,无异于令山东六国加强军备,增加抵抗的力量。”
“以秦国现在的国力,不是一件好事,玄清所觉,暂缓大举东出,可小规模蚕食,保持原状,待数年之后,秦国府库充盈,新锐兵士汇聚,真正的东出。”
“那个时候,山东六国将没有任何抵抗之力,秦国必须一次性将六国彻底打垮,让他们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性!”
细细而语,将所言缓缓道出,秦国现在的力量不足以将六国一下子吞并,如果一个不好,甚至于不仅吞不掉,还会有可能反噬。
语落,正殿之内略微寂静之声,不远处的王翦、蒙恬两位将军都为之陷入沉思,身侧的昌平君熊启也是微微颔首。
“韬光养晦,休养生息!”
“昌平君以为如何?”
对于周清所言的八个字,秦王政同样思忖十多个呼吸,深深呼吸一口气,觉得有理,但还是要询问群臣意见,目光而扫,落在熊启身上。
“武真君所言谋国。”
“启以为,亦是如此,秦国内患虽不存,但仍旧要积蓄内力,将新入秦国的秦人安顿完毕,两年之后,便可收田粮赋税,以秦国现在巴蜀、关中两大根基,两年之后,当可盈余。”
“按照长平之战的规模,秦国第三年的底蕴积蓄,完全可以击垮赵国和楚国,故而,为一击而中,匡诸侯,一天下,遵商君当年变法之策,休养生息至少五年!”
“五年之后,秦国底蕴超越山东六国,在这五年的时间内,秦国也可淘汰老弱兵士,重练新军,想要攻灭六国,起码也得六七年的时间以上!”
身为相邦,昌平君熊启对于诸般事的眼光自然有相当水准,闻周清之语,结合自己所言,有些明悟,而后拱手看向上首,将所言有条不紊的说道而出。
只要五年的时间,以秦国的底蕴,山东六国将没有任何还手的能力!
“五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整饬吏治,刷新秦国,仓廪丰饶,坚甲利兵,而今又有造纸、印刷之术,也可在五年中培养大量精通秦法的吏员。”
“数年前的骊山之中,玄清于大王说过,以秦国的军力,征服六国不难,若在辅以源源不断的秦吏统辖,收拢民心,给予分化拉拢。”
“如此,亲近秦国的力量越强,抵抗的力量自然越弱,那时候,东出函谷,势不可当,必一天下!若说三代之主所成为王道之业,届时,秦一天下,则为亘古帝业!”
无怪乎昌平君能够在十多年来,一步步登临相邦之位,所见所想,却有独到之处,紧随其言,周清继续而语,从秦王政先前而语可以看出,对于一天下,或许他还没有觉得有何不同。
甚至以为不过和三代的夏启、商汤、周武王等一般的王道之业,然而,伴随着秦法蔓延,诸夏一统,紧密相联,那个时候的诸夏大业已经不在是区区王道霸业可以概括。
唯有帝业可以称之!
“亘古帝业!”
“武真君所言之帝业与三代一统有何不同?”
对于帝号,秦王政不陌生,数十年前,昭襄先王已经称西帝,虽然很快就褪去称号,但刚才从王弟口中听闻此,似乎有迥异于王道霸业的内涵。
而且,口中喃喃一语,内心竟然不住的为之澎湃,为之激昂,这种情绪实在是罕见,强力压制内心的震动,再次看向王弟。
“三代之前为部落联盟,不可言语也,三代之时,可为王道霸业,霸业者,强兵鏖战而使天下俯首称臣也。而玄清所言之帝业,则是文武并重恩威兼施,而使天下浑然归一也。”
“方今六国虽弱,毕竟皆有百余年乃至数百年之根基,皆有强兵称霸之史迹。便是目下,六国虽强弩之末,兵力土地人口犹存,若拼力重结合纵而一体抗秦,天下之势犹难逆料也!”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此之时,若仅凭重兵鏖战,可能适得其反,甚或激活合纵抗秦,若能文武并战,则事半功倍也!”
周清言语于此,同样神情激动,能够亲眼见证诸夏第一帝业而出,如何能够不感慨,一时间,身躯悠然而起,拱手对着殿中三人和上首秦王政先后一礼。
将王道霸业和天下帝业说到而出。
“快哉,武真君所言甚合寡人心意,寡人所求便是这亘古帝业。”
“至于文武并战,武真君可有所谋略?”
