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9章 列宁格勒喜讯
马拉申科不是什么化学大师,更不是待在实验室里整天捣鼓装甲构型研究的专家,就是一个普通的穿越者、略微知道一些来自未来的东西而已。
马拉申科没办法把复杂的复合装甲作用原理给科京全部讲透彻,能说到如今这份上已经是马拉申科的极限了,属于再往下说就得胡编乱造、东拉西扯那种。
一些简单的原理算是说到位了,装甲的基本构型也给科京讲明白了。
如果科京相信并且愿意尝试,那接下来要做的事倒也很简单。
按照马拉申科所描述的内容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装甲构型标靶,对其展开实际射击测试就能得出答案,到底对金属射流有怎样的防御效果试一试就知道。
倘若是一般人给科京扯这些没谱的事儿的话,估计这会儿的科京早就已经不耐烦地下达逐客令了,哪儿来的疯子在这里描述自己那天马行空的脑补幻想?赶紧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面前给自己诉说的这个人他不是一般人,是已经多次给自己提出过正确指导意见和大方向的马拉申科。
直觉和过往的经验告诉科京,自己应该相信马拉申科所说的话、多少都要去尝试一下。
但是如果你用理智来思考这事儿,总会多多少少地觉得有些不可能。
比钢制装甲还轻的东西居然能起到胜过钢制装甲的防护效果?这搞什么名堂?听上去都充满了不可能。
试还是不试,决定权在科京手中掌握,马拉申科只能算一个负责提出意见的建议者。
时间就在这近乎静止凝固的氛围中一分一秒流逝而过、针落可闻,面对面入座餐桌的二人都保持着安静的无言状态、没有开口。
待到烟头都快烧到手指的时候,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了方才每一个细节的科京终于算是捋清了思路。
就冲过去以往马拉申科那么多次推动自己的事业进展走向更高峰,科京决定这一次就算明知有问题也要信马拉申科一回,不管设计构想是否天马行空、先试了再说。
“这件事交给我来处理吧,我会安排基本装甲构型和靶板的设计搭建,这需要花一点时间。最近不论是局里还是厂里都忙的一塌糊涂,各种事情就像是全都攒到了一起疯狂堆过来一样。”
“我会尽快搞定这件事,但是你在我这里估计也待不了多久,等不到测试出结果的那一天。等你回到前线上以后我们保持联络,我会想办法把测试结果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你手里。”
“如果这被证明真的有效,我会立刻向斯大林同志当面陈述,改进生产工艺、升级生产线,尽快让我们的部队用上这种强大的新式防护装甲。”
科京把话说到了这份上,自然是对马拉申科报以了极大的信任,这是一种自己尚且一知半解、不是全懂情况下的无条件信任。科京在这件事情上甚至说服了自己的理智,光凭这一点就足以令马拉申科感到或多或少的动容。
“谢谢你能相信我,我知道这听上去可能根本不可能实现、甚至很疯狂!但有些事、一些前人还从未涉足过的领域的事,总需要有迈出第一步的先行者去奋勇一试,你明白我的意思。”
“好了,不必多说了。该说的我想你也都跟我说到位了,我知道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就和过去一样。”
比起稍显真情流露的马拉申科,科京这边的反应显得更加坚决干脆。
男人之间的事很多时候都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把该说的话说到、该表达的感情表达到位,再说别的什么玩意儿那可就是多余的废话了,马拉申科当然也明白这点。
“我这趟过来还没看到沙什穆林,他人在哪儿?最近还好吗?”
除了科京以外,作为科京副手的沙什穆林,估计是马拉申科在下塔吉尔这座坦克之城里印象最深的第二号人物了。
这不光是因为和沙什穆林的几次谈话和单独碰面,更是因为这位老兄名垂青史的独特功绩:is7重型坦克项目的总设计师。
眼见马拉申科岔开了话题,自己也觉得该说点别的什么事来聊聊的科京随之变换了语气。
“沙什穆林有新任务,他现在不在下塔吉尔,被派去列宁格勒主持基洛夫厂的重建和重新启动工作了。”
“半个多月前我刚飞去过列宁格勒一趟,基洛夫厂被破坏的一团糟,德国佬的炮击和轰炸几乎把大部分厂区夷为平地。重建的任务会非常繁重,必须要一个人在那儿主持大局,我这边又走不开,而沙什穆林是我最信得过并且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人,只能派他去。”
科京的话勾起了马拉申科的一丝回忆......
