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宴(1)
燕后的贴身嬷嬷带着宫长诀走在宫道上。
“宫小姐,太后娘娘说,您若是往后要进宫,便不必呈帖通报,守门的侍卫认得您了,只要看见是您,便会放行。”
宫长诀道,
“多谢张嬷嬷通传。”
一行人走在宫道上,瓮喻迎面走来,看见宫长诀,面色一瞬变化。
瓮喻道,
“若素,去给我拦住那个贱婢。”
宫人恭敬道,
“唯。”
若素上前,拦住了宫长诀,
“宫小姐,我们公主请您说话。”
宫长诀抬眸,淡漠地看向瓮喻,
“公主殿下这是要做什么?臣女并不记得与公主殿下有交情。”
瓮喻道,
“你做过什么,还要本宫说吗。你也不觉得自己肮脏,费尽心机一次又一次地攀附楚世子。”
宫长诀淡淡道,
“臣女勾引了楚世子,连臣女自己都不知道,公主您反而是比臣女先知道,公主的消息果真灵通至极。”
瓮喻青黑着脸,高扬起右手,
“贱人,你还敢狡辩!”
宫长诀并未动弹,只是看着瓮喻,嘲讽地笑笑。
眼见瓮喻的巴掌就要扇到宫长诀脸上,一双上有皱纹的手牢牢地抓住了瓮喻。
张嬷嬷面色严肃,沉声道,
“瓮喻公主,不要太过分了,长诀小姐不是你能惹的人。”
瓮喻气急败坏道,
“她?她不是本公主能惹的人,难道她区区一个贱婢,还能比本公主高贵吗?”
张嬷嬷沉声道,
“瓮喻公主尽可以试试看。到时候,太后娘娘怪罪下来,皇后娘娘可求不了情。”
张嬷嬷态度强硬,丝毫不让。
瓮喻听到太后二字,没由来地心底一颤。
张嬷嬷放开瓮喻的手,道,
“瓮喻公主,得罪了,但若往后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太后娘娘不会轻易放过。”
有个人撞了宫长诀一下,宫长诀下意识握紧了手。
瓮喻看着宫长诀一行人离去,火气上涌,却又顾忌燕后,猛地对着若素就是一脚。
“没用的东西!害本公主被那老巫婆如此羞辱。”
若素被踢翻在地,忙爬起来,擦干净嘴角的血,道,
“是奴婢办事不利,公主息怒。”
瓮喻心底愈发慌乱,自小她便害怕燕后,燕后对着她,永远都是冷冰冰的一张脸,没有一丝一毫的笑意。小时候,第一次见燕后,她便被吓得大哭。后来,她犯错,母后还未来得及为她辩解,燕后冷着一张脸,让人把她押到小佛堂,逼着她跪了三天三夜,那间佛堂好小好冷,还极黑,似乎下一刻,马上就会有东西从黑暗中窜出来,扼住她的咽喉,爬上她的背,那三个晚上,是她人生中最漫长的夜。
她不敢惹及燕后,比之父皇更甚。
宫长诀道,
“多谢张嬷嬷替我解围。”
张嬷嬷恭敬道,
“长诀小姐本就非等闲之辈,即便老奴不替您解围,您也能解决眼前问题。”
宫长诀笑,
“张嬷嬷言过其实了。”
宫长诀手心里攥着的纸条被她捏得皱起。
到了北宫,宫人对宫长诀都极恭敬,似将宫长诀当成正经主子一般。
宫长诀将手中的纸条塞进袖子里。
燕后坐在大殿中,拿着一把蒲团扇子慢慢地扇着。
宫长诀入内,道,
“太后娘娘万安。”
燕后闻声,上前扶起她,
“怎么手这么凉?”
