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作者:璇源
分卷阅读29
净的猪大肠回来了,依旧是黑着一张不能再黑的脸,把盆子丢给了赵四娘,只不过这回连话都懒得说了。
“啥?三娘,你居然去洗猪大肠了?”刚从外面进灶间的杨氏看到赵三娘丢给赵四娘的盆里放着的居然是猪大肠,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东西前年过年买肉的时候,作为添头她家也拿回来过,可她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最后只能扔掉了。之所以前年的事儿,她都能记得这么清楚,实在是因为它的味道让她印象深刻,至今难忘。可是赵三娘一下子去洗了五根……五根……杨氏都替她难受。
赵四娘好生歉疚,一脸真诚地说道:“二姐,对不住,我应该说清楚这猪大肠有多难洗的!”
看到赵四娘一脸歉疚,赵三娘反而感到很不好意思,心想,是我主动要去洗猪大肠的,又不是小妹逼我去的,自己不该迁怒小妹的。
“没事儿,开始有点难洗,洗着洗着就习惯了。”赵三娘边说边朝赵四娘笑了笑,只是这笑要多勉强有多勉强。
赵四娘见到赵三娘这比哭难看的笑容,不禁一怔,随即一脸正色道:“二姐,今天我会把你洗的大肠,做得很好很好吃的。”
赵三娘见小妹板着一张小脸,这么严肃地向她保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好了啦,二姐真没有啥事儿!要是这东西真能赚钱,二姐愿意天天洗!”
正文 第二十一章 事前宣传
到了晚饭的时候,姜老爷子把姜家滩的里正和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村老,以及今天来帮忙的人都请了过来。
虽说姜家不像老赵家那样,连平日里吃饭都要分男女两桌坐,可按照乡里的规矩,请客吃饭时女人和小孩是不能上桌的,于是桌上只有姜老爷子和赵永忠作陪。
乡亲们围坐在桌边,只见桌上摆了蒜苗肉片、干煸肥肠、肉末豆腐和鱼头豆腐四大盆菜。虽说只有四道菜,但每道菜都分量十足,里面还有难得一见的肉菜。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可谁也没有好意思先下筷子。
“穷乡僻壤出刁民”这句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在姜家滩并不怎么适用。这儿虽然是个贫寒的小渔村,可是民风淳朴。
大伙儿听说姜老爷子家的顶梁柱姜华受伤在家,姜老爷子无奈之下想要在码头旁搭个草棚卖吃食时,都仗义地伸手帮忙,根本没想过要啥回报。当时姜老爷子一再邀请大伙儿去他家吃晚饭,大伙儿都清楚他家的境况,知道他家不可能有啥好东西招待自个儿,可是为了不下姜老爷子的面子,还是过来了。可看到这么一桌好菜……
“多亏了大家,咱家才能这么快就把棚子搭好!大家不要千万客气,赶紧趁热吃吧!”姜老爷子见大家都不肯动筷子,忙招呼起来。
“我说阿华他爹,搭个草棚只要一会儿工夫。咱不过帮了个小忙,你给整了这么多好菜,咱心里过意不去呀!”里正姜武说道。
姜武为人厚道,处事公正,他做里正大家都心服口服。而且他还乐于助人,前几日姜华的医药费就是他掏的,姜老爷子对他甚是感激。
“小五他爹,这肉是咱女婿送的,豆腐是咱家自个做的,都没费啥钱,你只管吃着!”姜老爷子劝道。
“啥?这豆腐是你们家做的?”姜武不禁大吃一惊。
“是呀,俺闺女拜了个很会做吃食的师父,这做豆腐的方子就是她师父教的。还有今儿这一桌菜,都是她烧的。来来来,大家快来尝尝俺闺女的手艺咋样!”赵永忠一脸骄傲道。
众人听说这桌菜竟然是个小姑娘烧的,都惊奇不已,纷纷伸出筷子夹菜,一时间称赞声不绝于耳。
出乎意料的是,相比起其他三道菜,最不值钱的干煸肥肠竟然最受追捧。
在幽州,辣椒和番薯一样,是刚刚传进来不久的新鲜事物。虽然有不少农家都或多或少种植着些辣椒,但也只是做菜的时候放少许调个味儿。所以刚开始看到这盆加了不少辣椒的干煸肥肠时,谁都没敢下筷子,都主攻其他三盆。不过由于其他的菜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也就有人大胆尝试了一把。
哇,好辣!不过等那股辣劲儿过去了,萦绕在舌尖的是厚重的香气,这让极少能吃到荤菜的人特别解馋,于是再也停不下口。众人看到他的馋样都很好奇,纷纷下手,结果一盆干煸肥肠很快就见了底。
“阿华他爹,这菜真是用猪大肠做的吗?咋一点儿味儿都没有?小五他娘以前也给我做过,味儿实在太大,下不了口啊!”姜武在听说这菜竟然是用人人嫌弃的猪大肠做的,怎么也不敢相信。
“是真的,这是用俺外孙女她师父教的法子做的。”这时见到杨氏她们把肚肺汤面端了上来,接着说道:“你看,这肚肺汤面也是用猪下水做的,味道可好了!来来来,乡亲们赶紧趁热吃呀!”
