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在内阁之中,也有了一个绝对会向着景文帝的人。
在景文帝想来,只要等到胡文玉将一切都理顺了之后,那往后再遇到什么与阁臣们意见相左的事时,他定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反倒还会被这些阁臣给项回来了。
只不过……
景文帝大概不知道,另外那几位阁臣,这次之所以没有那么激烈的反对,并不是因为他们无可奈何,只是因为他们早就已经掌握了另外一个杀手锏而已。
虽然只是听姜珩这样说一说,但卫芙也能想到当时的气氛如何了,她却是有着另外一个疑惑。
“夫君,这是关于吏部尚书的任命,也关系到了谁入阁,这样的事,圣上为何会召了你去旁听?”卫芙问道。
这本就是有些奇怪的。
姜珩闻言,扬了扬眉,道:“五年前胡文玉故意卡着边关的粮草,就是为了试探我,不过那时却没有试探出我的态度,大概……这一次,圣上就是为了再试探我一次。”
不过,景文帝还是要失望了。
这一次,姜珩早就已经看到了后面会发生什么,他又怎么会因为胡文玉入阁、成为吏部尚书就有所动容呢?
“圣旨明日就会下来,好戏,也将在明日正式开锣……”姜珩道。
而景文帝与胡文玉,大概也就只能高兴这么一天了。
卫芙闻言,轻轻抱着姜珩,心里也在为姜珩鸣不平。
真要说起来,姜珩这二十余年来,一直镇守在边关,并未有任何不臣之心,说他劳苦功高都是不足以形容他这些年来的付出,偏偏这样一个为景朝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的人,却被景文帝那般猜忌。
而胡文玉呢,只是做官出众而已,却就这样成为了深受景文帝信任的人,还费了这么大的劲儿来给胡文玉铺路。
想想……
也真是让人心中不平呢。
好在,从明日起,就能看到景文帝和胡文玉失望的样子了,只这样一想,便也足够让卫芙觉得心中快意了。
她又伸手在姜珩的背上轻轻拍了拍。
感受着卫芙的安慰,姜珩不由得笑了笑,然后直接将人打横抱起,朝着里间走了过去。
*
翌日,用完早膳之后,沈珺就向卫芙告辞,坐上国公府的马车出了府。
而就在沈珺离府的同时,朝中却正在经历着一场暗藏风雪的较量。
这是,君王与臣子之间的较量。
早朝才一开始,景文帝就让人颁了旨,除了准了杨阁老致仕归乡之外,又以着吏部的职能极其紧要,不可一日无堂官为由,提了胡文玉作为吏部尚书,并且入阁成为阁臣。
打从胡文玉回了京城,朝中文武百官就已经隐隐猜到了景文帝的用意,因而这会儿知道圣旨的内容,百官们也并没有太过惊讶。
而胡文玉,接了旨之后,却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景文帝表达了自己的忠诚,用许多官员的话来说,胡文玉简直就是在奴颜媚上!
