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手艺传家
有了学手艺的机会,穷人家的孩子,百分之百会“弃文从艺”,何清自然也不例外,他就心甘情愿地辍学,背着简单的行李,独自一人到城里头学手艺去了!
穷人家孩子早当家!两年以后,何清因为心眼活泛,已经提前艺成出师,现在他在十里八乡闯下了不小名声,是附近唯一的补锅师傅。
……
何裕毕竟还是小孩子心性,跟着父亲往回走,他抑制不住那兴奋的心情,一路蹦蹦跳跳往前走。
虽然父亲依然走得很快,但何裕亦步亦趋,丝毫不觉疲劳,与三年前相比,他已经长高了一头!
并没有觉得走了多久,何裕就走进了大水洞,他看到了河边山脚,自家那熟悉的小院。
大黄隔河就看到了小主人,像一道黄色的闪电,穿过木桥,飞速迎了过来,他先是一个人立,前腿搭到了何裕的双肩,把头埋在何裕的胸前。
紧接着是四脚着地,前腿放低,整个身子都贴在地面,一个响鼻接一个响鼻,嘴里发出“呜呜”的叫声,摇动着他那硕大的尾巴,围着何裕不停地转圈,尾巴打得何裕小腿隐隐作痛。
妹妹何元英,则扎着一对可爱的羊角辫子,噗噗眨动着那双大眼睛,文静地站在阶基上,等何裕他们过去。
何元英见到二哥,虽然眼里充满了惊喜,但似乎隐藏着一些心事,没有像以前一样,飞跑过来扑进何裕怀中,有了大家闺秀的样子。
何裕领着妹妹,一起走进堂屋,母亲正在厨房准备晚餐,哥哥也在厨房帮忙。
一股熟悉的腊肉香味飘出,引得何裕食指大动,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大概一盏茶的功夫,何裕母亲就把一桌丰盛的饭菜摆上来了,一家人一起吃晚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何裕吃的分外香甜!
说起了儿媳妇罗红之事,母亲一脸的骄傲,说道:“还是我家清伢崽有本事,没花家里多少钱,就要把十里八村最好的女子娶回家了。”
言下之意,对这个还未过门的儿媳妇是十分满意的!
听了母亲这话,大哥何清憨笑的脸上带有一丝腼腆,但掩饰不住他眼里的得意之色。
……
原来,在这山里,想要学一门手艺,也是相当难的!因为大部分手艺,都是家传的,一脉相承,很少有收外姓弟子的。
那些家传的手艺人,并不是全年都在做手艺,每年的农忙时节,他们都要在自家的地里做农活,先保证全家人有饭吃,这就是所谓的“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农闲时节,那些祖传的手艺人,才会挑着工具挑子,走乡串户,寻找活计,赚钱补贴家用。
每个手艺人,找活计的区域是有界限的,不能随意捞过界。
家传的手艺,都是子承父业——在继承手艺的同时,也继承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服务区域。
这个手艺人,就如同与乡人签订了合约一样,乡人们一旦认可了这个人,就没有人会到别处请师傅。
跟师傅学艺的,出师以后,由师傅分配服务区域,基本都是从师父自己的区域里面分出来的。
所以,那些老师傅收徒弟,有这样二个讲究:
一是徒弟家所在地十里八乡,确实缺这个行当的师傅,学会手艺以后,自己创名声建立地盘。
二是徒弟家,要离师傅家比较远,这样才不会影响师傅的生意,避免发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
当然,也有随便收徒弟的行当,比如铁匠师傅收徒弟,除了要有一把子力气,就没有别的要求了!但真正能学出来的,就没有几个!
因为铁匠师傅收徒,就是要找一个有力气抡德动大锤的人,能不能学会打铁的手艺,全靠徒弟的悟性了!
反正张家村的张铁匠,徒弟就没有断过,加起来怕是有几十个之多,但还没有一个能够开铁匠铺的!
张铁匠的那些徒弟,也没有白学那几年手艺,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听说张铁匠教的那一套锤法很是了得!
