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虚构,看官切勿对号入座,雷同纯属巧合)

    静好回到牛津的第二天下午,陈先生、陈太太和李若诗三个人收拾了行李要走,他们跟静好留了国内的联系方式,拥抱告别。

    陈先生顺便告诉静好:“白老师夫妇打算旅行结束后直接去伦敦住几天,然后就回国了,不回牛津来了,打电话让我跟你说一声。”

    静好说:“哦,他们不回来了呀?我还有个告别礼物要给他们的。”

    陈先生说:“以后回国见面再说吧。另外,听监护人说,刘宗宗可能至少要半年以后才能被允许再回牛津来读语言,监护人正在想办法,所以呢,暂时就只剩下了你一个人在这里了。”

    静好笑了笑,轻轻叹了口气。

    陈先生又说:“不过很快,会有两个瑞典学生搬进来。你稍微克服一下,一个人,就几天……”

    静好点了点头,内心有点落寞。

    陈太太也说:“静好,你多保重啊,搞那个申请,别太累了,要是以后真念博士,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啊!烦了的时候,或者有什么想问的事情,尽管给我打电话。”

    静好说:“好的,谢谢甜樱姐。那您也一定多注意身体,工作不要太劳累了。”

    陈太太点点头。

    李若诗突然说:“静好,你那个,有些事儿,自己果断一点!”

    静好知道他的意思,点点头。

    李若诗又说:“我们都先回去了,你自己好好照顾自己!”

    话说到这里,静好就有点伤感了。

    静好故意笑着说:“也祝福你们啊,大家都,都顺利!”

    四人互相拥抱告别,一想到几载春秋的异国相处,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生活、互相照应,如今突然要分手,说不准各奔东西后还能不能有机会再见上面,陈太太和静好眼圈有点红,其他人也都有些难过。

    陈先生赶紧在一旁说:“哎,谁也别难过!李甜樱你有点出息!这又不是一调腚、一转头就互相都忘了,咱们可都是老交情。”

    陈先生又说:“互相都有微信这些方便的联系方式,咱们回头在国内见个面还不是很容易,到时候找到老白他们夫妇俩,凑齐了聚聚,不管在南方,还是去北方,都成。”

    陈先生说完,拍了拍静好胳膊。静好点头,知道真要分别了,虽然不是家人或亲人,但是大家一起相处了那么久,舍不得是肯定的。

    他们走后,家里真的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静好一个人,好几次推门下楼进餐厅,还是习惯性地以为会遇见谁。可是,当她看到空荡荡的厨房台面上,陈先生的白色“美的多功能电饭煲”已经不见了,李若诗的白底子黑圆点图案的马克杯也不见了,她才真切感受到——他们真的都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连着两天,静好都是一个人出去到中餐馆买外卖回来当作午饭和晚饭。早晨就是凑合一下,要么一个人在餐厅里,用牛奶泡一碗燕麦片;要么就是空着肚子,到学校图书馆附近的小餐厅里吃点东西,吃完了就去学校图书馆坐一上午甚至是一整天。

    这两天也巧,哈瑞都没有联系静好,既没有邮件,也没有电话。静好两天里都在专心查找申请学校的资料,准备个人材料。

    国内,晚上,陈栋梁送雷晓明回公寓小区,雷晓明撒娇耍萌的,非要陈栋梁下车送上楼再走。陈栋梁实在拗不过她,锁了车,送她上楼去,进了房间。

    雷晓明又说胃不舒服,让陈栋梁帮她烧一壶开水后再走,自己要吃药。

    雷晓明的公寓很紧凑狭窄,客厅、卧室、餐厅几乎就连在一起,有个开放式的小厨房,一个还算舒适的卫生间,总共面积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十平方米。

