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这个时代,女子应该很“本份”待阁在家才是,就连在杭州府,也没听到有这种大量女子上街聚会的事。二是如今明社的架构已经渐渐健全,象这种“反官府”的聚会,不应该有明社参与,因为明社有可以向大将军府直陈下情的权力。
慢慢地吴争听出了一些出乎意料之处。
尤其是“自梳女”三字,对吴争确实有些震动,特别是在经历了李海岳和吴小妹二人之后,或许是迁怒,吴争心里对“自梳女”有着极度的反感。
从外围慢慢进入人群的吴争,在鲁进财等人的帮助下,挤到了最前面。
台上正在“慷慨激昂”演讲的是个女子,虽然男装,但那尖锐的嗓音,就算是个孩子也能分清这是个女子,而且是个妙龄女子。
吴争有些惊讶起来,但还是可以接受,毕竟后世的“小姐姐们”,举止可以做得更“醒目”些,而且,相较于杭州王府中的吴小妹,并不逊让几分。
吴争左右打量了一下,向边上一个看起来稍显成熟的束髻女子拱手道:“这位大姐,敢问台上演说者……是何许人?”
那女子闻听,回头看了吴争一眼,这一眼让女子脸色有些古怪,她朝吴争身后看了看,这才微微福身还礼道:“想来……这位公子是初来当涂吧?”
“是,小可欲去应天府,正巧路过此地,听台上姑娘妙语连珠……才有此一问。”
“哦……那公子认为她讲得有道理吗?”女子微微一笑问道,她目光紧盯着吴争,让吴争心里觉得有些奇怪。
“小可只是路过,我认为是否有道理……重要吗?”
“当然重要!”女子正色道,“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你瞧这千余读书人中,那个不是对台上姑娘说言颌首赞同……看公子也象是个读书人,为何就不能吐露心中观感,藏着掖着,可非君子所为。”
吴争目光掠过,瞧见了女子胸前也有明社会徽,心里微微一动,“姐姐也是明社中人?”
女子笑着点头道:“是……公子难道不是?”
吴争摇摇头道:“虽不是,可心向往之……只是苦于无人引荐。”
女子眉头一挑,道:“公子若不嫌弃,我愿为你引荐。”
吴争一愣,“如此说来,姐姐在明社中地位颇高?”
这话没错,在宋征舆敛银吸纳各阶层民众无限制入会之后,吴争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令夏完淳对明社进行整肃,大量清理附炎趋势之徒。
如今要入明社,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非各府主事之人,不得引荐。
那女子平静地道:“观公子气宇轩昂,定非寻常之人,明社海纳百川,怎会拒公子于千里之外?”
吴争想了想道:“多谢姐姐盛情……只是小可还须赶路,且留待日后有缘吧。”
这是婉转的拒绝,吴争不想再逗留了。
这种讲坛,在杭州府天天可见,让吴争停下来听了这么长时间,最主要的是,台上少女的主题暂时吸引了吴争,不,准确地说,既让吴争警惕,又切中了吴争此时的内心。
警惕的是,这少女的演讲,很可能引起一场不必要的内乱,阶级之间的内乱和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内讧。
切中吴争内心的是,“自梳女”这三个字,这是吴争正在回避和伤脑筋的事。
见吴争婉拒,不想这女子突然扭头朝台上少女呼道,“三妹,这位公子似乎对你的演讲有异议。”
这下,不但台上演讲的少女向吴争这边看来,几乎周边听到女子呼声的人,都朝吴争这边看来。
“这位兄台,既然有异议,不妨上台来与我一辩……请!”少女此时故意地粗着嗓子,显得风流倜傥、豪气如云,虽然,台下是个人都知道她是个西贝货,恐怕也只有她自己觉得自己扮得天衣无缝吧。
吴争稍一迟疑,然后撩起衣摆,用手在台边一按,趁势跃上高台。
这一手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引得台下学子们齐赞一声“好”。
那边鲁进财等人随即反应过来,向前涌去,准备上台卫戍,不想,之前那女子侧步一挡,轻轻说了几句,竟让鲁进财等人迟疑地向台上一望,停住了。
那女子则转头对身边侍女轻轻交待了几句,那侍女随即转身穿过人群离开。
吴争此时没有留意身后,他轻轻拍了拍手上沾的灰尘,拱手道:“这位公子……在下有礼了。”
“兄台好身手。”少女还礼道,“听家姐说,公子似乎对在下所言有异议?”