当初德国佬用列车炮炮击基洛夫厂的时候,自己刚好率队去受领那些机器撤走以后、手工组装生产出来的坦克,好巧不巧地被巨炮炮弹砸到了头顶,险些把命都丢了、着实是被整的够呛。
也就是在那时候,马拉申科眼中的基洛夫厂已经是被炸的支离破碎、几近毫无价值了。
现在,列宁格勒这座伟大的圣城、同时也是苏联北方重要的重工业产区又回到了祖国手里,解除了德国佬的长期封锁。
重建基洛夫厂的任务必定困难重重,但却很有必要。
一旦基洛夫厂重新步入正轨,其就近利用列宁格勒这个重要重工业中心所爆发出来的坦克生产能力,对于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的红军而言正是最需要的。
获悉了沙什穆林已经身在列宁格勒这一情况的马拉申科正准备说些什么,却不曾想到看似已经把话说完了的科京,忽然在此时再一次缓缓开口。
“重建基洛夫厂只是任务之一,在将这个首要任务完成之后,沙什穆林还得继续留在列宁格勒开始另一项新任务。”
“在出发动身前往列宁格勒之前,他一直在设计构想一种全新的重型坦克,试图做到对前代所有斯大林重型坦克方案的集大成于一身,打造一件完美的战争机器。他告诉我说他打算在列宁格勒继续他的计划,那里有更多的资源可供他调度使用。”
“就像你来这里亲眼所见,下塔吉尔已经生产任务排满、人员抽调大批、忙的不可开交了,相比较来说,重建后的基洛夫厂还有列宁格勒确实是个更适合他发挥的舞台。”
(本章完)
马拉申科不是什么化学大师,更不是待在实验室里整天捣鼓装甲构型研究的专家,就是一个普通的穿越者、略微知道一些来自未来的东西而已。
马拉申科没办法把复杂的复合装甲作用原理给科京全部讲透彻,能说到如今这份上已经是马拉申科的极限了,属于再往下说就得胡编乱造、东拉西扯那种。
一些简单的原理算是说到位了,装甲的基本构型也给科京讲明白了。
如果科京相信并且愿意尝试,那接下来要做的事倒也很简单。
按照马拉申科所描述的内容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装甲构型标靶,对其展开实际射击测试就能得出答案,到底对金属射流有怎样的防御效果试一试就知道。
倘若是一般人给科京扯这些没谱的事儿的话,估计这会儿的科京早就已经不耐烦地下达逐客令了,哪儿来的疯子在这里描述自己那天马行空的脑补幻想?赶紧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面前给自己诉说的这个人他不是一般人,是已经多次给自己提出过正确指导意见和大方向的马拉申科。
直觉和过往的经验告诉科京,自己应该相信马拉申科所说的话、多少都要去尝试一下。
但是如果你用理智来思考这事儿,总会多多少少地觉得有些不可能。
比钢制装甲还轻的东西居然能起到胜过钢制装甲的防护效果?这搞什么名堂?听上去都充满了不可能。
试还是不试,决定权在科京手中掌握,马拉申科只能算一个负责提出意见的建议者。
时间就在这近乎静止凝固的氛围中一分一秒流逝而过、针落可闻,面对面入座餐桌的二人都保持着安静的无言状态、没有开口。
待到烟头都快烧到手指的时候,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了方才每一个细节的科京终于算是捋清了思路。
就冲过去以往马拉申科那么多次推动自己的事业进展走向更高峰,科京决定这一次就算明知有问题也要信马拉申科一回,不管设计构想是否天马行空、先试了再说。
“这件事交给我来处理吧,我会安排基本装甲构型和靶板的设计搭建,这需要花一点时间。最近不论是局里还是厂里都忙的一塌糊涂,各种事情就像是全都攒到了一起疯狂堆过来一样。”
“我会尽快搞定这件事,但是你在我这里估计也待不了多久,等不到测试出结果的那一天。等你回到前线上以后我们保持联络,我会想办法把测试结果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你手里。”