果然刚刚端上来的肚肺汤面,汤汁浓厚味醇,面条爽滑可口。
“咦?你家外孙女真有能耐呀!能把粗粮做的面条都煮的这么劲道。”姜武觉得这面条有一股豆香,仔细一看微微发黄,才发现爽滑可口的面条竟然是用粗粮做的。
“这是三和面面条,是用白面、黄豆面和玉米面拌在一起做的。”姜老爷子解释道,接着又笑吟吟问道:“大伙儿吃着可还成?明儿呀,咱们家做的就是这肚肺汤面生意。”
“这么好吃的面,得多少钱一碗哪?”一个乡亲问道。
“白面面条四文钱一碗,三和面面条三文钱一碗,也可以单买面汤,一文钱一碗。”姜老爷子笑道。
原本大家商量好的,白面面条卖三文钱一碗的。可今天赵永忠爷儿俩去镇上时,找了一个路边生意颇好的面摊儿吃晌午饭。这面摊儿卖两种面:纯白面面条和掺着玉米面的白面面条,分别卖四文钱和三文钱一碗。赵四娘尝了尝他们家的面汤,虽说也是用的骨头汤,但是味道已经很淡很淡,口感也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家还是生意火爆。
赵四娘寻思,自家铺子并不打算把白面面条当做主打商品,以后是要隆重推出番薯面条的,何不把白面面条的售价定得高一点,从而凸显出番薯面条的实惠。至于这三和面则是受到那个面铺的启发,回想起前世吃过的三和牛肉面,觉得三和面好吃又耐饥很适合在码头附近卖,不如自家铺子也增加这一款好了。回家一说,家里人都表示赞同。当然了,赵四娘是绝对不会承认,她要求抬高面条售价的真正原因是由于
分卷阅读29
-
分卷阅读29
净的猪大肠回来了,依旧是黑着一张不能再黑的脸,把盆子丢给了赵四娘,只不过这回连话都懒得说了。
“啥?三娘,你居然去洗猪大肠了?”刚从外面进灶间的杨氏看到赵三娘丢给赵四娘的盆里放着的居然是猪大肠,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东西前年过年买肉的时候,作为添头她家也拿回来过,可她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最后只能扔掉了。之所以前年的事儿,她都能记得这么清楚,实在是因为它的味道让她印象深刻,至今难忘。可是赵三娘一下子去洗了五根……五根……杨氏都替她难受。
赵四娘好生歉疚,一脸真诚地说道:“二姐,对不住,我应该说清楚这猪大肠有多难洗的!”
看到赵四娘一脸歉疚,赵三娘反而感到很不好意思,心想,是我主动要去洗猪大肠的,又不是小妹逼我去的,自己不该迁怒小妹的。
“没事儿,开始有点难洗,洗着洗着就习惯了。”赵三娘边说边朝赵四娘笑了笑,只是这笑要多勉强有多勉强。
赵四娘见到赵三娘这比哭难看的笑容,不禁一怔,随即一脸正色道:“二姐,今天我会把你洗的大肠,做得很好很好吃的。”
赵三娘见小妹板着一张小脸,这么严肃地向她保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好了啦,二姐真没有啥事儿!要是这东西真能赚钱,二姐愿意天天洗!”
