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莲壁趁坡下驴,强忍着心火,瞪着踉跄出殿门的王翊,然后冷哼一声,回到了坐位上。
“朕,不惧他!”朱莲壁恨恨道,“朕非义兴帝,也非大长公主……朕有禁军、有京营,容不得他来欺君!”
朱莲壁之所以没有将朱媺娖与逊帝并立,因为长公主朱媺娖登基,是延续她兄长的义兴朝,加上她又是女子之身,难入宗庙,故建兴朝并不承认这是两朝,而是将两朝合为一朝,尊朱媺娖为大长公主,意指朱媺娖只是监国。
黄道周苦笑道:“陛下是君,吴王是臣,君臣相得,我朝才能兴盛……为何陛下定要视吴王为寇仇呢?”
朱莲壁恨声道:“以臣子行废立之事,此等奸獠,何谈为臣?首辅莫非年纪大了,耳目失聪了吗?”
黄道周长叹道:“陛下可曾想过……若真逼反了吴王,先不说自毁长城,就说朝廷又怎能挡得住北伐军那群虎狼之师啊?”
“朕早有准备!”朱莲壁得意抿嘴一笑,尚未尽褪的稚气脸上,露出一丝与年龄不相称的狰狞,“朕扩禁军、京营,就是为防这一天到来……等左营奉旨东撤、卫国公建阳卫回到太平府,与京城互为犄角……他若想反,必是以卵击石之举!”
黄道周是真愣了,原来,皇帝早已想好与吴争决裂,自己这几年做和事佬,想着修复君臣关系,竟是一场自说自话的空欢喜!
想到此处,黄道周亦是心灰意冷,他不待朱莲壁唤起,自己慢慢地以掌拄地,蹒跚起身。
“既然陛下已有决断……臣便不再赘言,还请陛下念及江南子民和尚翘首以盼的江北汉人百姓……三思而行啊!”
朱莲壁脸色一沉,有些不耐烦地道:“北伐之事,朕不敢一日或忘……只要肃清内部,重兴明室,朕便可挥师北伐……到时,还须仰仗首辅辅佐……朕今日累了,首辅也回府歇息吧。”
边说边连连挥手,倒象是打发要饭的一般。
黄道周脸皮抽搐着,他慢慢走出殿门,抬头望着变幻无常的白云,“王完勋,或许你是对的……老夫不如你啊!”
……。
就在黄道周心灰意冷抬脚准备下殿阶之时。
数个内侍仓惶急奔入春和门。
若是平日,黄道周定为先拦上一拦,问清楚事情。
可今日,他没了兴致。
内侍们仓惶到从黄道周身边跑过去时,连声招呼都不打,完全失了礼数。
这反而让黄道周心里奇怪起来,难道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了?
而就这会嘀咕的功夫,身后殿中已经响起“陛下……陛下……大事不好了……吴王反了!”
黄道周闻听悚然。
身后响起朱莲壁的尖叫声,“满口胡吣……他只带了数百人入京,就算加上王府护卫,也不过千多人,怎么敢反……定是尔等阉货搞错了!”
“陛下……错不了,吴王通告全城,今夜子时……兵谏!”
殿外黄道周疑惑起来,这不对啊,吴王若真要反,通告全城做什么,这不是让宫里有准备吗?
再则,真要反,白天多好,既能出其不意,又没有紧闭宫门,而到了子时,宫门落锁,以吴王手中兵力,想攻进宫城,几乎痴人说梦……这不该啊!
黄道周想不通,殿内的朱莲壁是真急了,大声道:“快……快将首辅截回来……!”
