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缓舒缓的耒水河面上,竹筏轻舟点缀其间,渔人满载一筐筐鱼虾,脸上泛起喜悦的笑容。
过去龚浮为守津吏时,课以重税,渔夺小民,令众多在湘、耒水上讨生活的大众苦不堪言。
如今县君诛灭龚氏,废除苛政,实行轻徭薄赋,以打渔为业的人,心中无不对刘景感激涕零。
就在此时,北方驶来数艘船舰,渔人远远望见,竞相避开。所有人都认识船上悬挂的旗帜,那是县君刘景麾下的船舰。
正是奉刘景之命,北上迎接其家人的船队,如今其一家六口,皆在旗舰的尾楼中。
刘和头幅童子巾,锦袍革履,身佩短剑,顺着尾楼小窗向岸边望去,隐隐可以看到酃县城墙,不禁松了一口气,感叹道:“啊,太好了,酃县终于到了!”
他受限于年龄,以前从未出过远门,去过的最远地方就是郡城临湘了,因此初次远行还显得兴致勃勃,然而一连多日,皆浮于水上,便觉得有些乏味了。
刘饶倒是不觉得乏味,不过她亦想尽快见到刘景,翘首张望道:“阿兄会亲自来接我们吗?”
刘和说道:“阿兄现在是一县之君,公务繁忙,未必有暇。不过他肯定会派人来接我们。”
邓瑗恬静的坐在榻上,笑着说道:“刘郎一定会来。”
事实亦如其所料,刘景亲至渡口迎接,只是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弄得人尽皆知,而是穿着羸服,乘坐便车,显得十分低调。
“阿兄……”
“大人……”
刘和、刘饶、刘群刚一登岸,立刻一脸兴奋的朝刘景奔来。
“阿若、阿离、虎头……”刘景看到三人,心情很是喜悦,像往常一样,揉了揉三人的头。虽然才分别不到三个月,但在他心里,好像过去了很久一样。
接着他领着三小迎接继母张氏、嫂子赖慈,直到最后,才将注意力转到妻子邓瑗的身上。
望着长身而立,体资曼妙,容光明艳的妻子,刘景不由心头一热。他现今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很是贪恋温柔,与妻子分别数月,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都感到十分寂寞。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刘景留下亲信负责搬运资货,他则带着家人坐上马车,前往住地。
他为家人安排的居所距离县寺不远,乃是昔日龚浮的宅邸,经过翻修改造,几乎与新居无异。
而他之所以不接家人入住官舍,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属于不够清廉的表现,会被时人讥之。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刘景不想和继母张氏住在一起,免得滋扰心情。
继母张氏知道刘景的打算后,神情颇有些不悦,刘和、刘饶更是垂头丧气,不住叹息。
赖慈倒是认为刘景此举做得很对,季叔刚刚在酃县建立起威信,还是不要做出格的事为好。
龚浮以劫掠往来行商,因而致富,家财巨万,是以宅邸建筑十分豪奢,就连四墙亦以青石结角,朱垣碧瓦,屋宇鳞接,酃县城中,可与之相比者寥寥无几。
见刘景为她们安排了如此奢华的宅邸,显然颇为用心,继母张氏脸色稍稍有所缓和。
刘景对这里十分熟悉,领着家人简单参观了一下宅邸屋宇。
今天他已提前告假,因此一整天都没有离去,不仅陪家人共进晚餐,甚至晚上也留此过夜。
入夜,邓瑗与刘景有了独处时间,将父亲邓攸的信交给他。