他的那些个徒弟们,都有一把子力气,再加上一套锤法,在江湖上行船走马、担脚护镖,也是混得风生水起,比在地里刨食的做田汉子要强得多了!
何清能够拜师学艺,也是碰巧了,师傅是他三叔的朋友,他刚好符合拜师的条件。
拜师以后,何清手脚勤快、心灵手巧,深得师傅喜爱,把那套补锅的技巧倾囊相授。
他不但提前一年出师,师傅划给的地盘特别大,跑一趟要十多天,可以净挣一百多个大钱。
而且以后老何家,也算有了一门一脉相承的家传手艺了,难怪何裕父母,说起何清就满脸高兴和自豪!
手艺人在山里是相当有地位的,传说请手艺人做活计,要诚心相对,不能得罪。
惹怒了手艺人,他们会在手艺中做手脚。
传闻有某家做床的时候,主人没有好酒好菜款待,得罪了木匠师傅,后来那个木匠师傅,在床板的背面刻了一个尿壶,小孩一睡到床上就尿床。
也有得罪补锅师傅的,他家补好的锅,平常没有事,一烧大火,就会莫名其妙的漏水。
何清从去年秋天开始,就走乡串户,在离这里不到十里地的罗家庄,他在那里做了二天手艺,补了不少铁锅、铜锅。
何清手艺过硬,动作娴熟,补的锅补疤很小,里面光滑,补好的锅,用起来和新锅一样。
他做人诚实,收的钱也不贵,受到了罗家庄人的没口称赞。
罗家庄离大水洞虽然只要十余里地,但往返一趟,也要一个多时辰,何清也不想浪费功夫,就借住在一个姓罗的人家里。
那时候交通不便,走乡串户的手艺人,都是借住在东家或熟悉的人家里。
在十里八乡,手艺人虽然没有读书人的地位高,但数量并不比读书人多,也是被姑娘们青睐的对象。
何清借住的罗家,在当地也是有名的殷实人家,有一个叫罗红的女儿,比何清小二岁,长得漂漂亮亮,聪明又能干。
有了学手艺的机会,穷人家的孩子,百分之百会“弃文从艺”,何清自然也不例外,他就心甘情愿地辍学,背着简单的行李,独自一人到城里头学手艺去了!
穷人家孩子早当家!两年以后,何清因为心眼活泛,已经提前艺成出师,现在他在十里八乡闯下了不小名声,是附近唯一的补锅师傅。
……
何裕毕竟还是小孩子心性,跟着父亲往回走,他抑制不住那兴奋的心情,一路蹦蹦跳跳往前走。
虽然父亲依然走得很快,但何裕亦步亦趋,丝毫不觉疲劳,与三年前相比,他已经长高了一头!
并没有觉得走了多久,何裕就走进了大水洞,他看到了河边山脚,自家那熟悉的小院。
大黄隔河就看到了小主人,像一道黄色的闪电,穿过木桥,飞速迎了过来,他先是一个人立,前腿搭到了何裕的双肩,把头埋在何裕的胸前。
紧接着是四脚着地,前腿放低,整个身子都贴在地面,一个响鼻接一个响鼻,嘴里发出“呜呜”的叫声,摇动着他那硕大的尾巴,围着何裕不停地转圈,尾巴打得何裕小腿隐隐作痛。
妹妹何元英,则扎着一对可爱的羊角辫子,噗噗眨动着那双大眼睛,文静地站在阶基上,等何裕他们过去。
何元英见到二哥,虽然眼里充满了惊喜,但似乎隐藏着一些心事,没有像以前一样,飞跑过来扑进何裕怀中,有了大家闺秀的样子。
何裕领着妹妹,一起走进堂屋,母亲正在厨房准备晚餐,哥哥也在厨房帮忙。
一股熟悉的腊肉香味飘出,引得何裕食指大动,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大概一盏茶的功夫,何裕母亲就把一桌丰盛的饭菜摆上来了,一家人一起吃晚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何裕吃的分外香甜!
