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江都。
江都宫中,尚书右仆射袁充正向皇帝面奏。
“陛下,罗艺依然称病不朝,罗嗣业也不肯去陇右。”
皇帝脸色非常难看,“罗艺说病了,罗嗣业又为何不去陇右?”
“陛下,罗嗣业说最近阴山下屡有突厥人袭扰,因此暂时无法离开。”
这个答复显然无法让皇帝满意,“朕已经决意将定襄节度府和马邑都督府合二为一,已经下旨让王仁恭接任统领代北边防,就算有突厥犯边,也与罗嗣业无关,再下旨催促。”
这时尚书左仆射萧瑀奏言,“陛下,如今的事情已经非常明显了,罗家叔侄这是拥兵自重,下一步说不定就是要谋乱。陛下以往待罗家叔侄太过恩宠,使得他们骄横无比。罗艺居然敢劫杀朝廷宰相,而罗嗣业也拒不听调,他们分明就是倚仗手中之兵权。”
虽然萧瑀复相,有罗成在后面助力,可这位向来耿直忠正,一码归一码。
此时他毫不留情的向皇帝建议,“请陛下立即下诏,即刻罢夺罗艺安南道镇海军节度使之职,罢罗成安东道忠武军节度使之职,罢罗嗣业定襄道宣武军节度使之职,罢罗贵山东道威武军节度副使之职,派使者前去宣旨,并将他们带回江都问罪。”
他的态度,就是朝廷绝不能向罗家妥协低头,要不然开了这头,以后还得了。
黄门侍郎李渊这个时候心里很不安,如果任皇帝和宰相们把罗家搞倒,那做为罗家姻亲的李渊,就将立即失去一个强力后援,罗家手握四镇,这可是最强的地方助力。甚至,若罗家倒下,他也极可能受牵连,轻则罢相,重则可能又要被打入冷宫。
“陛下,臣以为萧仆射此言不妥。宇文述之死,虽有其幸存属下指证罗艺杀人,可这只是一面之辞,若不加详细调查,就此下结论,只怕有些太过草率。再者,就算罗艺真杀人,那罪者也只罗艺一人,并不涉及罗成罗嗣业等。若是陛下以此为由,便要罢几位边将功臣之职,甚至要抓他们来问罪,只怕会适得其反,甚至逼他们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来。”
来护儿这时也为罗成兄弟求情。
“陛下,李相之言极是,若是操之过急,只怕适得其反啊。”
萧瑀却是不肯退让,他指责李渊和来护儿为罗成开脱说情,“陛下,罗家叔侄兄弟几个,确实曾于国有大功,可陛下也因此酬赏他们,现在罗家人不思忠君报国,却想拥兵自重,甚至威胁朝廷,这是绝不容姑息的。”
“陛下,此次事件,更充分的说明了形势的可怕。罗家现在坐拥四镇,手握十余万兵马,若真等他们反了,那就来不及了。还请陛下立即下旨收回罗家兵权,将他们召回京,就算到时查明宇文述一案与他们无关,也可趁此机会收他们之兵权,否则,后患无穷。”
萧瑀坚决力主收罗家兵权,而李渊和来护儿则认为这样搞,会可能逼反罗成。
关键的问题还是回到了一点,那就是现在罗家实力太强了,坐拥四镇,拥兵十余万。尤其是罗成,能征善战,其所领的安东镇又与如今的山东镇隔海相望,连成一片。
萧瑀说的好,现在罗成是没反,可拥有了这么强横的实力,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反呢,他若真要反,若让他做足准备,到时想拦都拦不住,国家的安危,总不能寄托于幻想罗成的忠心吧。
萧瑀又道,“臣自请前往太原坐镇,督促王仁恭前去接任定襄道兵马。并请陛下让荣国公去东莱,接掌山东威武军兵权。”
罗艺远在安南,所以暂时还不会危及到朝廷,就算真反,他实力不强,而且也距中原遥远,但是不怕。
但必须得防着罗成和罗嗣业、罗贵父子三个。