    陈栋梁去开放式的小厨房里烧好了水,倒了一杯给她端过来,可雷晓明还是不让陈栋梁走,说自己胃疼得很厉害,或者,也可能是小腹疼……

    陈栋梁问她到底怎么了,晚饭吃的什么?是不是吃东西吃坏了肠胃?雷晓明并不回答他的问题,只说肚子疼。

    最后,陈栋梁没办法,只好给父母亲打了电话,说自己要在单位加个班,要是太晚就不回去了,在单位楼内的临时宿舍里凑合一宿……

    雷晓明遂了心意又一次留下了陈栋梁,当然高兴。趁着陈栋梁打电话的功夫,她早换上件色彩和图案柔美性感的薄露透睡衣,准备“款待”陈栋梁。

    这边陈栋梁打完电话回头一看,那边已经是春色满园……

    有人说:男追女如隔山,女追男隔层纱,是有道理的。

    英国的早晨天亮得晚,论文提交后,没有固定的课程,但是学校里天天有讲座和活动,静好每天都去学校转转。

    这天静好略微有点感冒,赖床到八点多才起床,拖拖拉拉出门,到了早上九点半,她才坐在图书馆附近的小餐厅里吃早餐。

    哈瑞正巧进去买咖啡,一见静好在,有点意外,也非常高兴,他告诉静好,他母亲从威尔士特意赶到牛津看望他,想邀请静好到家里一起吃午饭。

    静好一听也很高兴,想起上次哈瑞母亲不太热情,大概是她和哈瑞去得突然,太冒失了吧,打扰了人家的日常规律生活。她计划着,这次自己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好吃的,搞点有东方特色的食品,好引起哈瑞母亲的一些兴趣和兴致来,让她对自己多一些了解。

    静好于是热火朝天的,回家放下书包,跑去附近的中国食品店和一家大超市里买了最贵的酱油、醋、肉松、粉丝、胡萝卜、黄瓜和速冻水饺,几样东西就花了她三十八个半英镑等于四百多块人民币,可她一点也不心疼,还挺开心。

    装好东西,她兴高采烈的,一路哼着歌,快步走着,去了哈瑞家,准备中午做个中国凉拌菜和饺子给他们吃——静好自己最喜欢这种搭配了,爽口又鲜美。

    走着走着,她已经拐进鲨鱼屋街上,鲨鱼屋就在前方,那一扇邮差绿色的木门,渐渐能看见了......这算是第三次去哈瑞的房子,静好心跳得厉害。

    静好、哈瑞和哈瑞母亲三个人在厨房里准备饭菜,这时候,客厅的电视上BBC正巧播放一条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新闻,什么添加剂呀,食品原材料啦,还有制作过程中的肮脏环境啦,说得很是吓人,静好歪头瞟了好几眼,画面更是触目惊心,有点像微信里传播的那种内容吓人的链接。这声音虽然不太大,可是三个人都清楚听到了内容。而且哈瑞和他母亲手里洗菜、切菜的活儿,不约而同地慢下来……

    哈瑞忍不住抬头看看静好,又看看母亲的表情。静好面色平静,母亲眉头皱着。

    BBC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的声音继续传来,静好也正听着,心想:亏着是光听声音,要是看到画面的话,更麻烦了。

    哈瑞母亲大概实在听不下去了,开始很客气地向静好发问。她用英文慢条斯理地讲话,静好听得明白,不过哈瑞还是给她翻译了一遍:“中国食品确实和我们西方食品不大一样,西方食品的原料一般都很清楚,可是像你们这些酱油、醋、肉松、粉丝以及水饺的馅儿,这些看不出是什么做出来的食品,到底是些什么原材料,是如何做出来的呀?新闻里现在讲的这些,是真的吗?”

    静好回答说:“哦,那个,我仔细听听他们说的是什么……”

    其实静好也不是学习食品生产流程和发酵工艺的,她也解释不清楚酱油和醋是怎么做出来的呀,还有肉松、粉丝和饺子馅,到底都有哪些原料和配料,她怎么能知道得清清楚楚呢?当然哈瑞母亲也不是真的想知道制作工艺,只是因为这新闻,突然对中国食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已。

    静好想一想,安慰哈瑞母亲说:“他们说的这些,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夸张了。不过,我这些都是在牛津当地的超市刚买的,既然能进口到英国,应该是质量有保证的,可以放心吃的。您觉得呢?”