正文 第二十一章 事前宣传
到了晚饭的时候,姜老爷子把姜家滩的里正和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村老,以及今天来帮忙的人都请了过来。
虽说姜家不像老赵家那样,连平日里吃饭都要分男女两桌坐,可按照乡里的规矩,请客吃饭时女人和小孩是不能上桌的,于是桌上只有姜老爷子和赵永忠作陪。
乡亲们围坐在桌边,只见桌上摆了蒜苗肉片、干煸肥肠、肉末豆腐和鱼头豆腐四大盆菜。虽说只有四道菜,但每道菜都分量十足,里面还有难得一见的肉菜。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可谁也没有好意思先下筷子。
“穷乡僻壤出刁民”这句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在姜家滩并不怎么适用。这儿虽然是个贫寒的小渔村,可是民风淳朴。
大伙儿听说姜老爷子家的顶梁柱姜华受伤在家,姜老爷子无奈之下想要在码头旁搭个草棚卖吃食时,都仗义地伸手帮忙,根本没想过要啥回报。当时姜老爷子一再邀请大伙儿去他家吃晚饭,大伙儿都清楚他家的境况,知道他家不可能有啥好东西招待自个儿,可是为了不下姜老爷子的面子,还是过来了。可看到这么一桌好菜……
“多亏了大家,咱家才能这么快就把棚子搭好!大家不要千万客气,赶紧趁热吃吧!”姜老爷子见大家都不肯动筷子,忙招呼起来。
“我说阿华他爹,搭个草棚只要一会儿工夫。咱不过帮了个小忙,你给整了这么多好菜,咱心里过意不去呀!”里正姜武说道。
姜武为人厚道,处事公正,他做里正大家都心服口服。而且他还乐于助人,前几日姜华的医药费就是他掏的,姜老爷子对他甚是感激。
“小五他爹,这肉是咱女婿送的,豆腐是咱家自个做的,都没费啥钱,你只管吃着!”姜老爷子劝道。
“啥?这豆腐是你们家做的?”姜武不禁大吃一惊。
“是呀,俺闺女拜了个很会做吃食的师父,这做豆腐的方子就是她师父教的。还有今儿这一桌菜,都是她烧的。来来来,大家快来尝尝俺闺女的手艺咋样!”赵永忠一脸骄傲道。
众人听说这桌菜竟然是个小姑娘烧的,都惊奇不已,纷纷伸出筷子夹菜,一时间称赞声不绝于耳。
出乎意料的是,相比起其他三道菜,最不值钱的干煸肥肠竟然最受追捧。
在幽州,辣椒和番薯一样,是刚刚传进来不久的新鲜事物。虽然有不少农家都或多或少种植着些辣椒,但也只是做菜的时候放少许调个味儿。所以刚开始看到这盆加了不少辣椒的干煸肥肠时,谁都没敢下筷子,都主攻其他三盆。不过由于其他的菜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也就有人大胆尝试了一把。
哇,好辣!不过等那股辣劲儿过去了,萦绕在舌尖的是厚重的香气,这让极少能吃到荤菜的人特别解馋,于是再也停不下口。众人看到他的馋样都很好奇,纷纷下手,结果一盆干煸肥肠很快就见了底。
“阿华他爹,这菜真是用猪大肠做的吗?咋一点儿味儿都没有?小五他娘以前也给我做过,味儿实在太大,下不了口啊!”姜武在听说这菜竟然是用人人嫌弃的猪大肠做的,怎么也不敢相信。
“是真的,这是用俺外孙女她师父教的法子做的。”这时见到杨氏她们把肚肺汤面端了上来,接着说道:“你看,这肚肺汤面也是用猪下水做的,味道可好了!来来来,乡亲们赶紧趁热吃呀!”
果然刚刚端上来的肚肺汤面,汤汁浓厚味醇,面条爽滑可口。
“咦?你家外孙女真有能耐呀!能把粗粮做的面条都煮的这么劲道。”姜武觉得这面条有一股豆香,仔细一看微微发黄,才发现爽滑可口的面条竟然是用粗粮做的。
“这是三和面面条,是用白面、黄豆面和玉米面拌在一起做的。”姜老爷子解释道,接着又笑吟吟问道:“大伙儿吃着可还成?明儿呀,咱们家做的就是这肚肺汤面生意。”
“这么好吃的面,得多少钱一碗哪?”一个乡亲问道。
“白面面条四文钱一碗,三和面面条三文钱一碗,也可以单买面汤,一文钱一碗。”姜老爷子笑道。
原本大家商量好的,白面面条卖三文钱一碗的。可今天赵永忠爷儿俩去镇上时,找了一个路边生意颇好的面摊儿吃晌午饭。这面摊儿卖两种面:纯白面面条和掺着玉米面的白面面条,分别卖四文钱和三文钱一碗。赵四娘尝了尝他们家的面汤,虽说也是用的骨头汤,但是味道已经很淡很淡,口感也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家还是生意火爆。
赵四娘寻思,自家铺子并不打算把白面面条当做主打商品,以后是要隆重推出番薯面条的,何不把白面面条的售价定得高一点,从而凸显出番薯面条的实惠。至于这三和面则是受到那个面铺的启发,回想起前世吃过的三和牛肉面,觉得三和面好吃又耐饥很适合在码头附近卖,不如自家铺子也增加这一款好了。回家一说,家里人都表示赞同。当然了,赵四娘是绝对不会承认,她要求抬高面条售价的真正原因是由于
分卷阅读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