安东的罗成最强,所以先不动他。为保中原安稳,两个宰相亲自去安稳局势,一个坐镇太原,一个坐镇彭城。
“若顺利,自然可收回定襄、山东两镇兵权,则罗成虽在关外兵强马壮,但亦孤军无援,必不敢胡来。若罗嗣业和罗贵反,两位宰相坐镇太原和彭城,也可组织兵马拦截防御,不让叛军长驱直入。”
萧瑀话中已经对未来形势做了最坏的预估,已经不仅仅是想着下旨收兵权,而还想着万一罗家反了,朝廷如何反制。
来护儿这时道,“萧仆射的策略不错,但还是不要把事情弄太僵。臣以为,陛下可以下诏,升罗嗣业左骁卫大将军,并调罗嗣业回御前统领骁果军。再下诏,授封张须陀为左翊卫大将军,入朝为兵部侍郎。授封罗贵为银青光禄大夫,入朝为礼部侍郎。”
来护儿就没萧瑀那般激进直接,而是留了一线。若罗嗣业罗贵他们愿意入朝,那自然是最好,既可顺利拿回两镇兵权,同时他们入京后,罗成一来孤立,二来也将投鼠忌器。
总之,只要罗家不反,那朝廷没必要把事情做绝,因当慢慢来。
若是皇帝不高兴给罗家升官,那等这次危机过去,随时还可以再给罗家人来个明升暗降,给个虚衔闲职挂起来就好。
可萧瑀还是认为来护儿此举是在纵容。
“如陛下再纵容,只怕罗家父子会更加跋扈!”
“此前罗成便敢擅杀节度副使段达,如今罗艺又劫杀宰相宇文述,他们无视王法国纲,自恃手中握有兵权,于国曾立过些许战功,于是便目无法纪,嚣张跋扈。如陛下不严惩罗家父子,那么此先例一开,以后各镇节帅都如此拥兵自重,陛下和朝廷还何以号令天下?”
皇帝一面觉得萧瑀说的很有道理,若是姑息纵容,不但会有极坏的影响,而且以后罗家更难制。可另一面来护儿说的也有道理,削藩不是不行,但若是太急了,又恐会逼反罗家。
一时他左右为难。
既想趁机削藩收四镇之兵权,又恐罗家反了,一时骑虎难下,犹豫不决。
江都宫中,尚书右仆射袁充正向皇帝面奏。
“陛下,罗艺依然称病不朝,罗嗣业也不肯去陇右。”
皇帝脸色非常难看,“罗艺说病了,罗嗣业又为何不去陇右?”
“陛下,罗嗣业说最近阴山下屡有突厥人袭扰,因此暂时无法离开。”
这个答复显然无法让皇帝满意,“朕已经决意将定襄节度府和马邑都督府合二为一,已经下旨让王仁恭接任统领代北边防,就算有突厥犯边,也与罗嗣业无关,再下旨催促。”
这时尚书左仆射萧瑀奏言,“陛下,如今的事情已经非常明显了,罗家叔侄这是拥兵自重,下一步说不定就是要谋乱。陛下以往待罗家叔侄太过恩宠,使得他们骄横无比。罗艺居然敢劫杀朝廷宰相,而罗嗣业也拒不听调,他们分明就是倚仗手中之兵权。”
虽然萧瑀复相,有罗成在后面助力,可这位向来耿直忠正,一码归一码。
此时他毫不留情的向皇帝建议,“请陛下立即下诏,即刻罢夺罗艺安南道镇海军节度使之职,罢罗成安东道忠武军节度使之职,罢罗嗣业定襄道宣武军节度使之职,罢罗贵山东道威武军节度副使之职,派使者前去宣旨,并将他们带回江都问罪。”
他的态度,就是朝廷绝不能向罗家妥协低头,要不然开了这头,以后还得了。
黄门侍郎李渊这个时候心里很不安,如果任皇帝和宰相们把罗家搞倒,那做为罗家姻亲的李渊,就将立即失去一个强力后援,罗家手握四镇,这可是最强的地方助力。甚至,若罗家倒下,他也极可能受牵连,轻则罢相,重则可能又要被打入冷宫。
“陛下,臣以为萧仆射此言不妥。宇文述之死,虽有其幸存属下指证罗艺杀人,可这只是一面之辞,若不加详细调查,就此下结论,只怕有些太过草率。再者,就算罗艺真杀人,那罪者也只罗艺一人,并不涉及罗成罗嗣业等。若是陛下以此为由,便要罢几位边将功臣之职,甚至要抓他们来问罪,只怕会适得其反,甚至逼他们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来。”