刘景打开信匆匆一瞥,内容基本没有出乎他的预料,未来南阳的局势,将会持续恶化,直至官渡之战爆发。因此对于丈人邓攸的担忧,他除了无关痛痒的安慰几句,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邓瑗忧心忡忡道:“我已经给父亲写好回信了,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新野陷入动荡是迟早的事,我劝父亲不要死守祖地,事有不济,可避走襄阳。”
“避走襄阳?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刘景闻言默默点头道。
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自然是邓攸一家南下投奔他,不过这也就是心里想想罢了,除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时,否则邓攸绝对不会前来投奔他。
邓瑗依偎在刘景怀中,神情有些黯然地说道:“希望父母兄侄安康,未来还能有重逢之期。”
刘景轻叹道:“以丈人家世、声望,不管是刘景升,抑或曹孟德,都会礼遇有加,安全无忧,我们一定会有重逢之日。”
“嗯……”邓瑗轻轻闭上双眸道。
…………
次日一早,神清气爽的刘景暂别继母张氏、嫂子赖慈,带着邓瑗返回县寺官舍,安顿好妻子后,刘景立刻投身于公事之中。
三月乃春耕之始,正是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同时三月业已进入雨季,酃县由于地势低洼,饱受内涝之害,加上之前大小官吏狼狈为奸,中饱私囊,因此堤坝、墙垣不得不重新修缮。
这时候抽调百姓服役,无异于杀鸡取卵,往年龚英等人不顾百姓死活,以致弄得怨声载道。
刘景却不能这么做,所幸,他之前俘虏了一千七百余叛军,后来南下灭族十余姓,又俘虏一千余人,二者相加人数已超过三千。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成年壮丁,以他们代替百姓服役,修筑工事,可谓是再合适不过。
目前刘景主要将人力集中于修筑堤坝,防止发水。
至于城墙,被他暂时搁置下来,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将县寺迁往临蒸乡的打算,是以对修缮酃县城墙兴趣不大。
临蒸乡就是后世湖南第二大城市衡阳所在,刘景虽然对此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又不瞎,亲自考察临蒸乡后,无论从各方面考虑,都比现在的酃县县城强百倍。
事实上长眼睛的绝非刘景一个人,前几年,因为内涝越来越严重,已有人提议将县址迁往临蒸乡,只是因为酃县县城年年劳师动众,修缮工事,“有利可图”,所以被贪官猾吏否决了。
过去龚浮为守津吏时,课以重税,渔夺小民,令众多在湘、耒水上讨生活的大众苦不堪言。
如今县君诛灭龚氏,废除苛政,实行轻徭薄赋,以打渔为业的人,心中无不对刘景感激涕零。
就在此时,北方驶来数艘船舰,渔人远远望见,竞相避开。所有人都认识船上悬挂的旗帜,那是县君刘景麾下的船舰。
正是奉刘景之命,北上迎接其家人的船队,如今其一家六口,皆在旗舰的尾楼中。
刘和头幅童子巾,锦袍革履,身佩短剑,顺着尾楼小窗向岸边望去,隐隐可以看到酃县城墙,不禁松了一口气,感叹道:“啊,太好了,酃县终于到了!”
他受限于年龄,以前从未出过远门,去过的最远地方就是郡城临湘了,因此初次远行还显得兴致勃勃,然而一连多日,皆浮于水上,便觉得有些乏味了。
刘饶倒是不觉得乏味,不过她亦想尽快见到刘景,翘首张望道:“阿兄会亲自来接我们吗?”