    哈瑞的母亲点了点头,不过马上又耸了耸肩,似乎还挑眉撇了一下嘴角,意思大概是:“谁知道呢。”

    短暂的一小段空白,没人说话。

    只有哈瑞继续用水龙头洗菜的声音,和哈瑞母亲用不锈钢水果刀在塑料案板上切黄瓜的声音。没有人说话,客厅电视传来的BBC的报道声音就显得尤其大。静好内心里,比刚才还尴尬,真希望哈瑞能聊点别的话题。

    哈瑞母亲显然打算用黄瓜做蔬菜沙拉,其他几样原料:生菜叶子、胡萝卜片和紫甘蓝菜丝,都已经装进旁边那只大号的沙拉碗里了,不知味道会如何,单看颜色很好看。

    突然,哈瑞母亲又问:“静好,听说,你们中国人还会做假的鸡蛋和牛奶,还有假大米?做得像真的一样,完全分不出来真假?”

    静好一愣,咽了口唾沫,说:“哦,是有那样的报道,我也看过这种报道。不过,我从来没有见过假鸡蛋,假的牛奶,还有假大米。”

    哈瑞母亲说:“哦,是吗?那是因为你最近一直在英国生活吧。”语气带着点疑惑。

    静好说:“我确实从来没见过,有些新闻,可能是假的,太夸张了。”

    哈瑞母亲说:“是吗?你都没有见过那些东西?我看过电视新闻报道,是真的有这些东西,可是,你真的从来没有见过?”

    静好咽口唾沫,说:“我们国家,很大的。就算真的有,应该也只是极为个别的事情,就像英国也有牛肉饼当中发现掺假的马肉一样,不过,也是很少才能遇上的事情,不是吗?概率很小,并不普遍,就算真的有假牛奶、假鸡蛋,也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喝的牛奶都是假的,吃的鸡蛋都是假的......”

    哈瑞母亲又耸耸肩膀,说:“可是,真好,我真想不明白,连牛奶、鸡蛋和大米都能做出假的来,还和真的非常像,那是多么多么的不容易呀,那些人为什么不生产真牛奶、真鸡蛋、真大米呀?只要好好地照顾奶牛、养鸡,好好种植就可以了,那简简单单的多么容易?”

    静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尴尬地笑了笑。说实话,她也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地去做假鸡蛋、假牛奶和假大米呀!的确是不容易,匪夷所思!

    哈瑞故意转换话题说:“呃——,那个,说起来,你们中国人可真喜欢花时间在做饭上,呵呵,是吧静好?”

    静好回答说:“是的,中国人喜欢搞吃的,舍得花时间在这上面。”

    哈瑞说:“有人说,全世界最舍得花时间在吃上面的人,就是法国人和中国人,花费时间最少在做饭上面的人你猜猜看是哪几个国家的人?”

    静好说:“这个我知道的,你和我交流过这个话题的,我们国际学生中心的课外活动中,也专门组织活动,谈过这个内容,我记得,是英国人吧?要么就是德国人?”

    哈瑞说:“呵呵,我大概以前和你说过,我们英国人说,花时间和心思在吃上面最少的第一是德国人,第二是英国人。因为做饭最不好吃的是德国人,第二才是英国人。”

    静好笑了笑,说:“不过我看过一个专题片,德国人的厨具可是全世界花样最多、最全的”。

    哈瑞说:“嗯,德国人喜欢设计工具。”

    静好说:“不过,是不是德国人总说,英国人的饭最难吃?”

    哈瑞说:“是的,他们自己说德国人的饭第二难吃,说我们英国人才是花心思和时间在食物上最少的一种人,我们的饭最难吃!他们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饭最难吃,呵呵……”

    静好又咧嘴笑了一下。不过她只是嘴上笑。静好还在琢磨哈瑞母亲刚问的关于假鸡蛋、假牛奶和假大米的问题。她感到哈瑞母亲对自己和自己买的水饺也有一股子不信任。

    果然,静好煮了水饺摆在餐桌上,哈瑞母亲却不吃。静好想:也不怪她,换了任何一个人,不是太了解中国食物的人,只凭刚才听的BBC那一通报道,怕真是吃不下去。

    静好抬头扫了一眼电视机,这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电视已经关了。她在心里感谢哈瑞,她知道,他是个很为别人着想的人。

    哈瑞捧场,连吃四个饺子。一共二十四个水饺,剩下的二十个一大盘子,哈瑞母亲一个也不动,最后静好全部吃掉了,撑得难受,肚子滚圆,几乎站不起来,直打嗝。

    静好一下子吃那么多当然是赌气,也仿佛是说:我这些食物,没有毒,是安全的,是可口的,营养丰富,是好的!怕什么!