虽然一时间难以将王道霸业和亘古帝业分清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亘古帝业远超三代霸业,这是自己畅想已久的。
周天子亦如何,仍旧在大秦铁骑之下崩溃,故而,对于周朝,秦王政实在是难以敬重,如果自己所行的大业和他们一样,枉为也。
王弟所言帝业,实在是入自己心间深处。
“文武并战之事,玄清所知不多,但文战之策不外乎鬼谷纵横之术、邦交之术,分化瓦解山东六国朝堂,结交六国权臣,统合罗网密谍,可为之。”
“武战之策则是王翦将军和蒙恬将军所为,对于这些,两位将军应是更为擅长!”
周清摇摇头,自己可参与军政文武要事,但具体内在之事多说无益,昌平君熊启在侧,自己已经说到这个程度,想来熊启也会将此事更加圆满的理论而出。
“哈哈哈,武真君所言却谋国之语,蒙恬先前之言差矣!”
归于座位,随即,对面那身披重甲的蒙恬却是豁然起身,朗朗一笑,拱手对着周清,深深一礼,听了这般久,思忖这般久,刚才自己所言相差大矣。
若是按照自己所行,只怕秦国一天下的时间还要继续推迟。
“武真君年弱之姿,为丞相,先前王翦还有些奇怪,现在看来,大王识才也,以武真君刚才之语,丞相之位契合也。”
就是王翦也是拱手一礼,之前,对于大王擢升武真君为假丞相,自己还狐疑不已,封君倒也罢了,毕竟有昭襄先王的遗命在前。
但丞相之位,仅次于相邦,乃是要职,就这般赐予道武真君,未免太过。然则,现在一观,实在是自己多想了,对于秦国,大王比自己等人更加重视,如何会让庸才登位。
“武真君之才,寡人自然知晓,不然也不会放心将丞相之位落于其身。”
“昌平君,武真君所言虽妙,但多为谋略之语,细细分之,可谓是多矣,依你之见,可还有遗漏之处?”
将王弟直接擢升假丞相之位,秦王政也是冒着不小的风险,虽然群臣不会反对,但如果论政之时,王弟不能够以言语征服群臣,估计识人不明的称呼便落在自己身上。
今日,王弟在此论军政要事,每一句都是直指核心,丝毫不逊色昌平君,再有上将军王翦和蒙恬的敬佩,与有荣焉,面上笑意不断,将最后的问题留给昌平君。
“军政谋国,武真君可谓真知灼见!”
“武真君所言实则可为两分,一者文,一者武,在各自之内,又可分内文与外文,内武与外武,内文者,当统辖梳理农事、工商、执法、关防、新军、仓廪、盐铁、吏治、朝政、王室十方。”
“外文者,可收拢邦交之才、纵横之才,行应候之策,远交近攻,弱化六国。内武者,当整顿军事,淘汰老弱军事,招募新锐兵士,练秦国一天下新军。”
“外武者,当在接下来的五年内,保持对于山东六国的侵扰、压制,使得秦国威严仍在,但又不显咄咄逼人,给六国一个秦国孱弱之象。”
“四分可毕,秦国可东出!”
代为执掌相邦之位两三年,若说正殿内对于周清之语感悟最深者,唯有昌平君,虽然周清说的有些凌乱,但在昌平君眼中,却是直接整合归纳而出。
拱手看向上首的秦王政,将四分方针大略一一而出,咸阳宫正殿之内,其音久久未绝,语落不久,更是传来秦王政久久不绝的朗笑之音。
十多年前,自己还没有拜入儒家荀况门下。当时得益于父亲是楚国的一个军中千夫长,自己才有机会读书认字,有能力去分辨世界。
后来,父母双亡,只留下刚成家不久的自己,好在凭借识文断字,得亭长举荐,在郡守官署做了一个记录官仓出入账目的小吏。
其后经过两年历练,已然算是一个精明练达的吏员了。倘若长此以往,李斯思忖做到郡署的钱啬夫之类的实权大吏,几乎是指日可待的。
然则,那些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事务之暇刻苦自学,读完了眼前能够搜罗到的所有简策书文,知道了天下大势,也大体明白了楚国是内乱不息的危邦。
纵然做得一个实权大吏,也随时可能被无端风浪吞没,如同自己的父亲兄长一样无声无息消失。其内,感悟最深的便是在每日统计粮仓数目的时候,所见到的那些老鼠。