宫长诀笑道,
“一向手凉,大抵是体寒。”
燕后道,
“这怎么行,嬷嬷,去将哀家库房里的百年参拿过来。”
宫长诀道,
“谢太后娘娘费心。”
宫长诀总莫名觉得燕后有一种熟悉感,但却说不上来是为什么熟悉。
宫长诀笑道,
“臣女带了一样东西,想送给太后娘娘。”
梳妗将木盒递给宫长诀。
宫长诀呈给燕后,
“太后娘娘,这些都是臣女亲手所做,希望您能喜欢。”
燕后接过,打开了木盒,里面静静地放着一束橙色的月澄花。
燕后看着月澄花,似乎能再见年少时,闯进匈奴王帐那夜所看见的月澄,点点橙色斑驳如碎金一般。
不知怎的,忽然就红了眼眶,
“孩子…你有心了。”
宫长诀道,
“上次听您说,匈奴的月澄花是橙色,臣女便记下了,那些绯红的月澄花,您看着,总是会不自觉想起废太子,难免伤心,但橙色的月澄,却是您的年少时光。大抵有个留恋也是好的。”
燕后眸中动容,道,
“哀家已许久未见这般颜色的月澄,当真明艳动人。”
燕后放下木盒,道,
“今日你来,可是有什么事要问哀家?”
宫长诀道,
“确实有事情想问您。不知您可曾记得您所写赈灾策中,有一策为劝赈。”
燕后道,
“确实有一策名劝赈,你可是对此有何疑问?”
宫长诀道,
“劝赈二字,臣女明白,无非是劝当地富商与望族帮扶穷人,但臣女好奇,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劝这些人,让他们能出钱出力帮扶灾民?”
燕后缓缓道,
“从前我献策,庆帝并未采用这一策,但这一策,大抵是最好的方法,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都会有土地主,而越穷的地方,土地主的财富与贫民一对比,便更加明显,一个土地主的钱财,足以养活一片土地上的人,当时哀家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正是因为你问的这个问题。”
“因为哀家与庆帝说,若是为非作歹,为祸乡里的土地主,全都当将其家产充用赈灾,斩首示众。如此,每片土地上的问题都能够在当地便解决,不必千里之外运粮。”
宫长诀不由得失声道,
“斩首示众?”
燕后点点头,道,
“这是最好的方法,一是那些恶土地主为非作歹,罪有应得,二是饥荒以来,民心涣散,若能将为祸百姓的贼首杀去,必能振奋人心,使一地不至于民心各异,使百姓们相信朝廷,这般,便安抚了百姓,争取了更多时间来进行后续的赈灾措施。”
燕后摇了摇扇子,
“但庆帝大怒,说哀家大逆不道。”
宫长诀疑惑道,
“大逆不道?”
“这从何说起?”
燕后的贴身嬷嬷带着宫长诀走在宫道上。
“宫小姐,太后娘娘说,您若是往后要进宫,便不必呈帖通报,守门的侍卫认得您了,只要看见是您,便会放行。”
宫长诀道,
“多谢张嬷嬷通传。”
一行人走在宫道上,瓮喻迎面走来,看见宫长诀,面色一瞬变化。
瓮喻道,
“若素,去给我拦住那个贱婢。”
宫人恭敬道,
“唯。”
若素上前,拦住了宫长诀,
“宫小姐,我们公主请您说话。”
宫长诀抬眸,淡漠地看向瓮喻,
“公主殿下这是要做什么?臣女并不记得与公主殿下有交情。”
瓮喻道,
“你做过什么,还要本宫说吗。你也不觉得自己肮脏,费尽心机一次又一次地攀附楚世子。”
宫长诀淡淡道,
“臣女勾引了楚世子,连臣女自己都不知道,公主您反而是比臣女先知道,公主的消息果真灵通至极。”
瓮喻青黑着脸,高扬起右手,
“贱人,你还敢狡辩!”
宫长诀并未动弹,只是看着瓮喻,嘲讽地笑笑。
眼见瓮喻的巴掌就要扇到宫长诀脸上,一双上有皱纹的手牢牢地抓住了瓮喻。
张嬷嬷面色严肃,沉声道,
“瓮喻公主,不要太过分了,长诀小姐不是你能惹的人。”
瓮喻气急败坏道,
“她?她不是本公主能惹的人,难道她区区一个贱婢,还能比本公主高贵吗?”
