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厘岛边吃晚餐边赏日落是最美的享受。那里的大排档在海滩上大大小小一字排开,客人用餐的桌椅凉棚就散布在海滩上,坐下来等上菜的功夫,太阳正好慢慢落下海平面,映得整个海滩金黄一片。
烧烤是用干燥的椰子壳做燃料,再配上黄油蒜蓉和当地特色的咖哩酱。天色暗了,服务生就会给每桌的客人点上两盏蜡烛,海滩上的蜡烛灯于是连成了片,随着海风欢快地跳动着……
将糊状的肉泥裹在竹签上进行烧烤。配上巴厘特色酱汁,其味道大多微甜、微辣。根据肉的不同,沙嗲也分为鸡肉串、猪肉串等不同种类。
特色是豆发,一种豆类发酵食品。据说系爪哇人发明的,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做法并不复杂,先把黄豆去皮煮熟,再接种真菌并用香蕉叶包裹发酵3648小时,最后的成品是白色或黄色的饼状物。
天贝是营养又健康的食品,与豆腐、纳豆齐名,当地人干脆把每天吃苹果,医生不找我”这句民间谚语,改成每天吃天贝,健康一百岁。餐桌上离不开天贝,既当主食又当点心,可依口味喜好,烹调出不同的美食,变成万能食材和肉类替代品。
第二天坐船,去寻找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已经存活两亿年的史前巨兽的后代……
科罗多巨蜥!
恐怖片里才会出现的货,嘴大牙尖,随便一长就是3、4米,体重200多斤,尾巴轻轻一扫一头牛就应声倒地。吃东西不用嚼,像鳄鱼一样直接用吞。食谱遍及所有种类的动物,偶尔也吃个人换个口味。
最可怕的是它虽然庞大却不笨重,跑起来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30公里。逮到你爪子都不用抬,直接将口水喷到你身上,直接中毒歇菜。
就算是科莫多龙的发现史,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惊悚片情节:从流放罪犯的小岛,到毛骨悚然的吃人传闻,再到被低空飞行的驾驶员意外证实,直到勇闯无名岛的第一次科考......
这一切发生在上世纪初,火山和地震造就与世隔绝的生态环境,才让人类直到现在还能有幸目睹到这一与恐龙同时代的爬行动物。
踏着晨曦出海,温暖的色调照亮未醒的夜,映得天边的群山间,也是一片金黄。航行在sape海峡间,风浪不大,平稳得如同身处平地一般,即便身处船头,也可以做一个深邃的眺望,看看远方氤氲之气下层峦叠嶂的美好。
当在海上飘荡将近两小时后,其实变得有些无趣,看着谷歌地图上龟速前进的轨迹,总觉得科莫多岛依旧遥遥无期。散落在大海中的小岛倒是一个个路过,但大多荒芜得只有孤零零的几棵树,就像国家地理中提到的稀树草原一样。
面对无聊,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点乐子,突然发现一只状如乌龟的岛屿,翘着头横亘在航路上。结果走近才发现走了样,所谓的乌龟却是隔着好远的两座小岛,所以眼睛看到的其实只是主观意义上的想象,客观存在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运气不错偶遇海豚,先是三两只出现在视野内,只露出尖尖的鱼鳍,然后扫视周围,才发现竟然是一大群海豚。船长很淡定的关闭航船马达,就这样飘荡在印度洋上,静静的看着这群精灵从我们的身边擦肩而过,偶有探出头来的,只是直到彻底消失在视野之中,终究没有一跃而起。
大船逐渐靠岸,水手一跃而下,熟练的绑定绳索。心念念的科莫多岛,终于在四个多小时的航行之后,顺利抵达。
来到保护区,这也是全球范围内仅存的科莫多龙。这里无意冒犯,甚至女同胞如果来例假是不被允许进入科莫多保护区的,这倒不是歧视,而是科莫多龙这货十分嗜血,对于血腥味特别敏感,脑补一个如同恐龙般的吸血鬼……
庄臣有些担心这一路看不到真正的科莫多龙,结果就在想的时候,就被向导发现一只,还竟然就在栈桥下。初见的科莫多龙,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恐怖,甚至有着呆萌的表情,躲在阴凉处,也无意于搭理这群不速之客。
这时候一个皮肤黝黑、面带微笑的年轻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示意不要太靠近科莫多龙。他就是保护区的管理员之一,手上拿着的前面有分叉的竹竿就是保护游人的专用工具,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看他们真正使用过,不过看样子大概应该是可以架住科莫多龙脖子的,网上也有说是戳科莫多龙双眼的,听起来还是有些奇葩。
刚离开服务中心不远,就在支起的房屋下又发现一只,感觉科莫多龙其实跟当地人还是比较亲近,生活起居一上一下,好像也互不干涉似的。不过可以看出这一只比之前栈桥下的那一只要警觉一些,锋利的爪子在地上来回磨动。
进入正午的热带森林,虽然没有东南亚雨林那种常见的盘根错节,但依然葱郁得环绕四周,林间不断的响动,有各种鸟叫声,也有风掠过树丛时的簌簌声响。
第一次看到长在大树之上的棉花,完全颠覆了之前对于棉花的认识,印象中的棉花不应该都是类似于茶叶那种,触手可及就能采摘的?
