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芒山山腰处,李不琢眺望着北麓下的村庄,已是深冬,村周田地被薄薄一层白雪覆着。
一路上山,李不琢只见村周没有水源,整个村庄的饮水都靠两口井,田地灌溉却纯看天候,按往年酒庄经营状况来看,最好的时候一亩地收成有将近三百斤,碰上老天爷不赏脸的那几年,一亩地只种出百余斤粮食。
但在这山腰向南看去,便能看到十余里外,句芒山南麓下的大湖。
据姚仲豫所说,起初酒瓮子村本来是在句芒山南麓,但那地方一入夏便常年犯捞,所以整个村庄才迁移到北麓,躲避涝灾,只是世事向难两全,这样一来,田地灌溉就不如在南麓方便了。
句芒山虽不高,山顶却常年有积雪,李不琢只在山腰处查看了地势,便回到村中。
回村时,一只木鸢自远方飞来,带着三斤的信,李不琢展开看时,轻轻一嗅,一伸手,便接住信里掉出来的一片萎了的腊梅。
这丫头,想必读了些典故就迫不及待用上了,李不琢不由莞尔,一看信,字迹歪歪扭扭,宛如狗爬。但对于识字不久的三斤来说是莫大进步。
信中内容只是报个平安,说她已抵达新封府,安顿下来。
李不琢坐在书桌前看完信,算日子,三斤是十余日前走的,抛去船上七日行程,看来是一下船就发信回家了。
想了想,李不琢提笔写了封报平安的回信,写信时念及村庄田地灌溉之事,心中一动,便在信笺末尾添了一笔。
做完这一切,李不琢又给郭璞传书一封,心中写到,让他运些黑油到酒瓮子村来。
…………
三日后。
庄里演武场上,九支突出的木臂随三截木人转动,发出凌厉风声,木人周围,数个凭空吊着的沙袋来回晃动,黄奴儿身入其中,左躲右闪,身形灵动如猫儿一般,险险避过沙袋,踩在抽动的木人臂上,一跃而起,取下木人头顶的青瓷小瓶,对边上的应十一咧嘴一笑。
“是你的了。”应十一无奈摇头,这瓶中装的一粒小精元丹是李不琢放在木人头顶让二人争夺的,应十一先试,却被沙袋撞击,败下阵来。
从三日前开始,李不琢便让应十一操练弓、矛。在火器、机弩皆为禁品的情况下,弓能百步外伤人,是庄子防备的最佳选择,次者为矛,若不论场地狭窄而施展不开,枪乃百兵之王,但枪难以速成,矛却易用。应十一在新封府摸爬滚打,靠着偷学和一些江湖把式,却也混出了一些模样,天赋不差,待他学成,便可代李不琢训练村中青壮,如此便能有些防备力量。
操练到半途,住在鹤潜家中的断腕的从良小贼黄奴儿无所事事,也参与进来,李不琢见他天生身法灵巧,便把藏书大库中读到却未曾习练的一本《坎离游身步》教给了他。
李不琢教二人操练时,亦在锻炼不易剑道的推演,剑道种子虽已成型,要茁壮起来,除却顿悟,靠的又是水磨工夫。
这时候江酒儿来到演武场中。
“大人,今日是出酒的日子了,我爹把第一抽酒留着,正等大人去品尝呢。”
李不琢点头离开演武场,发现庄子门口许多村中百姓簇拥着,姚仲豫正带着几人阻拦,但村里就这么些人,互相熟稔,看个热闹罢了,却没几个怕姚管事的。
姚仲豫琢磨着李不琢大概和其他炼气士一般,是个喜静的性子,沉下脸正准备呵斥,李不琢却道:“让他们都进来吧。”
今日李不琢正要让村人去做件事,改良造酒的事能树立一些威望,正好让他们旁观。毕竟他虽是酒庄拥有者,但既非河东县灵官,也非功曹,掌书吏的职位只是管理书籍的文职,他并无权力命令村民。
李不琢吩咐后,一众村民簇拥进来,酒瓮子村村长江石也在其中。
李不琢进入酒坊,只见四角锅炉蒸汽腾腾,中央的冷却槽下放着一个大桶。
地上那横三竖五地炕已打好,一入其中,竟比初夏还暖和一些,江大河此时便敞着衣襟,脸上泛着汗水光泽,见李不琢便大喜道:“果不出大人所料,烧了地龙后,粮食发酵比任何一年冬天都好。”
说话时他打开冷却槽底部酒管,琥珀色的酒液喷涌而出,略显浓稠,倾泻桶中。
“在屋里挖几条地炕,真能有用?”酒瓮子村村长江石面色狐疑,江大河世代酿酒,这位酒庄的新主家,怎么也比不过他吧?这江大河拍起马屁,戏倒是做得足。
这时酒香轰然散开,酒瓮子村村如其名,举村上下连女人都大多是好酒之人,不由交口称赞,江石眼前一亮道:“真香!”
