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已经准备走人了。不然他还待在津门作甚呢?鞑子根本不会大举来攻杀。就是一直骚扰安西堡的祖可法部,也全是不被他看在眼里的汉兵。
当然了,这些人肯定也不会被鞑子看在眼里。不然看北塘外的那支兵马,内里就有八旗鞑子和乌真超哈兵,有一门门的大炮,看他们是怎么打仗的?
那都在北塘外头修起了一座兵堡了。从来不主动的去硬拼北塘北营炮台。只偶尔叫津门总兵白广恩领兵来佯攻。
哪里似祖可法啊,隔三差五的就来偷袭,完全是靠人命来拖延工程的进度。郑芝龙在津门已经呆的没意思了。
毕竟就他现在手心里的这点人马,守在津门卫是安如泰山,可要想对京城有想法,就太痴心妄想了。
所以啊,等到安西堡筑成,那津门卫的整个防御圈也就大致齐活了。他就领兵带船北上。不是南下,而是北上。临走之前他会好好的在关外逛一逛。
郑军眼下的陆上战力是守有余而攻不足,但这也要看鞑子是什么样的。多尔衮举大兵南下入关,关外鞑子的实力还能跟原先一样吗?这绝对不可能啊。
郑芝龙忽的引兵杀到了关外,恐怕多尔衮在关内都要坐不安稳了。毕竟八旗的眷属,还有盛京城的一班子王公贵族,以及小皇帝顺治,那都还在关外呢。
所以,这也就给了他上岸逞一把威风的机会不是?
毕竟随后的一两年里他都不太可能北上的。因为啊,若是一切都顺利的话,就现在的天下局势,在郑芝龙看,那就是一个僵局。
郑军在关外、津门还有齐鲁,对满清都有牵制,但也只是牵制。依旧是守有余而攻不足。
而李自成似乎也稳住了脚跟,靠着晋西的险要地势,靠着潼关的险要,李自成只要能稳下来似乎也能守住半壁江山的半壁江山……
而明军就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别看崇祯帝干的热火朝天,而左良玉也没跟金陵政权翻脸,可南明兵马的战力之弱,所谓‘百万大军’的实力之虚假,叫它完全就是一个美丽的泡沫。
至于张献忠,他还是先将川中都摆平了说。
这今后的局势啊,恐怕还是李自成与满清的争锋唱主角。其他人等都是打酱油。
郑芝龙也正好积蓄实力,再摆平了南洋,短期内解决了后顾之忧。
当然,这只是郑芝龙个人的想法,或许还有李自成的想法,但这绝不是张献忠的想法,更不是崇祯帝和左良玉的想法。
随着李自成的倒霉,随着一支支大顺军从汉中、荆襄被抽调去,左良玉和张献忠立刻就有了反应。
前者上书金陵,言语自己要恢复荆襄。实则就是看到李自成有些自顾不暇了,袁宗第都已经引着大军北去了,还带走了白旺手下的一些兵,后者实力可以说是跌落到近期里的最低谷,那他左良玉如何不去痛打落水狗呢?都不用金陵朝廷催促的。
要知道,崇祯帝才在金陵落脚,不久便把怀远侯御营右总兵常延龄派来了九江,还启用罢官回乡的朱大典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上江军务。
那真的只是在整顿军备,料理江河防务吗?左良玉感受到了一股从东而来的威胁,若锋芒在背。
所以他要向江北进军。
而郧阳的高斗枢也借机与外头联系了上,才知道短短两年光景,时事竟大变若斯。但幸好大明还在。
崇祯帝加高斗枢兵部侍郎衔,以他为湖广巡抚,而把跟左良玉关系极好的何腾蛟召回了朝中。
左良玉能明显感受到崇祯帝对自己的恶意,可他能怎么办?
举兵造反吗?
虽然左部号称有八十万大军,挑挑拣拣,少说也能拉出来二十万人马,绝对是南明朝廷的第一大武装集团,但真要举兵造反,还是造崇祯帝的反,那跟他誓师去打弘光朝可全然不同。
崇祯帝是弘光皇帝能比的吗?