“不敢……只是认为过于偏颇、激进,倒显得有欠公允了。”
“哦,那就请公子赐教。”
“这……。”
少女豪情万丈地将手朝台下一扬,道:“这些都是当涂学院同窗和明社中人,还有些是织女姐妹……不管兄台讲对讲错,无人会以此指责于你。”
吴争还真顺着她的手势往台下扫了一眼,也怪了,方才热闹的场面,如今竟安静下来,只见一张张年轻的脸,将目光齐聚在自己身上。
这让吴争确实有了些与少女辩论一番的兴趣,正如台下那女子说的,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当着众人的面,把道理说清楚了,这比以政令强压要好得多。
吴争微笑起来,看向少女。
唇红齿白,肌肤如雪,秀发被冠帽遮掩,一双美目带着一丝人畜无兽的狡诘,可惜的是,身材被长袍挡着,略晃得娇小了些……呸,吴争心里轻啐了自己一口。
或许是吴争的眼神太放肆了些,令少女不快,催促道:“兄台有话,不妨明言……何必扭捏作女儿状?”
吴争笑意更浓了一些,“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公子以此来挑拨、激化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可谓用心险恶啊!”
少女没想到吴争面上微笑,可话一出口,却是锋芒毕露,一时间愣住了。
吴争转身,面向台下,“诸位都是读书人,该明事理……如今正是北伐备战之际,想来朝廷、大将军府和卫国公都是鼓励江南军民团结一致,齐心抗敌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激化穷人与富人的矛盾,于江南百姓何益?于国朝何益?于天下汉人何益?”
慢慢地吴争听出了一些出乎意料之处。
尤其是“自梳女”三字,对吴争确实有些震动,特别是在经历了李海岳和吴小妹二人之后,或许是迁怒,吴争心里对“自梳女”有着极度的反感。
从外围慢慢进入人群的吴争,在鲁进财等人的帮助下,挤到了最前面。
台上正在“慷慨激昂”演讲的是个女子,虽然男装,但那尖锐的嗓音,就算是个孩子也能分清这是个女子,而且是个妙龄女子。
吴争有些惊讶起来,但还是可以接受,毕竟后世的“小姐姐们”,举止可以做得更“醒目”些,而且,相较于杭州王府中的吴小妹,并不逊让几分。
吴争左右打量了一下,向边上一个看起来稍显成熟的束髻女子拱手道:“这位大姐,敢问台上演说者……是何许人?”
那女子闻听,回头看了吴争一眼,这一眼让女子脸色有些古怪,她朝吴争身后看了看,这才微微福身还礼道:“想来……这位公子是初来当涂吧?”
“是,小可欲去应天府,正巧路过此地,听台上姑娘妙语连珠……才有此一问。”
“哦……那公子认为她讲得有道理吗?”女子微微一笑问道,她目光紧盯着吴争,让吴争心里觉得有些奇怪。
“小可只是路过,我认为是否有道理……重要吗?”
“当然重要!”女子正色道,“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你瞧这千余读书人中,那个不是对台上姑娘说言颌首赞同……看公子也象是个读书人,为何就不能吐露心中观感,藏着掖着,可非君子所为。”
吴争目光掠过,瞧见了女子胸前也有明社会徽,心里微微一动,“姐姐也是明社中人?”
女子笑着点头道:“是……公子难道不是?”