李不琢看众人反应,就知道为酒坊升温的方法有效。
江大河的酿酒传承中,虽有夏日酿酒发酵三日的说法,但除了应急,六至九月乃酿酒忌月,素来都是小雪时制曲,大雪时发酵粮食,在未升温的情况下,往年发酵都不如今年好。
这时江大河用白瓷碗小心盛了半碗,递给李不琢。
李不琢轻轻一晃瓷碗,只见酽白甘香的酒液浓稠如糖浆,流过碗壁时,挂了均匀的一层酒浆在粗瓷碗壁上。
待售出到各地酒楼,再转卖给酒客时,往往都会勾兑些清水,所以此时酿出的原浆最是香醇。
李不琢品匝一口,说了声好酒,便回身对众村民说:“诸位乡亲都来尝尝。”
“大人真是大方!”
“多谢大人!”
众人齐齐欢呼,上前取酒,姚仲豫也端不住架子,尝了一口,惊讶道:“这酒售出的话,价格能比往日再高二成。”
“二成么,江大河,现在是多少粮食出一斤酒了?”李不琢问。
“四斤粮食就能出一斤了!”江大河大喜道。
“此前六斤粮食出一斤酒,如今只需四斤,这样算来成本便少了三成,加上更高二成的价格,粗略算来,酒庄每年利润能多出五成。”姚仲豫咋舌不已,只是在酒坊挖出几道地炕,竟然就有如此成效。
一路上山,李不琢只见村周没有水源,整个村庄的饮水都靠两口井,田地灌溉却纯看天候,按往年酒庄经营状况来看,最好的时候一亩地收成有将近三百斤,碰上老天爷不赏脸的那几年,一亩地只种出百余斤粮食。
但在这山腰向南看去,便能看到十余里外,句芒山南麓下的大湖。
据姚仲豫所说,起初酒瓮子村本来是在句芒山南麓,但那地方一入夏便常年犯捞,所以整个村庄才迁移到北麓,躲避涝灾,只是世事向难两全,这样一来,田地灌溉就不如在南麓方便了。
句芒山虽不高,山顶却常年有积雪,李不琢只在山腰处查看了地势,便回到村中。
回村时,一只木鸢自远方飞来,带着三斤的信,李不琢展开看时,轻轻一嗅,一伸手,便接住信里掉出来的一片萎了的腊梅。
这丫头,想必读了些典故就迫不及待用上了,李不琢不由莞尔,一看信,字迹歪歪扭扭,宛如狗爬。但对于识字不久的三斤来说是莫大进步。
信中内容只是报个平安,说她已抵达新封府,安顿下来。
李不琢坐在书桌前看完信,算日子,三斤是十余日前走的,抛去船上七日行程,看来是一下船就发信回家了。
想了想,李不琢提笔写了封报平安的回信,写信时念及村庄田地灌溉之事,心中一动,便在信笺末尾添了一笔。
做完这一切,李不琢又给郭璞传书一封,心中写到,让他运些黑油到酒瓮子村来。
…………
三日后。
庄里演武场上,九支突出的木臂随三截木人转动,发出凌厉风声,木人周围,数个凭空吊着的沙袋来回晃动,黄奴儿身入其中,左躲右闪,身形灵动如猫儿一般,险险避过沙袋,踩在抽动的木人臂上,一跃而起,取下木人头顶的青瓷小瓶,对边上的应十一咧嘴一笑。
“是你的了。”应十一无奈摇头,这瓶中装的一粒小精元丹是李不琢放在木人头顶让二人争夺的,应十一先试,却被沙袋撞击,败下阵来。
从三日前开始,李不琢便让应十一操练弓、矛。在火器、机弩皆为禁品的情况下,弓能百步外伤人,是庄子防备的最佳选择,次者为矛,若不论场地狭窄而施展不开,枪乃百兵之王,但枪难以速成,矛却易用。应十一在新封府摸爬滚打,靠着偷学和一些江湖把式,却也混出了一些模样,天赋不差,待他学成,便可代李不琢训练村中青壮,如此便能有些防备力量。
