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农历七月十五之期,后人需要预备中元祭祖之物,剪纸钱,折元宝,写包袱等。中元之期,鬼节至,鬼门开,祖魂回乡,后人将会在祠堂里供奉着列祖列宗灵牌的神龛前,上供品,放鞭炮,拈香祭拜,焚烧冥钱,以示孝敬,传达追思。
小时候做祭物,全家齐动手。弟弟裁白纸翦铜钱,妹妹用正方形金色裱纸折元宝,父亲将黄火纸叠成包袱状,又包上白纸皮。母亲抓几撮薯粉撒铜饭勺内,添点水,放灶火上烤,边烤边搅,做成土浆糊,粘合包袱上的白纸皮边角。袁秋华在石砚台磨墨汁,拿毛笔醮墨,在包袱白纸皮正面提笔写字,右首是尊祖父袁公雪庵大人收用,中间是中元之期化财,左下首是愚孙焕轩具袱十大包。白纸皮反面写个大大的“封”字。祭物,祖上三代,考妣都要敬奉,现下三代,男丁人人都要献给,往往一箩筐,每每忙活一整天。
眼下,全家人除了袁秋华在乡下老家,其他人都在县城。祖祠,祖坟在瑶山,父亲嘱咐她代劳,还吩咐她一定要在爷爷像前上香,奶奶坟头祭拜。奶奶坟头,袁秋华知道,但爷爷像她却不晓得在哪。她依照父亲的指示,站在木椅上,从楼角书橱的顶格,找到红木盒,拿出棉布袋,抽取被防潮油纸层层包裹的镜框。她将油纸包平放书桌,解开捆绑的麻绳,拆开油纸,捧起镜框。
镜框内是张黑白老相片,男女合影照。男生身材高大,白衬衫,白手套,米色西装笔挺,黑皮鞋锃亮,金丝边眼镜,蓬松偏分头,发三七开,额发卷曲上扬,三五根散发斜垂,悬浮眉宇,侧发齐耳,扬溢着白面书生的气质,扮相却颇为西洋化,蚕眉大眼,双眼皮密长睫,目光深邃,鼻直口方,人中宽,下巴圆,笑逐颜开,双酒窝都有心花怒放,嘴角眉梢都是明媚阳光,又和善,又斯文,又有型,又有范,帅呀!在帅大叔脸上找不出一丝的瑕疵,嗯,不应该用帅来形容,她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气场,总之看着就舒服,就亲切,这种感觉她在别人身上没有看到过。女生小巧玲珑,穿着一身红底织锦满绣着金丝凤凰的旗袍,立领,斜襟,盘扣,左右两面开叉,金线红绒滚边,看做工实在了得。瓜子脸,肌肤白皙,五官精致,唇红齿白,眼黑睫毛长,圆月眼镜,发髻高盘,腰肢细软,红丝袜,红高跟鞋,她眉开眼笑,小鸟依人靠在他身旁,头与他肩持平,粉面含春,神情羞羞答答。相片底部,印注一行小字,袁世杰,李昌瑛新婚摄影留念,1934年,武昌袁公馆,膺楼大厅。
此何等伉俪?一个潇洒儒雅,丰神俊朗,一个温婉端庄,清丽洁雅,郎才女貌,男沉稳,女娴静,四只眼对四只眼,旗鼓相当。呵,这就是爷爷和奶奶啊!小时候,父亲只告诉她,“在你出生之前,爷爷奶奶已不在人世”,诸如名讳,长相,经历,事迹,一概闭口不说。每逢节日祭拜,父亲也是独去独回,偷偷摸摸像做贼。对于爷爷奶奶,袁秋华只道俩老同穴长眠九泉,未听其名,未见其人,不知音容相貌,做梦也没个具体身影,偶尔想像老人的言行容貌,无非是用乡村普通糟老头,枯老太做样板。