一个转角之后,主角出现,这只野外状态下的科莫多龙略精瘦,望着一群不速之客,显得略懵懂。不过可以看出它的警觉,探着头四下里张望,头颈间隆起的血管,好像随时都会爆发一样。
曾经翻过几次白眼,表情恐怖,不知道这意味着啥,难道是对于众人的不屑,还是说警报解除,或者是酝酿攻击……
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还真不少。比如一个抬头就能望见这只白色的鹦鹉,挺立在干枯的树干上,非常像里约大冒险里的节奏。
海边的小鹿,优雅的漫步在带着仙气儿的树丛间,很难想象在它不远处就隐藏着危机四伏的科莫多龙。
往返于茂密树林与屋舍间啄食的乌鸦们,扯着嗓子鸣叫出奇怪的声响。压轴的依然是科莫多龙,这一只栖居在海边不远处,是在科莫多岛上遇见的第四只,身形明显壮硕不少,趴在地上,享受着慵懒的午后。
到达林卡岛的loh buaya自然保护区的时候,其实已经接近傍晚,比预计的时间晚将近两个小时。航船行驶在林卡岛深邃的港湾之中,四周被连绵起伏的山丘包裹,早已经没有大海的一望无际。
入口生长着大片红树林,经常看《国家地理》念叨这种植物,因为它不仅作为生态环境好坏的指标,更是防风消浪的海岸卫士。
进入保护区需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土路,然后经过一段业已干涸的湿地栈道。诡异的保护区大门就建在栈道之上,旁边挺立着高大的科莫多龙像,这次倒一改这边喜欢写实的风格,看上去略萌,只是体型看上去比实际还要大很多。
湿地里有一只孤零零的猴子,望着我们的到来没有任何好脾气,一边挪动着位置,一边发出严厉的吼叫,大概也是警惕同胞,岛上来一群陌生人。
还在谈话间突然一阵骚动,原来一只科莫多龙从旁边经过,转移的速度倒是如传说中的迅速,以至于众人刚拿出相机,这个家伙已经不见了。
于是大家紧跟着安全员寻路而去,然后就发现了这货,此时倒是一脸无辜的表情,刚才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着实吓人一跳。
烧烤是用干燥的椰子壳做燃料,再配上黄油蒜蓉和当地特色的咖哩酱。天色暗了,服务生就会给每桌的客人点上两盏蜡烛,海滩上的蜡烛灯于是连成了片,随着海风欢快地跳动着……
将糊状的肉泥裹在竹签上进行烧烤。配上巴厘特色酱汁,其味道大多微甜、微辣。根据肉的不同,沙嗲也分为鸡肉串、猪肉串等不同种类。
特色是豆发,一种豆类发酵食品。据说系爪哇人发明的,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做法并不复杂,先把黄豆去皮煮熟,再接种真菌并用香蕉叶包裹发酵3648小时,最后的成品是白色或黄色的饼状物。
天贝是营养又健康的食品,与豆腐、纳豆齐名,当地人干脆把每天吃苹果,医生不找我”这句民间谚语,改成每天吃天贝,健康一百岁。餐桌上离不开天贝,既当主食又当点心,可依口味喜好,烹调出不同的美食,变成万能食材和肉类替代品。
第二天坐船,去寻找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已经存活两亿年的史前巨兽的后代……
科罗多巨蜥!
恐怖片里才会出现的货,嘴大牙尖,随便一长就是3、4米,体重200多斤,尾巴轻轻一扫一头牛就应声倒地。吃东西不用嚼,像鳄鱼一样直接用吞。食谱遍及所有种类的动物,偶尔也吃个人换个口味。
最可怕的是它虽然庞大却不笨重,跑起来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30公里。逮到你爪子都不用抬,直接将口水喷到你身上,直接中毒歇菜。
就算是科莫多龙的发现史,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惊悚片情节:从流放罪犯的小岛,到毛骨悚然的吃人传闻,再到被低空飞行的驾驶员意外证实,直到勇闯无名岛的第一次科考......
