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7章 逾制
这位佟佳太贵妃不需再多介绍,她就是孝懿皇后的亲妹妹,而孝懿皇后又是皇上最为尊敬的养母。:乐:文:3w..皇上在登基之初,为了在后宫中尽快建立自己的阵营,打压以宜太妃和皇太后为首的敌对势力,特意加封和太妃为和太贵妃,加封密太嫔为密太妃,然而对于与自己最为厚的佟佳贵妃却是没有半点恩惠,要知道这位佟佳贵妃可是当时统摄六宫,代行皇后职责,皇上仍是未额外开恩,将其加封为皇贵妃。对于如此反常的举动,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佟佳太贵妃已经是皇上的忠实拥护者,不需要他再通过加封等手段进行拉拢,另外也充分体现出皇贵妃的身份有多么的高贵,地位有多么的特殊。然而连佟佳太贵妃都没有资格享有的如此殊荣,却是由已经过世二十四年的敏妃轻而
在先皇的这三位皇贵妃中,除去刚刚被皇上追封的敏妃已过世外,其余两位均还在世,这两位目前都是贵妃身份,一个是佟佳太贵妃,一个是和太贵妃。
由于佟佳皇贵妃后来被册封为皇后,因此后世回过头来再看先皇名下的三位皇贵妃则均非其本人册封,而是由其儿孙追封,分别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追封敏妃、雍正皇帝追封皇贵妃)、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康熙册封和妃,雍正再封贵妃,乾隆再封皇贵妃)、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康熙册封佟佳贵妃、乾隆再封皇贵妃)。
孝懿皇后于康熙二十年被封为皇贵妃,由于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逝于康熙十七年,当时为皇贵妃的佟佳氏(孝懿),代行皇后职责,统摄六宫。
先皇亲自册封的皇贵妃只有一位,那就是皇上的养母――孝懿皇后。孝懿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位皇后,是先皇亲自册封的三位皇后之一,也是康熙朝皇帝亲封的最后一位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为皇后,翌日去逝,只当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敏妃过世后,由于景陵的妃园寝已经建成,又因为没有妃子袝葬帝王的先例,因此当年就入葬景陵妃园寝中,同时其十三子(怡亲王)和十三女交由当时的德妃抚育,十五女交由当时的宜妃抚育。
另外有一件事情也从侧面印证了皇上的猜测,那就是先皇出于对敏妃过世的深深哀痛之情,多日未理朝政,根据丧仪,妃子大丧期满之后,王公才可剃头。但是恰恰就有人公然违反此项典章制度,而那个人竟是皇长子,直郡王胤褆。对于直郡王对母妃如此不敬不孝的恶劣行为,即使是以仁爱著称的先皇也难以容忍,在极度愤怒之下直接给予了降级处罚,将当时已经是郡王的大阿哥立即降为贝勒。
究其原因也只有先皇自己才清楚个中缘由,然而因为敏妃是怡亲王的生母,怡亲王又是皇上最为亲厚的兄弟,因此尽管皇上自己也不知道先皇的真实想法,然而因为与十三阿哥的特殊关系,他想当然是认为这是由于敏妃的黯然过世后,先皇对于她生前没有获得封号之事非常后悔,因此在去世后才想到这个方式予以补偿,充分体现了先皇对她的内疚与怀念之情。
然而正是这个生前诞育了一子两女却是连个名号都没有的庶妃,受宠程度也是极其一般,然而在身后却是享有了追获谥号的莫大哀荣,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大大出乎众人的意料,这是为什么呢?
敏妃于康熙三十八年病逝,七天之后,先皇向礼部发出一道上谕:“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病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根据清朝的礼制,只有皇后、皇贵妃死后才有谥号,贵妃如果获赐谥号需要特别降旨,而妃子获谥号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敏妃虽然只是庶妃,受恩宠程度也不太高,但也分别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
此番引起前朝后宫一片波涛汹涌的始作俑者虽然是皇上,但是导火索却是被皇上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的敏妃。这敏妃是何许人也,竟能令皇上不顾典章,不顾法礼一意孤行?其实敏妃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怡亲王的生母,于康熙初年入宫侍君。由于康熙初年正是大清朝刚刚立国之际,礼制不尽完备,包括后宫的定制、规格、礼法等等均属探索阶段,因此敏妃初入后宫,虽然其被封为“妃”子级别,但是属于没有任何封号的庶妃,那些有封号的才是明正言顺的正统妃子,譬如当时的宜妃、德妃、荣妃。
此时正处于雍正元六月,帝国政权虽然正在逐步走向平移,然而多股势力与不安分力量仍是暗潮汹涌,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蚊穴,皇上冒着政权有可能被倾覆的危险,仍是坚定地下发了此道上谕,而且不出他的预料,上谕一旦下发,登时掀起了巨浪滔天,满朝文武有人惊诧,有人不满,有人气愤,有人看笑话,有人说闲话,有人静观事态发展,有人暗收渔翁之利,不一而足,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所有人的矛头都直接指向了怡亲王。
面对如此开天辟地的巨大变化,又是出自一个办事严谨认真、凡事循规蹈矩、恪守先例,务求合情合理的皇帝之手,怎么可能不掀起巨浪滔天?为什么皇上宁可迁葬也要赐予敏妃祔葬景陵的殊荣?为什么宁可得罪朝中重臣、坏了礼制与规矩也要不太目的誓不罢休呢?