直到海峡两岸建交,恢复民间通讯来往,她才从大人们的只言片语中,得知爷爷埋在台湾,奶奶葬在瑶山,夫妻隔着万水涛涛千山重重。稍长,她随父亲给奶奶扫墓,祭拜,叩头,长辈相聚,酒桌谈论,经常提起爷爷奶奶,道其文彩卓绝,事业丰伟,属民国风流人物,叹其书生意气抑郁寡欢,命里多磨难,惜其天各一方,埋骨异乡。年少懵懂时,她再想像他们,不是出于看书的浮想生发,就是源于看电视的触景发挥,年青是才子佳人,恩爱佳偶,中年是阔佬阔太,浪子怨妇,老年是独守孤灯,寒苦伶仃。
对爷爷奶奶的相貌,袁秋华不识得,可武昌袁公馆,膺楼大厅,她却十分熟悉。作为知青子女回城的她,户口便迁入袁公馆,且在武昌生活与工作了五年,对爷爷奶奶的事也略知一二。但长在红旗下的后人小孙,对祖辈的前朝旧事,有着天然的隔膜,况且面也没见过,影也无从觅,除了血脉之缘,亲情无从谈起,怀念更无源头,与现实生活还毫无关联,漠不关心也是常理。
看着爷爷卷曲上扬的额发,袁秋华抚摸自己的波浪头,这天生的“自然卷”发式,算是找到了断代遗传的基因密道。三叔与爷爷极像,尤其是五官,简直是倒模,父亲只传有寿星眉,虽然身材和爷爷无异,脸形眉目却像奶奶,清秀有余,刚毅不足。袁秋华端详相片,越看越感觉自己和奶奶相像,面部轮廊,五官排列,身瘦体弱,骨节小巧,肌肤滑嫩。怪不得叔公们一直唤我“小瑛”?乡村有种说法,崽像娘,命好不用忙,女像爹,富贵自来牵。
袁秋华感慨遗传的神奇,也激起她对俩老的好奇,当年拍结婚照时,绝对想不到会变成遗照啊!她打开谱柜,找到1998年续修的袁氏族谱。她坐在书桌前,摊开族谱,一页页慢慢翻,顺谱系枝节,沿着一世祖二房头的主干,一路查下去,在曾祖之下,父亲之上,看到二人的名字。袁秋华一拍额头,呵,果真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她又从族谱中翻找名人传记,阅览二人生平简介,事迹评述。
袁世杰(1891-1981),名世杰,字汉淮,龙山县瑶山岛回头岭人。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著有《比较宪法》,《宪法原理》,《中国奴婢制度史》,《故宫名画300种》,《艺苑遗珍》等。
袁世杰自小聪慧,四岁入家塾读书,于诸生中年龄最小,学业最优,深得业师周芷熙赞许。12岁时,业师力荐其父送他至武昌念书。在武昌,适鄂督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城内创办现代式高等小学五所,招收民间十四岁左右的秀良子弟为生。袁世杰应试时,因年龄小,个子矮,一名姓骆的主考官在接收还是不接收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当即报告张之洞。张之洞摸了摸袁世杰的礼帽,问:叫什么名字?住什么地方?
袁世杰挺起胸膛:本人袁世杰,家住龙山县瑶山岛回头岭。
这么小,为什么要来武昌读书?