操练到半途,住在鹤潜家中的断腕的从良小贼黄奴儿无所事事,也参与进来,李不琢见他天生身法灵巧,便把藏书大库中读到却未曾习练的一本《坎离游身步》教给了他。
李不琢教二人操练时,亦在锻炼不易剑道的推演,剑道种子虽已成型,要茁壮起来,除却顿悟,靠的又是水磨工夫。
这时候江酒儿来到演武场中。
“大人,今日是出酒的日子了,我爹把第一抽酒留着,正等大人去品尝呢。”
李不琢点头离开演武场,发现庄子门口许多村中百姓簇拥着,姚仲豫正带着几人阻拦,但村里就这么些人,互相熟稔,看个热闹罢了,却没几个怕姚管事的。
姚仲豫琢磨着李不琢大概和其他炼气士一般,是个喜静的性子,沉下脸正准备呵斥,李不琢却道:“让他们都进来吧。”
今日李不琢正要让村人去做件事,改良造酒的事能树立一些威望,正好让他们旁观。毕竟他虽是酒庄拥有者,但既非河东县灵官,也非功曹,掌书吏的职位只是管理书籍的文职,他并无权力命令村民。
李不琢吩咐后,一众村民簇拥进来,酒瓮子村村长江石也在其中。
李不琢进入酒坊,只见四角锅炉蒸汽腾腾,中央的冷却槽下放着一个大桶。
地上那横三竖五地炕已打好,一入其中,竟比初夏还暖和一些,江大河此时便敞着衣襟,脸上泛着汗水光泽,见李不琢便大喜道:“果不出大人所料,烧了地龙后,粮食发酵比任何一年冬天都好。”
说话时他打开冷却槽底部酒管,琥珀色的酒液喷涌而出,略显浓稠,倾泻桶中。
“在屋里挖几条地炕,真能有用?”酒瓮子村村长江石面色狐疑,江大河世代酿酒,这位酒庄的新主家,怎么也比不过他吧?这江大河拍起马屁,戏倒是做得足。
这时酒香轰然散开,酒瓮子村村如其名,举村上下连女人都大多是好酒之人,不由交口称赞,江石眼前一亮道:“真香!”
李不琢看众人反应,就知道为酒坊升温的方法有效。
江大河的酿酒传承中,虽有夏日酿酒发酵三日的说法,但除了应急,六至九月乃酿酒忌月,素来都是小雪时制曲,大雪时发酵粮食,在未升温的情况下,往年发酵都不如今年好。
这时江大河用白瓷碗小心盛了半碗,递给李不琢。
李不琢轻轻一晃瓷碗,只见酽白甘香的酒液浓稠如糖浆,流过碗壁时,挂了均匀的一层酒浆在粗瓷碗壁上。
待售出到各地酒楼,再转卖给酒客时,往往都会勾兑些清水,所以此时酿出的原浆最是香醇。
李不琢品匝一口,说了声好酒,便回身对众村民说:“诸位乡亲都来尝尝。”
“大人真是大方!”
“多谢大人!”
众人齐齐欢呼,上前取酒,姚仲豫也端不住架子,尝了一口,惊讶道:“这酒售出的话,价格能比往日再高二成。”
“二成么,江大河,现在是多少粮食出一斤酒了?”李不琢问。
“四斤粮食就能出一斤了!”江大河大喜道。
“此前六斤粮食出一斤酒,如今只需四斤,这样算来成本便少了三成,加上更高二成的价格,粗略算来,酒庄每年利润能多出五成。”姚仲豫咋舌不已,只是在酒坊挖出几道地炕,竟然就有如此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