在先皇的这三位皇贵妃中,除去刚刚被皇上追封的敏妃已过世外,其余两位均还在世,这两位目前都是贵妃身份,一个是佟佳太贵妃,一个是和太贵妃。
由于佟佳皇贵妃后来被册封为皇后,因此后世回过头来再看先皇名下的三位皇贵妃则均非其本人册封,而是由其儿孙追封,分别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康熙追封敏妃、雍正皇帝追封皇贵妃)、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康熙册封和妃,雍正再封贵妃,乾隆再封皇贵妃)、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康熙册封佟佳贵妃、乾隆再封皇贵妃)。
孝懿皇后于康熙二十年被封为皇贵妃,由于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逝于康熙十七年,当时为皇贵妃的佟佳氏(孝懿),代行皇后职责,统摄六宫。
先皇亲自册封的皇贵妃只有一位,那就是皇上的养母――孝懿皇后。孝懿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位皇后,是先皇亲自册封的三位皇后之一,也是康熙朝皇帝亲封的最后一位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为皇后,翌日去逝,只当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敏妃过世后,由于景陵的妃园寝已经建成,又因为没有妃子袝葬帝王的先例,因此当年就入葬景陵妃园寝中,同时其十三子(怡亲王)和十三女交由当时的德妃抚育,十五女交由当时的宜妃抚育。
另外有一件事情也从侧面印证了皇上的猜测,那就是先皇出于对敏妃过世的深深哀痛之情,多日未理朝政,根据丧仪,妃子大丧期满之后,王公才可剃头。但是恰恰就有人公然违反此项典章制度,而那个人竟是皇长子,直郡王胤褆。对于直郡王对母妃如此不敬不孝的恶劣行为,即使是以仁爱著称的先皇也难以容忍,在极度愤怒之下直接给予了降级处罚,将当时已经是郡王的大阿哥立即降为贝勒。
究其原因也只有先皇自己才清楚个中缘由,然而因为敏妃是怡亲王的生母,怡亲王又是皇上最为亲厚的兄弟,因此尽管皇上自己也不知道先皇的真实想法,然而因为与十三阿哥的特殊关系,他想当然是认为这是由于敏妃的黯然过世后,先皇对于她生前没有获得封号之事非常后悔,因此在去世后才想到这个方式予以补偿,充分体现了先皇对她的内疚与怀念之情。
然而正是这个生前诞育了一子两女却是连个名号都没有的庶妃,受宠程度也是极其一般,然而在身后却是享有了追获谥号的莫大哀荣,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大大出乎众人的意料,这是为什么呢?
敏妃于康熙三十八年病逝,七天之后,先皇向礼部发出一道上谕:“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病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根据清朝的礼制,只有皇后、皇贵妃死后才有谥号,贵妃如果获赐谥号需要特别降旨,而妃子获谥号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敏妃虽然只是庶妃,受恩宠程度也不太高,但也分别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
此番引起前朝后宫一片波涛汹涌的始作俑者虽然是皇上,但是导火索却是被皇上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的敏妃。这敏妃是何许人也,竟能令皇上不顾典章,不顾法礼一意孤行?其实敏妃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怡亲王的生母,于康熙初年入宫侍君。由于康熙初年正是大清朝刚刚立国之际,礼制不尽完备,包括后宫的定制、规格、礼法等等均属探索阶段,因此敏妃初入后宫,虽然其被封为“妃”子级别,但是属于没有任何封号的庶妃,那些有封号的才是明正言顺的正统妃子,譬如当时的宜妃、德妃、荣妃。
此时正处于雍正元六月,帝国政权虽然正在逐步走向平移,然而多股势力与不安分力量仍是暗潮汹涌,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蚊穴,皇上冒着政权有可能被倾覆的危险,仍是坚定地下发了此道上谕,而且不出他的预料,上谕一旦下发,登时掀起了巨浪滔天,满朝文武有人惊诧,有人不满,有人气愤,有人看笑话,有人说闲话,有人静观事态发展,有人暗收渔翁之利,不一而足,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所有人的矛头都直接指向了怡亲王。
面对如此开天辟地的巨大变化,又是出自一个办事严谨认真、凡事循规蹈矩、恪守先例,务求合情合理的皇帝之手,怎么可能不掀起巨浪滔天?为什么皇上宁可迁葬也要赐予敏妃祔葬景陵的殊荣?为什么宁可得罪朝中重臣、坏了礼制与规矩也要不太目的誓不罢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