吴争摇摇头道:“虽不是,可心向往之……只是苦于无人引荐。”
女子眉头一挑,道:“公子若不嫌弃,我愿为你引荐。”
吴争一愣,“如此说来,姐姐在明社中地位颇高?”
这话没错,在宋征舆敛银吸纳各阶层民众无限制入会之后,吴争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令夏完淳对明社进行整肃,大量清理附炎趋势之徒。
如今要入明社,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非各府主事之人,不得引荐。
那女子平静地道:“观公子气宇轩昂,定非寻常之人,明社海纳百川,怎会拒公子于千里之外?”
吴争想了想道:“多谢姐姐盛情……只是小可还须赶路,且留待日后有缘吧。”
这是婉转的拒绝,吴争不想再逗留了。
这种讲坛,在杭州府天天可见,让吴争停下来听了这么长时间,最主要的是,台上少女的主题暂时吸引了吴争,不,准确地说,既让吴争警惕,又切中了吴争此时的内心。
警惕的是,这少女的演讲,很可能引起一场不必要的内乱,阶级之间的内乱和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内讧。
切中吴争内心的是,“自梳女”这三个字,这是吴争正在回避和伤脑筋的事。
见吴争婉拒,不想这女子突然扭头朝台上少女呼道,“三妹,这位公子似乎对你的演讲有异议。”
这下,不但台上演讲的少女向吴争这边看来,几乎周边听到女子呼声的人,都朝吴争这边看来。
“这位兄台,既然有异议,不妨上台来与我一辩……请!”少女此时故意地粗着嗓子,显得风流倜傥、豪气如云,虽然,台下是个人都知道她是个西贝货,恐怕也只有她自己觉得自己扮得天衣无缝吧。
吴争稍一迟疑,然后撩起衣摆,用手在台边一按,趁势跃上高台。
这一手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引得台下学子们齐赞一声“好”。
那边鲁进财等人随即反应过来,向前涌去,准备上台卫戍,不想,之前那女子侧步一挡,轻轻说了几句,竟让鲁进财等人迟疑地向台上一望,停住了。
那女子则转头对身边侍女轻轻交待了几句,那侍女随即转身穿过人群离开。
吴争此时没有留意身后,他轻轻拍了拍手上沾的灰尘,拱手道:“这位公子……在下有礼了。”
“兄台好身手。”少女还礼道,“听家姐说,公子似乎对在下所言有异议?”
“不敢……只是认为过于偏颇、激进,倒显得有欠公允了。”
“哦,那就请公子赐教。”
“这……。”
少女豪情万丈地将手朝台下一扬,道:“这些都是当涂学院同窗和明社中人,还有些是织女姐妹……不管兄台讲对讲错,无人会以此指责于你。”
吴争还真顺着她的手势往台下扫了一眼,也怪了,方才热闹的场面,如今竟安静下来,只见一张张年轻的脸,将目光齐聚在自己身上。
这让吴争确实有了些与少女辩论一番的兴趣,正如台下那女子说的,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当着众人的面,把道理说清楚了,这比以政令强压要好得多。
吴争微笑起来,看向少女。
唇红齿白,肌肤如雪,秀发被冠帽遮掩,一双美目带着一丝人畜无兽的狡诘,可惜的是,身材被长袍挡着,略晃得娇小了些……呸,吴争心里轻啐了自己一口。
或许是吴争的眼神太放肆了些,令少女不快,催促道:“兄台有话,不妨明言……何必扭捏作女儿状?”
吴争笑意更浓了一些,“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公子以此来挑拨、激化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可谓用心险恶啊!”
少女没想到吴争面上微笑,可话一出口,却是锋芒毕露,一时间愣住了。
吴争转身,面向台下,“诸位都是读书人,该明事理……如今正是北伐备战之际,想来朝廷、大将军府和卫国公都是鼓励江南军民团结一致,齐心抗敌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激化穷人与富人的矛盾,于江南百姓何益?于国朝何益?于天下汉人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