更别说崇明沈廷扬受到了崇祯帝的重用,近期里挑拣大小船只,选练精勇,还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不少枪炮武备军兵,陡然一跃变成了南明的肱骨。左良玉可不觉得自己手里的新建的水军能赢得过沙船帮。
所以,举旗造反也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东下也好,都不是善法。要知道,左良玉他自身的健康也不是太好,这点他心中还是有谱的。
当初许州兵变,他的一家老小除了身边的左梦庚外,是死了个干净。这对左良玉的打击很大。
现在他对崇祯帝的恶意不满意是一回事,可给儿子寻一个好的安稳的归宿,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而且后者更加的重要。
如是,就在沈器远一行人在津门随着南下的船队一起前往金陵时候,就在郑芝龙觉得天下要僵持了,然后带着船队北上的时候,左良玉再度对留守荆襄的大顺军白旺部发起了攻势。
黄州、德安都轻松拿下,大兵现在已经杀到了承天府(钟祥)。
还有张献忠。这时候的八大王还没有在成都称帝,成都现下还握在明军手中,但大西国是早就有的。而且现在整个川蜀都已经大乱了,张献忠兵锋所指,川中明军万难相抗。这锦官城落入张献忠手里也是早晚的事。
而且人八大王虽还没称帝,却早早就建立了‘天命’政权,现在都是天命三年了,自称大西王。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和五军都督等文武官员。
张献忠这也是建国建制了,哪怕整个大西国都只是一个草台班子,最早以医士胡立浦为丞相,但大西国的尊严还是有的。李自成当初趁着他在川蜀打仗的空机,先一步取了汉中,更对川中虎视眈眈,这让张献忠十分的不满意。
川蜀东面的地盘都已经被李自成给占了,这北面的汉中也被李自成占了,他八大王可不成个乌龟王八了么?
所以啊,趁着李自成走霉运,趁着李自成把汉中的兵都调走了,他就让李定国领兵去打汉中。
别看老张在后世的名头一直不如李自成,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始终弱了李自成一头。可实际上呢?人八大王的革命资历是远比李自成要深厚的多。当初风光的时候,也绝对风光。
火烧皇陵,纵横中原,血战湖广,席卷西南。
早前时候张献忠可是连江西都拿下了大半个,岳州水战大捷,全歼左良玉部水军,打的左良玉落荒而逃;大兵抵长沙,副总兵尹先民、何一德等率部投诚。军抵永州。数万明军望风奔溃,自相残踏,死者无算。
兵锋席卷湘楚,何腾蛟上告京城的折子上都说是“全楚皆陷”。
但奇怪的就是,张献忠在坐拥大半个湖广、大半个江西的情况下,竟然忽的收兵于荆州,痛快的放弃了两湖和江西的地盘,集大军四十万兵入川蜀。一路上捷报频传,川东上下,鱼溃鸟惊,州县望风瓦解。
现在张献忠就要兵分两路,一路由他带领直取成都,一路则由义子张定国(李定国)带领,与大顺军争夺川北地区——汉中。
李自成现如今是三面受敌,而且随时有可能再添上崇祯的“嫡系”人马,因为金陵城内的“联虏平寇”之说依旧甚嚣尘上,郑芝龙的奏折根本“半点”用处也没起到。
金陵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们依旧支持连虏平寇。对于他们来说,杀了李自成仿佛才是第一位的。在李自成面前,什么华夷大防,就都变成虚的了。
所以啊,郑芝龙的想法是绝对不能代替天下人的想法的。
……
牛庄,作为鞑子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郑军难缠的地方,这里在被郑芝龙放弃之后就被鞑子重点经营起。当时黄台吉下令在入海口设立拦江铁索,布置军兵守卫。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警哨罢了。郑军一旦杀过来,入海口处就点起烽火,那消息很快就能传递开来。
平日驻守牛庄的防兵也足足有一个甲喇。
就算是多尔衮大军南下,这里也有一个半牛录的兵没动,再加上包衣阿哈里的青壮,那都有千把人了。而要算上治下能纠集起来的阿哈尼堪(汉奴),那只青壮怕都有两千多人了。
甲喇章京那日松本以为这般一来,牛庄就是固若金汤了。觉华岛的郑军虽然离开,却也不可能迅速的拿下有两千多男丁驻守的牛庄。
而只要他们在牛庄这里被挡住,很快,四面八方的旗兵就都会增援来。
然而叫那日松万万没想到的是,现在出现在他面前的竟然是如此规模的一支大军!
几艘蜈蚣船冲到海口处,一阵炮轰,轻易的就打散了彼处的守军。然后架起火炉熔断了拦江铁索,大部队逆流而上。
当一艘艘战船行到了牛庄城前的时候,那日松,还有那快马引兵从鞍山驰援来的一等昂邦章京阿山,那是全傻了眼。
这叫他们还怎么抵挡?
这么多艘战船,用脚趾头去想都能知道郑芝龙带来了多少兵。而此时的牛庄城呢?