“如果这被证明真的有效,我会立刻向斯大林同志当面陈述,改进生产工艺、升级生产线,尽快让我们的部队用上这种强大的新式防护装甲。”
科京把话说到了这份上,自然是对马拉申科报以了极大的信任,这是一种自己尚且一知半解、不是全懂情况下的无条件信任。科京在这件事情上甚至说服了自己的理智,光凭这一点就足以令马拉申科感到或多或少的动容。
“谢谢你能相信我,我知道这听上去可能根本不可能实现、甚至很疯狂!但有些事、一些前人还从未涉足过的领域的事,总需要有迈出第一步的先行者去奋勇一试,你明白我的意思。”
“好了,不必多说了。该说的我想你也都跟我说到位了,我知道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就和过去一样。”
比起稍显真情流露的马拉申科,科京这边的反应显得更加坚决干脆。
男人之间的事很多时候都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把该说的话说到、该表达的感情表达到位,再说别的什么玩意儿那可就是多余的废话了,马拉申科当然也明白这点。
“我这趟过来还没看到沙什穆林,他人在哪儿?最近还好吗?”
除了科京以外,作为科京副手的沙什穆林,估计是马拉申科在下塔吉尔这座坦克之城里印象最深的第二号人物了。
这不光是因为和沙什穆林的几次谈话和单独碰面,更是因为这位老兄名垂青史的独特功绩:is7重型坦克项目的总设计师。
眼见马拉申科岔开了话题,自己也觉得该说点别的什么事来聊聊的科京随之变换了语气。
“沙什穆林有新任务,他现在不在下塔吉尔,被派去列宁格勒主持基洛夫厂的重建和重新启动工作了。”
“半个多月前我刚飞去过列宁格勒一趟,基洛夫厂被破坏的一团糟,德国佬的炮击和轰炸几乎把大部分厂区夷为平地。重建的任务会非常繁重,必须要一个人在那儿主持大局,我这边又走不开,而沙什穆林是我最信得过并且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人,只能派他去。”
科京的话勾起了马拉申科的一丝回忆......
当初德国佬用列车炮炮击基洛夫厂的时候,自己刚好率队去受领那些机器撤走以后、手工组装生产出来的坦克,好巧不巧地被巨炮炮弹砸到了头顶,险些把命都丢了、着实是被整的够呛。
也就是在那时候,马拉申科眼中的基洛夫厂已经是被炸的支离破碎、几近毫无价值了。
现在,列宁格勒这座伟大的圣城、同时也是苏联北方重要的重工业产区又回到了祖国手里,解除了德国佬的长期封锁。
重建基洛夫厂的任务必定困难重重,但却很有必要。
一旦基洛夫厂重新步入正轨,其就近利用列宁格勒这个重要重工业中心所爆发出来的坦克生产能力,对于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的红军而言正是最需要的。
获悉了沙什穆林已经身在列宁格勒这一情况的马拉申科正准备说些什么,却不曾想到看似已经把话说完了的科京,忽然在此时再一次缓缓开口。
“重建基洛夫厂只是任务之一,在将这个首要任务完成之后,沙什穆林还得继续留在列宁格勒开始另一项新任务。”
“在出发动身前往列宁格勒之前,他一直在设计构想一种全新的重型坦克,试图做到对前代所有斯大林重型坦克方案的集大成于一身,打造一件完美的战争机器。他告诉我说他打算在列宁格勒继续他的计划,那里有更多的资源可供他调度使用。”
“就像你来这里亲眼所见,下塔吉尔已经生产任务排满、人员抽调大批、忙的不可开交了,相比较来说,重建后的基洛夫厂还有列宁格勒确实是个更适合他发挥的舞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