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身为一国之君,对臣子们的做派和心性太了解了。
祖宗顶定下来的规矩,分散政、军、财三职权,三者不相统属,百官有官职,可是差遣却不定,就是有职无权。官可以给,差遣却是实打实的,不能轻放。想要有差遣,便只能由朝廷依据朝廷需要和本身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这样一来,他这个做皇帝的,便可以掌控这个大宋王朝的用人大权了,进而也就可以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上。
只是他这皇帝一开始也并不能为所欲为,下个诏令,还必须经过给事中与中书舍人的封驳;即便是政令chu tai颁布了,御史台的人还能评论和追回政令。这不能不说让他这个习惯于天马行空的皇帝感到了皇权的约束。
可是是在任用蔡太师后,事无巨细,都是用御笔手诏直接给办事的人下令,虽然最初这些臣子会拒绝执行手诏,可是在他下令,若是不执行手诏,以大不恭论罪,延误两天执行的,流放三千里。这一来,这些臣子们便都乖乖听话了。
他越发觉得“御笔行事”才是一个皇帝应该采用的执政手段——他这个皇帝,可以对任何他感兴趣的事用皇帝手诏的方式直接下令,还不用被人品评议论,甚至断然拒绝。皇帝乃天帝之子,岂能受这些凡臣的约束?
郓王赵楷乖巧伶俐,又精于琴棋书画,画的花鸟尤其有几分神韵,这更是让赵佶心头喜欢,更乐意带着郓王在人前炫耀,这也许只是一个父亲的天性吧,哪个做爹娘的不想让人夸赞自己的儿女呢?
相比之下,太子赵桓就太平常了些。赵桓并无多大的才情文气,甚至于待人接物也只是固执呆板,做事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自己刚封他为太子的时候,也带着他去参加饮宴,可是赵桓端着架子,倒比自己这个皇帝还要严肃庄重,让那些陪侍的大臣都不时地偷眼去看他。从那以后赵佶便再也不领着太子一同饮宴游乐了。
近来皇城司的人还向他报告说,太子总是对人厉色疾言,痛批道人祸国,贻害世人。还说应当尊崇佛家,劝导世人今生积善行事,以修来生福报。
虽然赵佶知道皇城司的人是赵楷的手下,尤其是汇报的关于太子的事更是真假参半。可是终究是让赵佶不快。天下人都知道他赵佶是教主道君皇帝,太子竟然敢当中诋毁道人,说轻点儿是口无遮拦,说重点儿便是对尊长不恭。
同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相差却是如此之大。赵佶不禁叹息一声。近来更是听宫人说太子总是闷坐房中,整日不出。这孩子,娘娘死的早,自己平日又不常亲近关照他,从政和五年立为太子后,便再无变化。再加上三哥风头大盛,臣子们中有头脑活络的,也是暗里相应三哥。太子心中苦闷,也是人之常理。
不过虽然太子年岁渐长,赵佶却并不想传位于太子。当下他春秋鼎盛,正是享有四海、安乐度日的时候,如何肯退居冷宫?他平常提拔三哥执掌皇城司、带三哥宴饮、频赐宫中器物给三哥,那只不过是他这个做爹爹的疼爱娇儿的表现,可并不是说他想改立三哥为太子。
再者说,他只须对三哥或者是太子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便可令下面的臣子们费心神猜上几日,若非身为皇帝,又岂能体会其中生杀在握、执掌乾坤的快意?