官仓之旁,硕大的肥鼠昂然悠然地在粮囤廊柱间晃荡,大嚼官粮吱吱嬉闹,其饱食游乐之状令人欣羡。茅舍厕下,鼠则常在人犬之下狼狈窜突,奋力觅食而难得一饱,终日惊恐不安地吱吱逃生。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那时起,李斯暗下决心,要改变眼前的现状,改变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必须脱离自己的处身之地,离开上蔡,甚至离开楚国。
那时,正逢与春申君黄歇交好的儒家荀况入楚国,在兰陵当作县令,同时开学馆,传授道理。闻此,李斯没有任何迟疑。
辞去了小吏,以父兄用血肉性命换来的些许抚恤金以及自己清苦积蓄的一万铁钱,安置好了年青的妻子,千里迢迢地寻觅到了兰陵苍山,拜在了荀子门下。
也正是在前往兰陵的路途驿馆中,与尉缭一面之缘,信陵君罢黜之后,魏国朝堂奸佞顿生,尉缭不堪忍受,辞去国尉,游历诸夏,修纂兵书。
十年前,机缘之下,得其应允,窥得那卷兵书的部分,已然是非同凡响,绝对不亚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旷世大作。
彼此相谈甚欢,三日之后,才相互分离,虽如此,但对于此人,李斯已然深深的记在心间深处,不曾想,今日此人之名再次出现了。
迎着上首秦王政看过来的好奇目光,李斯从条案后起身,将当年这番往事徐徐说道一二,更是有些高人的风范,其人入秦,对于自己,对于秦国,都是上好的。
“哈哈哈,阴阳轮转,旱灾不存,天佑大秦,蒙武,既然此人是你推荐而出,那么,你若是想要入军为将,那就将此人快些入位。”
“即如此,诸位可还有异议?”
能够有如此大才担当国尉,秦王政自然是欢喜,念及自己所读过的道家经典,果真是如此,上天对于老秦人的惩罚逐渐过去,好处自然到来,
对着蒙武看过去,朗朗一笑,便是再次归于先前话题。
“臣无异议!”
“……”
十二人归于座位之上,彼此相视一眼,再无异议。
“无异议,那就散朝。”
“昌平君、武真君、王翦、蒙恬留下,王书而落,诸位归于新位,当尽心竭力。”
今日的大事便是盘整朝堂新秩序,分新朝重要职位之人,他们这十二人不过是开始,接下来后续的名单自然不需要自己操心。
群臣无异议,那就快些办事,这是秦王政的一贯作风。
“喏!”
除却留在宫廷的四人,其余八人均起身拱手一礼,缓缓而退,数十个呼吸之后,整个咸阳宫正殿之内,便只剩下六人,上首的秦王政与王城给事中,下首昌平君、武真君四人。
“寡人亲政两年有余,今日朝会,庙堂大柱俱为新锐,诸卿各主大局,不知接下来秦国方略该如何而定,军政文武如何而定?”
留下的四人均是文武要臣,待蒙武八人离去之后,秦王政挥手,便有侍女端上清酒,看样子,是想要长长的谈论一番。
半柱香之后,一番宴饮之后,秦王政端坐上首,左右观下首四人,又是一语出。
“大王亲政,虚数三载,纠缠国中琐细政事太多,以致大秦迟迟不能东出,国人暮气多生。而今荒旱饥馑不足为虑,庙堂内政亦整肃理顺。”
“来年便当大出关东,做他几件令天下变色的大事,震慑山东六国,长我秦人志气!”
话音而落,刚晋升前将军的蒙恬便是持酒盏,挺直身躯,对着上首的秦王政一礼,自从大王亲政以来,细细一算,秦军还没有好好的与山东六国较量过。
在思忖近几年山东六国对于秦国的隐隐轻视,蒙恬更是慷概激昂,自己已经不是咸阳令了,身为前将军,当率领兵士,立下功勋为上。
“好!”
“蒙恬所言甚合寡人之心,数年来,寡人一直在理顺国政要事,对于山东六国关注小矣,早就想要大展手脚,诸位以为何?”
数年来,秦廷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山东六国和诸子百家的影子,早已被秦王政深深嫉恨,今日蒙恬提起,与有所感,不住的为之颔首。
“唯其心志立定,或大军出动,或邦交斡旋,事务谋划好说!”
对于兵戈之事,今日升上将军的王翦似乎也没有意外,拱手对着秦王政一礼,秦军早就准备随时东出,只待一声令下,必然开疆拓土。
对于军方如今两位新锐人士所语,昌平君与周清相视一眼,倒是没有怎么出声。端坐上首的秦王政见状,略有奇异,单手对着王翦挥动,随即看向昌平君二人。
“昌平君与武真君莫非有不同意见?”