为人杰,为尧舜。
张之洞一惊,批准袁世杰报名考试,结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武昌南路小学。三年毕业后,入湖北优级师范理化专科学校学习三年。其间,与李四光,石瑛,郭泰祺等义结金兰。宣统三年,袁世杰以最优等成绩考入洋务派首领盛宣怀创办的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
在北洋大学求学不到一年,武昌起义爆发。袁世杰立即投身革命,辍学南归,返回武昌参加起义,担任都督黎元洪的秘书,参加了守城战斗,并受都督府委派,圆满完成了“赴湘请师,驰援武昌”的任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杰考取官费留学名额,飘洋过海,浪迹天涯。先赴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求学,获政治经济硕士学位。随后转赴法国,入巴黎大学研究法学,于1920年获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
1922年回国,应北京大学校长元培的邀请,赴北京大学法学系任教,先是教授,后任法律系主任,他所撰《比较宪法》讲义,在北大独树一帜,嗣经商务印书馆印行,立即为全国各著名大学广泛采用。期间,与同在北大任教的李四光(地质系教授),石瑛(化学系教授)等,课暇经常在一起研讨学问,分析时事。后与李大钊等发起组织“民权大同盟”,又与胡适之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湖北三杰”奉元培之命,筹建武汉大学,李四光为“建委会”委员长。历时两年,武汉大学初具规模,吸纳大批优秀学者前来任教,袁世杰任武汉大学校长,兼法学院院长,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石瑛任工学院院长。
1932年,袁世杰进入政界,历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职,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宣传部长,外交部长等职。“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蒋介石于1938年设立军事参事室,任命袁世杰为参事室主任。袁世杰低调,谨慎且认真,这是一个实权极大的官职,有关国共关系、军事、外交、财政、工业、战后复员等重大问题,一般都要让参事室——高级智囊团出谋划策,为蒋介石最后裁决提供重要参考。1945年,蒋介石为赢得全面内战的时间,委派王世杰和张治中赴西安和中共和谈。8月,为了戳穿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系天下之安危,以弥天大勇,来到重庆,终于达成了《双十协定》的签字,袁世杰为国民党方签字成员之一。但蒋介石并不执行《双十协定》,在签字的第三天,又下达所谓“剿匪”密令,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内战还是爆发,袁世杰吁天长叹,却无力回天。
共事多年的同僚顾维钧曾评道:杰公的气质,尤不宜于官场生涯。官场习气,多的是巧言令色之辈,而他要言不烦,不苟言笑;官场习气,多的是酒肉征逐的应酬,而他生活谨饬,几乎全涯无世俗的嗜好。单单这两款,就足以使他独来独往,无朋党奥援。
解放前去了台湾,后另组家庭,于1950年出任“总统府秘书长”,后因案辞职。1970年受聘任“总统府资政”。 1981年3月病殁于台湾荣民医院。遗嘱墓碑仅书“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袁世杰先生之墓”。
小时候做祭物,全家齐动手。弟弟裁白纸翦铜钱,妹妹用正方形金色裱纸折元宝,父亲将黄火纸叠成包袱状,又包上白纸皮。母亲抓几撮薯粉撒铜饭勺内,添点水,放灶火上烤,边烤边搅,做成土浆糊,粘合包袱上的白纸皮边角。袁秋华在石砚台磨墨汁,拿毛笔醮墨,在包袱白纸皮正面提笔写字,右首是尊祖父袁公雪庵大人收用,中间是中元之期化财,左下首是愚孙焕轩具袱十大包。白纸皮反面写个大大的“封”字。祭物,祖上三代,考妣都要敬奉,现下三代,男丁人人都要献给,往往一箩筐,每每忙活一整天。