    可是哈瑞的母亲看到静好一个接一个吃那么多,有点儿被吓到了。

    在厨房里,哈瑞母亲从垃圾筐子里捡起那个装饺子的塑料袋子,看了看上面写的克数,悄悄问哈瑞:“她每顿饭都吃这么多吗?大约600克呢!还是,她一天只吃一顿饭……”

    哈瑞赶紧纠正了母亲的误解,用食指示意她小声:“嘘——,呃,母亲,不是的,她应该是不太高兴你问她那些东西都是什么原料,她觉得你质疑,怀疑,还有,不信任,所以,她故意都吃掉,大概是为了告诉你,这些东西好吃,也安全!”

    哈瑞母亲耸耸肩,似乎不能理解,说:“那她也没有必要吃那么多,几乎是暴饮暴食呀。”

    哈瑞说:“也没有600克那么多的,我吃了几个,估计,她最多也就吃了500克吧。”

    哈瑞母亲眼睛瞪圆了:“你觉得500克还不算多吗?天哪!”

    哈瑞说:“500克,当然不算太多了,你每天早晨喝牛奶,一杯就有300毫升吧,然后你再吃点面包和培根,还有水果,那加起来至少也要500克、600克吧。”

    哈瑞母亲却并不完全信服哈瑞的话,耸了耸肩膀,咧着嘴摇了摇头。

    饭后,三个人坐在客厅里喝了一壶红茶,静好大概是刚才吃饺子吃多了,总打嗝,不管和哈瑞说中文还是和哈瑞母亲讲英文,有时候一句话要分两三回才能讲全乎,自己也觉得大煞风景。

    聊了一会天,喝了几杯茶,打嗝才终于轻一些了,不想哈瑞的母亲竟然又问了静好一个更奇葩的问题:“真好,那个,在你们那里,真是要坐着牛车从山里出来去上学吗?”

    静好不知所措,望向哈瑞,哈瑞赶紧打个圆场,温和地问母亲到底是想要问哪方面的事情。

    哈瑞母亲这才说,自己前一天刚看了电视上播放的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孩子每天清晨先坐着牛车从山里出来,还要滑过一段危险的索道,才能到达河对岸,然后需要再步行一个小时去上学的故事。

    静好顿时无语,她似乎也看过百度新闻上的这个新闻故事,但是她真不知道该怎么跟哈瑞母亲解释这个事情,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是中国人的生活常态呢?她以为中国很多地方是蛮荒之地,像原始社会吗?

    想了一下,静好低声说:“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国家很大,可能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就像您看到的纪录片里的人,还必须只能那么不方便地走来走去,可是,在我生活的城市里,各种交通工具,公交车、地铁,都有的,并不比这里落后。例如我父母亲,也都有自己的汽车的。”

    哈瑞的母亲说:“哦,地铁,是的,的确很方便。我们英格兰150多年前就有地铁了。你刚才说,你们家每个人用一辆汽车?那真是太不环保了。我们英格兰,正相反,现在倒是很倡导使用脚踏车和步行的!”

    显然静好怎么说都不对,她赶紧补充:“哦,是的,我们好些城市里现在也是车满为患了,导致空气不好,确实应该提倡环保的出行方式,乘坐公交或者是用脚踏车,不过,很多中国人刚开始有了自己的私家汽车,所以,新鲜感大概还没有过去。”

    哈瑞母亲笑笑说:“哦,是这样。这倒也可以理解了。”

    静好接着解释:“再一个,我们的好多城市太大了,虽然发展水平可能不如英格兰的城市,不过往往一个城市就有这里的一个郡那么大,有自己的汽车还是方便一些......”