刘和说道:“阿兄现在是一县之君,公务繁忙,未必有暇。不过他肯定会派人来接我们。”
邓瑗恬静的坐在榻上,笑着说道:“刘郎一定会来。”
事实亦如其所料,刘景亲至渡口迎接,只是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弄得人尽皆知,而是穿着羸服,乘坐便车,显得十分低调。
“阿兄……”
“大人……”
刘和、刘饶、刘群刚一登岸,立刻一脸兴奋的朝刘景奔来。
“阿若、阿离、虎头……”刘景看到三人,心情很是喜悦,像往常一样,揉了揉三人的头。虽然才分别不到三个月,但在他心里,好像过去了很久一样。
接着他领着三小迎接继母张氏、嫂子赖慈,直到最后,才将注意力转到妻子邓瑗的身上。
望着长身而立,体资曼妙,容光明艳的妻子,刘景不由心头一热。他现今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很是贪恋温柔,与妻子分别数月,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都感到十分寂寞。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刘景留下亲信负责搬运资货,他则带着家人坐上马车,前往住地。
他为家人安排的居所距离县寺不远,乃是昔日龚浮的宅邸,经过翻修改造,几乎与新居无异。
而他之所以不接家人入住官舍,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属于不够清廉的表现,会被时人讥之。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刘景不想和继母张氏住在一起,免得滋扰心情。
继母张氏知道刘景的打算后,神情颇有些不悦,刘和、刘饶更是垂头丧气,不住叹息。
赖慈倒是认为刘景此举做得很对,季叔刚刚在酃县建立起威信,还是不要做出格的事为好。
龚浮以劫掠往来行商,因而致富,家财巨万,是以宅邸建筑十分豪奢,就连四墙亦以青石结角,朱垣碧瓦,屋宇鳞接,酃县城中,可与之相比者寥寥无几。
见刘景为她们安排了如此奢华的宅邸,显然颇为用心,继母张氏脸色稍稍有所缓和。
刘景对这里十分熟悉,领着家人简单参观了一下宅邸屋宇。
今天他已提前告假,因此一整天都没有离去,不仅陪家人共进晚餐,甚至晚上也留此过夜。
入夜,邓瑗与刘景有了独处时间,将父亲邓攸的信交给他。
刘景打开信匆匆一瞥,内容基本没有出乎他的预料,未来南阳的局势,将会持续恶化,直至官渡之战爆发。因此对于丈人邓攸的担忧,他除了无关痛痒的安慰几句,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邓瑗忧心忡忡道:“我已经给父亲写好回信了,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新野陷入动荡是迟早的事,我劝父亲不要死守祖地,事有不济,可避走襄阳。”
“避走襄阳?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刘景闻言默默点头道。
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自然是邓攸一家南下投奔他,不过这也就是心里想想罢了,除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时,否则邓攸绝对不会前来投奔他。
邓瑗依偎在刘景怀中,神情有些黯然地说道:“希望父母兄侄安康,未来还能有重逢之期。”
刘景轻叹道:“以丈人家世、声望,不管是刘景升,抑或曹孟德,都会礼遇有加,安全无忧,我们一定会有重逢之日。”
“嗯……”邓瑗轻轻闭上双眸道。
…………
次日一早,神清气爽的刘景暂别继母张氏、嫂子赖慈,带着邓瑗返回县寺官舍,安顿好妻子后,刘景立刻投身于公事之中。
三月乃春耕之始,正是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同时三月业已进入雨季,酃县由于地势低洼,饱受内涝之害,加上之前大小官吏狼狈为奸,中饱私囊,因此堤坝、墙垣不得不重新修缮。
这时候抽调百姓服役,无异于杀鸡取卵,往年龚英等人不顾百姓死活,以致弄得怨声载道。
刘景却不能这么做,所幸,他之前俘虏了一千七百余叛军,后来南下灭族十余姓,又俘虏一千余人,二者相加人数已超过三千。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成年壮丁,以他们代替百姓服役,修筑工事,可谓是再合适不过。
目前刘景主要将人力集中于修筑堤坝,防止发水。
至于城墙,被他暂时搁置下来,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将县寺迁往临蒸乡的打算,是以对修缮酃县城墙兴趣不大。
临蒸乡就是后世湖南第二大城市衡阳所在,刘景虽然对此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又不瞎,亲自考察临蒸乡后,无论从各方面考虑,都比现在的酃县县城强百倍。
事实上长眼睛的绝非刘景一个人,前几年,因为内涝越来越严重,已有人提议将县址迁往临蒸乡,只是因为酃县县城年年劳师动众,修缮工事,“有利可图”,所以被贪官猾吏否决了。