眼下,全家人除了袁秋华在乡下老家,其他人都在县城。祖祠,祖坟在瑶山,父亲嘱咐她代劳,还吩咐她一定要在爷爷像前上香,奶奶坟头祭拜。奶奶坟头,袁秋华知道,但爷爷像她却不晓得在哪。她依照父亲的指示,站在木椅上,从楼角书橱的顶格,找到红木盒,拿出棉布袋,抽取被防潮油纸层层包裹的镜框。她将油纸包平放书桌,解开捆绑的麻绳,拆开油纸,捧起镜框。
镜框内是张黑白老相片,男女合影照。男生身材高大,白衬衫,白手套,米色西装笔挺,黑皮鞋锃亮,金丝边眼镜,蓬松偏分头,发三七开,额发卷曲上扬,三五根散发斜垂,悬浮眉宇,侧发齐耳,扬溢着白面书生的气质,扮相却颇为西洋化,蚕眉大眼,双眼皮密长睫,目光深邃,鼻直口方,人中宽,下巴圆,笑逐颜开,双酒窝都有心花怒放,嘴角眉梢都是明媚阳光,又和善,又斯文,又有型,又有范,帅呀!在帅大叔脸上找不出一丝的瑕疵,嗯,不应该用帅来形容,她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气场,总之看着就舒服,就亲切,这种感觉她在别人身上没有看到过。女生小巧玲珑,穿着一身红底织锦满绣着金丝凤凰的旗袍,立领,斜襟,盘扣,左右两面开叉,金线红绒滚边,看做工实在了得。瓜子脸,肌肤白皙,五官精致,唇红齿白,眼黑睫毛长,圆月眼镜,发髻高盘,腰肢细软,红丝袜,红高跟鞋,她眉开眼笑,小鸟依人靠在他身旁,头与他肩持平,粉面含春,神情羞羞答答。相片底部,印注一行小字,袁世杰,李昌瑛新婚摄影留念,1934年,武昌袁公馆,膺楼大厅。
此何等伉俪?一个潇洒儒雅,丰神俊朗,一个温婉端庄,清丽洁雅,郎才女貌,男沉稳,女娴静,四只眼对四只眼,旗鼓相当。呵,这就是爷爷和奶奶啊!小时候,父亲只告诉她,“在你出生之前,爷爷奶奶已不在人世”,诸如名讳,长相,经历,事迹,一概闭口不说。每逢节日祭拜,父亲也是独去独回,偷偷摸摸像做贼。对于爷爷奶奶,袁秋华只道俩老同穴长眠九泉,未听其名,未见其人,不知音容相貌,做梦也没个具体身影,偶尔想像老人的言行容貌,无非是用乡村普通糟老头,枯老太做样板。直到海峡两岸建交,恢复民间通讯来往,她才从大人们的只言片语中,得知爷爷埋在台湾,奶奶葬在瑶山,夫妻隔着万水涛涛千山重重。稍长,她随父亲给奶奶扫墓,祭拜,叩头,长辈相聚,酒桌谈论,经常提起爷爷奶奶,道其文彩卓绝,事业丰伟,属民国风流人物,叹其书生意气抑郁寡欢,命里多磨难,惜其天各一方,埋骨异乡。年少懵懂时,她再想像他们,不是出于看书的浮想生发,就是源于看电视的触景发挥,年青是才子佳人,恩爱佳偶,中年是阔佬阔太,浪子怨妇,老年是独守孤灯,寒苦伶仃。
对爷爷奶奶的相貌,袁秋华不识得,可武昌袁公馆,膺楼大厅,她却十分熟悉。作为知青子女回城的她,户口便迁入袁公馆,且在武昌生活与工作了五年,对爷爷奶奶的事也略知一二。但长在红旗下的后人小孙,对祖辈的前朝旧事,有着天然的隔膜,况且面也没见过,影也无从觅,除了血脉之缘,亲情无从谈起,怀念更无源头,与现实生活还毫无关联,漠不关心也是常理。
看着爷爷卷曲上扬的额发,袁秋华抚摸自己的波浪头,这天生的“自然卷”发式,算是找到了断代遗传的基因密道。三叔与爷爷极像,尤其是五官,简直是倒模,父亲只传有寿星眉,虽然身材和爷爷无异,脸形眉目却像奶奶,清秀有余,刚毅不足。袁秋华端详相片,越看越感觉自己和奶奶相像,面部轮廊,五官排列,身瘦体弱,骨节小巧,肌肤滑嫩。怪不得叔公们一直唤我“小瑛”?乡村有种说法,崽像娘,命好不用忙,女像爹,富贵自来牵。
袁秋华感慨遗传的神奇,也激起她对俩老的好奇,当年拍结婚照时,绝对想不到会变成遗照啊!她打开谱柜,找到1998年续修的袁氏族谱。她坐在书桌前,摊开族谱,一页页慢慢翻,顺谱系枝节,沿着一世祖二房头的主干,一路查下去,在曾祖之下,父亲之上,看到二人的名字。袁秋华一拍额头,呵,果真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她又从族谱中翻找名人传记,阅览二人生平简介,事迹评述。
袁世杰(1891-1981),名世杰,字汉淮,龙山县瑶山岛回头岭人。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著有《比较宪法》,《宪法原理》,《中国奴婢制度史》,《故宫名画300种》,《艺苑遗珍》等。
袁世杰自小聪慧,四岁入家塾读书,于诸生中年龄最小,学业最优,深得业师周芷熙赞许。12岁时,业师力荐其父送他至武昌念书。在武昌,适鄂督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城内创办现代式高等小学五所,招收民间十四岁左右的秀良子弟为生。袁世杰应试时,因年龄小,个子矮,一名姓骆的主考官在接收还是不接收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当即报告张之洞。张之洞摸了摸袁世杰的礼帽,问:叫什么名字?住什么地方?