不过……
就算众官员心里再怎么不屑,想想胡文玉如今已经是吏部尚书,还顺利入了阁,以后就真的是景朝分量最重的几位重臣之一了,众官员还是忍不住心中有些酸。
也就在景文帝接受了胡文玉的忠诚,又勉励他将来谨慎为官,为社稷为百姓多作贡献之后,其他的几位阁臣,却是一起发难了。
他们再直接不过的将胡文玉匿丧不发的事给捅了出来。
这就跟捅了马蜂窝一样。
匿丧不发,这在景朝可是重罪,尤其是胡文玉,谁都能看得出来,他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隐瞒他父亲去世的消息是为了什么。
几位阁臣一致抨击,这种为了飞黄腾达就至伦理、孝道于不顾的人,又如何能够在朝中担此重任呢,强烈要求景文帝按照景朝律法,捋掉胡文玉身上的一切官职,贬为庶民并再不得启用。
景文帝和胡文玉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正因为如此,当几位阁臣这般发难之时,两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应对的手段。
若是今日过了,哪怕只是拖到明日,胡文玉也可以立即将他父亲去世的消息对外公布出来,到时候景文帝下旨夺情起复,就算是几位阁臣都找不到任何反对的理由。
可现在,却是不行。
毕竟……
现在不是胡文玉主动公布这个消息,而是被几位阁老这样揭了出来,事实如何,根本就容不得他有任何的狡辩,退一万步说,胡文玉这时候就算强行狡辩,只要让人往胡家走上一趟,就能再清楚不过的知道他的父亲是几时去世的。
上一刻,胡文玉还因为总算是站到了为人臣子的最高处而欣喜不已,但下一刻,他就又被几位阁老给打回了原形。
如果从头到尾都没有得到过,那胡文玉倒也不会觉得太难受,可偏偏他已经走到了那个位置,却是屁股都没坐热呢,就已经被人又重新给推了下来。
失而复得,这是足以让人狂喜的,那得而复失呢?
胡文玉知道,这件事被人捅了出来,景文帝是不可能保他的。
这件事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景朝本就是以孝治天下,历来就有“孝道大于天”这样的话,胡文玉匿丧不发,还被人在早朝上揭了出来,若是不加以处置,这是足以在整个景朝引**理风波的大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景文帝又如何能保得住他?
若是景文帝一定要保胡文玉,那岂不是说明,景文帝这是要将自己的治国根本都给推翻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而胡文玉,他除了认命,又还能怎么样?
他总不能说,他匿丧不发一事,本就是得了景文帝的默许的吧?
真要是那样,只怕他九族的性命都保不住。
所以,在几位阁臣发难之后,胡文玉知道自己再怎么狡辩也没有用,因而也根本没有狡辩,将这件事给认了下来。
这天的早朝,就以胡文玉被贬为庶民而告终。
而景文帝,据姜珩说,是黑着一张脸拂袖离去的。
在景文帝想来,只要等到胡文玉将一切都理顺了之后,那往后再遇到什么与阁臣们意见相左的事时,他定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反倒还会被这些阁臣给项回来了。
只不过……
景文帝大概不知道,另外那几位阁臣,这次之所以没有那么激烈的反对,并不是因为他们无可奈何,只是因为他们早就已经掌握了另外一个杀手锏而已。
虽然只是听姜珩这样说一说,但卫芙也能想到当时的气氛如何了,她却是有着另外一个疑惑。
“夫君,这是关于吏部尚书的任命,也关系到了谁入阁,这样的事,圣上为何会召了你去旁听?”卫芙问道。
这本就是有些奇怪的。
姜珩闻言,扬了扬眉,道:“五年前胡文玉故意卡着边关的粮草,就是为了试探我,不过那时却没有试探出我的态度,大概……这一次,圣上就是为了再试探我一次。”
不过,景文帝还是要失望了。
这一次,姜珩早就已经看到了后面会发生什么,他又怎么会因为胡文玉入阁、成为吏部尚书就有所动容呢?