张嬷嬷沉声道,
“瓮喻公主尽可以试试看。到时候,太后娘娘怪罪下来,皇后娘娘可求不了情。”
张嬷嬷态度强硬,丝毫不让。
瓮喻听到太后二字,没由来地心底一颤。
张嬷嬷放开瓮喻的手,道,
“瓮喻公主,得罪了,但若往后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太后娘娘不会轻易放过。”
有个人撞了宫长诀一下,宫长诀下意识握紧了手。
瓮喻看着宫长诀一行人离去,火气上涌,却又顾忌燕后,猛地对着若素就是一脚。
“没用的东西!害本公主被那老巫婆如此羞辱。”
若素被踢翻在地,忙爬起来,擦干净嘴角的血,道,
“是奴婢办事不利,公主息怒。”
瓮喻心底愈发慌乱,自小她便害怕燕后,燕后对着她,永远都是冷冰冰的一张脸,没有一丝一毫的笑意。小时候,第一次见燕后,她便被吓得大哭。后来,她犯错,母后还未来得及为她辩解,燕后冷着一张脸,让人把她押到小佛堂,逼着她跪了三天三夜,那间佛堂好小好冷,还极黑,似乎下一刻,马上就会有东西从黑暗中窜出来,扼住她的咽喉,爬上她的背,那三个晚上,是她人生中最漫长的夜。
她不敢惹及燕后,比之父皇更甚。
宫长诀道,
“多谢张嬷嬷替我解围。”
张嬷嬷恭敬道,
“长诀小姐本就非等闲之辈,即便老奴不替您解围,您也能解决眼前问题。”
宫长诀笑,
“张嬷嬷言过其实了。”
宫长诀手心里攥着的纸条被她捏得皱起。
到了北宫,宫人对宫长诀都极恭敬,似将宫长诀当成正经主子一般。
宫长诀将手中的纸条塞进袖子里。
燕后坐在大殿中,拿着一把蒲团扇子慢慢地扇着。
宫长诀入内,道,
“太后娘娘万安。”
燕后闻声,上前扶起她,
“怎么手这么凉?”
宫长诀笑道,
“一向手凉,大抵是体寒。”
燕后道,
“这怎么行,嬷嬷,去将哀家库房里的百年参拿过来。”
宫长诀道,
“谢太后娘娘费心。”
宫长诀总莫名觉得燕后有一种熟悉感,但却说不上来是为什么熟悉。
宫长诀笑道,
“臣女带了一样东西,想送给太后娘娘。”
梳妗将木盒递给宫长诀。
宫长诀呈给燕后,
“太后娘娘,这些都是臣女亲手所做,希望您能喜欢。”
燕后接过,打开了木盒,里面静静地放着一束橙色的月澄花。
燕后看着月澄花,似乎能再见年少时,闯进匈奴王帐那夜所看见的月澄,点点橙色斑驳如碎金一般。
不知怎的,忽然就红了眼眶,
“孩子…你有心了。”
宫长诀道,
“上次听您说,匈奴的月澄花是橙色,臣女便记下了,那些绯红的月澄花,您看着,总是会不自觉想起废太子,难免伤心,但橙色的月澄,却是您的年少时光。大抵有个留恋也是好的。”
燕后眸中动容,道,
“哀家已许久未见这般颜色的月澄,当真明艳动人。”
燕后放下木盒,道,
“今日你来,可是有什么事要问哀家?”
宫长诀道,
“确实有事情想问您。不知您可曾记得您所写赈灾策中,有一策为劝赈。”
燕后道,
“确实有一策名劝赈,你可是对此有何疑问?”
宫长诀道,
“劝赈二字,臣女明白,无非是劝当地富商与望族帮扶穷人,但臣女好奇,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劝这些人,让他们能出钱出力帮扶灾民?”
燕后缓缓道,
“从前我献策,庆帝并未采用这一策,但这一策,大抵是最好的方法,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都会有土地主,而越穷的地方,土地主的财富与贫民一对比,便更加明显,一个土地主的钱财,足以养活一片土地上的人,当时哀家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正是因为你问的这个问题。”
“因为哀家与庆帝说,若是为非作歹,为祸乡里的土地主,全都当将其家产充用赈灾,斩首示众。如此,每片土地上的问题都能够在当地便解决,不必千里之外运粮。”
宫长诀不由得失声道,
“斩首示众?”
燕后点点头,道,
“这是最好的方法,一是那些恶土地主为非作歹,罪有应得,二是饥荒以来,民心涣散,若能将为祸百姓的贼首杀去,必能振奋人心,使一地不至于民心各异,使百姓们相信朝廷,这般,便安抚了百姓,争取了更多时间来进行后续的赈灾措施。”
燕后摇了摇扇子,
“但庆帝大怒,说哀家大逆不道。”
宫长诀疑惑道,
“大逆不道?”
“这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