当二人看到大批的郑军陆军将士,乘坐着一艘艘小船、走舸,一点点,蚂蚁搬家一样在岸畔汇聚起大片大片的人头的时候,‘求援’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当然了,这些人肯定也不会被鞑子看在眼里。不然看北塘外的那支兵马,内里就有八旗鞑子和乌真超哈兵,有一门门的大炮,看他们是怎么打仗的?
那都在北塘外头修起了一座兵堡了。从来不主动的去硬拼北塘北营炮台。只偶尔叫津门总兵白广恩领兵来佯攻。
哪里似祖可法啊,隔三差五的就来偷袭,完全是靠人命来拖延工程的进度。郑芝龙在津门已经呆的没意思了。
毕竟就他现在手心里的这点人马,守在津门卫是安如泰山,可要想对京城有想法,就太痴心妄想了。
所以啊,等到安西堡筑成,那津门卫的整个防御圈也就大致齐活了。他就领兵带船北上。不是南下,而是北上。临走之前他会好好的在关外逛一逛。
郑军眼下的陆上战力是守有余而攻不足,但这也要看鞑子是什么样的。多尔衮举大兵南下入关,关外鞑子的实力还能跟原先一样吗?这绝对不可能啊。
郑芝龙忽的引兵杀到了关外,恐怕多尔衮在关内都要坐不安稳了。毕竟八旗的眷属,还有盛京城的一班子王公贵族,以及小皇帝顺治,那都还在关外呢。
所以,这也就给了他上岸逞一把威风的机会不是?
毕竟随后的一两年里他都不太可能北上的。因为啊,若是一切都顺利的话,就现在的天下局势,在郑芝龙看,那就是一个僵局。
郑军在关外、津门还有齐鲁,对满清都有牵制,但也只是牵制。依旧是守有余而攻不足。
而李自成似乎也稳住了脚跟,靠着晋西的险要地势,靠着潼关的险要,李自成只要能稳下来似乎也能守住半壁江山的半壁江山……
而明军就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别看崇祯帝干的热火朝天,而左良玉也没跟金陵政权翻脸,可南明兵马的战力之弱,所谓‘百万大军’的实力之虚假,叫它完全就是一个美丽的泡沫。
至于张献忠,他还是先将川中都摆平了说。
这今后的局势啊,恐怕还是李自成与满清的争锋唱主角。其他人等都是打酱油。
郑芝龙也正好积蓄实力,再摆平了南洋,短期内解决了后顾之忧。
当然,这只是郑芝龙个人的想法,或许还有李自成的想法,但这绝不是张献忠的想法,更不是崇祯帝和左良玉的想法。
随着李自成的倒霉,随着一支支大顺军从汉中、荆襄被抽调去,左良玉和张献忠立刻就有了反应。
前者上书金陵,言语自己要恢复荆襄。实则就是看到李自成有些自顾不暇了,袁宗第都已经引着大军北去了,还带走了白旺手下的一些兵,后者实力可以说是跌落到近期里的最低谷,那他左良玉如何不去痛打落水狗呢?都不用金陵朝廷催促的。
要知道,崇祯帝才在金陵落脚,不久便把怀远侯御营右总兵常延龄派来了九江,还启用罢官回乡的朱大典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上江军务。
那真的只是在整顿军备,料理江河防务吗?左良玉感受到了一股从东而来的威胁,若锋芒在背。
所以他要向江北进军。
而郧阳的高斗枢也借机与外头联系了上,才知道短短两年光景,时事竟大变若斯。但幸好大明还在。
崇祯帝加高斗枢兵部侍郎衔,以他为湖广巡抚,而把跟左良玉关系极好的何腾蛟召回了朝中。
左良玉能明显感受到崇祯帝对自己的恶意,可他能怎么办?
举兵造反吗?
虽然左部号称有八十万大军,挑挑拣拣,少说也能拉出来二十万人马,绝对是南明朝廷的第一大武装集团,但真要举兵造反,还是造崇祯帝的反,那跟他誓师去打弘光朝可全然不同。
崇祯帝是弘光皇帝能比的吗?