四人中,按照先前所分,王翦与蒙恬为武将群体,昌平君与王弟类属文官,所思所想想必有所不同。
“非有不同意见,而且绝大王有急功之心也。”
昌平君熊启身为相邦,缓缓回应。
“昌平君何意?莫非行如此之事,便是急功?”
“武真君以为如何?
秦王政眉头一挑,顿觉欢悦的心情受到极大的影响。难不成还真让王弟说对了,这昌平君心念救国,不想要秦国东出!
“王翦将军与蒙恬将军所言自然不差,也是接下来秦国必然要做的,必须要让山东六国时刻明白秦国的强大和不可侵犯。”
“但是,两位将军所言所行必然要有一个前提,那便是以秦国现在旱灾刚过的国力,贸然强力东出,或有不逮,玄清觉八个字可以供大王参考。”
周清亦是拱手一礼,迎着秦王政看过来的期待目光,对于这位王兄,对其脾性自然知晓,一切政务都恨不得直接立刻办成,多不了办点等待。
但是,接下来的秦国还真得等待一二。
“八个字!”
“哪八个字?”
果然,听周清前面之语,秦王政面上为之笑意闪烁,但听着后面之语,似乎也隐藏着对于王翦两位将军之策略的反对。
“韬光养晦,休养生息!”
“秦国内患扫除,所忧者,只有山东六国,若是如王翦两位将军所言,大举东出,无异于令山东六国加强军备,增加抵抗的力量。”
“以秦国现在的国力,不是一件好事,玄清所觉,暂缓大举东出,可小规模蚕食,保持原状,待数年之后,秦国府库充盈,新锐兵士汇聚,真正的东出。”
“那个时候,山东六国将没有任何抵抗之力,秦国必须一次性将六国彻底打垮,让他们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性!”
细细而语,将所言缓缓道出,秦国现在的力量不足以将六国一下子吞并,如果一个不好,甚至于不仅吞不掉,还会有可能反噬。
语落,正殿之内略微寂静之声,不远处的王翦、蒙恬两位将军都为之陷入沉思,身侧的昌平君熊启也是微微颔首。
“韬光养晦,休养生息!”
“昌平君以为如何?”
对于周清所言的八个字,秦王政同样思忖十多个呼吸,深深呼吸一口气,觉得有理,但还是要询问群臣意见,目光而扫,落在熊启身上。
“武真君所言谋国。”
“启以为,亦是如此,秦国内患虽不存,但仍旧要积蓄内力,将新入秦国的秦人安顿完毕,两年之后,便可收田粮赋税,以秦国现在巴蜀、关中两大根基,两年之后,当可盈余。”
“按照长平之战的规模,秦国第三年的底蕴积蓄,完全可以击垮赵国和楚国,故而,为一击而中,匡诸侯,一天下,遵商君当年变法之策,休养生息至少五年!”
“五年之后,秦国底蕴超越山东六国,在这五年的时间内,秦国也可淘汰老弱兵士,重练新军,想要攻灭六国,起码也得六七年的时间以上!”
身为相邦,昌平君熊启对于诸般事的眼光自然有相当水准,闻周清之语,结合自己所言,有些明悟,而后拱手看向上首,将所言有条不紊的说道而出。
只要五年的时间,以秦国的底蕴,山东六国将没有任何还手的能力!
“五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整饬吏治,刷新秦国,仓廪丰饶,坚甲利兵,而今又有造纸、印刷之术,也可在五年中培养大量精通秦法的吏员。”
“数年前的骊山之中,玄清于大王说过,以秦国的军力,征服六国不难,若在辅以源源不断的秦吏统辖,收拢民心,给予分化拉拢。”
“如此,亲近秦国的力量越强,抵抗的力量自然越弱,那时候,东出函谷,势不可当,必一天下!若说三代之主所成为王道之业,届时,秦一天下,则为亘古帝业!”
无怪乎昌平君能够在十多年来,一步步登临相邦之位,所见所想,却有独到之处,紧随其言,周清继续而语,从秦王政先前而语可以看出,对于一天下,或许他还没有觉得有何不同。
甚至以为不过和三代的夏启、商汤、周武王等一般的王道之业,然而,伴随着秦法蔓延,诸夏一统,紧密相联,那个时候的诸夏大业已经不在是区区王道霸业可以概括。
唯有帝业可以称之!
“亘古帝业!”
“武真君所言之帝业与三代一统有何不同?”