    哈瑞母亲面带微笑点点头。突然她又说:“哦,不过美国也很大,不是吗?可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比较环保。”

    静好咽下一口唾沫,压住一个往上蹿的饱嗝,继续解释说:“我父亲的车是学校的车,我父亲是大学教授,他是所在专业的负责人,所以一般有学校的公共用车接送他和几个同事上下班或者工作外出。我母亲的车,是自己家的车,不过她也不是总自己开车,需要的时候才用。很多时候,我们也乘坐公交车的。”

    哈瑞母亲说:“哦,但是你们中国人还是用汽车太多了,空气变得很糟糕是吧,我看BBC新闻说,100米外都看不见人?只要出门就要戴特殊的过滤口罩?”

    静好说:“有些地方会那样,但不是所有地方。我家乡城市在海边,还好一些的。”

    哈瑞母亲点点头,又问:“哦,那,你们普遍都用网络吗?就是,因特网。”

    静好起先以为自己听错了,一愣,之后回答说:“是的,我们当然也是用网络的,和这里一样,也是因特网。”

    哈瑞母亲说:“可是,我看了一个报道,说,你们有好些地方,还没有使用电?那怎么用网络?”

    静好点头说:“哦,那可能有极少的很偏远的山区没有通电吧,中国确实太大了,发展不均衡。”

    哈瑞的母亲又问:“哦,那你们能通电的地方,肯定也有大量的人在使用电脑了?”

    哈瑞赶紧咳嗽,悄悄对静好做鬼脸,让她别介意。

    静好暗想:难道我是从原始社会来的人吗?坐牛车上学?没有网络和电脑?有汽车的地方空气又都是糟糕到100米外看不清楚人?我们是有很多地方不好,可是,这一番话算什么呀,是您老人家心存偏见无知,还是我过于敏感?

    不过静好脸上依然保持微笑,没忍住打了一个饱嗝。

    她喝口水,礼貌地回答:“是的,电脑被中国人普遍使用,像我们家里有三台笔记本电脑,我爸爸妈妈和我,每个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我们用的网络和这里一样,也是无线网络,网速不错的,三个人同时用也不会慢。”

    哈瑞母亲很认真地点头,说:“哦,听你说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是不错的,和这里差不了太多。”

    静好听这话怪怪的,她笑笑,说:“当然,我们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欧洲比,尤其和英国比,很多方面肯定还是有些差距的。”

    哈瑞母亲在旁边点点头,起身又打开了电视机。

    哈瑞家的电视机,是许多中国人家早就淘汰的那种大厚电视机,差不多的中国人家庭早就用很薄的液晶电视机了,但是在许多英国人家里,依旧能看到这种大厚电视机。

    哈瑞母亲依旧看BBC的新闻频道,静好捏着一把汗,幸亏它没继续播出关注中国“丑恶现象”的报道。

    墙上的挂表滴滴答答,又枯坐了几分钟,静好微笑着起身,说要回住处。哈瑞和母亲都没有挽留静好,英国人不喜欢硬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他们认为那样不尊重他人,这点有时候好,有时候在中国人看来,却显得不热情。哈瑞起身要送她,静好说不用。哈瑞于是只送到门口。

    走在回海德里道28号的路上,提着自己带去的酱油、醋和肉松,她心里挺委屈。

    像静好这种独生子女,在中国,从小到大,还从来没有这么热情高涨地主动要去给谁(甚至包括她自己父母)做顿饭菜吃。哈瑞母亲说的那些话,激发出静好心里很强烈的一种委屈。

    但是,对哈瑞母亲来说,可能也是些大实话,是她内心真实感受。而且哈瑞母亲也许没有恶意,她对中国了解得太少,听到看到这些奇闻异事,简直就是全部了。

    静好回到住处,餐厅里再也碰不到陈先生为大家沏好热红茶等着他们回来喝,她眼前恍惚出现了原先热闹的画面,感到孤单。

    静好一直以为自己和同龄人比,是坚强的那一类,可是,她站在厨房里,一边抬手往橡木壁柜贴着自己英文名字的那扇小门里放酱油、醋和肉松,一边就难过起来,流泪了,倒也并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事情,就是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她甚至有点盼着陈先生说的那几个瑞典男生赶紧搬进来。现在这整栋房子里,走到哪里都只有她一个人,实在太空了。

章节目录

真好与哈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大菲Faye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菲Faye并收藏真好与哈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