黄道周苦笑,敢情这时,想到自己了。
可他依旧撩袍转身,急奔而回。
……。
传言非常快。
特别是京城长林卫暗中推波助澜,仅仅一个多时辰,大街小巷民众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不过没人敢露头,也是,这本是神仙打架的事,民众最多也就看个热闹。
等事情平息,茶余饭后,作一闲聊消遣罢了。
可总有心忧国事之人,也总有欲挣脱原本阶层欲建功立业之人,更有无数家中亲人在禁军、京营、北伐军中效力之人。
渐渐地,应天府中,暗波涌动。
不可阻挡地,开始有人向皇城靠近。
三五成群,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长安大街上,慢慢地有了人潮涌动。
……。
进香河畔,更多的人潮在聚集。
刘老三,乍听觉得这应该是个江湖汉子。
其实不然,他可是中规中矩的读书人,崇祯十六年的生员,虽然屡试不第。
刘老三本名刘元,当年义兴朝皇帝朱慈烺在“朝廷钱庄案”暴发之时,将错就错,令禁军剿杀吴争时,含冤待雪、意图替父报仇的刘元及他的兄弟郑一斤、许老二带着上千百姓为吴争逃离禁军追杀毅然断后。
最后许老二被禁军乱箭射杀,郑一斤被斩断了一条胳膊,数百乡民在随后的断后过程中死去。
待事件平息之后论功行赏,刘元等人,人累了、心麻木了,再没有任何兴趣,做义兴朝的官。
于是吴争特意破例,在鱼市街公开设立了一个长林卫分支,直隶于吴争自己。
这在京城成了公开的秘密,从此北门桥、莲花桥一带,成了刘元等人的“封地”,但凡这范围发生各种刑事、琐事,皆由刘元等人一言而决,而原本的县府衙门从此消失。
朝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它的存在。
而民众更是感恩于吴王追回了他们被“哄骗”去的银子,爱屋及乌,进香河一带,越来越热闹、繁华。
刘元虽说只是一个分支档头,但他的品级实际已经超过了长林卫五档头,到达了六品军衔。
丢了条手臂的郑一斤,成为了分支副档头,为正七品军衔。
刘元今日,在闻听线报,得知吴王欲发动兵谏的消息时,对着他身边的兄弟大呼一声:“天可怜见……时候到了!”
于是乎,编制仅六百人的鱼市街长林卫分署,在刘元的一声呼号下,仅半个时辰,就聚集起六千人。
这还是刚刚开始,谁没有家人、亲友,一呼二,二呼四……当队伍由莲花桥转至玄津桥时,人数已经高达二、三万人之众,而且,民众还在不断地汇聚,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
“朕,不惧他!”朱莲壁恨恨道,“朕非义兴帝,也非大长公主……朕有禁军、有京营,容不得他来欺君!”
朱莲壁之所以没有将朱媺娖与逊帝并立,因为长公主朱媺娖登基,是延续她兄长的义兴朝,加上她又是女子之身,难入宗庙,故建兴朝并不承认这是两朝,而是将两朝合为一朝,尊朱媺娖为大长公主,意指朱媺娖只是监国。
黄道周苦笑道:“陛下是君,吴王是臣,君臣相得,我朝才能兴盛……为何陛下定要视吴王为寇仇呢?”
朱莲壁恨声道:“以臣子行废立之事,此等奸獠,何谈为臣?首辅莫非年纪大了,耳目失聪了吗?”
黄道周长叹道:“陛下可曾想过……若真逼反了吴王,先不说自毁长城,就说朝廷又怎能挡得住北伐军那群虎狼之师啊?”
“朕早有准备!”朱莲壁得意抿嘴一笑,尚未尽褪的稚气脸上,露出一丝与年龄不相称的狰狞,“朕扩禁军、京营,就是为防这一天到来……等左营奉旨东撤、卫国公建阳卫回到太平府,与京城互为犄角……他若想反,必是以卵击石之举!”
黄道周是真愣了,原来,皇帝早已想好与吴争决裂,自己这几年做和事佬,想着修复君臣关系,竟是一场自说自话的空欢喜!
想到此处,黄道周亦是心灰意冷,他不待朱莲壁唤起,自己慢慢地以掌拄地,蹒跚起身。
“既然陛下已有决断……臣便不再赘言,还请陛下念及江南子民和尚翘首以盼的江北汉人百姓……三思而行啊!”
朱莲壁脸色一沉,有些不耐烦地道:“北伐之事,朕不敢一日或忘……只要肃清内部,重兴明室,朕便可挥师北伐……到时,还须仰仗首辅辅佐……朕今日累了,首辅也回府歇息吧。”
边说边连连挥手,倒象是打发要饭的一般。
黄道周脸皮抽搐着,他慢慢走出殿门,抬头望着变幻无常的白云,“王完勋,或许你是对的……老夫不如你啊!”