这一切发生在上世纪初,火山和地震造就与世隔绝的生态环境,才让人类直到现在还能有幸目睹到这一与恐龙同时代的爬行动物。
踏着晨曦出海,温暖的色调照亮未醒的夜,映得天边的群山间,也是一片金黄。航行在sape海峡间,风浪不大,平稳得如同身处平地一般,即便身处船头,也可以做一个深邃的眺望,看看远方氤氲之气下层峦叠嶂的美好。
当在海上飘荡将近两小时后,其实变得有些无趣,看着谷歌地图上龟速前进的轨迹,总觉得科莫多岛依旧遥遥无期。散落在大海中的小岛倒是一个个路过,但大多荒芜得只有孤零零的几棵树,就像国家地理中提到的稀树草原一样。
面对无聊,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点乐子,突然发现一只状如乌龟的岛屿,翘着头横亘在航路上。结果走近才发现走了样,所谓的乌龟却是隔着好远的两座小岛,所以眼睛看到的其实只是主观意义上的想象,客观存在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运气不错偶遇海豚,先是三两只出现在视野内,只露出尖尖的鱼鳍,然后扫视周围,才发现竟然是一大群海豚。船长很淡定的关闭航船马达,就这样飘荡在印度洋上,静静的看着这群精灵从我们的身边擦肩而过,偶有探出头来的,只是直到彻底消失在视野之中,终究没有一跃而起。
大船逐渐靠岸,水手一跃而下,熟练的绑定绳索。心念念的科莫多岛,终于在四个多小时的航行之后,顺利抵达。
来到保护区,这也是全球范围内仅存的科莫多龙。这里无意冒犯,甚至女同胞如果来例假是不被允许进入科莫多保护区的,这倒不是歧视,而是科莫多龙这货十分嗜血,对于血腥味特别敏感,脑补一个如同恐龙般的吸血鬼……
庄臣有些担心这一路看不到真正的科莫多龙,结果就在想的时候,就被向导发现一只,还竟然就在栈桥下。初见的科莫多龙,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恐怖,甚至有着呆萌的表情,躲在阴凉处,也无意于搭理这群不速之客。
这时候一个皮肤黝黑、面带微笑的年轻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示意不要太靠近科莫多龙。他就是保护区的管理员之一,手上拿着的前面有分叉的竹竿就是保护游人的专用工具,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看他们真正使用过,不过看样子大概应该是可以架住科莫多龙脖子的,网上也有说是戳科莫多龙双眼的,听起来还是有些奇葩。
刚离开服务中心不远,就在支起的房屋下又发现一只,感觉科莫多龙其实跟当地人还是比较亲近,生活起居一上一下,好像也互不干涉似的。不过可以看出这一只比之前栈桥下的那一只要警觉一些,锋利的爪子在地上来回磨动。
进入正午的热带森林,虽然没有东南亚雨林那种常见的盘根错节,但依然葱郁得环绕四周,林间不断的响动,有各种鸟叫声,也有风掠过树丛时的簌簌声响。
第一次看到长在大树之上的棉花,完全颠覆了之前对于棉花的认识,印象中的棉花不应该都是类似于茶叶那种,触手可及就能采摘的?
一个转角之后,主角出现,这只野外状态下的科莫多龙略精瘦,望着一群不速之客,显得略懵懂。不过可以看出它的警觉,探着头四下里张望,头颈间隆起的血管,好像随时都会爆发一样。
曾经翻过几次白眼,表情恐怖,不知道这意味着啥,难道是对于众人的不屑,还是说警报解除,或者是酝酿攻击……
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还真不少。比如一个抬头就能望见这只白色的鹦鹉,挺立在干枯的树干上,非常像里约大冒险里的节奏。
海边的小鹿,优雅的漫步在带着仙气儿的树丛间,很难想象在它不远处就隐藏着危机四伏的科莫多龙。
往返于茂密树林与屋舍间啄食的乌鸦们,扯着嗓子鸣叫出奇怪的声响。压轴的依然是科莫多龙,这一只栖居在海边不远处,是在科莫多岛上遇见的第四只,身形明显壮硕不少,趴在地上,享受着慵懒的午后。
到达林卡岛的loh buaya自然保护区的时候,其实已经接近傍晚,比预计的时间晚将近两个小时。航船行驶在林卡岛深邃的港湾之中,四周被连绵起伏的山丘包裹,早已经没有大海的一望无际。
入口生长着大片红树林,经常看《国家地理》念叨这种植物,因为它不仅作为生态环境好坏的指标,更是防风消浪的海岸卫士。
进入保护区需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土路,然后经过一段业已干涸的湿地栈道。诡异的保护区大门就建在栈道之上,旁边挺立着高大的科莫多龙像,这次倒一改这边喜欢写实的风格,看上去略萌,只是体型看上去比实际还要大很多。
湿地里有一只孤零零的猴子,望着我们的到来没有任何好脾气,一边挪动着位置,一边发出严厉的吼叫,大概也是警惕同胞,岛上来一群陌生人。
还在谈话间突然一阵骚动,原来一只科莫多龙从旁边经过,转移的速度倒是如传说中的迅速,以至于众人刚拿出相机,这个家伙已经不见了。
于是大家紧跟着安全员寻路而去,然后就发现了这货,此时倒是一脸无辜的表情,刚才那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着实吓人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