“圣旨明日就会下来,好戏,也将在明日正式开锣……”姜珩道。
而景文帝与胡文玉,大概也就只能高兴这么一天了。
卫芙闻言,轻轻抱着姜珩,心里也在为姜珩鸣不平。
真要说起来,姜珩这二十余年来,一直镇守在边关,并未有任何不臣之心,说他劳苦功高都是不足以形容他这些年来的付出,偏偏这样一个为景朝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的人,却被景文帝那般猜忌。
而胡文玉呢,只是做官出众而已,却就这样成为了深受景文帝信任的人,还费了这么大的劲儿来给胡文玉铺路。
想想……
也真是让人心中不平呢。
好在,从明日起,就能看到景文帝和胡文玉失望的样子了,只这样一想,便也足够让卫芙觉得心中快意了。
她又伸手在姜珩的背上轻轻拍了拍。
感受着卫芙的安慰,姜珩不由得笑了笑,然后直接将人打横抱起,朝着里间走了过去。
*
翌日,用完早膳之后,沈珺就向卫芙告辞,坐上国公府的马车出了府。
而就在沈珺离府的同时,朝中却正在经历着一场暗藏风雪的较量。
这是,君王与臣子之间的较量。
早朝才一开始,景文帝就让人颁了旨,除了准了杨阁老致仕归乡之外,又以着吏部的职能极其紧要,不可一日无堂官为由,提了胡文玉作为吏部尚书,并且入阁成为阁臣。
打从胡文玉回了京城,朝中文武百官就已经隐隐猜到了景文帝的用意,因而这会儿知道圣旨的内容,百官们也并没有太过惊讶。
而胡文玉,接了旨之后,却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景文帝表达了自己的忠诚,用许多官员的话来说,胡文玉简直就是在奴颜媚上!
不过……
就算众官员心里再怎么不屑,想想胡文玉如今已经是吏部尚书,还顺利入了阁,以后就真的是景朝分量最重的几位重臣之一了,众官员还是忍不住心中有些酸。
也就在景文帝接受了胡文玉的忠诚,又勉励他将来谨慎为官,为社稷为百姓多作贡献之后,其他的几位阁臣,却是一起发难了。
他们再直接不过的将胡文玉匿丧不发的事给捅了出来。
这就跟捅了马蜂窝一样。
匿丧不发,这在景朝可是重罪,尤其是胡文玉,谁都能看得出来,他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隐瞒他父亲去世的消息是为了什么。
几位阁臣一致抨击,这种为了飞黄腾达就至伦理、孝道于不顾的人,又如何能够在朝中担此重任呢,强烈要求景文帝按照景朝律法,捋掉胡文玉身上的一切官职,贬为庶民并再不得启用。
景文帝和胡文玉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正因为如此,当几位阁臣这般发难之时,两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应对的手段。
若是今日过了,哪怕只是拖到明日,胡文玉也可以立即将他父亲去世的消息对外公布出来,到时候景文帝下旨夺情起复,就算是几位阁臣都找不到任何反对的理由。
可现在,却是不行。
毕竟……
现在不是胡文玉主动公布这个消息,而是被几位阁老这样揭了出来,事实如何,根本就容不得他有任何的狡辩,退一万步说,胡文玉这时候就算强行狡辩,只要让人往胡家走上一趟,就能再清楚不过的知道他的父亲是几时去世的。
上一刻,胡文玉还因为总算是站到了为人臣子的最高处而欣喜不已,但下一刻,他就又被几位阁老给打回了原形。
如果从头到尾都没有得到过,那胡文玉倒也不会觉得太难受,可偏偏他已经走到了那个位置,却是屁股都没坐热呢,就已经被人又重新给推了下来。
失而复得,这是足以让人狂喜的,那得而复失呢?
胡文玉知道,这件事被人捅了出来,景文帝是不可能保他的。
这件事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景朝本就是以孝治天下,历来就有“孝道大于天”这样的话,胡文玉匿丧不发,还被人在早朝上揭了出来,若是不加以处置,这是足以在整个景朝引**理风波的大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景文帝又如何能保得住他?
若是景文帝一定要保胡文玉,那岂不是说明,景文帝这是要将自己的治国根本都给推翻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而胡文玉,他除了认命,又还能怎么样?
他总不能说,他匿丧不发一事,本就是得了景文帝的默许的吧?
真要是那样,只怕他九族的性命都保不住。
所以,在几位阁臣发难之后,胡文玉知道自己再怎么狡辩也没有用,因而也根本没有狡辩,将这件事给认了下来。
这天的早朝,就以胡文玉被贬为庶民而告终。
而景文帝,据姜珩说,是黑着一张脸拂袖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