来护儿这时也为罗成兄弟求情。
“陛下,李相之言极是,若是操之过急,只怕适得其反啊。”
萧瑀却是不肯退让,他指责李渊和来护儿为罗成开脱说情,“陛下,罗家叔侄兄弟几个,确实曾于国有大功,可陛下也因此酬赏他们,现在罗家人不思忠君报国,却想拥兵自重,甚至威胁朝廷,这是绝不容姑息的。”
“陛下,此次事件,更充分的说明了形势的可怕。罗家现在坐拥四镇,手握十余万兵马,若真等他们反了,那就来不及了。还请陛下立即下旨收回罗家兵权,将他们召回京,就算到时查明宇文述一案与他们无关,也可趁此机会收他们之兵权,否则,后患无穷。”
萧瑀坚决力主收罗家兵权,而李渊和来护儿则认为这样搞,会可能逼反罗成。
关键的问题还是回到了一点,那就是现在罗家实力太强了,坐拥四镇,拥兵十余万。尤其是罗成,能征善战,其所领的安东镇又与如今的山东镇隔海相望,连成一片。
萧瑀说的好,现在罗成是没反,可拥有了这么强横的实力,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反呢,他若真要反,若让他做足准备,到时想拦都拦不住,国家的安危,总不能寄托于幻想罗成的忠心吧。
萧瑀又道,“臣自请前往太原坐镇,督促王仁恭前去接任定襄道兵马。并请陛下让荣国公去东莱,接掌山东威武军兵权。”
罗艺远在安南,所以暂时还不会危及到朝廷,就算真反,他实力不强,而且也距中原遥远,但是不怕。
但必须得防着罗成和罗嗣业、罗贵父子三个。
安东的罗成最强,所以先不动他。为保中原安稳,两个宰相亲自去安稳局势,一个坐镇太原,一个坐镇彭城。
“若顺利,自然可收回定襄、山东两镇兵权,则罗成虽在关外兵强马壮,但亦孤军无援,必不敢胡来。若罗嗣业和罗贵反,两位宰相坐镇太原和彭城,也可组织兵马拦截防御,不让叛军长驱直入。”
萧瑀话中已经对未来形势做了最坏的预估,已经不仅仅是想着下旨收兵权,而还想着万一罗家反了,朝廷如何反制。
来护儿这时道,“萧仆射的策略不错,但还是不要把事情弄太僵。臣以为,陛下可以下诏,升罗嗣业左骁卫大将军,并调罗嗣业回御前统领骁果军。再下诏,授封张须陀为左翊卫大将军,入朝为兵部侍郎。授封罗贵为银青光禄大夫,入朝为礼部侍郎。”
来护儿就没萧瑀那般激进直接,而是留了一线。若罗嗣业罗贵他们愿意入朝,那自然是最好,既可顺利拿回两镇兵权,同时他们入京后,罗成一来孤立,二来也将投鼠忌器。
总之,只要罗家不反,那朝廷没必要把事情做绝,因当慢慢来。
若是皇帝不高兴给罗家升官,那等这次危机过去,随时还可以再给罗家人来个明升暗降,给个虚衔闲职挂起来就好。
可萧瑀还是认为来护儿此举是在纵容。
“如陛下再纵容,只怕罗家父子会更加跋扈!”
“此前罗成便敢擅杀节度副使段达,如今罗艺又劫杀宰相宇文述,他们无视王法国纲,自恃手中握有兵权,于国曾立过些许战功,于是便目无法纪,嚣张跋扈。如陛下不严惩罗家父子,那么此先例一开,以后各镇节帅都如此拥兵自重,陛下和朝廷还何以号令天下?”
皇帝一面觉得萧瑀说的很有道理,若是姑息纵容,不但会有极坏的影响,而且以后罗家更难制。可另一面来护儿说的也有道理,削藩不是不行,但若是太急了,又恐会逼反罗家。
一时他左右为难。
既想趁机削藩收四镇之兵权,又恐罗家反了,一时骑虎难下,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