他就是要用对两个皇子的态度,来左右两个皇子和朝中那些个大臣们,让他们都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想到那整日愁闷枯坐的太子赵桓,赵佶心中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显恭皇后,这显恭皇后并不是自己很称心的妻子,也连带着赵桓也受了冷落,更不用说很早显恭皇后就过世了。
“摆驾,我要去东宫看太子。”赵佶对身旁的近侍吩咐道。
皇帝摆驾过来,东宫这边当然早早得了消息,太子赵桓、东宫官员都来到大门外接驾。
赵佶从车辇中下来,径直走到赵桓前面,亲手将赵桓扶起,又令众东宫官员免礼,赵桓这才在前面导行,引着赵佶来到正堂坐下。
赵佶先仔细地看了看赵桓,只见赵桓面色暗淡,形容比以前更加消瘦,一双秀眉如女孩一样疏浅,眼睛不敢正眼看过来,只是躲躲闪闪,说话也是嗫嗫喏喏。赵桓自幼体弱,寒冬时分,虽然是在室内,却比别人多穿一层裘衣。
赵佶不禁心里叹了口气,自己对赵桓确是疏于疼爱了,身为太子,却比一个臣下还要惧怕自己,没有一丁点儿的豪气。太子守规矩,做事谨慎,又不好女色,这样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皇帝,却最起码不是一个昏庸皇帝,赵佶心里安慰自己,这样想着。
赵佶先是问了赵桓一些近来事况,又问了身体如何,赵桓都一一恭敬作答。赵佶又吩咐身边的近侍回宫后让太医过来为太子诊脉,调养身体,赵桓连忙谢过。
随后赵佶又问了赵桓在读何书,赵桓答道:“儿臣近来惟读《诗经》、《孟子集注》。”
赵佶笑着问道:“可有读《论语》?”
赵桓忙答道:“儿臣闻太祖朝赵相公半部论语治天下,那《论语》乃是经邦治国之书,儿臣身为太子,恐招人非议,不敢妄读。”
赵佶脸色一变,勉强笑着说道:“我儿都不敢读,那天下又有何人敢读?!”转过头对太子右庶子耿南仲说道:“《论语》乃为政之要,从今后教***《论语》,不可懈怠!”
耿南仲脸上一喜,忙答道:“是,陛下。臣下必当尽心竭力,讲授《论语》。”
赵佶又看向赵桓,只见赵桓略无所动,一旁的太子舍人程振忙拽袖提醒赵桓,赵桓这才惊醒,满脸茫然,对赵佶说道:“儿臣听从爹爹教训,研习《论语》。”却还是没有谢赵佶让人教授他《论语》之意。
祖宗顶定下来的规矩,分散政、军、财三职权,三者不相统属,百官有官职,可是差遣却不定,就是有职无权。官可以给,差遣却是实打实的,不能轻放。想要有差遣,便只能由朝廷依据朝廷需要和本身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这样一来,他这个做皇帝的,便可以掌控这个大宋王朝的用人大权了,进而也就可以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上。
只是他这皇帝一开始也并不能为所欲为,下个诏令,还必须经过给事中与中书舍人的封驳;即便是政令chu tai颁布了,御史台的人还能评论和追回政令。这不能不说让他这个习惯于天马行空的皇帝感到了皇权的约束。
可是是在任用蔡太师后,事无巨细,都是用御笔手诏直接给办事的人下令,虽然最初这些臣子会拒绝执行手诏,可是在他下令,若是不执行手诏,以大不恭论罪,延误两天执行的,流放三千里。这一来,这些臣子们便都乖乖听话了。
他越发觉得“御笔行事”才是一个皇帝应该采用的执政手段——他这个皇帝,可以对任何他感兴趣的事用皇帝手诏的方式直接下令,还不用被人品评议论,甚至断然拒绝。皇帝乃天帝之子,岂能受这些凡臣的约束?
郓王赵楷乖巧伶俐,又精于琴棋书画,画的花鸟尤其有几分神韵,这更是让赵佶心头喜欢,更乐意带着郓王在人前炫耀,这也许只是一个父亲的天性吧,哪个做爹娘的不想让人夸赞自己的儿女呢?