更别说崇明沈廷扬受到了崇祯帝的重用,近期里挑拣大小船只,选练精勇,还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不少枪炮武备军兵,陡然一跃变成了南明的肱骨。左良玉可不觉得自己手里的新建的水军能赢得过沙船帮。
所以,举旗造反也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东下也好,都不是善法。要知道,左良玉他自身的健康也不是太好,这点他心中还是有谱的。
当初许州兵变,他的一家老小除了身边的左梦庚外,是死了个干净。这对左良玉的打击很大。
现在他对崇祯帝的恶意不满意是一回事,可给儿子寻一个好的安稳的归宿,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而且后者更加的重要。
如是,就在沈器远一行人在津门随着南下的船队一起前往金陵时候,就在郑芝龙觉得天下要僵持了,然后带着船队北上的时候,左良玉再度对留守荆襄的大顺军白旺部发起了攻势。
黄州、德安都轻松拿下,大兵现在已经杀到了承天府(钟祥)。
还有张献忠。这时候的八大王还没有在成都称帝,成都现下还握在明军手中,但大西国是早就有的。而且现在整个川蜀都已经大乱了,张献忠兵锋所指,川中明军万难相抗。这锦官城落入张献忠手里也是早晚的事。
而且人八大王虽还没称帝,却早早就建立了‘天命’政权,现在都是天命三年了,自称大西王。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和五军都督等文武官员。
张献忠这也是建国建制了,哪怕整个大西国都只是一个草台班子,最早以医士胡立浦为丞相,但大西国的尊严还是有的。李自成当初趁着他在川蜀打仗的空机,先一步取了汉中,更对川中虎视眈眈,这让张献忠十分的不满意。
川蜀东面的地盘都已经被李自成给占了,这北面的汉中也被李自成占了,他八大王可不成个乌龟王八了么?
所以啊,趁着李自成走霉运,趁着李自成把汉中的兵都调走了,他就让李定国领兵去打汉中。
别看老张在后世的名头一直不如李自成,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始终弱了李自成一头。可实际上呢?人八大王的革命资历是远比李自成要深厚的多。当初风光的时候,也绝对风光。
火烧皇陵,纵横中原,血战湖广,席卷西南。
早前时候张献忠可是连江西都拿下了大半个,岳州水战大捷,全歼左良玉部水军,打的左良玉落荒而逃;大兵抵长沙,副总兵尹先民、何一德等率部投诚。军抵永州。数万明军望风奔溃,自相残踏,死者无算。
兵锋席卷湘楚,何腾蛟上告京城的折子上都说是“全楚皆陷”。
但奇怪的就是,张献忠在坐拥大半个湖广、大半个江西的情况下,竟然忽的收兵于荆州,痛快的放弃了两湖和江西的地盘,集大军四十万兵入川蜀。一路上捷报频传,川东上下,鱼溃鸟惊,州县望风瓦解。
现在张献忠就要兵分两路,一路由他带领直取成都,一路则由义子张定国(李定国)带领,与大顺军争夺川北地区——汉中。
李自成现如今是三面受敌,而且随时有可能再添上崇祯的“嫡系”人马,因为金陵城内的“联虏平寇”之说依旧甚嚣尘上,郑芝龙的奏折根本“半点”用处也没起到。
金陵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们依旧支持连虏平寇。对于他们来说,杀了李自成仿佛才是第一位的。在李自成面前,什么华夷大防,就都变成虚的了。
所以啊,郑芝龙的想法是绝对不能代替天下人的想法的。
……
牛庄,作为鞑子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郑军难缠的地方,这里在被郑芝龙放弃之后就被鞑子重点经营起。当时黄台吉下令在入海口设立拦江铁索,布置军兵守卫。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警哨罢了。郑军一旦杀过来,入海口处就点起烽火,那消息很快就能传递开来。
平日驻守牛庄的防兵也足足有一个甲喇。
就算是多尔衮大军南下,这里也有一个半牛录的兵没动,再加上包衣阿哈里的青壮,那都有千把人了。而要算上治下能纠集起来的阿哈尼堪(汉奴),那只青壮怕都有两千多人了。
甲喇章京那日松本以为这般一来,牛庄就是固若金汤了。觉华岛的郑军虽然离开,却也不可能迅速的拿下有两千多男丁驻守的牛庄。
而只要他们在牛庄这里被挡住,很快,四面八方的旗兵就都会增援来。
然而叫那日松万万没想到的是,现在出现在他面前的竟然是如此规模的一支大军!
几艘蜈蚣船冲到海口处,一阵炮轰,轻易的就打散了彼处的守军。然后架起火炉熔断了拦江铁索,大部队逆流而上。
当一艘艘战船行到了牛庄城前的时候,那日松,还有那快马引兵从鞍山驰援来的一等昂邦章京阿山,那是全傻了眼。
这叫他们还怎么抵挡?
这么多艘战船,用脚趾头去想都能知道郑芝龙带来了多少兵。而此时的牛庄城呢?
当二人看到大批的郑军陆军将士,乘坐着一艘艘小船、走舸,一点点,蚂蚁搬家一样在岸畔汇聚起大片大片的人头的时候,‘求援’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