……。
就在黄道周心灰意冷抬脚准备下殿阶之时。
数个内侍仓惶急奔入春和门。
若是平日,黄道周定为先拦上一拦,问清楚事情。
可今日,他没了兴致。
内侍们仓惶到从黄道周身边跑过去时,连声招呼都不打,完全失了礼数。
这反而让黄道周心里奇怪起来,难道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了?
而就这会嘀咕的功夫,身后殿中已经响起“陛下……陛下……大事不好了……吴王反了!”
黄道周闻听悚然。
身后响起朱莲壁的尖叫声,“满口胡吣……他只带了数百人入京,就算加上王府护卫,也不过千多人,怎么敢反……定是尔等阉货搞错了!”
“陛下……错不了,吴王通告全城,今夜子时……兵谏!”
殿外黄道周疑惑起来,这不对啊,吴王若真要反,通告全城做什么,这不是让宫里有准备吗?
再则,真要反,白天多好,既能出其不意,又没有紧闭宫门,而到了子时,宫门落锁,以吴王手中兵力,想攻进宫城,几乎痴人说梦……这不该啊!
黄道周想不通,殿内的朱莲壁是真急了,大声道:“快……快将首辅截回来……!”
黄道周苦笑,敢情这时,想到自己了。
可他依旧撩袍转身,急奔而回。
……。
传言非常快。
特别是京城长林卫暗中推波助澜,仅仅一个多时辰,大街小巷民众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不过没人敢露头,也是,这本是神仙打架的事,民众最多也就看个热闹。
等事情平息,茶余饭后,作一闲聊消遣罢了。
可总有心忧国事之人,也总有欲挣脱原本阶层欲建功立业之人,更有无数家中亲人在禁军、京营、北伐军中效力之人。
渐渐地,应天府中,暗波涌动。
不可阻挡地,开始有人向皇城靠近。
三五成群,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长安大街上,慢慢地有了人潮涌动。
……。
进香河畔,更多的人潮在聚集。
刘老三,乍听觉得这应该是个江湖汉子。
其实不然,他可是中规中矩的读书人,崇祯十六年的生员,虽然屡试不第。
刘老三本名刘元,当年义兴朝皇帝朱慈烺在“朝廷钱庄案”暴发之时,将错就错,令禁军剿杀吴争时,含冤待雪、意图替父报仇的刘元及他的兄弟郑一斤、许老二带着上千百姓为吴争逃离禁军追杀毅然断后。
最后许老二被禁军乱箭射杀,郑一斤被斩断了一条胳膊,数百乡民在随后的断后过程中死去。
待事件平息之后论功行赏,刘元等人,人累了、心麻木了,再没有任何兴趣,做义兴朝的官。
于是吴争特意破例,在鱼市街公开设立了一个长林卫分支,直隶于吴争自己。
这在京城成了公开的秘密,从此北门桥、莲花桥一带,成了刘元等人的“封地”,但凡这范围发生各种刑事、琐事,皆由刘元等人一言而决,而原本的县府衙门从此消失。
朝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它的存在。
而民众更是感恩于吴王追回了他们被“哄骗”去的银子,爱屋及乌,进香河一带,越来越热闹、繁华。
刘元虽说只是一个分支档头,但他的品级实际已经超过了长林卫五档头,到达了六品军衔。
丢了条手臂的郑一斤,成为了分支副档头,为正七品军衔。
刘元今日,在闻听线报,得知吴王欲发动兵谏的消息时,对着他身边的兄弟大呼一声:“天可怜见……时候到了!”
于是乎,编制仅六百人的鱼市街长林卫分署,在刘元的一声呼号下,仅半个时辰,就聚集起六千人。
这还是刚刚开始,谁没有家人、亲友,一呼二,二呼四……当队伍由莲花桥转至玄津桥时,人数已经高达二、三万人之众,而且,民众还在不断地汇聚,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