袁世杰挺起胸膛:本人袁世杰,家住龙山县瑶山岛回头岭。
这么小,为什么要来武昌读书?
为人杰,为尧舜。
张之洞一惊,批准袁世杰报名考试,结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武昌南路小学。三年毕业后,入湖北优级师范理化专科学校学习三年。其间,与李四光,石瑛,郭泰祺等义结金兰。宣统三年,袁世杰以最优等成绩考入洋务派首领盛宣怀创办的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
在北洋大学求学不到一年,武昌起义爆发。袁世杰立即投身革命,辍学南归,返回武昌参加起义,担任都督黎元洪的秘书,参加了守城战斗,并受都督府委派,圆满完成了“赴湘请师,驰援武昌”的任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杰考取官费留学名额,飘洋过海,浪迹天涯。先赴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求学,获政治经济硕士学位。随后转赴法国,入巴黎大学研究法学,于1920年获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
1922年回国,应北京大学校长元培的邀请,赴北京大学法学系任教,先是教授,后任法律系主任,他所撰《比较宪法》讲义,在北大独树一帜,嗣经商务印书馆印行,立即为全国各著名大学广泛采用。期间,与同在北大任教的李四光(地质系教授),石瑛(化学系教授)等,课暇经常在一起研讨学问,分析时事。后与李大钊等发起组织“民权大同盟”,又与胡适之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湖北三杰”奉元培之命,筹建武汉大学,李四光为“建委会”委员长。历时两年,武汉大学初具规模,吸纳大批优秀学者前来任教,袁世杰任武汉大学校长,兼法学院院长,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石瑛任工学院院长。
1932年,袁世杰进入政界,历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职,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宣传部长,外交部长等职。“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蒋介石于1938年设立军事参事室,任命袁世杰为参事室主任。袁世杰低调,谨慎且认真,这是一个实权极大的官职,有关国共关系、军事、外交、财政、工业、战后复员等重大问题,一般都要让参事室——高级智囊团出谋划策,为蒋介石最后裁决提供重要参考。1945年,蒋介石为赢得全面内战的时间,委派王世杰和张治中赴西安和中共和谈。8月,为了戳穿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系天下之安危,以弥天大勇,来到重庆,终于达成了《双十协定》的签字,袁世杰为国民党方签字成员之一。但蒋介石并不执行《双十协定》,在签字的第三天,又下达所谓“剿匪”密令,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内战还是爆发,袁世杰吁天长叹,却无力回天。
共事多年的同僚顾维钧曾评道:杰公的气质,尤不宜于官场生涯。官场习气,多的是巧言令色之辈,而他要言不烦,不苟言笑;官场习气,多的是酒肉征逐的应酬,而他生活谨饬,几乎全涯无世俗的嗜好。单单这两款,就足以使他独来独往,无朋党奥援。
解放前去了台湾,后另组家庭,于1950年出任“总统府秘书长”,后因案辞职。1970年受聘任“总统府资政”。 1981年3月病殁于台湾荣民医院。遗嘱墓碑仅书“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袁世杰先生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