说起了儿媳妇罗红之事,母亲一脸的骄傲,说道:“还是我家清伢崽有本事,没花家里多少钱,就要把十里八村最好的女子娶回家了。”
言下之意,对这个还未过门的儿媳妇是十分满意的!
听了母亲这话,大哥何清憨笑的脸上带有一丝腼腆,但掩饰不住他眼里的得意之色。
……
原来,在这山里,想要学一门手艺,也是相当难的!因为大部分手艺,都是家传的,一脉相承,很少有收外姓弟子的。
那些家传的手艺人,并不是全年都在做手艺,每年的农忙时节,他们都要在自家的地里做农活,先保证全家人有饭吃,这就是所谓的“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农闲时节,那些祖传的手艺人,才会挑着工具挑子,走乡串户,寻找活计,赚钱补贴家用。
每个手艺人,找活计的区域是有界限的,不能随意捞过界。
家传的手艺,都是子承父业——在继承手艺的同时,也继承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服务区域。
这个手艺人,就如同与乡人签订了合约一样,乡人们一旦认可了这个人,就没有人会到别处请师傅。
跟师傅学艺的,出师以后,由师傅分配服务区域,基本都是从师父自己的区域里面分出来的。
所以,那些老师傅收徒弟,有这样二个讲究:
一是徒弟家所在地十里八乡,确实缺这个行当的师傅,学会手艺以后,自己创名声建立地盘。
二是徒弟家,要离师傅家比较远,这样才不会影响师傅的生意,避免发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
当然,也有随便收徒弟的行当,比如铁匠师傅收徒弟,除了要有一把子力气,就没有别的要求了!但真正能学出来的,就没有几个!
因为铁匠师傅收徒,就是要找一个有力气抡德动大锤的人,能不能学会打铁的手艺,全靠徒弟的悟性了!
反正张家村的张铁匠,徒弟就没有断过,加起来怕是有几十个之多,但还没有一个能够开铁匠铺的!
张铁匠的那些徒弟,也没有白学那几年手艺,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听说张铁匠教的那一套锤法很是了得!
他的那些个徒弟们,都有一把子力气,再加上一套锤法,在江湖上行船走马、担脚护镖,也是混得风生水起,比在地里刨食的做田汉子要强得多了!
何清能够拜师学艺,也是碰巧了,师傅是他三叔的朋友,他刚好符合拜师的条件。
拜师以后,何清手脚勤快、心灵手巧,深得师傅喜爱,把那套补锅的技巧倾囊相授。
他不但提前一年出师,师傅划给的地盘特别大,跑一趟要十多天,可以净挣一百多个大钱。
而且以后老何家,也算有了一门一脉相承的家传手艺了,难怪何裕父母,说起何清就满脸高兴和自豪!
手艺人在山里是相当有地位的,传说请手艺人做活计,要诚心相对,不能得罪。
惹怒了手艺人,他们会在手艺中做手脚。
传闻有某家做床的时候,主人没有好酒好菜款待,得罪了木匠师傅,后来那个木匠师傅,在床板的背面刻了一个尿壶,小孩一睡到床上就尿床。
也有得罪补锅师傅的,他家补好的锅,平常没有事,一烧大火,就会莫名其妙的漏水。
何清从去年秋天开始,就走乡串户,在离这里不到十里地的罗家庄,他在那里做了二天手艺,补了不少铁锅、铜锅。
何清手艺过硬,动作娴熟,补的锅补疤很小,里面光滑,补好的锅,用起来和新锅一样。
他做人诚实,收的钱也不贵,受到了罗家庄人的没口称赞。
罗家庄离大水洞虽然只要十余里地,但往返一趟,也要一个多时辰,何清也不想浪费功夫,就借住在一个姓罗的人家里。
那时候交通不便,走乡串户的手艺人,都是借住在东家或熟悉的人家里。
在十里八乡,手艺人虽然没有读书人的地位高,但数量并不比读书人多,也是被姑娘们青睐的对象。
何清借住的罗家,在当地也是有名的殷实人家,有一个叫罗红的女儿,比何清小二岁,长得漂漂亮亮,聪明又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