相比之下,太子赵桓就太平常了些。赵桓并无多大的才情文气,甚至于待人接物也只是固执呆板,做事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自己刚封他为太子的时候,也带着他去参加饮宴,可是赵桓端着架子,倒比自己这个皇帝还要严肃庄重,让那些陪侍的大臣都不时地偷眼去看他。从那以后赵佶便再也不领着太子一同饮宴游乐了。
近来皇城司的人还向他报告说,太子总是对人厉色疾言,痛批道人祸国,贻害世人。还说应当尊崇佛家,劝导世人今生积善行事,以修来生福报。
虽然赵佶知道皇城司的人是赵楷的手下,尤其是汇报的关于太子的事更是真假参半。可是终究是让赵佶不快。天下人都知道他赵佶是教主道君皇帝,太子竟然敢当中诋毁道人,说轻点儿是口无遮拦,说重点儿便是对尊长不恭。
同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相差却是如此之大。赵佶不禁叹息一声。近来更是听宫人说太子总是闷坐房中,整日不出。这孩子,娘娘死的早,自己平日又不常亲近关照他,从政和五年立为太子后,便再无变化。再加上三哥风头大盛,臣子们中有头脑活络的,也是暗里相应三哥。太子心中苦闷,也是人之常理。
不过虽然太子年岁渐长,赵佶却并不想传位于太子。当下他春秋鼎盛,正是享有四海、安乐度日的时候,如何肯退居冷宫?他平常提拔三哥执掌皇城司、带三哥宴饮、频赐宫中器物给三哥,那只不过是他这个做爹爹的疼爱娇儿的表现,可并不是说他想改立三哥为太子。
再者说,他只须对三哥或者是太子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便可令下面的臣子们费心神猜上几日,若非身为皇帝,又岂能体会其中生杀在握、执掌乾坤的快意?
他就是要用对两个皇子的态度,来左右两个皇子和朝中那些个大臣们,让他们都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想到那整日愁闷枯坐的太子赵桓,赵佶心中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显恭皇后,这显恭皇后并不是自己很称心的妻子,也连带着赵桓也受了冷落,更不用说很早显恭皇后就过世了。
“摆驾,我要去东宫看太子。”赵佶对身旁的近侍吩咐道。
皇帝摆驾过来,东宫这边当然早早得了消息,太子赵桓、东宫官员都来到大门外接驾。
赵佶从车辇中下来,径直走到赵桓前面,亲手将赵桓扶起,又令众东宫官员免礼,赵桓这才在前面导行,引着赵佶来到正堂坐下。
赵佶先仔细地看了看赵桓,只见赵桓面色暗淡,形容比以前更加消瘦,一双秀眉如女孩一样疏浅,眼睛不敢正眼看过来,只是躲躲闪闪,说话也是嗫嗫喏喏。赵桓自幼体弱,寒冬时分,虽然是在室内,却比别人多穿一层裘衣。
赵佶不禁心里叹了口气,自己对赵桓确是疏于疼爱了,身为太子,却比一个臣下还要惧怕自己,没有一丁点儿的豪气。太子守规矩,做事谨慎,又不好女色,这样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皇帝,却最起码不是一个昏庸皇帝,赵佶心里安慰自己,这样想着。
赵佶先是问了赵桓一些近来事况,又问了身体如何,赵桓都一一恭敬作答。赵佶又吩咐身边的近侍回宫后让太医过来为太子诊脉,调养身体,赵桓连忙谢过。
随后赵佶又问了赵桓在读何书,赵桓答道:“儿臣近来惟读《诗经》、《孟子集注》。”
赵佶笑着问道:“可有读《论语》?”
赵桓忙答道:“儿臣闻太祖朝赵相公半部论语治天下,那《论语》乃是经邦治国之书,儿臣身为太子,恐招人非议,不敢妄读。”
赵佶脸色一变,勉强笑着说道:“我儿都不敢读,那天下又有何人敢读?!”转过头对太子右庶子耿南仲说道:“《论语》乃为政之要,从今后教***《论语》,不可懈怠!”
耿南仲脸上一喜,忙答道:“是,陛下。臣下必当尽心竭力,讲授《论语》。”
赵佶又看向赵桓,只见赵桓略无所动,一旁的太子舍人程振忙拽袖提醒赵桓,赵桓这才惊醒,满脸茫然,对赵佶说道:“儿臣听从爹爹教训,研习《论语》。”却还是没有谢赵佶让人教授他《论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