对于帝号,秦王政不陌生,数十年前,昭襄先王已经称西帝,虽然很快就褪去称号,但刚才从王弟口中听闻此,似乎有迥异于王道霸业的内涵。
而且,口中喃喃一语,内心竟然不住的为之澎湃,为之激昂,这种情绪实在是罕见,强力压制内心的震动,再次看向王弟。
“三代之前为部落联盟,不可言语也,三代之时,可为王道霸业,霸业者,强兵鏖战而使天下俯首称臣也。而玄清所言之帝业,则是文武并重恩威兼施,而使天下浑然归一也。”
“方今六国虽弱,毕竟皆有百余年乃至数百年之根基,皆有强兵称霸之史迹。便是目下,六国虽强弩之末,兵力土地人口犹存,若拼力重结合纵而一体抗秦,天下之势犹难逆料也!”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此之时,若仅凭重兵鏖战,可能适得其反,甚或激活合纵抗秦,若能文武并战,则事半功倍也!”
周清言语于此,同样神情激动,能够亲眼见证诸夏第一帝业而出,如何能够不感慨,一时间,身躯悠然而起,拱手对着殿中三人和上首秦王政先后一礼。
将王道霸业和天下帝业说到而出。
“快哉,武真君所言甚合寡人心意,寡人所求便是这亘古帝业。”
“至于文武并战,武真君可有所谋略?”
虽然一时间难以将王道霸业和亘古帝业分清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亘古帝业远超三代霸业,这是自己畅想已久的。
周天子亦如何,仍旧在大秦铁骑之下崩溃,故而,对于周朝,秦王政实在是难以敬重,如果自己所行的大业和他们一样,枉为也。
王弟所言帝业,实在是入自己心间深处。
“文武并战之事,玄清所知不多,但文战之策不外乎鬼谷纵横之术、邦交之术,分化瓦解山东六国朝堂,结交六国权臣,统合罗网密谍,可为之。”
“武战之策则是王翦将军和蒙恬将军所为,对于这些,两位将军应是更为擅长!”
周清摇摇头,自己可参与军政文武要事,但具体内在之事多说无益,昌平君熊启在侧,自己已经说到这个程度,想来熊启也会将此事更加圆满的理论而出。
“哈哈哈,武真君所言却谋国之语,蒙恬先前之言差矣!”
归于座位,随即,对面那身披重甲的蒙恬却是豁然起身,朗朗一笑,拱手对着周清,深深一礼,听了这般久,思忖这般久,刚才自己所言相差大矣。
若是按照自己所行,只怕秦国一天下的时间还要继续推迟。
“武真君年弱之姿,为丞相,先前王翦还有些奇怪,现在看来,大王识才也,以武真君刚才之语,丞相之位契合也。”
就是王翦也是拱手一礼,之前,对于大王擢升武真君为假丞相,自己还狐疑不已,封君倒也罢了,毕竟有昭襄先王的遗命在前。
但丞相之位,仅次于相邦,乃是要职,就这般赐予道武真君,未免太过。然则,现在一观,实在是自己多想了,对于秦国,大王比自己等人更加重视,如何会让庸才登位。
“武真君之才,寡人自然知晓,不然也不会放心将丞相之位落于其身。”
“昌平君,武真君所言虽妙,但多为谋略之语,细细分之,可谓是多矣,依你之见,可还有遗漏之处?”
将王弟直接擢升假丞相之位,秦王政也是冒着不小的风险,虽然群臣不会反对,但如果论政之时,王弟不能够以言语征服群臣,估计识人不明的称呼便落在自己身上。
今日,王弟在此论军政要事,每一句都是直指核心,丝毫不逊色昌平君,再有上将军王翦和蒙恬的敬佩,与有荣焉,面上笑意不断,将最后的问题留给昌平君。
“军政谋国,武真君可谓真知灼见!”
“武真君所言实则可为两分,一者文,一者武,在各自之内,又可分内文与外文,内武与外武,内文者,当统辖梳理农事、工商、执法、关防、新军、仓廪、盐铁、吏治、朝政、王室十方。”
“外文者,可收拢邦交之才、纵横之才,行应候之策,远交近攻,弱化六国。内武者,当整顿军事,淘汰老弱军事,招募新锐兵士,练秦国一天下新军。”
“外武者,当在接下来的五年内,保持对于山东六国的侵扰、压制,使得秦国威严仍在,但又不显咄咄逼人,给六国一个秦国孱弱之象。”
“四分可毕,秦国可东出!”
代为执掌相邦之位两三年,若说正殿内对于周清之语感悟最深者,唯有昌平君,虽然周清说的有些凌乱,但在昌平君眼中,却是直接整合归纳而出。
拱手看向上首的秦王政,将四分方针大略一一而出,咸阳宫正殿之内,其音久久未绝,语落不久,更是传来秦王政久久不绝的朗笑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